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诺鲁孜节优秀2篇

诺鲁孜节优秀2篇

更新时间:2024-03-27 21:48:01 点击: 来源:yutu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诺鲁孜节(优秀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诺鲁孜节范文 篇一

关键词:维吾尔族;礼仪民俗;风俗习惯;节日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导致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节禁忌。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维吾尔族的礼仪民俗、风俗习惯、礼节、禁忌。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或“团结”。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维吾尔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辞书《突厥语大辞典》,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礼仪风俗。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维吾尔族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诺鲁孜节(春节)等。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

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维吾尔族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诺鲁孜节(春节)等。

维吾尔族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三十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回礼语为“外来孔艾斯来姆”。

维吾尔人十分讲究邻居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家里做了好饭,左邻右舍间常互相赠送品尝。一家来了亲朋或远方的贵客,各家邻居都要轮流请到自己家作客。一家有红白喜事,邻居们少不了争相帮助。走远路的陌生人路过村落,遇到困难,维吾尔人总会慷慨椭,不会让他饿着肚子上路。

其他民族群众到维吾尔族家中作客,都很尊重民族习俗,讲究礼貌。吃饭时,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随便到厨房或锅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盘吃抓饭时,不伸手乱抓,也不将自己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在屋内和人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哗。否则,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在称呼对方时,必须用“您”,忌讳直呼“体”(除非对自己的妻子或挚友)。

到别人家作客时,如果主人是久未晤面的亲朋好友,或是有较高威望的人,上门时,必须带若干礼品。女的带抓饭、大块牛羊肉、包子、馕、布料等。女人和男人一般不同时上门。男人一般不带礼品,如果有必要带的话,也只带些糖、水果、瓜等物。作客后的几天,女主人自己或通过孩子,要向客人回赠礼品,如馕、糖等物,数量要比人家送来时的略少,不能超过。否则,会被对方视为不接受礼品。离开时,全家人站在门外送出。主人双手垂握,说些谦逊客气话:“招待不周,请多多原谅!”。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

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用过餐后,客人要表示谢意。如果是喜事请客,客人们多说“姆巴列克保松(祝贺)”的话;如果是办丧事,做“乃孜尔”(死者忌日祭礼),客人不能发笑,表情要沉重。虔诚的穆斯林要双手举到面前,说一声“阿明”,念一段《古兰经》祷告文字。说毕,双手抚脸,散场。气氛自始至终保持严肃。

维吾尔人以助人为乐,舍施为荣,认为这是做善事。待人接物十分热情,晤面时,将年长的称为“阿卡(哥哥)”“阿恰(姐组)”,年轻的称为“吾卡(弟弟)”“森丽姆(妹妹)”。

维吾尔人对亲朋好友、乡邻、街坊,甚至外乡外地人,只要他们的生活发生困难,需要接济,不论亲疏关系,不论民族,都要在力上予以接济,即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少用点,善事不能不做。当你面临危难险境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热情相助。

其他禁忌 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祷告之地,必须清静,肃穆,洁净。故而在寺内严禁喧闹、随地抛洒垃圾,严禁大、小便。严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毁坏草木或大小便。严禁在涝坝(贮水池)、伙房、水房等地大小便。

抽大麻烟()、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偷摸等,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指责。

维吾尔族的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年男女成亲之前,都要经过提亲和订亲仪式,反映了维吾尔族对婚姻的慎重。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长准备物色一位姑娘为儿媳,事先都要履行“提亲”的手续。男方向女方家提亲之前,要经过一番调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龄、家庭、长相、人品等情况都要进行了解,认为合适时,才会提亲。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热恋,双方私下商定婚事后,再请家人去“提亲”,以达到双方关系公开化和合法化。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的食俗: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的节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前两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有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现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维吾尔民族的古尔邦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特别浓郁。

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民间流行着一则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的“启示”牺牲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当他正要举刀宰杀时,派遣的特使牵着一只公羊从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杀子,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伊斯兰教创立后,将太阴历12月10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这个日子恰恰是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这样,古尔邦节逐渐成了从11世纪初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再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最后还要“换哈达”,即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浇些水再回家。

