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旅游景点英语精选5篇(旅游景点英语精选5篇翻译)

旅游景点英语精选5篇(旅游景点英语精选5篇翻译)

更新时间:2024-01-29 10:30:01 点击: 来源:yutu

世界上有这么多名胜古迹,他们的英语单词到底应该怎么拼怎么写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旅游景点英语(精选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旅游景点英语 篇一

一、引言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旅游者的目光。南宁现有国家4a级风景区7处(青秀山风景区、大明山风景区、南宁动物园、嘉和城温泉谷、九曲湾温泉度假村、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科技馆)、部级森林公园1处(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1处(广西大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因此,近几年来,南宁的旅游市场不断升温。旅游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旅游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样的形势下,旅游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地道的旅游英语翻译能使更多的外国旅游者了解南宁的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旅游者来南宁游玩。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旅游英语翻译的语言特征,才能够将原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接受者,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南宁各大旅游景点的英文文本还不是很齐全,翻译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鉴于此,本文将以南宁市区的一些旅游景点翻译为例,从用词、内容、功能和目的方面来分析南宁旅游景点英译时的语言特征,并就如何实现旅游英语文化交际的功能,提出翻译中常用的几种翻译策略。

二、南宁旅游景点英译的语言特征

旅游景点英译的目的就是要让母语为英语的游客读懂、看懂,并从中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笔者在下面将以南宁市区的青秀山景区、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景点翻译例句为例,来分析南宁旅游景点英译时的语言特征。

1.简约性

旅游景点英译在用词上一般都较为简练质朴,不会过多的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倾向于使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绘说明。与文学翻译相比,旅游英译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记录具体的材料和事实,而且力求表达准确。

例如:

青秀山旅游风景名胜区是南宁市内一处美丽的景点,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风景区。

英译:qingxiu mountain tourist resort is a beautiful scenic spot in naning. it has been designated a 4a ranking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这一段景点说明英语用词翻译使用了非常简练的语言来介绍南宁市的旅游景点。但是简练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相反,景点的基本信息都完全涵盖了,而且原文还被切分成了更多的短句,以方便理解。这样,旅游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景点的基本信息。

2.客观性

景点说明词只对景点的基本情况进行基本的介绍,既不抒情,也不议论,更不夸张。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在内容上一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显得客观实在。例如:

广西药用植物园位于南宁市东北郊,是一个集游览、科研、教学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地。它占地200公顷,共栽培药用植物2000多种,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药用植物园之一。

located at the northeast suburb of nanning city, guangxi botanical

garden of medical plants is a comprehensive garden integrating sightsee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and production. it covers an area of 200 hectares with more than 2,000 plants grown for pharmaceutical use. the garden is one of the largest of its kind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这段文字是对广西药用植物园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景点的位置、功能和基本情况等。用词严谨,涉及的数据也做到了如实反映,关于景点的评价也较为客观,不夹带任何的感情色彩。

3.知识性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具备给外国旅游者提供与游览景点相关的知识信息的功能。根究游览对象的不同,这些知识可能涉及宗教、历史、地理、建筑、文学、艺术和风土人情等等。

例如:

扬美古镇位于南宁以西约30千米处,对来此旅游的游客来说是富有魅力和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古镇建于宋代,在清代的时候成为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也是当时的商品集散地。这儿的古建筑保存良好,镇上5300名居民依然保存着千年来的生活方式,仿佛时间已经停滞。

located about 30 kilometers to the west of nanning, yangmei ancient town has become a charming and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tourists visiting the region. it was found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a very flourishing place and th distributing center for commodities. the old buildings here are preserved in good condition and the 5,300 townspeople continue to live as they have lived for a thousand years, just as if the time had stopped.

这则导游词涉及了古镇的历史知识,以及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文化知识的简要介绍,可以激发外国旅游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兴趣,从而增加旅游的人文气息。

4.以接受者为中心

旅游英语的服务对象很明确,即旅游者。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目的也很明确,即把有关旅游景点的文化信息传达给不懂原语的旅游者。因此,旅游英语的语言始终是以旅游者作为出发点的。旅游者出国旅游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因此,旅游景点英语翻译要适当的突出文化信息。但是,文化信息的介绍也不可以过多,否则会增加旅游者的理解负担。

三、 旅游景点英语翻译的策略

1. 音译(transliteration)

