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文言文宋濂阅读答案精选8篇(文言文宋濂阅读答案精选8篇解析)

文言文宋濂阅读答案精选8篇(文言文宋濂阅读答案精选8篇解析)

更新时间:2024-02-14 23:36:34 点击: 来源:yutu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文言文宋濂阅读答案(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阅读文言文答题 (12分 篇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问起大臣们的好坏),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2)援( )疑质理

(3)宋濂尝( )与客饮 (4)濂具( )以实对

1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4.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15.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二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以手拂之 未为简易

不若燔土 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

A.有/奇字/素无备者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小题3】选出下列句中“其”字所指代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 ( )

A.其法:用胶泥刻字(指代毕升)

B.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指铁板)

C.则以一铁板按其面(指铁框)

D.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指先设的铁板)

【小题4】从下列各组里选出划线字的意义或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同的一项 (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小题5】选出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排版、印刷和拆板四大工序。

B.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便于贮存重排等方面。

D.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用“火炀”。

【小题6】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根据文意说说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什么优点?活板到底“活”在哪里?

【小题9】《活板》一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出实例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小题1】炀:烘烤。砥:磨刀石。拂:拭擦,掸去。为:算是。燔:烧。为:被。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D

【小题6】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小题7】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小题8】活板跟雕版相比,优点是: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可重复使用,节省资源;排版方便,速度快,质量好。活板“活”在: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小题9】1、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2、列数字:“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3、作比较:“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4、举例子:“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炀,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烤的意思。砥,意为磨刀石。成语“坦荡如砥”中的“砥”也是这个意思。拂,形声字形旁表义,“扌”字旁,拭擦,掸去的意思。燔,形声字形旁表义,“火”字旁,烧的意思。“未为简易”的“为”动词,意为算是;“为余群从所得” 的“为”介词,意为被。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解释。

点评:对文言词语的解释,要特别注意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以及通假字现象。平时的记忆、积累是关键。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数十百千本”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C项中,“令药熔”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D项中,“为余群从”是一个意义单位,应连起来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断句能力。

点评:断句的基本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位,不能分开读。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中,“其”是代词,那,指制作活板的方法;B项中,“其”代词,那些,指字印;C项中,“其”代词,指排好的字印。故选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其”的用法。

点评:在文言文中,“其”通常都是用作代词,代次具体指代的内容需要联系语境来考虑。

【小题4】试题分析:A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B项中,“为”是动词,发明的意思;C项中,“为”是介词,被的意思;D项中,“为”是动词,做的意思。故选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为”的用法。

点评:“为”是常考的文言字词,常常用作介词、动词。

【小题5】试题分析:结合“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有疏有密,水浸后会变形,容易与药粘在一起。所以,D项说法错。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辨析。

点评:A、B、C、D各项说法是否错误,逐项对照文章内容考察是稳妥的办法。

【小题6】试题分析: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可分为四步。“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介绍的是第一步:刻字。“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绍的是第二步:制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则字平如砥”介绍的是第三步:排版。“若止印三二本……瞬息可就”介绍的是第四步:印刷。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点评:对说明顺序的把握,需要分清说明内容的层次,逐层概括。

【小题7】试题分析: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找到说明活板印刷术工效的文字:“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由此可知,活板印刷术提高工效的关键是:①用两块铁板交互使用,这样可以连续排版。② 是采用了按音韵贮存字模的科学检字法。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信息摄取的能力。

点评:摄取信息,首先要找准区间,然后再简要概括。

【小题8】试题分析:活板跟雕版相比,具有的优点是什么,需要明确雕版具有的缺点:雕版每部书需要雕刻许多块木板;制版需要耗费时间;发现错误不好改正;印好之后便没有用处,浪费了资源。而这些缺点,都是活板都进行了有效的解决。活板“活”在哪里,联系说明内容便可得知: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每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 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概括起来,便是:刻字灵活;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

点评:说明文都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因此,对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把握是考查说明文阅读时常考的知识点。

【小题9】试题分析:1、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打比方的文字有“薄如钱唇”,“字平如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字印的形状。2、列数字,是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文中采用列数字的文字有“数十百千本”,具体说明了活板印刷迅速的优点。3、作比较,是通过把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优点。文中采用作比较的文字有“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突出说明了活板印术的显著优点。4、举例子,是通过列举事例来具体地说明问题,文中采用举例子的文字有“如‘之’、‘也’等字。”具体说明了有些字是使用频率高的字。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点评:对说明文的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是常考知识点。需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其作用。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三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至楚境,关吏絷①之。尊卢沙曰:“慎勿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敞邑②,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③。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反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昔,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为坛而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王尚得奠枕⑤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⑦耳。”王怒,囚之三年,劓⑧而纵之。

