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范文5篇(我国传统的治家名言)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范文5篇(我国传统的治家名言)

更新时间:2023-11-20 11:30:34 点击: 来源:yutu

《治家格言》是明代遗民、民间儒士、教育家朱柏庐教育家人子弟的一篇格言、警句体家训。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有哪些的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范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篇一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必要性 实效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灵魂。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实效性。

一、传统美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市场经济向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公正、合理、竞争、民主、诚实、守信等新的时代精神对传统道德的维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异质文化所体现出的多元的、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体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具有共同民族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成为一线政治教师的科研方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抗非典,南方冰雪灾难,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的大门,使他们在情感的激动中陶情养性,在强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中。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优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是建构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应对国际社会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魂”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任务。着眼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尤其重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专业渠道应发挥自身优势,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优秀道德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做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所熟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秀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美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能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中学的德育工作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做人的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中学生渐入成年,思维已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接受。例如,在讲“师生交往”一课时,我补充了李白拜师、唐寅学画等事例,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从而教育学生尊师爱师。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荀子的“人无理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无理则不宁”,《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中蕴含的道理,“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交友原则,等等,教育学生树立“真正做人,无私处事”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在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三个方面逐步树立整洁健身、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勇敢自强、守时守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敬老、友爱合作、诚实可信、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

2.批判继承,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是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进行改造,消除传统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的人。比如,在讲“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时,教育学生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同时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孝行,要结合实际落实孝行。赋予孝悌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敬人、爱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要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接受传统美德,也会有一定益处。只有对传统美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

3.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补好这一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化为自己的德性。

一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大学》《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道德传统的典型表现形式。这样的道德传统相对于今天来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之必需。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所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认真读一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运用到教材、教学中,将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代蒙学读物。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青少年教之以仁义;礼仪是《三字经》的中心思想,《三字经》还教导青少年学习百科,讲了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各种蒙学读物包含着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故事、资料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颂,长盛不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来自《治家格言》的话,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民族语言。将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华,教育青少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典籍,还是蒙学读物,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学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爱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需要,更是思想品德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班华。现代教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任远年。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1995.1.23.

[5]冯增俊。当代西方教育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2.

[6]钟以俊。论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必要基础。教育研究,1995,(10).

[7]黄兆龙。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3.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篇二

那么到底什么是家谱呢?简单说来,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并同时也重视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北方常见的家谱叫做“谱单”,是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见图一),而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被称作“谱书”。(见图二)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主要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壶知道§ 。文天祥曾为南靖《赖氏族谱》作序,他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清乾隆年间的《汪氏宗谱》凡例对此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谱牒之修者,考其本,稽其源,尊祖、敬宗、收族之所思也,而谱书之所作,使离者合之,远者近之,者亲之。谱图于族,岂不重哉”。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按照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分为欧式和苏式,即欧阳修和苏洵所分别创立的世系记载方法。这种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用了500余字,凝练地表达了他对家庭生活的理解,他认为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规范,希望后人能够遵循。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应性调整。

上面说了家谱丰富的内容,那么如何才能编修一部内容丰富的家谱呢?从修谱的时间上看,家谱编修频率各地不同,约略按照30年一修的时间进行。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因而家谱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以保证在代际间的顺利传承。如果一个家族超过30年还未修谱,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孝子孙。