景点名称是游客接触到的第一道风景, 是他们对景观本身的第一印象,好的译名对吸引游客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至关重要。在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要以音译为主。在英语翻译中,音译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在翻译地名时,往往采取完全音译的方法。例如:西乡塘xi’xiangtang,良凤江lingfengjiang。但在具体的旅游景点翻译当中,通常采取音译结合直译、释义等其他翻译方法的策略,以求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1)音译+直译(transliteration + literal translation)

旅游景点名称往往是由专用名称(景点地名的实体部分)和通用名称(景点的类别,含自然的,如山、岩、峰,江、石等,及人文的,如宫、亭、楼、台、塔等)组成。在翻译景点名称的时候,如果名称前面包含人名或地名的专名,又本文由收集整理包含固定表示景点名称的通名,音译时就可采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例如:青秀山qingshui mountain,扬美古镇yangmei ancient town,伊岭岩yiling cave,花山壁画huashan cliff paintings,大明山daming mountain,灵水温泉lingshui hot spring,嘉和城温泉谷jiahecheng hot spring valley,大王滩水库dawangtan reservoir。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汉语专名是单个字,翻译时也必须把其后的通名给音译出来,然后才在后面加上这个通名的翻译。例如:邕江 yongjiang river,南湖 nanhu lake。

2)音译+释义(transliteration + explanation)

音译的特点是不需要任何的解释,而它的缺点是只能表音,不能传意,无法充分调动起旅游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而释义的翻译方法对外国旅游者来说,则很难把原文的本意和其中文发音联系起来。因此,为了能使外国旅游者对某一名词既知其音又通其意的目的,可以采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音意结合,形成互补,更好地传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例如:

蟠虺纹青玉壁

green jade bi(a flat disk having a circular concentric orifice in the centre, the symbol of the deity heaven)with coiled serpent pattern

这是一件在广西博物馆展出的古代文物。英语翻译直接把“壁”给翻译成了汉语拼音“bi”,但这样一来,外国旅游者很难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因此,可以在这个词在后面加括号,具体阐明它的意思。这是一种十分必要而且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这样,外国旅游者能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含义,从而对景点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在翻译旅游景点名称时,也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就是对景点名称中专名称和通名进行直接翻译,也就是逐字翻译的方法。例如,凤凰塔 phoenix pagoda,水月庵 water & moon convention,龙象塔dragon & elephant pagoda,龙虎山dragon & tiger mountain。

3. 省译(omission)

在旅游景点翻译中,如果原语的一些表达过于啰嗦,且不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在不影响原文中心意思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省译的方法。所谓省译,就是在译文中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和修辞方式,删去可以或者必须删去的词语,其理论依据是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和修辞方式方面存在差异。进行省译,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信息。例如:

黑衣壮民居,干栏式建筑,其显著特点是房屋的支柱由木柱和石柱构成,木柱立于石柱之上,石柱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因地面潮湿和山地多雨雾而遭腐蚀。建筑墙体用长木条、竹条绑结呈网状,然后用糊状的粘泥和龙须草搅和拌匀后坯墙而成。

the black-clothes zhuang live in stilt houses with the disdinct feature of being constructed with wooden and stone pillars. the wooden pillars are placed on top of stone pillars. this is done to prevent the wood pillars from decaying caused by erosion and rain. the wall is made as follows: long wooden bamboo strips are tied up to form a lattice framework that is then daubed with mixture of mud and chinese alphine rush.

这段文字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一段景点说明词。其中“地面潮湿和山地多雨雾”如果如实翻译出来,就会使译文显得冗长、累赘。而且这样也不是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译文就省略了这部分的翻译,替换成了更为直观的“erosion and rain”。这样的处理是比较科学的,可以使译文更加的通顺、流畅,方便外国旅游者的理解。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字,则会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发生冲突。

4. 增译(amplification)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信息的完全对等。因此,为了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必须要采用增译的方法。增译是指对原文中一些带有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的重要信息,在译文中适当阐述甚至加注以明确原义。增译首先是传达语义的需要,增添理解原文内容相应的背景信息,同时又不改变文化的内涵,给旅游者一种提示作用,以达到联想文化更深的意义。

