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叶梓《麻鞋之歌》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答案

叶梓《麻鞋之歌》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2-12-31 11:36:24 点击: 来源:yutu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一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日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 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千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
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 -“破家值万 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 门儿也没有!忍着吧!一‘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文本一中,作者并不认同“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咣当作响的高跟鞋”流露出作者鄙夷厌恶的态度。
C.胡同这一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可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文化。
D.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一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B.文本一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制鞋老人憨厚本分、钟爱麻鞋制作手艺的特点。
C.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D.两则文本的语言风格都平淡质朴又流畅奔放,善用口语又字简意丰,风俗情味十分浓郁,富于表现力。
8.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 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9.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6分)



6. D(A.没有对比之意 B.“鄙夷与厌恶”程度过重,作者只是不认同“所谓爱美的女子”的做法 C.胡同文化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载体,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D(语言风格“平淡质朴、流畅奔放”定位不准确。两则文本的语言风格都算不上奔放。)
8. ①麻鞋等传统手工艺品不但制作精美,还蕴藏着丰富寓意和美好传说,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文化。
②身处偏远的民间艺人默默传承甚至创造着精美的手工艺品,他们将传统文化留存在最平凡普通的物件上。
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手艺文化、传承这种文化的人及孕育了这种文化的大地深深的敬意。
9. ①文本一中,作者赞美清水麻鞋,赞美做麻鞋和穿麻鞋的清水人,表达的是对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和留恋,希望这种传统能能得到传承。(3分)
②文本二中的胡同文化具有封闭保守的一面,显然不适合商品经济大潮下开放进取的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作者虽然对胡同文化有留恋和伤感,但也能豁达地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时世交替。(3分)
(每点3分。结合文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7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