按传统,节日聚礼之后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的最佳时机。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锅之后,男子们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摆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左邻右舍或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其它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别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拜节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共餐,吹拉弹唱,一起娱乐。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②刷牙;③沐浴;④点香;⑤穿洁美服装;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诺鲁孜节是悠久的维吾尔族节日,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们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在维吾尔族历史中只有一千多年的历时。而诺鲁孜节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也是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之一。也是全疆唯一一个各个乡镇政府及农村及学校举行集体活动庆祝的节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诺鲁孜节,作为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和睦的象征,对加强各国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邻友好理想基础上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64/253号决议后正式成为国际性节日。

参考文献:

[1]从熟语看维吾尔族的好客习俗文化---王德坏《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2]维吾尔族节日习俗一瞥---瓦哈甫・吐尔逊《中国民族》, 2010年07期

诺鲁孜节范文 篇二

感谢昌都地区交通局长泽洛,派给我们地区最好的车子--沙漠王子V8,使我们得以在短时期内,尽可能多地走访藏传佛教在昌都的代表寺院。昌都地委统战部的边巴次仁,更是全程陪同,既给我们导游,也是我们的翻译,令我们此行增色不少。

边巴次仁介绍说,历史悠久的本教在昌都地区影响很大,而最先在这里传播和发展的藏传佛教派别则是萨迦派和噶举派。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早期的圣地。明代以后,格鲁派创建了强巴林寺。据地区宗教局统计,民主改革前,整个地区寺院格鲁派有322座,宁玛派212座,噶玛噶举派117座,萨迦派52座, 还有一座天主教堂。

格鲁派古刹---强巴林

我们于6月27日下午来到强巴林寺,受到寺管会副主任的热情接待,甲纳仁布齐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了强巴林寺的有关情况。

强巴林寺全名昌都格登强巴林,位于昂曲河和扎曲河汇合处、藏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昌都镇,是格鲁派在拉萨建三大寺后,在康区发展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也是拉萨三大寺外全藏区格鲁派建寺历史最长的古刹。

宗喀巴大师16岁赴藏学经途中,在昌都住过一夜,预言此地风水绝佳,适于建寺弘法。后来类乌齐白格千户的儿子向生西绕桑布在色拉寺学成后,受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委派,于公元1437年,返回家乡创建了强巴林寺,并成为寺院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绕桑布圆寂后,直到13任堪布以前,一直聘请寺院内外的著名高僧担任堪布。

第14任堪布是三世帕巴拉(第一世帕巴拉德庆多杰的父亲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从此帕巴拉成为强巴林寺寺主和该寺五大活佛之首。历世帕巴拉、西瓦拉、甲纳朱古、嘉热朱古和贡多朱古等五大活佛中,先后被清政府册封过的有六世帕巴拉,他于1719年被康熙帝赐封为"阐讲黄教额尔德尼诺门汗",赐发印信,成了康区四大呼图克图之一;七世帕巴拉时,乾隆皇帝将帕巴拉前辈的呼图克图铜印更换为银印,并为寺内修了一座庙宇,赐书御笔"祝厘寺";九世帕巴拉时,同治皇帝将帕巴拉原"诺门汗"名号改为“呼图克图”,并赏银印;

1864年贡多活佛以呼图克图列名册档;1903年六世西瓦拉被册封为"通成禅师";八世甲热活佛册封为"博善禅师"。

强巴林寺作为康区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解放前不仅是昌都地区的宗教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帕巴拉是该地区的政教首领。强巴林寺专门设有两个政教管理机构,分别主管政务议定、差税摊派、征收、推选堪布、宗教活动及僧众等管理。

