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材料一: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更新时间:2022-12-30 13:24:46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近代以来由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开创,由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丰富完善的美育,通过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论家的美学思想,确立了以情感为核心、倡导“审美无功利”、以“立人”为旨归的理论构架。这些美育观念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诗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使诗教直面现代乃至当代的处境。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标,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 “喜马拉雅App”等新媒体平台上,“康震品读古诗词” “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变。
(摘自宋湘绮《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受到了教育观念革新和迁移的深刻影响。
B.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诗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转换,以便寻求更合乎现代人多种需求的路径。
C.现代诗教不能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应赋予“完人”新的内涵。
D.如果孤立地领悟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那么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康德、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中国诗教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B.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因而诗教应以古典诗歌为主要内容。
C.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比49.3%,诗词比例大幅上升,足见国家对诗词教育的重视。
D.在融媒体时代,中国有六成多的中小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的一项是(3分)
A.“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B.“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
C.“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D.“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诗教在当下的作用。(4分)
5.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当前的诗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议。(6分)


1.C
2.C
3.B
4.①开启心智;②提升人文素养;③培养创造力;④陶冶情操,完善人格;⑤传承文化。(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共4分)
5.①教育理念:革新理念,调整转换传统诗教理念以适应当下。(或者教育目标:培养富于时代特性的“完人”。)②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古典诗歌,也要兼顾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和社会时代的连接点。③教育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参与者。(4)教育方式:利用好网络媒体等融媒体时代的资源,丰富学习方式。(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意思符合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共6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06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