家谱编修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名为“谱局”或“修谱委员会”,由他们负责续接家族世系、组织文字材料、制定凡例、收集经费等具体工作。在清嘉庆十六年(1812)《南屏叶氏族谱・附录修谱事宜》对谱局活动进行了详明的规定“修谱先设公局,分定总修综理,汇世系,缮写、绘图、校对、监刷等项,各列名以专责成。”在修谱活动中经费的筹集是一个重要问题。修谱经费的第一个来源是人丁费,即家族男性成员的上谱费。但在当代,女性也可以同男性一样进入家谱,所以也须缴纳人丁费。修谱经费的另外两个主要来源是族产及宗亲赞助。在传统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共有族产,可以为家谱编修活动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但随着宗族组织的消失,这一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宗亲赞助成为当代修谱经费的第二类来源。2005年湖北汉阳汪氏家族为了表示对修谱活动提供赞助的宗亲的感谢,就在谱后的光荣奉献榜上分别记载了7位族人的名字及捐资数额。最后,当家谱编修完成的时候要举行隆重的散谱仪式。在宗族生活中,散谱仪式是重要的家族盛会。仪式通常由族长主持,在宗族祠堂中进行,要求全体族人到齐,整肃衣冠、态度谨严,然后按照每房一套的规矩由各房房长负责领取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家谱具有很强的家族秘密的性质,只能在家族内部发行,领谱人要谨慎保管,不能私自将家谱借与外人,更不许私售。当代的散谱仪式形式较为多样。湖北汉阳汪氏家谱的散谱仪式名为“开光仪式”。仪式在村中广场举行,修谱委员会聘请了专门的主持人负责主持,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族人代表纷纷登台发言,畅谈亲人相聚的快乐,之后族人按照定价自愿购买家谱。最后,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始了仪式的最后一个高潮――集体宴饮。值得一提的是在散谱仪式中还有一项重要程序:销毁老谱。按照传统修谱习俗,当新家谱编修完成之后,要将老家谱当众销毁,防止新旧混淆。不过这种对待旧谱的方式在当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当代新家谱编修完成后不再销毁老家谱,而是将老家谱作为家族文化遗产给予保护。在安徽金寨汪氏家族的樟木谱箱里至今保存着该家族三修、四修、五修和六修家谱文本4套共计30余本。散谱仪式标志着家谱编修完成,不过这并不表示修谱活动的终结,编修机构还要对家谱日后的保管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定。在传统社会,修谱机构对家谱保存方式的规定比较严格。在民国十四年(1915)《汪氏家谱・凡例》中对此明文规定“谱牒既修,凡领谱之家,务须谨慎收藏,伏天要晒,切勿令屋漏水湿,以致霉烂虫伤,甚或至为香火烧残,三年验谱之日,有一于此,定然酌量轻重加罚。”如湖北汉阳汪氏的“晒谱会”,即在夏季阳光充足的时候晾晒家谱,并由族长、房长等宗族管理者检查家谱的保存情况。当然,这种严格的定期检查制度在当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还需指出的是,新家谱最后往往会留出若干空白页,叫做“余庆

录”,主要用于记录两次修谱之间家族成员的变动情况,以备正式修谱时录入新谱,同时也有子孙万代、家族绵延不绝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么大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首先家谱有利于人们寻根溯源。家谱的核心部分是世系,记载了家族始祖至今的血缘发展过程,因此家谱的世系内容也成为人们寻根的主要依据。在2005年编修完成的《汉阳汪氏宗谱・续谱序》中作者说“因为汪氏家族自安徽迁居汉阳后,散居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宗谱,以至尊晚不辨,亲疏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宗视若路人,后裔不知先祖,实为可悲!《汪氏宗谱》的创修,实现了“敬宗收族”的目标,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

其次家谱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管理。作为血缘共同体,宗族成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血缘认同感。而家谱以血源相亲为旗帜,进一步以文字形式强化了这一精神纽带关系,使族人在精神上获得彼此认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如果族人违反家训族规,宗族组织有权将其削名出谱,民国二年的《桐城汪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犯盗败伦、弃卖祖茔,罪恶彰者,或为隶卒、僧道及为人义男,并帏簿不修,有玷风化;嫁女不论良贱、婢妾,贪图财贿,贻羞先人,并削其名。”削名出谱对个人影响很大,失去了族籍身份,同时也就失去了宗族组织的各种帮助和庇护。

最后家谱有利于宗族组织对族人进行思想教育。家谱不仅是宗族历史的客观记录,同时也是具有很强伦理教化功能的文化读本,是宗族组织教育后人,继承弘扬家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家族文本资料。家谱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家训中。家训是明清时期传统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族长、房长等宗族领导人物制定,用以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忠君、敬祖、睦族、齐家、修身等。有时在春节、清明节的时候,族长会把召集族人到祠堂中,当众大声宣读家训,对族人进行一次集体性的思想教化。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篇三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孝文化教育 渗透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孝文化的核心是“博爱” “德义”和“敬让”。现在的中学生大都追求个性独立,富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但是,部分中学生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顾父母;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注重玩乐享受,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不尊重师长,把学校提倡的师生平等视为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并认为这是有个性,富有时代气息,讲派头,炫“酷”,耍“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注意渗透孝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在感悟中健康成长。