所有事务最终须经帕巴拉活佛批准。在帕巴拉圆寂或幼年期间,政教事务由四个朱古中的其中之一来临时负责。

辉煌的寺院建筑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精粹。强巴林寺以大经堂为正殿,周围由两座度母殿、辨经院、格朵拉章、嘎丹颇章、九个扎仓、印经院、如来八塔等建筑群所环绕。这些建筑无论在整体布局和工艺技巧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融合藏汉建筑工艺,在空间组合规则方面应用体量、形制、质感、尺度、比例、结构、色调和光影等手段来细致严密塑造。寺内珍藏着数千万金属、木头和泥塑造的各类佛像以及唐卡、法器、藏文经典等文物。该寺在鼎盛时期所辖分寺有130多座,分布在昌都各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强巴林寺的大门重新向信徒开放。国家先后给强巴林寺拨款2000多万人民币,用于维修和赎买""期间被占用的寺院属地。据寺管会副主任讲:修复后的强巴林寺从建筑规模、佛像数额、壁画完整等方面与原貌可以比媲。原来的僧众陆续返回寺庙,还招收了新的僧人,现僧人数达到851多人,其中有26位格西。

80年代初,班禅大师提出,在寺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因寺因地制宜开展“以寺养寺”。《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要逐渐走以寺养寺的道路。各级政府对以自养为目的的各种生产和服务等事业,应给予优惠政策并加以扶持。因此,强巴林寺在现有条件下开展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寺院现有500亩农田,另外,在寺属800多亩地上正在建造昌都地区文化游览区、宾馆等。寺院还有木材加工厂、糌粑厂、5辆大车、2辆小车。该寺负责人介绍, 寺院平均年总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人民币,基本维持寺院正常佛事活动、维修寺庙、改善和提高僧众生活。

类乌齐寺

"先朝拜拉萨大昭寺,再去查杰玛大殿"。

按照藏族信众的说法,这两所寺院必须朝拜,大昭寺里的觉卧佛像必须拜,几乎是众所周知,而查杰玛大殿就非一般人都了解了。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属典型的高山峡谷气候。6月28日早晨6点,我们沿黑昌公路驱车前往寺院。一路上,果然是看不尽的美景:青山碧绿,林木森森,更有那唐蕃古林参天挺拔,花繁草茂的草坝子绵延不绝,一群群肥嘟嘟的牛羊游弋其间 ,令人赞叹不绝。100多公里的路途,我们的相机咔嚓咔嚓,未到寺院就已照完十来个胶卷。

上午11点到达纳依塘平川,远远望见寺庙红白黑相间的院墙和闪闪发光的金顶。

再走十几分钟,就已立足于其阔大的广场了。寺管会副主任先带我们参观查杰玛大殿,并介绍说大殿是昌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刹之一,距类乌齐新县城30公里。

类乌齐寺属达垅噶举派。据说很久以前,这里住着富裕的绕西家族,主要经营农业。公元1277年的一天,绕西米吾齐在地里耕种,突然听到悠扬的诵经声,发现是位老僧坐在路边念长寿经,上前盘问,得知他叫桑杰温,是拉萨以北澎波达垅寺四世法王卡斯之子、噶举派高僧,想在此地建座寺院。绕西米吾齐就做了他的施主,助他建起了扬贡寺和萨玛大殿。桑杰温自然做了首任法台。1326年,乌坚贡布法台又修成查杰玛大殿,影响日益扩大,成为达垅噶举派在藏东的根据地和主寺,该寺所传教法号称"达垅玛唐"即下部达垅,与拉萨"达垅亚唐"(上部达垅)并称于世。

类乌齐寺本名应为扬贡寺,待主殿查杰玛建成后,因大殿造型独特、华丽宏伟,成了下部达垅噶举主寺的象征。又因寺院建于类乌齐纳依唐大坝,故人们称之为类乌齐寺,藏语则通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

寺院法台以"温举"(家族子侄继承)方式传承,从桑杰温至今已传23代,第12任法台时形成活佛转世系统,共有"节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

历史上是康区最大的寺庙之一,曾长期掌管这一带的政教权力,有属寺58座,分布于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信徒甚众。历史上常住僧人达2500多,直到20世纪中叶,还有近2000名僧侣。

类乌齐寺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相传元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以一半财产作为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其第三任法台杰娃参坚为大国师,赐册印和官衣官帽。清雍正帝赐封13任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为寺院亲书"法震西"金字。光绪帝赐封其21任法台衮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

