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范达尔的研究 欧姆定律说课稿精选4篇

范达尔的研究 欧姆定律说课稿精选4篇

更新时间:2024-05-20 23:32:30 点击: 来源:yutu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4篇范达尔的研究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姆定律说课稿 篇一

关键词: 新课标 《欧姆定律》 探究性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物理教学的内容,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去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的学习模式。

笔者多年从事初三物理教学,结合新课改要求,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应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决定某一物理量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弄清这个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先控制住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然后通过比较归纳出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揭示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都有关系,因此探究步骤中的设计实验应尽量引导学生分为两步设计。

1.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设计实验电路时应考虑:①怎样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I呢?②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③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

设计并连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使它成整数倍地增加,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

2.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确“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实验探究时应考虑:①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②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可通过滑动变阻器控制其两端的电压U保持不变。

更换定值电阻,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在具体的探究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电阻R阻值改变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发生变化,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两端的电压恢复到原来的电压值。这也是把控制变量法从理论升华到实际的一个方面。

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设计本节探究活动时笔者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设计学生活动程序如下: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作出假设:①不成比例。②成正比。③成反比。

(3)设计并进行实验:①设计电路图。②设计步骤。③进行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不再局限于看老师演示实验,都喜欢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第二,可以清楚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操作中的错误,物理实验中一些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而良好的操作技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的练习机会实在太少,有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尽管学生课上听懂了,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顺手。就像本节中的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学生往往会把电表的串并连搞错,把正负接线柱接错等,滑动变阻器的使用也不够到位。第三,可以巩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人的记忆方式来说,自己动手操作过的情景记忆起来要比单纯的聆听接受记忆要牢固得多。

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应用迁移

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迁移到未知、把此一类知识迁移到另一类知识中,使学生受到相互渗透、影响和转化的观点的教育。例如,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欧姆定律的探究中,把欧姆定律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就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逐渐树立普遍联系、转化的观点。

例如:在总结欧姆定律的公式(I=U/R)时,可以压强的公式为母本,压强的公式是P=F/S,它的理解可以是: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强与压力成正比;当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而欧姆定律是: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两者是可以相互迁移的,所以很顺利地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I=U/R。这对于知识和思维不是很完善的初中学生来说,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知识,得出结论。

当然在欧姆定律的探究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运用知识迁移,例如:在运用探究的基本过程解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时,可以反思以往用探究的方法解决过的问题,如液体压强、深度、液体密度三者的关系,用以往的经验为本次探究的顺利完成做铺垫。

四、在探究过程中,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是五育之首,新课程标准关注人的发展,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理所当然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

在《欧姆定律》探究教学中,笔者首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分组实验的合作性学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利用欧姆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首先提出科学探究,其次才是科学内容,它把科学探究作为很重要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提出来,说明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探究教学在教改中的重要地位。《欧姆定律》一课的探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自身的修养素质,还要做好在探究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双向地、互动地建构学科知识、促进能力发展。因此,在初中物理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值得我们探讨。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说课稿 篇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学探究;兴趣;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采用探究式方法教学。

例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复习电流形成的原因和什么是电阻,然后我提问:“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如果改变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或导体的电阻,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学生互相讨论:(1)、假如把加在某导体两端的电压由1伏增加到2伏,通过导体的电流会变吗?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体两端2伏的电压由两个1伏组成的,每个1伏电压都形成了电流,两股相同的电流合在一起,电流就大了。(2)、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把导体的电阻由6欧减小到3欧,通过它的电流又会怎样呢?是否可以这样推测:电阻减小了,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小了,电流就大了。接着我又问:“怎样来检验你的推测呢?”学生的回答是:实验。于是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这个实验应采用什么方法,有许多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法”,我给予了肯定,学生分组把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表格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动手完成了这个实验。把验证实验变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再回顾整个过程有无不妥之处,最后,得出了结论即欧姆定律。