[注释]①絷(zhí):拘捕。②敝邑:自己国家的谦称。③上卿瑕:一个名字叫瑕的高级官员。④趣:催促。⑤奠枕:稳稳地安放枕头。⑥有如日:古代发誓用语。⑦平:讲和。⑧劓(yì):割鼻。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姑闻师楚之意(当……老师)

B.闻晋约诸侯图楚(考虑)

C.居三月,无异者(过了)

D.劓而纵之(释放)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 醒能述以文者

B.大夫置之馆 辍耕之垄上

C.瑕恐获罪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

D.使尊卢沙为卿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尊卢沙的“善夸谈”具体表现在哪里?你怎样看待这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D

3.①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

②(我)认为大王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与晋国讲和。

4.表现:自以为是,要做楚王的老师;发誓能使楚国强大。看待:没有真才实学,只靠欺世盗名,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篇四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2、(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篇五

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④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 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哪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2分)

(1)悉召廷臣诘责

(2)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坐客为谁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濂具以实对为坛而盟,祭以尉首C.或指其书曰安陵君其许寡人D.彼尽忠于陛下耳舜发于畎亩之中【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句2分)

(1)诚然,卿不朕欺。

(2)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题4】这段文字反映了宋濂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答案

【小题1】(1)悉: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微:(假如)没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小题1】B

【小题1】(1)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2分)(2)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小题1】宋濂实事求是,对人坦诚相待。(或答说实话敢于直言不人云亦云也可,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B项中以都是拿、用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章对宋濂的描写来分析其可贵品质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既至,不识碑所 识:知道

B.赏花赋诗,礼接优渥 渥:深厚

C.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宥:宽恕

D.居二年卒,年七十五。 居:居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帝察其慎密 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B.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 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

C.异日且以为己地 朕且用尔

D.因问以北伐事 以英奏,复给予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英“慎密”的一组是( ) (3分)

①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 ②师旋,过李陵城

③沉诸河,还奏 ④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

⑤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 ⑥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英随皇帝北征路过李陵城,被召去查看石碑,王英发现碑上阴刻有鲁花赤等名氏,担心日后起争端,就将石碑击碎,沉入河底,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B.皇帝询问王英北伐之事,王英认为皇帝亲征,敌人定会远逃,希望皇帝不要穷追。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

C.宣宗之时,天下安定。天子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曾勉励王英,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

D.王英细致谨慎,端庄稳重,正直宽容,受四位皇帝恩遇。正统十二年,其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事获罪入狱,王英上奏章等待治罪,皇上不问其罪。

9.断句和翻译。(共7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英 端 凝 持 重 历 仕 四 朝 在 翰 林 四 十 馀 年 屡 为 会 试 考 官 朝 廷 制 作 多 出 其 手 四 方 求 铭 志 碑 记 者 不 绝 性 直 谅 好 规 人 过 三 杨 皆 不 喜 故 不 得 柄 用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馀。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

②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5.D(居,应为“停留,过了”。如“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中,“居”即为此意。“知道”是“识”的常见义,如“不识有诸?”“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中,“识”都是此意。“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渥”即为“优厚,深厚”意。“帝知其冤,而宥其失”中,“宥”即为“宽恕”意。今言“宥罪”“原宥”的“宥”也是此意。)

6.C(A.同为代词,前者为他,指王英;后者为那、那些。B.前者为介词,和,跟,同;后者为动词,赐予,给予。C.同为副词,将要;D、前者为介词,拿;后者为连词,因为。)

7.B(“慎密”,为认真细致谨慎之意。在所给的六个句子中,②讲述北征的部队凯旋,经过李陵城,与王英无关;④是皇帝对王英的勉励和期望。⑥讲述王英到南镇祝祭的奇遇,与他的“慎密”无关。)

8.D(A.此项的错点比较多,“北征路过”应为“北征,凯旋,经过李陵城”,“担心日后起争端”的是皇帝而不是王英,“将石碑击碎”是皇帝的命令,原文只说“帝喜”,没说到“受到了皇帝的赞扬”。B.“皇帝认为这是王英讥讽他穷兵黩武,因此怀恨在心”,原文没有“讥讽”之意,亦没有“怀恨在心”。C.“向宋濂、吴沉、解缙等学习”原文无此意。)

