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教育部:推动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教育部:推动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4-01-02 09:00:34 点击: 来源:yutu

  近日,教育部在就《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进行的答复中提到,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生死教育

  近日,教育部在就《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进行的答复中提到,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生死教育。详情如下: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75号(教育类118号)提案答复的函

  您提出的《关于新冠疫情后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中央统战部,现答复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全社会的生死教育,注重把生死教育与疫情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全社会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提高国民心理素质和精神力量,采取一系列举措,推进相关工作取得成效。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通过开展生命价值教育、普及生命教育知识、推广生死教育意识,将生死教育和生命教育贯彻于疫情防控全过程,引导民众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开展生死价值教育。通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竞答讲述活动,学习钟南山等抗疫英雄典型事迹,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命观。通过制作讴歌英雄、尊崇英雄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动画片扶持创作活动,创作出《家园》《美在心灵》等100余部正能量的短片,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括无神论)的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待生死的科学观点,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等问题。普及生死教育知识。通过网络微课、微视频、动漫等创作,梳理汇编疫情防控“高校思政优质素材资料包”以及知识竞赛等,面向民众广泛传播生死教育科学知识。各地高校通过易班网、大学生在线及相关网站平台,集中面向大学生推送生命健康知识及生死教育作品,帮助学生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类信息,正确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推广生死教育意识。通过专题报告、主题活动、广播、电视、书刊、影视及网络新媒体等渠道,以及文化创意作品、公益广告的创作展示等,广泛开展生死观和生命观教育知识普及。各高校通过网站、微信号、APP及海报、横幅、宣传册等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引导民众既要敬畏生命,爱护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要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采取科学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

  二是建设课程体系,把生死教育融入课堂教育教学。重视课程主渠道建设,不断拓展课程教育平台,将生死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扩大生死教育工作覆盖面。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和普通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已经融入了生命观和生死教育有关学习内容。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明确要求“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推动各地各高校将生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生死教育;目前,在高校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别注重加强学习生死教育。如: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就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等作出专门阐释。教育部2011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专门就“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主要教学内容提出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融入心理课程资源。组织专家编写精品示范教材《生命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优质教材资源;建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生死学》《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等50余门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供学生在线学习;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部分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逐渐加入到教学当中。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生死教育的实践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加强对生死教育的研究。推动工作研究。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等项目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死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创造条件,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死教育工作实践。开展示范试点。2018年,在全国选取54个城市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进行包括完善学生生命教育服务网络在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分三批建设了27个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先后遴选建设了多批次省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各示范中心引领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前瞻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辐射推动区域和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交流、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培育精品项目。2018年,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创设心理育人方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建设平台,旨在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全面统筹,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生命教育格局的建设和完善。

  四是加强危机干预,建立疫后心理援助服务体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先后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入境人员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明确将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的通知》(教电〔2020〕38号),要求各地各高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广泛整合资源,为师生和大众提供防疫期间心理支持服务。2月初,印发《关于加强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工作的通知》,依托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心指委)专家开展培训指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面向全国高校招募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全天候24小时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截至目前,该热线余人,先后共接待求助者2.1万余人次,危机干预430余人次。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全部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余所高校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或网络辅导服务,服务师生及群众15万余人次;心指委组织15位专家举办线上培训讲座,服务师生及公众近1400万人次。

  五是推进队伍建设,提升生死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与专业指导,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水平。壮大工作队伍。各地各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职人员配比逐步扩大,许多高校已经达到师生比1:4000的基本标准,有的还达到了1:3000。同时,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兼职队伍,形成了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基础扎实、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开展分类培训。疫情发生后,依托教育部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力量,借助教育部各类研修基地和培训中心,对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任课教师等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实战能力。强化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全国共设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点82个、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点311个、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9个,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生死教育,加快提升心理育人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生死教育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加强组织管理、评估督查,推进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生死教育。优化体系构建。我们将进一步督促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台账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生死教育内容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全面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生死教育体系。推动配齐建强。依据2018年7月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继续推动解决各地各高校在队伍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制约性的短板问题,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且每校至少2名的要求配齐建强,推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死教育课程和内容)的公共必修课的全面开设,健全心理健康和生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评估督导。推进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评估检查,以及心理育人方向高校思政工作平台和项目的考核评估,推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由“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二是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法与手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现实困难等危险因素或隐患的筛查排查,力求对高危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加强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在近800万大学生试用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构建可信度高、可靠性好的高危学生筛查标准,提高筛查判别精准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及测评系统的全面应用,把“一过性”的新生普查转变为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动态测评,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筛查和及时干预,力争更好地防患未然。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帮扶和相关案例研究。开展心理咨询案例督导与重点案例的研讨分析,提高心理干预的实效;征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典型案例,促进经验分享和干预能力提高。加强心理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有关规律的研究分析,增强预防预警能力。加强心理危机识别能力建设。组织专家编制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指南,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和意识。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风险行为信号的辨识和预警,进一步筑牢防范心理危机的“防火墙”。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后备队伍的培养力度。切实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专家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智库的运作机制,强化专家智库作用发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促进科学化发展。加强专职队伍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创新发展中心等,面向全国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培训、示范培训等,引领各地各校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队伍业务水平。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评估及继续教育,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建设及培训,提升队伍业务能力。加强兼职队伍建设。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和学生骨干队伍系统化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队伍在关心帮助学生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推进心理学等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构建生死教育合作共同体。生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强化家校协同。推动家庭教育法律制度的实践与研究,加强家校协同,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指导家长正确教导孩子。加强医校合作。推动各地各高校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畅通学生转介就医通道,增强医学专业力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借力社会服务。引进具有相当资质和胜任力的社会专业机构,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死教育,加强沟通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发挥社区及社会机构的协同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声明:“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财联社12月19日电,据日本朝日新闻,日本将制定规模超过110万亿日元的2024财年预算草案。

  咸阳一公租房小区被曝“豪车如云”,媒体曝光后已严禁超15万元车辆进出,一工作人员对记者大喊“滚出去”

  上海又一区公布寒假转学政策!目前已有5区发布,附16区转学咨询电话汇总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1873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1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