像物理的压强概念,焦耳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家庭生活用电、许多物理实验等,都可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正像波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

2.巧用身边之物创新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其实都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如:用嘴对手背“吹气”和用嘴对手背“哈气”分别探究“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可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紧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等,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创新实验提供了物质保障。

3.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少学生只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例如,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又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 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4.坚持强化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二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S,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S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欧姆定律说课稿 篇三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该科知识有强烈兴趣时,就会热爱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成为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究、实践等学习意愿。这样就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物理知识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多举一些实例,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清楚,或在学习新课之前演示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物理现象,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演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在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我课前先利用一节干电池、一块小磁铁、一些漆包线、透明胶等做了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它在课上转动起来等等,以上小实验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其文字表面意思,更应该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应用概念、定理、定律时不致出错。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了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虽然只有两句话,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但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该定律,还应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1)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即理想情况下不受任何力。(2)“保持”的意思应理解为如果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仍旧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也叫惯性定律,但它和惯性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因为惯性定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它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是受力还是不受力,这个物体都具有惯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在物理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其关键就是物理公式的应用。物理公式反映了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物理公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欧姆定理的教学中:(1)首先应注意前提和“因”“果”的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就可知道电压是“因”,而电流是“果”,因果不能倒置。所以,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反之即错。另外要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果)与导体的电阻(因)成反比,反之即错。(2)应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注意I、U、R的同体性和同时性,即I、U、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的,I、U为同时测量的值。

四、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习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些是通过几个文字表示的,甚至隐含在题目中。学生做题过程中,只有通过理解题意,在大脑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景,才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实际解题时学生往往一是忽略条件,忽略前提,二是无法找到隐含条件,导致结论错误。在做文字探究类题时,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首先引导学生在审题、读题、建立物理情景、画出物理过程图,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审题中,先概读全题,对题目有一个总印象,然后再带有丰富的表情读题,遇到关键词语则加强语气,放慢速度,并让学生把关键词语例如“平衡状态”、“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B”等用笔在题目上画出来,因为这些词中都隐含了物理条件,是该题考查哪部分知识的关键,而且这些条件一般又都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边读边画,有的甚至要在旁边草稿纸上画物理过程图,等到题目审完读完,整个物理过程已经明晰的显示出来,再将用到的条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罗列出来,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欧姆定律说课稿 篇四

一、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分析

物理是很多学生颇为头疼的学科,他们将很多精力倾注于该学科,学习成绩却始终无法提高,再加上家长和教师过于片面的评价,使学生产生了“越学越怕、越怕越差”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浮躁、焦虑、自卑、脆弱、恐惧等心理特征。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其产生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无法适应高中物理学习,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

初中物理对应具体的问题,大多是简单的现象判断或概念辨析,亦或只需要选对公式,进行简单地数据代入和运算即可得出结论。而高中物理中所涉及的现象和过程则更加复杂、更加抽象,而且很多内容需要结合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运算和论证,此外还强调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高一物理从一开始就涉及到二次函数、方程、图像等多种数学工具的使用,对学生概括、推理、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提出的要求很高。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尚处于经验型阶段的高一学生而言,意味着思维方式上的重大挑战。所以很多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物理学习上就出现非常严重的不适应,大部分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情况大不如前,发生严重的退步。特别是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优异,而在高中阶段却举步维艰,对此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失衡,如果教师未能及时有效疏导,再加上家长一味地苛责,最终导致学生在面对物理学习时会产生畏惧的负面心理。

2.学生心理定位偏差,物理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在高一入学阶段,因为没有及时适应物理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缺陷,虽然付出较多,但是几次测试中屡战屡败,以致于学生不再自信,他们怀疑自己物理学习的天赋,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进而导致自身心理定位的迷失。他们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自卑感,彻底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很多同学过早将自己定位为文科生,以此来回避物理学科。这导致这批学生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中找到了不再努力的借口,学习动力丧失殆尽,物理成绩一蹶不振,并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高一学习进展到动力学模块,因为需要学生将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融合起来,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里也就成为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分水岭,这一块内容成为压垮学生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他们对物理学习心灰意冷。即使后续类似“抛体运动”等内容比较简单,他们也无法振作精神去积极应对,物理学习的恶性循环已经开始。