9.(1)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馀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4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3分。“发”“乃”各1分,大意1分。)

②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不要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3分,省略部分补充完整,2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英,字时彦,金谿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读书。皇上考察他缜密,令他与王直抄写机密文字。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进升侍读。

二十年(1422),他随从皇上北征。部队回来时,经过李陵城。皇上听说城中有石碑,召王英前往查看。王英到后,不知道石碑在哪里,而城北门有块石头露出地面一尺多,王英把它挖出来,发现是元朝时李陵台驿令谢某的德政碑,碑上阴刻【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是如果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有达鲁花赤等名氏。王英回来把情况详细地上奏皇上。皇上说:“碑上有蒙古名,将来会说是他们的土地,引起争端。”便命王英再去把碑击碎,王英还把它沉入河中。回来汇报时,皇上很高兴他这么细心,说:“你是二十八人中读书的人,朕将任用你。”便问他北伐的事。王英说:“皇帝亲征,他们一定远逃,愿不要穷追。”皇上笑道:“秀才是说朕黩武吗?”便对他说道:“军中有什么动静,听到了你即入奏。”还传谕宦官不要阻拦。立有功劳的官军有过失,皇上命不要给他们粮食,他们相聚而泣。因王英上奏后,才又给予他们。仁宗即位后,王英累升为右春坊大学士,请求省亲归家。

宣宗即位后,王英回朝。这时海内平安,天子雅好文章,常常与学士们谈论文艺,赏花赋诗,对他们的礼遇非常优厚。皇上曾对王英说:“洪武年间,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年,则有解缙、胡广。你要自勉,不要让前人独专其美。”太宗和仁宗《实录》修成后,王英被进升为少詹事,被赐给麒麟带。母亲去世时,皇上特给予祭葬,遣宦官护送归乡。不久命他回来任职。正统元年(1436),命他侍奉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升为礼部侍郎。八年命他处理礼部事务。浙江百姓染上瘟病,皇上派他到南镇祝祭。当时久旱,王英到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称他为侍郎雨。他七十岁时,一再请求退休,皇上不许。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疏待罪,皇上宽恕不问。第二年升他为南京礼部尚书,使他能有闲逸。过了两年,他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赐给祭葬,谥号文安。

王英端庄稳重,历仕四朝。他在翰林院四十余年,多次担任会试考官,朝廷制度多出于其手,四方来向他求铭文碑记的不断。他个性诚信正直,也好规劝别人的过失,三杨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不能掌大权。王裕后来积功升官为四川按察使。

明史宋濂传阅读答案 篇七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

(2)弗之怠 弗:_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 尝: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1)爱好;(2)不;(3)曾经;(4)善,好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意思对即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八

(一)共7分

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二)共7分

4、(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5.(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6.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三)共8分

7.C

8.B

9、“惊惭”的原因是打死的鸭子是能言之鸭,进贡之鸭,名人之鸭。内官是个惧上欺下的人。

(四)共10分

10、⑴给 ⑵等到(等)⑶于是,就⑷书写(写)

11.A

12.入抱犊山,学书三年;未得笔法,捶胸呕血;盗墓求书;学书画被过表;精思学书,如厕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五)8分

13、⑴得到 ⑵但是、然而 ⑶除掉、去除 ⑷这(或“它”),代指竹子 (4分,每小题1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14.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15.“物以稀为贵”、“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2分,意思基本对即给分)

(六)12分

16、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

17、C

18、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 ②这只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

19、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七)18分

20.① 习:学习,研究,熟悉 ② 发:打开 ③ 为:担任 ④ 明日:第二天

21.①太祖皇帝常常劝他好好读书。②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天。 ③赵普的脸色没有丝毫改变,镇定的跪着捡起来退下。

22.①年轻的时候熟读官员官吏制度治理国家方面的书籍,精通选贤任能治理国家。 u ②深入研读《论语》以其理论来治理国家。

23.太祖皇帝刚开始对赵普举荐的人不了解所以“不用”,后来赵普再次举荐,太祖仍不了解还是“不用”并对赵普有些烦了,最后赵普坚持举荐,太祖由此看出赵普的忠心尽职,且体会到被举荐人的不一般,所以“重用”。

(八)共10分

24.(1)买 (2)曾经 (3)离开 (4)正好(恰好)

25.B

26.我的心才变得坦然,不再挂念(这件衣服)

27.只有不被外物拖累,人才会变得坦然。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2942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2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