例如,壮族的“三月三节”是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里有对歌的习俗。在南宁的一些景点里,外国旅游者们可以了解到该节日的风俗,并可以亲自去体验节日的盛况。但是,如果“三月三节”只是仅仅翻译成“the double third festival”就无法体现出节日名称下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了,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增加一些补充说明,让外国旅游者能更清楚的了解“三月三节”的含义。因此,“三月三节”可以翻译成“the double third festival”(a traditionl festival of the zhuang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happiness by singing songs to each other.)这样就能够把壮族人民的特殊风情展现给外国旅游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广西的民俗文化。对国外游客而言,在文化旅游中最具吸引力的是感触和体验异域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而这正是旅游翻译的精髓所在。

旅游景点英语 篇二

论文关键词:旅游英语 专业 实践 教学模式

旅游英语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专业分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是英语在旅游活动中的实际运用。旅游从业人员是与外宾接触的第一线员工,他们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我国的对外形象,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练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还要掌握牢固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旅游英语课程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增长,外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在我国的涉外旅游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涉外旅游中,无论是导游还是饭店管理、服务人员,都需要与外国人接触,他们的工作通常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活动之中,从机场接待到结束送别,都需要旅游人才的服务。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旅游知识,更应具备较强英语应用能力,掌握日常的旅游英语会话,可以与外国游客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旅游英语》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他们能与外国游人熟练交谈,并能提供优良的业务服务。

(二)专业性

旅游英语课程以语言为基础,属于一种职业专用英语。它具备自身的专业词汇、用语及语言结构模式,并涉及到深厚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各个部门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不同于普通的英语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包括旅游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讲授、研究和探索旅游专业的发展,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三)综合性

旅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历史、地理、风俗、文学、宗教、地质、烹饪、建筑等多学科知识。作为旅游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旅游英语,它的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内容涵盖了国家政策、机场、车站及码头等旅游交通和酒店、旅行社、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购物、旅游康乐等诸多内容,旅游英语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应通过各种方式,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旅游英语教学内容

(一)扩大英语词汇量

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英语课程的教学,它属于一种专门用途教学。一些新兴行业如会展业尤其是一些国际知名的品牌会展,拥有众多的国外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从业人员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旅游英语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各地方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技能。在涉外旅游中,游览景区中的各个景点的名称以及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文化知识都要用英文讲出来,旅游英语专用名词多,词汇量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巩固英语基础知识。

(二)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首要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不论是从事涉外饭店还是英语导游工作,都需要与游客进行面对面的服务。旅游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知识和英语词汇之后,用英语将我国的名胜古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将来具体的工作中,如导游、酒店接待中,与外族语人进行有效的交际,以达到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强,能用外语和外国旅游者沟通交流,因此,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强化专业知识

旅游英语课程以语言为基础,属于一种职业专门英语。它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它具备自身的专业词汇、用语及语言结构模式。旅游英语的专业知识面覆盖极广,既包括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历史、宗教、地理、民族、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文化艺术、古建园林、旅游景点、历史典故等),又包括与旅行游览相关的旅游常识(交通、货币、通讯、卫生、甚至法律常识、热点话题等),还包括广泛的专业知识(客源市场的地理概况、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民情、风土民俗、思维方式等)等等。旅游英语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旅游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贴近专业,掌握一定量的本专业词汇、常用句型,熟悉本专业的文体形式。在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也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四)加强文化底蕴

导游被喻为“文化大使”,而英语导游更是肩负着导游和翻译的双重任务。国外与国内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英语的学习者必须具有丰厚、广阔的文化知识做后盾,才能向来自国外的旅游者进行讲解和沟通。旅游英语的学习目的就是让英语导游人员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进行文化传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旅游者讲解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理、风土民情等等,让外国旅游者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增长见识,体验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根据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从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目的出发,旅游英语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注重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旅游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旅游英语课程综合了英语的基本特点和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运用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对于旅游英语这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一些先进、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需求。

(一)情景教学模式

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创造真实语境是提高学生专门用途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情景式课堂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里,让学生通过听、说、看、和表演,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并让学生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锻炼、强化、提高运用语言知识和获得语感的能力。在旅游英语情景式课堂,教师将真实的旅游情景搬进课堂,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等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旅游环境中,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进行模拟解说,分角色扮演旅游团成员和带队导游,对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大量口头交际练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导游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提高。在旅游英语情景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媒体教学,补充背景知识,注重文化教学,如播放旅游宣传短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官认知。教师在讲解饭店英语、景点英语及旅行社英语的相关内容时,还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深入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效果。