3.学困生孤军奋战,游离在物理课堂的边缘[HJ1.5mm]

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一批特殊的群体,他们物理学习的基础较为单薄,学习方法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物理方面的学困生。他们自卑而孤独,学习效率低下,他们对物理问题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没有勇气将问题拿出来和老师、同学来讨论;他们脆弱而敏感,面对老师的提问,他们总是垂下自己的头,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甚至认为老师的提问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羞辱,以致于对物理学习产生更为严重的排斥心理;他们胆怯而拘谨,每次物理实验,他们都是充当助手的角色,完成整理仪器和记录数据等边缘工作,每次小组讨论,他们都是安静的旁听者。课后,他们通过对公式的生搬硬套来应付作业(甚至发生抄袭行为),每到考试,这批学生总是寝食难安,因此每次成绩都不理想。

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1.结合图片与史实的渗透“物理是美的!”

“物理是美的!”教学中不能匆忙地呈现概念,然后就让学生做作业和解题。高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都是物理学家的思维结晶,但这些都是静态的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很难发掘隐含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过程,更无法品味其中简约、严谨、对称、和谐的物理美学。唯有让学生切实体验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发现过程,他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与之相适应的图片资料与史实进行整合后呈现出来,将蕴含于其中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显化处理,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享受物理的美学教育。

图片(如图1)背景介绍:欧姆定律的发现花费了欧姆十多年的心血,这是数学推理和实验验证相互结合的结晶,缜密的科学思维贯穿于推理与实验过程,堪称物理学史上的科研典范。[HJ1.9mm]当时实验条件极其简陋,没有能够测量电流的仪器,欧姆多次尝试,才制成了非常精密的电流扭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欧姆探究过程的困难,并结合图片(如图1)阐述电流扭秤的基本原理,并借助实验手稿证实其推理的严密性和真实性,最后让学生体会欧姆定律的简洁与和谐之美。

2.借助于实验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好玩的!”

“学生都说物理难!”为什么?缺乏直接经验,如果我们充分借助于实验和活动来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有亲身体验和感知,就不会觉得物理难,反而会觉得“物理是好玩的!”

例如,“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如果干巴巴的记忆,有很多学生觉得枯燥,而且开始容易搞错,怎么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方式,体验探究过程,具体的思路如下:让学生直接参与力的提供,自主感受一下,提供力的结果会给物体的运动发生怎样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改进性设计,一同学手持瓶子,缓缓倒水(如图2所示);另外一个同学从水流的侧面进行吹气(如图3所示),以此方式直接提供作用力,这样力大小、方向全由学生自己来控制,属于直接体验。

实验器材:塑料瓶子一只(容量适当的一般饮料瓶子即可);清水若干。

实验过程:该实验可有学生分组进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关器材也可由学生自备,以此表明物理探[LL][HJ2mm]究活动的工具就在自己的身边。具体步骤如下。

①一同学将灌满清水的瓶子举高到一定高度,慢慢将瓶口倾斜,使水缓缓流出。

②待水流稳定时,让另外一个同学从水流的侧面吹气,从中观察水流轨迹变化。

③学生对应物体发生曲线运动条件的有关猜想,进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从整个学生探究的过程来看,学生探究过程非常积极快乐,而且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吹水流竖直向下,吹的话,水流发生弯曲。

3.借助于概念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模块化的!”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学的时候是会的,但是就是综合起来就不会解题了,这也是导致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原因,如何解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借助于概念图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帮助学生构建具有完整结构的物理知识体系。

例如,电场强度的概念笔者通过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概念就有了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yanjianggao/9723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yanjianggao/97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