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高中数学备课课件优秀11篇 高中数学怎么备课

高中数学备课课件优秀11篇 高中数学怎么备课

更新时间:2023-07-03 22:52:18 点击: 来源:yutu

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11篇高中数学备课课件,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高中数学课件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高中数学课件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五、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六、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课件 篇二

一、指导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等动作,生动而深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要认真把握好思维逻辑,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

老师讲课中常常对一些重点难点会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某种动作的提示。

最后一点就是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二、指导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

课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

复习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书或笔记,而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笔记与书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单元复习。

学习一个单元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单元小节。

3、做好单元小结。

单元小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

(1)本单元(章)的知识网络;

(2)本章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应以典型例题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3)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课件 篇三

课前预习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提高学习方法必须的一个,话虽老,虽旧,但仍然是不得不提。虽然大家都明白该这样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课前预习的能有几人,课前预习可以使我们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不至于到课上手足无措,加深我们听课时的理解,从而能够很快的吸收新知识。有了不会的知识,就要有必须“灭”了他的决心!

记笔记

这里主要指的是课堂笔记,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老师将的东西一般都是精华部分,因此很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一来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二来可以方便我们以后复习查看。如果对课堂讲述的知识不理解的同学更应该做笔记,以便课下细细琢磨,直到理解为止。

同预习一样,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的几十分钟不足以使我们学习和消化所学知识,需要我们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涉猎课外习题

想要在数学中有所建树,取得好成绩,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多多涉猎一些课外习题,学习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实在不能理解,可以问问老师或者同学。

学会归类总结

学习数学要记得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公式,而且知识还很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各种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的记忆每个公式,不但增加记忆量,而且容易忘,此时我们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公式等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的减少我们的记忆量,同时提高我们做题效率(因为公式都绑在一起了呀)。

建立纠错本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能会经常因为同样一类题目而失分,自己也十分懊恼,其实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建立纠错本,帮我们经常会出错的题目都集中在一起(当然只要是做错过得都可以记录上),然后空闲的时候看看,考试之前再看看,这样考试的时候出现同类题目再出错的几率就降低好多。

考试总结

写考试总结是一个好习惯,考试总结可以帮我们找出学习之中不足之处,以及我们知识的薄弱环节,从而及时的弥补不足,以及以后的学习方向。

培养学习兴趣

又是一个老话题了,今天中一君好像讲了很多“废话”,虽然情况确实也是如此,但是中一君仍然要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废话),只有有了兴趣,才会自主自发的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当然建立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还需自己去发掘,如果实在不能产生兴趣,只有掌握以上学习方法了。

高中数学抛物线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焦点和准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抛物线的定义和焦点与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形式,以及p的意义。

教学难点: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其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二次函数中抛物线的图象特征是什么?(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者向下)

如果抛物线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来突破研究中的限制,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二、 课堂新授:

(讲解抛物线的作图方法)

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使x轴经过点F且垂直于直线l ,垂足为K,并使原点与线段

KF的中点重合。

结合表格完成下列例题:

1. 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的方程是 y2=6x,

∴p=3

∴焦点坐标是(,0),

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

∴p=4

∴所求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是 x2=-8y。

三、 随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四、 课堂小结:

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只含有一个参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的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称。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可以唯一的确定下来。

五、课后作业:P119习题8.5 2、4

[高中数学抛物线课件]

高中数学课件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高中数学备课课件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

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高中数学课件 篇七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

(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得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集合,则中国。日本与集合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集合A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高中数学德育教学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1、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并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

2、动手实践,体会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3、通过直观操作来感受和体验各种图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并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

教学难点:动手实践,体会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现在一齐来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图形。(教师让学生说说桌面上的图形)

二、探索新知,小组学习

师:这些图形现在准备要搬家了,我们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帮助它们分类搬进这两间屋子里吗?(小组讨论,并说说理由)。

生: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来分。 生:按图形是否有角来分。……

师:你们都说的很好,看看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是怎样分的。他也和我们一样把立体 形和平面图形分开。但这时平面图形有话要说了,嗯,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课件说:我们的屋子里有两间房子,你们可以把我们进行分类看看住哪间房子吗?

师:既然平面图形这样说了,我们的同学可以帮帮它把桌面上的平面图形再次分类吗?

生:按图形是否线段围成来分。 生:按图形是否圆来分。

师:同学们真厉害,在这么短时间就帮平面图形解决这么多难题。

课件说:aaa等等,杨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说同学们帮帮我啊!

师:啊!你还有问题呀,同学们,帮不帮他好呢? 生:帮

师:那你快说呀?

课件:你们已经帮我们分了房间,但是要两个图形睡一张床呀!你们可以再帮我们分类吗?

师:既然这样我们就帮帮它吧?翻开书本第22页,用铅毛把这四个图形进行分类画在圈里。

生:我是按它是否直角来分。

[德育渗透: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学生按各图形的特征来分类,然后总结出每类图形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容易犯错误的地方,采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提供一组感性学习材料,适当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凭着对学习材料的直接反应作出了大胆的设想。避免了学生盲目的猜测,同时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 联系生活,探索图形特点

师:你们真棒!在短时间内已经把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看看这幅图是什么来的?是什么图形? 生:是桥。三角形

师:再看看这一幅电动铁门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运用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谁可以说说你在哪里见过呢?(小组讨论)

生:窗口是平行四边形 生:红领巾是三角形。

师: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你们喜欢哪一个呢?利用桌面上的小棒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找一个拼三角形的学生)

师:这位同学是拼成三角形的,你可以把这三角形的边拉一拉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个图形具有稳定性。

师:还有没有同学拼其它图形的。(找一个拼四边形的)

师:你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拉一拉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拉就变形了。所以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噢,原来是这样子的。,那老师给多一条棒给你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固定起来,让它不变形吗?说说理由。

生:我在中间多加一条棒它就不会动了。因为形成三角形就具有稳定性。

师:经过同学们拼出来的图形,老师终于知道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看看第三题这幅图,第一幅女孩子就叫他不要坐下去,第二幅图又叫他坐,是不是女孩在玩乱男孩子呢?

生:不是,因为……

[德育渗透: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划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达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已经上完了,上这节课上得开心吗?哪开心我就要问一下你们,你觉得这节课掌握了什么知识呢?你觉得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好,好在哪里呀!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这些图形都可以找出它的特点。最后谢谢各位同学帮助图形搬了一间舒适的家。

高中数学课件 篇九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

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课件奇偶性 篇十

高中数学课件奇偶性

高中数学课件奇偶性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 ,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高中数学的课件 第十一篇

高中数学的课件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 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数学集合教学设计【小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1篇高中数学备课课件是来自于的高中数学课件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yanjianggao/86920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yanjianggao/869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