(二)交互教学模式

交际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法体系。英语是国际旅游业的一门语言课程。掌握一定的英语和人际沟通技巧,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中基本的工作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必要的,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是必须的。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交际互动教学在整个旅游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尤为重要。交际互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社会活动中创造性、针对性、灵活性地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交际互动教学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突出表现为角色的扮演,在课堂中让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进行模拟情景的对话练习,要求学生能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英语用在实际交际的场所(如各大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餐厅、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门、旅游购物商店等)。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进行英语交际,在英语交际中学习英语,让师生间的交际、学生间的交际始终贯穿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活动得多,教师讲解得少,教师的作用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宰者转变成引导者和咨询者。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作简要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旅游英语教学应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不应上成精读课、翻译课或阅读课,应以技能培训贯穿教学始终。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进行指导,根据学生需求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东西,自觉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旅游景点英语 篇三

关键词:英语旅游文本 语域理论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04-02

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对外旅游业也在繁荣发展,在此过程中,英语旅游文本,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能够帮助境外游客更好的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习俗,在涉外旅游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英语旅游文本这一对象,国内外学者做出许多研究。

1 英语旅游文本国内研究概述

1.1 国内英语旅游文本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英语旅游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领域。如:田传茂[1]大量引用例证,从语篇出发,对中国景点的英译文本和国外景点的汉译文本进行结构比较,分析英汉旅游文本主要差异和翻译方法。闫丽俐[2]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出发,以河南省旅游英译文本为实例,借助功能派翻译理论,指出国内的英语旅游文本在语言使用上应当符合英语旅游者的语言习惯,并提出了旅游英语文本翻译上的一些策略,如改译、扩译等。高旭东[3]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结合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实例,探讨了旅游翻译的有效途径和适于旅游翻译的增补法,类比法,省略法等策略和方法。安春平,张治中,邢兆梅从符号学的角度,运用符号学中三种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论对旅游翻译文本的汉译英进行分析论述,并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说明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旅游文本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国内英语旅游文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这些对旅游文本的研究多集中在实用翻译方向上,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理论,重视传达翻译策略和技巧,但是却忽略了英语旅游文本的文体特征。而目前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千差万别,许多译本是译者凭着主观经验写成,缺乏实证依据。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应当回归到英语旅游文本的文体特征研究上来,以期减少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上的文体失误。

2 基于语域理论的英语旅游文本研究

2.1 语域理论

韩礼德在1978年指出:语域是“通常和某一情景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1985年,韩礼德进一步指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是与某一特定的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情景组合相关的意义组合;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域的三个变量: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语场”即社会行为,也就是正在发生的事件;指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的本质、参与者所从事的事情,其中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成分;“语旨”即角色结构,指参与者是谁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语式”指语言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指参与者希望语言起什么作用。

以语域理论为基础,对英语旅游文本展开研究,可以使译者在语场、语式、语旨三个层面对英语旅游文本的编写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撰写出更地道的旅游宣传文本。

2.2 语域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旅游文本研究

2.2.1 研究文本简介

笔者以语域理论为指导,将中国作者撰写的英语旅游文本《新大杭州旅游指南》和新西兰作者撰写的英语旅游文本《杭州》作分析和对比,找出异同。研究旨在对中外英语旅游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英语旅游文本的撰写提供一定帮助。

2.2.2 中外英语旅游文本在语场上的对比研究

语场指说话的内容。在旅游文本的撰写过程中,景点介绍是其最主要的说话内容。在景点信息的描写中,数据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详实的数据信息,可以给游客的出行,提供精确指南。我们以两个读本中的十个景点的数据描写为例,对中外英语旅游文本在词汇使用上的差异进行说明。具体信息见表1、表2。

从表1、表2的数据描写可以看出:中国作者在进行景点的英译介绍时,具体使用数字来进行长度,时间,规模等的介绍,以期用精确的数据给读者留下印象,当然,这样的数据描写也包含着相当多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反映出编者的民族自豪感。外国作者的读本中,虽然也有这样反映文化信息的数据描写,但是数据的提供更多是为读者提供旅游服务,如搭乘什么车,热线电话信息等等。

2.2.3 中外英语旅游文本在语旨上的对比研究

语旨具体体现交际情景中讲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和讲话者的交际意图。而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角色关系的交换过程。在英语旅游文本的撰写过程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对上述10个景点介绍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做了汇总,具体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旅游文本的编写中,编者或译者承担的是旅游产品推广者的角色,他们和游客―即旅游产品购买者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因此,在文本的撰写过程中,普遍采用第三人称,这既体现了英语旅游文本语体的正式性,也体现了文本在对景点做介绍时的客观性。

