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阅读4:学习的革命精选2篇

阅读4:学习的革命精选2篇

更新时间:2024-03-15 09:00:35 点击: 来源:yutu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阅读4:学习的革命精选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习的革命 篇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改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建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的一种新模式。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探索。

“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问题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一节课,教师发言或活动的时间多于学生,那么,这位教师是一位不称职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为1∶1的教师,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师;师生活动时间比为1∶3,甚至1∶6的教师,是一位优秀教师。这足以说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重结果更重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

一、学生参与物理概念的探索,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物理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物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形成过程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如“力”这一章中,对于力概念的引入,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动手、动脑,用手去拿一个重物,压缩或拉长弹簧,拿磁铁去吸引铁钉,抛出一块橡皮,等等,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观察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了解“力”产生的实际背景,经历力概念形成的过程,感知生活中人肌肉紧张产生的力,产生探求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其它一些物体也能够产生这种力的作用;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两个物体不要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二、学生参与物理结论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物理结论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实验、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设计实验证明而最终得出结论;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初中物理中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结论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如闭合或断开开关你看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将其中一个灯泡拧出来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用一根导线将其中一个灯泡短路,你又看到什么现象?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再串联(或并联)一个灯泡,又看到什么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实验中出现有灯不亮或全不亮了,你准备怎样利用你前面得到的结论来寻找故障呢?引导学生去探究,但是结论是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发现的,我作为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只有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才能提高创造思维,增强创造力。

三、让学生参与问题不同解法、不同质疑、不同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是物理的根本,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最初就是因为物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启发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探索。

当然,学生是不会想出全部这些方法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好一些提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所学知识的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而且要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及一题简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物理应用意识,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物理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画的就让学生亲自画,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手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讨论时间、实验时间、回答时间和探索时间。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关注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物理实验出发, 不断改变学习方式,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30.

阅读4:学习的革命 篇二

2003年11月24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听取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就“15世纪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这一题目进行讲解。这是2002年12月26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一次学习以来,进行的第九届学习。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至少有40位专家学者走进中南海,就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讲解,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这表明,总书记在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的要求,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与此同时,大规模地培训干部的计划正在紧张而有条不紊地推进之中。学习与创新,正在成为全社会与整个时代的主题。创建学习型政党,正在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决定着党的未来,决定着中国与世界的未来。

Thierry C・Pauchant 和I an I・Mitroff在一篇名为“学会应对事物的复杂性”的文章中写道:“当重大的危机发生时,人们往往会采取这两种策略之一:(FIGHT OR FLIHGT)对抗或逃避。然而,还有第三种策略:学习并彻底改变。它所基于的原则是:所有的事件,特别是最具悲剧性的,都充满了学习的机会。面对一个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和危机的世界,作为一个执政党,不能简单地对抗,不能不负责任地逃避,只能学习并努力地改变。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各国创造的文明,不仅是一国的财富,而是全人类共WWW.SHANCAOXIANG.COM同的财富。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不论古今中外,不论是哪种社会制度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该积极学习和运用。电灯是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的我国大街上潮水般的自行车,是德国人德莱斯发明的英国人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至今仍是人类防治疾病的良药。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电视,现在我国几乎每家都有。美国人福特发明汽车装配线,将一年生产几千辆汽车,迅速提高到每年生产几十万辆汽车,从而使人类真正进入汽车时代。这些东西,都是外国发明的,但它们都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我们就要大胆地拿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推动我们的进步,促进我们的发展。不能实行“关门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己做不到,还把别人的好东西拒之门外。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但是,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地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一提资本主义,就“深恶而痛绝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我们当然要看到,而且应该认识到,只要两种社会制度还同时存在,它们的对立和斗争就不会消失。但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比如,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成功经验,它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等等,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都可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实行“拿来主义”,并不是全盘拿来,而是要动脑筋,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好的东西拿来,坏的东西就不能拿来。好的东西要拿来,也不是把鱼肉和鱼刺一古脑儿地吞下去,“食洋不化”,还要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认真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进、改造、创新,发展出更为先进的东西。总之,要学习外国,又超越外国,这样,就能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学习,是指对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指对现实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深刻把握,既是指书本上的知识的学习,但更直接、更根本的是对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本身的深刻了解与把握。学习古代,是为了现在;学习外国,是为了中国;学习书本,是为了掌握现实。创建一个学习型政党,加强学习,特别是一定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进行,一定要紧密联系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

学习,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学习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学习。要勤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

二、克服创建学习型政党思想上的障碍。

没有什么比发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更令人兴奋、令人激动了。在探索真理与正义的伟大进程中,人类会受到种种假象的欺骗,然而,人类更多地会受到自己的欺骗。这种自我欺骗,会给自身套上无形而强有力的思想枷锁。一是理性的自负。就是认为人类能够完全认识真理。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他们认为他们知道,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这种自我感觉上的对于无知的消除,从根本上堵塞了探索真理的动力与压力之源,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二是教条主义。这种思维方式无视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把前人的关于世界的一时的认识,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当成亘古不变的教条。这是理性自负的变种。前者认为自己能完全把握真理,后者则把别人的发现当作绝对真理,都从自身解除了学习的动力。三是偏执主义。这是撇开世界复杂性的本质,而采取的一种线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无视世界本身的复杂性,而且完全无视其他人认识与思考的价值,用单向的、单极因果性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用线性的政策、措施来解决复杂性问题,不仅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也会给人类自身带上专制与不宽容的枷锁。四是主观主义与空想主义。这实际上是对探索世界真理的努力的一种彻底的放弃,而归于纯粹的个人主观想象与空想。五是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诚然,世界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人们关于世界的认识也是相对的、变化的。即使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觉;更何况,人们的意见始终是不断变化的。一时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随后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前人认为是错误的,后人也可能证明是正确的。但是所有这些,并不能导致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与认识论上的虚无主义。世界毕竟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理解的。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但理性的有限并不是完全的没有。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无限夸大会导致致命的自负,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无限绝望,则会导致愚蠢的自杀。

三、建立形成学习型政党的有效机制。

世界是一个完备的整体,人类的知识却是关于世界的碎片。在学科越来越专门化的今天,很少有人能够对人类知识的两个不同领域都有深刻的认识,而能够做到不自欺欺人或愚弄他人。即使在一个狭小的领域,倾其一生,能够有所成就,也是甚为可观的了。真理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而知识是分立的、分散的,不可能集中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而且,一个人的学习,可以靠个人的自觉。一个组织的学习,则必须建立促使成员积极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机制比个人自觉更为重要。创建学习型政党,一是要建立每个党员、每个党组织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与压力机制。二是要建立网络化、开放式、平等互动的学习型组织结构。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网络平台,培养全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每个党员、每个党组织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全党知识的共享和积累,并通过这个平台,将全党的知识、智慧有效地集中起来,不断推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三是形成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的有机互动。既通过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促进全党的学习,又通过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党员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成员中的表率作用。

同志曾说过:“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源于未知,源于对未知的深刻意识。我们生活在对周围世界、对未来的无知的包围之中。正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恩曼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探索和怀疑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追求,是人类为了获得怀疑和探索的权利、为了克服不确定性而进行的斗争。”“无知的思想具有巨大的价值。正是这种观念使得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成为可能,这些进步是思想自由的成果。”如果我们不能或不愿意从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如果我们没有疑问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就不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正确的,也就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去检验。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掌握了普遍的真理,将此绝对化并赋诸实践,我们就是真正放弃了学习,我们就会在这场考试中打败仗。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4231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4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