查杰玛大殿主体高近30米,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3种颜料涂抹竖形纹饰,每道竖条宽1米多,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高达 15米,其中4根直达3层殿顶。殿内随处可见塑制精美的各类佛像和唐卡,据介绍 ,历史上这里曾供有4万余尊大小佛像。殿中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红色,楼高9米,殿内墙上彩绘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展示该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 第三层为白殿,涂白色,楼高5米,殿内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 相传为桑杰温从上部达垅带来的释迦牟尼紫金佛像,据说佛像内有佛陀的舍利和一节指骨;元明清时的唐卡精品数十幅;有用金、银汁写成的经书,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造像,雕刻精美的经板,传为格萨尔大王及部将用过的马鞍和宝剑,八瓣莲花的时乐金刚像等。这些珍宝不轻易示人,前往观瞻朝拜者只能透过铁丝网观看。

不同于藏区其它寺院依山而筑,类乌齐寺建于平坝上,但其恢宏气势,绝不逊色。尤其是站在查杰玛高高的三层楼上,凭栏远眺,纳依唐平坝与类乌齐镇尽收眼底。与寺院相比,古镇民居显得低矮,但其院落中停放的辆辆绿色大卡车,以及一排排的白色校舍,却令人在这偏僻的山区分明感到现代化的脚步。

本教古寺孜珠寺

本教藏语里称为"本波曲鲁",是佛教传入以前藏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最初称为"朵本",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信奉多神,自然崇拜,属于一种原始巫教。民间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后来,从象雄地区向全藏区传播了一种由辛绕米沃且创立的本教,这种本教不仅有比较系统的宗教理论,还有一定的宗教组织和道场制度,标志着本教已开始走向成熟,被称为"恰本",即外来本教。至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与本教发生激烈冲突,此后在对抗中互相逐渐吸收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理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本教,人们称之为"吉本",即本土化的本教。

由于可靠材料的缺乏,至今人们对于本教传入昌都的时间及传播路径都很难做出详细的论述,但从传说和遗迹中却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本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藏传佛教的传播,激起了与本教的强烈冲突。昌都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土呷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至今在噶玛寺附近,仍然流传着的一个关于噶玛巴・堆松钦巴与一位本教大师斗法的故事:

噶玛寺位于昌都县扎曲河上游约120公里,到寺院必经一个叫"勒特"的地方,民间传说里说,勒特山坡上,原本是有一座本教寺院的,现在只要前去噶玛寺,当地的人们还会向游人指认。当时,在寺院里住着一位本教大师,他每天都要派一位小僧人守着山口的路,叫他不要放任何人过去。一天,一条饿狗经过山路,小僧人心想,师傅讲不让人过,没说不让动物过,就让它过去了。傍晚回寺,向师傅报告,师傅立刻惊惶失措,说此处已不是我们久留之地,就放弃寺院,朝圣去了。而那位化身饿狗骗过小僧的噶玛巴・堆松钦巴就在这里创建了他的第一座寺院--噶玛寺,也由此创立了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

从故事可以看出,这里曾是本教地盘。而且,直到目前,昌都地区某些地方本教仍然非常兴盛,如丁青和左贡地区就是昌都本教寺院最多的地方之一。据地区宗教局1991年统计,昌都地区开放的本教寺院共有55座,其中丁青县31座,左贡9座,江达6座,洛隆5座,八宿3座,昌都镇1座。 目前,昌都共有本教寺院94座,其中,最大的当属孜珠寺。

孜珠寺不仅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本教寺院,在全,它也是规模最大、教徒最多、仪轨保留较完整的本教寺院之一。寺庙位于觉恩乡境内,距县城45公里。据《孜珠寺简史》记载,“藏族第一位国王聂墀赞布的儿子木墀赞布时期,从象雄邀请了108位本教智者, 分派到藏区的上(卫藏)、中(康巴)、下(安多)修建三十七座本教道场,比较有名的九座分支道场中有协来加嘎,指的是孜珠寺”。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4784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4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