2.2.4 中外英语旅游文本在语式上的对比研究

语式是指交际者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和现实语境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在韩礼德后期的著述中,语式还包括修辞概念。英语旅游文本在表达上大量使用长句,复杂句,这些都是由它书面语的特性所决定的。在长句的写作中,连词的使用不可避免。笔者以连词的使用为例,对所选取的10个景点文字描述进行信息汇总,具体如表5所示。

尽管中外作者在连词使用的频率和选择上有所差异,但是不可否认,连词还是广泛的在英语旅游文本中得到使用,这和文本本身的书面语特征息息相关。

3 结语

以语域理论为指导,笔者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维度对英语旅游文本的编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旅游文本在撰写上具有很多共性,如大量数词的使用,第三人称的运用,连词的应用等。这些都是由英语旅游文本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当然,中外作者在如何使用词汇、句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英语旅游文本的编写或翻译过程中,语域、语篇结构、语言表达手段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参考文献

[1] 田传茂。中英旅游文互译策略举隅兼及翻译原则[J].海外英语,2010(1):6-8.

旅游景点英语 篇四

一、跨文化含义

跨文化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它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着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能力。目前在旅游景点的翻译中就是跨文化的体现。文化与语言是两个重合的圈子,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也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特点鲜明的文化,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特有的烙印,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映射。

二、旅游景点名称的功能

景点名称是一个旅游景点的标志,与一般的地名相比,它不单告诉旅游者景点叫什么,它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它是什么与它有什么,所以归纳下来,景点名称具有信息与文化功能。当前时代来说旅游的魅力已不单是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感受旅游景点当地的文化内涵,了解旅游景点与自己生活的地区相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内涵的国度,所以基本每一个旅游景点都被内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载体,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与文化习惯,而这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客人来说,他们除了希望可以领略当地的山水风光外,更希望可以近距离接触到旅游景点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交流。此时,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所起到的文化功能就至关重要,它要保证在与原名称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尽可能传递出它的文化含义。因此在进行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时,译者要保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基本信息,使其最大限度的达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要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传递相关信息,借此达到文化交互、增强读者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认识的目的。

三、旅游景点翻译跨文化运用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景点翻译时融入跨文化意识更容易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旅游翻译既是一种饱含趣味的工作,又是一项很严肃的话题,进行旅游景点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在最适当的场合下介绍进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讲究求“真”,也就是通过语言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地名和景点名称拼写、景点和历史人物名字的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旅游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文化的文明古国,许多名胜古迹在取名之时有它丰富而又独特的含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译,而应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中,游客也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与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某些敏感词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含义,掌握好译文的分寸。

四、跨文化意识下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策略

景点名称一般包括人文景观名称和自然景观名称,我们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的话,可以表示成为专有名称加种类名称的形式。专有名称即指对景点的称呼,好比城市的名字或人的姓名;种类名称就是判断、辨别景点类别的名词。从内容上来说,旅游景点的专有名称描述性成分居多,其包含的信息相对广泛与复杂,景点的种类名称标示了景点类别,相对而言意义比较固定、明确。

若是从名称翻译的实现途径上看,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大致可以分为导游人员的口头翻译,旅游景点印刷品的翻泽和景点名称标牌的翻译。无论是简单的名称表述,宣传品介绍、景区标示或者是导游口头翻译,在翻译过程都应当尽量做到准确、传神,最大限度地使目标语读者了解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

上面提到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准则实际上包含了对等理论也包含有“归化”策略,除此之外,还要求译者采用 “异化”策略。旅游过程中的文本资料对于游客来说,它背后所涉及的丰富内涵及背景文化远高于资料本身,一方面要使目的游客理解景点名称,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以满足外国游客或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特性的要求。由于景点名称蕴含特定的文化,其翻译就应该尽可能地强调内涵意义的翻译,让外国入获得有关该名称最基本的了解、感受、联想等,否则就达不到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目的,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此时,“异化”翻译策略,尤其是文化上的异化就弥补了这一不足。这一策略突出源语语言和文化特征,尽量移用源语种的语言形式、文化习俗和传统,使目标语读者获得对源语文化最大化的认知和体会。当然,在注重文化与语言上的“异化”和“归化”策略的同时,也要掌握翻译方面原本的增词,减词,省词等综合技巧的使用,以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旅游景点英语 篇五