二、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道德规范。中国是秉承传统的文明古国,优秀的孝道文化衍传了几千年,由家庭血缘关系产生的孝文化成了社会风化健康和谐发育的“细胞”,人们把它作为道德准则“家范”,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中就发出了“哀哀父母、生我够苦”的人生感叹,唐朝把不赡养老人,虐待父母作为《十恶大罪》之一,并写入法典。自古以来,诸如“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孟宗哭竹”、“割股孝母”……传为孝言佳话。许多孝道文化的至理名言,多出自传统经典之作《二十四孝》和《孝经》。

(二)恪守“孝道”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孝道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体现,孝敬父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道德。中国历代都倡导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的思想,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对于儿女来说:孝是本分,是良知,是义务,是责任,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一个人有了孝敬之心,才会有行孝之举,子女孝敬父母是不需要理由,不讲条件,不论原因的,是非尽不可的义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应恪守的“道德法律”,鸟兽尚知反哺,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三、实施途径

(一)语文教师要自觉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传道解惑,教学生学会做人,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它并没有过时,也并不阻碍和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韩国就是很好的明证。韩剧之所以流行、掀起热潮,是因为在其中,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厚德载物、尊师重道、尊长爱幼、男刚女柔、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做人做事应具备的美德,这种在中国缺失的东西却在别的国家发扬光大,反过来又让中国人找回久违的感觉。生意场上流行的“仁者无敌”、“孝心天价”、“孝心无敌”同样能说明孝仍旧是被社会认可的推崇的。如今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以孝著称的不在少数,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林秀贞义务赡养老人的质朴,无不诠释着孝的真谛,无不展现着孝文化的光彩夺目。孝的思想应渗透于我们足下的每一寸土地,孝的种子应播撒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孝文化”内容的教育作用

语文版教材中有关“孝”的文章不少,最有代表性的首推李密的《陈情表》,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入仕是他梦寐以求之事,然而面对九旬之上老祖母,面对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些让无数人垂涎三尺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的勇气魄力,他的至诚至孝,感动了晋文帝,也感动了华夏儿女;其实孝并非男子专利,女子同样讲孝。《窦娥冤》中窦娥作为一个受压迫受诬陷的女性,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她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单薄之躯忍受酷刑折磨,临刑前还怕婆婆见了伤心而求解差绕道而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等众多文章无不写得催人泪下,呼唤天下儿女抓紧时间,赶快尽孝,否则悔之晚矣。这种无声的文字熏陶作用之大、震撼力之强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教学的这种特性,引导学生孝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三)语文教学应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孝文化教育并非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背几章名言警句,而应贯穿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为此,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行孝文化的传播教育,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1.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我校编印了《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等传统经典合刊本。学生人手一册,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天要在课前读或第七节用十分钟组织学生诵读,每位语文老师要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对这三部传统经典进行讲解,每个年段每个月要举行一次诵读比赛或知识测试。通过这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校园的氛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了孝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2.广泛开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孝传统文化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孝道就在身边。如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设《清明节的前世今生》《明月千里寄乡思——中秋节》等讲座,利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渗透“孝”的文化传统教育,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浓浓的感恩尽孝之情。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新一代中学生”“感恩伴我成长”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可以是爱我父母,爱我长辈,尊我老师,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等等。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给孤寡老人做好事、献爱心等。这些语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努力将孝文化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3.注重在写作和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父母,体贴长辈,树立孝顺的新风尚。中学生多愁善感,作文是他们倾诉的方式,老师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走近父母,体味父母的艰辛,进而和父母主动沟通,克服偏执、狭隘的心理。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头发、皱纹、手掌、背部变化,体味为人父母者的艰辛和无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切实地关注平时忽视的、习以为常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从中体会到父母长辈真切的爱心和关心。如学生作文《和父母交朋友》《给妈妈洗一次脚》《难忘的眼神》等都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反映了“孝”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4.语文教学应借助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软硬件设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形象性。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建设,如孝文化景点建设、二十四孝人物图等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校园的学生广播站的成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播出以孝道为主题的文章或事迹,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时期新孝道。学校可以组织举办孝文化作品创作展览,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摄影等形式阐述对孝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学校每班都有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以孝道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片或资料让学生观看,并写观后感。这些影像和资料,有的是永久传诵的经典故事,有的是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震撼性的效果。

