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野生稻遗传资源对中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

【材料一】野生稻遗传资源对中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

更新时间:2022-12-30 13:20:24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野生稻遗传资源对中国的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21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所有野生稻属植物均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1970年,袁隆平院士在海南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败(野生的雄性败育稻)。野败个体的雄蕊不育特征,极大地方便了杂交育种工作的进行,正是它,让杂交水稻从设想变为现实。野生稻对人类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杂交水稻的亲本,它还可以为我们提供现代水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的特异性状。野生稻被证实含有大量的抗虫、抗病基因资源,对干旱、淹浸、寒冻和土壤酸碱性等不良环境的耐受性等。野生稻这些优秀的基因,未来在应对水稻稳产高产的挑战中具有重大价值。
今天,野生稻的生存危机并非来自人类对它的采挖,而是栖息地的丧失。它的典型生活环境是湿地,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湿地要么被开垦成了农田,要么被开发成了建筑用地。野生稻的“家园”随之遭到破坏。保护湿地,保护野生稻的生存家园,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谐相处,这是人类未来可行的生存之道。
(摘编自史军《野生稻:装满人类饭碗的希望》,《知识就是力量》2022年第7期)
【材料二】
东乡野生稻属普通野生稻,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分布最北(N28°14'、E116°36')的野生稻特异种质资源。孙传清等对东乡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核DNA序列分析认为,东乡野生稻属于栽培稻近缘祖先种。因此,更容易实现将其优良基因导入栽培稻,已有的关于东乡野生稻的育种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东乡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张晓丽等研究发现,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被选用的栽培稻,XIE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因此,相较于其他野生稻类型,东乡野生稻更有利于作为栽培稻遗传改良的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一直以来,为了充分挖掘东乡野生稻的有利基因为栽培稻品种改良所用,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摘编自毛一剑等《东乡野生稻研究进展及育种利用策略》,《中国稻米》2022年第5期)
【材料三】
野生稻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提高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资源。怎样科学利用野生稻,结合生产实践提高水稻高产稳产育种呢 在科研体制上应加强顶层设计,允许实施一定数量的中长期育种项目,为培育重大品种创造环境;对于普通野生稻的利用,宜选择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栽培稻作亲本进行回交、复交或选择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进行兄妹交,使各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于同一栽培品种上;通过胚拯救、转基因、花粉管导入或穗茎注射野生稻DNA、MAS等方法相结合、构建野生稻外源种质渗入的近等基因系和染色体片段替换系等生物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其优异性状;利用骨干亲本材料与野生稻种质资源构建遗传材料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利用MAS技术在骨干亲本材料中进行高产QTL遗传效应验证,从而促进遗传育种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编自盛文涛等《野生稻种质在水稻高产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南方农业学报》2017年第2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生稻遗传资源对我国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等意义重大,所有野生稻属植物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B. 由于人类对野生稻的滥采滥挖和随意开发湿地导致其栖息地丧失,从而造成野生稻的生存危机,保护野生稻迫在眉睫。
C. 东乡野生稻属普通野生稻,为充分挖掘其有利基因以改良栽培稻品种,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不少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D. 优化科研体制是保障,在科研体制顶层设计上,应允许实施一定数量的中长期育种项目,为培育重大品种创造环境。
6. 对野生稻的保护和利用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 C .“栽培稻亲本与野生稻”扩大范围,材料三“宜选择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栽培稻作亲本进行回交、复交或选择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进行兄妹交,使各亲本的优良基因结合于同一栽培品种上”,注意“栽培稻亲本”前有定语“具有所需优异性状的”,“野生稻”前面也有定语,“不同野栽杂交后代中的优良株系”。
故选C。
5. B.“由于人类对野生稻的滥采滥挖……从而造成野生稻的生存危机”曲解文意,材料一最后一段“今天,野生稻的生存危机并非来自人类对它的采挖,而是栖息地的丧失”,可见人类对野生稻的滥采滥挖并不是导致野生稻生存危机的原因。
6. ①对我国水稻育种、生产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未来在应对水稻稳产高产的挑战中具有重大价值;③能提高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栽培稻的遗传改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305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