【关键词】精译;景点;公示语;城市形象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旅游也以其双向互动的独特优点,成为中西方相互沟通的桥梁。武汉市全球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Wuhan, Different Everyday!)的出炉,也显示了武汉重新绽放其“东方芝加哥”光彩的决心。为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契合,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要以相对“精译”而不是绝对“纠错”的立场,城市形象不仅可以“提升”,更能够得以“出彩”。

一、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

武汉市著名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鱼龙混杂。笔者对黄鹤楼、江汉路、省博物馆、昙华林等十一景处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进行了调查研究,列举出武汉市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的几个问题:

1.区域差异和水平差异明显

像黄鹤楼、省博物馆这样久负盛名且外国游客较多的景点,百分之八十的公示语都有其对应的英文翻译,而在如江汉路此类以娱乐休闲为吸引点的景点里,公示语的翻译鲜少。同样,如市民之家此类由政府直接管辖的景点,其公示语汉英翻译都是经过专家一致讨论通过再实施的,而大部分由商家组成的商业街或企业承包的旅游建设区,公示语翻译就没有按照标准执行,错译、中式翻译的情况比比皆是。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区域差异和水平差异明显,使得城市形象的建设有所失衡。

2.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

这十一处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普遍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存在着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指示不清、意图歪曲、语气生硬、逐字死译、中式英语、文化差异这八个方面的问题。

例1:禁止吸烟译为“No Smaking”

这是江汉路步行街一家小吃店内的公示语,出现了明显的拼写错误,应改译为“No Smoking”。

例2:当心落水译为“Warning!Falling into water”

东湖风景区的岸边隔百米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公示语,可译成:警告!掉进水里。原是当心落水现在却有一种让人掉进水里的意味,并且“Warning”这个词的语气有一种压迫感,这句话既逐字死译又语气生硬。可以适当精译成“ Be careful not to fall into water”,这样既指示明确又让人感觉很自然。

3.缺乏一致性和特色性

例3:小心地滑

东湖大多译为“CAUTION! WET FLOOR”;江汉路大多译为“Caution!Slippery”;户部巷出现“BEWARE OF SLIPPERY”;中山公园出现“BEWARE OF WET FLOOR”

从例3可以看出旅游景点中公示语汉英翻译可谓百花齐放,但实际上大同小异。同样的一句公示语在不同的景点翻译不尽相同,显示了公示语翻译一致性的缺失,也侧面映射城市对这方面规划不够到位,也是出彩城市形象的一大禁锢。

二、精译旅游景点公示语,出彩城市形象

根据市外办的《武汉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写指南》,为缩小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区域差异和水平差异,政府监管部门应注重公示语的重要性,定期调查分析武汉市旅游景点公示语的分布情况,可按照景点占地面积大小定额分配公示牌。还要严格规定公示语的使用,将公示语在每一处景点统一投入使用。

要加大对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审核和校正,力求做到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政府可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定期对武汉市各个景点的公示语翻译进行调查、采样、分析,然后交由专家进行修改、审核。在城市内形成良好的公示语使用氛围,设立公示语精译信箱或网站,鼓励市民对公示语进行精译。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要结合景点区域、景点特色以及景点游客构成,还要考虑到大众的文化水平和游客接受程度。

努力使旅游景点公示语保持一致,体现公示语的城市特色。调研小组可搜集旅游景点同一公示语不同的汉英翻译,制作成调查问卷对中外游客进行调查,结合专家的意见,定出最符合标准、最贴近实际的翻译再投入使用。同时,将公示语汉英翻译结合城市特色。在内容上,原创一些带有地方色彩和浓郁文化特色的公示语;在形式上,不拘泥于文字和图片单一组合。

三、结语

城市形象的出彩与旅游景点公示语的传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只有加快旅游景点公示语规范化、普及化的速度,才能开阔城市形象的出彩的广度;只有构建特色的城市形象发展体系,才能加强城市形象与旅游景点公示语汉英翻译之间的联系;只有深刻认识到精译旅游景点公示语与出彩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才能以更长远的眼光把握城市发展的脉动。随着中外交流合作的深化发展,城市形象将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精译旅游景点公示语亟待被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2454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2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