四、实践形成的效果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篇四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讲卫生、爱清洁的光荣传统。古籍《周礼》中就有每逢重大节日要大扫除的记载。春节前夕,南方“掸尘”,北方“扫房”,亦是由来已久的民间风俗。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一书中写道:“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从古至今,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到大年三十,历来都是全国范围内以家庭为单位的卫生突击日。届时除了居宣庭院要净扫一遍外,从桌椅到门窗,从衣着到用具,都得洗涤一新,以便在窗明几净的舒适环境中欢度新春佳节。尽管在旧时代里,此举常带有“图吉利”“驱邪恶”的唯心成分,但客观上毕竟起到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文如其人,房若主貌。”居室的清洁卫生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主人的精神风貌。东汉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立志要“扫除天下”,可他从不愿动手打扫自家庭院。于是人们便讥笑他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曾塑造了一个懒散怠惰的文学形象――奥勃洛摩夫。在此人的书斋里,“四壁上画幅的周围,花彩似地挂着灰尘蓬蓬的蜘蛛网,镜子呢,已照不出东西,倒可以当作记事牌,在灰尘上面记录事情来帮助记忆。地毯上都是污渍。”“什么东西都灰尘密布,褪了色,绝不象有人住着的样子。”从这污浊的环境中,谁都可以看出奥勃洛摩夫好逸恶劳的本性。

居室的清洁卫生状况,又直接关系到主人的身心健康。置身于一个清新雅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基本需要。从流行病学的观点来看,鼠疫、结核,肠道传染病等许多疾病的传播,都与卫生条件的恶劣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污秽紊乱的环境会导致人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反之,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因而,肮脏与懒惰往往是疾病的根源,洁净与勤劳则可给入带来健康与长寿。由此看来,在冬春之交开展以清扫尘秽为主要内容的春节大扫除,实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卫生措施。

春节大扫除也应讲究科学的方法。清扫房屋之前,应先将食物、炊具、毛巾之类移至他处,收藏好衣物,以防灰尘的污染。清扫时首先应自上而下轻轻掸扫屋顶和墙壁的积尘,继而擦洗家具和门窗,然后再拖洗地面,打扫过程中应力求全面彻底,特别注意平日不便打扫的旮旯,不要遗留下死角。在搬动家具杂什之际,要留心杀灭越冬蚊蝇和老鼠,消除它们的孳生地。打扫应采用湿式扫除法,不宜搞得尘土飞扬。扫除者应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和帽子,避免灰尘落入眼内。在搞好环境卫生之后,方可进行洗头洗澡等个人卫生工作。在全面清扫的基础上,则可进行新春家庭环境的布置,给生活增添美的享受。“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如在清扫之余把室内陈设加以适当调整,增大活动空间,提高使用效率,使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就可获得和谐协调的艺术效果,可谓斗室虽小而别有洞天。年画和挂历是美化居室的佳品,有烘托新春气氛之功效,但需择优选用,切忌繁杂无章,室内高悬条幅字画,门上新增迎春楹联,既能陶冶性情,提高艺术素养,亦可不时激励自己奋进。至于在案头几上点缀数只精巧的摆设小品,在窗台墙角陈放少许诱人的盆景花卉,则都有锦上添花之妙,都可显示出主人的情趣所在。

根据传统的拜年风俗,春节期间,亲朋好友、同事邻居都要相互登门探望、恭贺新喜。为接待宾朋而把居室装饰美化得焕然一新,是殷勤好客的一种表示,也标志着这一家庭成员的文明程度。当然,从卫生工作经常化的标准来看,一年一次的突击性大扫除还远远不足以达到维持环境美的目的。如果由春节大扫除开始逐步养成按期大扫除、每日小扫除的卫生习惯,那么,古人的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就将成为千家万户讲文明、讲卫生的自觉行动了,中华民族爱清洁的美德也将由此而发扬光大了。

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篇五

关键词:家风家训;生命成长;江苏省洪泽中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23-04

人的生命可分为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精神生命也离不开父母的遗传和教化。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人的生命影响十分重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一方面通过语言教化实现――家训的垂诫;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感化――家风的陶冶。据此可以说,家风家训能够滋养人的生命更好地成长。学校作为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引导每个家庭凝练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在家风家训建构中促进学生和家长共享成长。

一、“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生命更好成长”的基本意蕴

(一)“家风家训”的含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特点。家风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家族中某一个出类拔萃、深孚众望的人物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子孙代代恪守祖训,于是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训,是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在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过程中,家族或家庭为了维持必要的“生活需要”,拟定的约束家族所有人的行为规范,也有人称其为家法。后来,一些家族或家庭为了更好地治家教子,以名言警句的形式,提出“修身”、“齐家”的治家箴言。其内容注重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合乎礼教、正名分,祖宗祭祀、墓祭程序,修身齐家。其目的主要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

(二)“家风”与“家训”的关系

“家风”与“家训”是一种家教方式。从教育方式上看,“家训”是显性的,以教育箴言形式存在,以训诫话语形式传承,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行事规矩。它是通过规则、要求和期望等规范语言对其成员进行教育,以言语方式对子孙后代所有成员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态。“家风”是隐性的,以风气形式存在,以家庭或家族成员做事方式体现,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共同文化。它是通过家庭风气、做事方式等文化形态对其成员进行教育,以行为习惯陶冶方式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态。从教育价值上看,“家训”更多是一种要求,其成员不一定能够化为自己的行为;“家风”是家庭或家族成员已经认同并内化为自己行为的风尚。从教育形态上看,“家训”是“家风”的语言凝练,“家风”是“家训”的体现形式。有的家族或家庭先有家风,其核心成员根据社会要求和对家庭成员的企盼提出“家训”;有的家族或家庭先有家训,其所有成员按照家训要求行事,建构“家风”。总而言之,家风与家训相辅相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三)“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内涵

“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其意蕴是引导每个家庭用自己已形成的做事方式和长辈提炼出的为人要求陶养其成员的精神生命,规范他们的做事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生命更好地成长。家风家训对家族或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只是传统的家风家训对现代家庭成员的影响,还应包括现代家庭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对家风家训的发展和丰富;不只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教育,还应包含晚辈对长辈的反哺教育;不只是智慧和品德的提升,还应包含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全面成长。

二、“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价值意义

(一)生命成长的需要

人的生命成长在不同时期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家庭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形成的摇篮,它为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成长的好或坏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家庭对其成员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家规”进行管理,更多是通过“家训”和“家风”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从生命发展的需要看,人的生命成长需要精神熏陶,家规对人的影响更多是一种约束,而家训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一种陶冶和激励。可见,人需要用家风家训滋养其生命的更好成长。

(二)家庭繁衍的需要

每个家族都希望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且每个成员都能成为精英,成员与成员之间也都能和睦相处。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庭的繁衍与发展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共同愿景”和“行事规则”。正如古人所云,“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需要用这些“目标”和“规则”引领其更好地繁衍与发展。可见,家庭繁衍需要用家风家训激励和引导其成员,让生命更好地成长。

(三)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目的、价值、路径、方式和策略既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也需要进行深入改革。教育自身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求都企盼教育应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这一立体式模式。就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家庭教育影响十分重大,且不可替代。就家庭教育而言,在教育内容方面,既需要家庭对其成员进行科学文化的熏陶,更需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事方式的培植;在教育方式上,既需要长辈对晚辈进行言语说教,更需要营造一种相互勉励和共同感染的文化氛围。可见,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家风家训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的更好成长。

(四)社会发展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结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承担着多种形式的功能:生物功能、心理功能(情感和信仰)、经济功能(生产和消费)、政治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从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看,家庭能促进社会的整合,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和谐需要家庭和睦,而家庭和睦需要家庭教育。从文化教育功能看,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家训实施的,用家风家训引领和促进家庭成员更好地发展。可见,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家风家训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

三、“让家风家训滋养人的生命更好成长”的实践策略

(一)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家教经验中成长

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一些家庭通过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宝贵财富。为此,我校组织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学习家教经典,引导他们从这些经验中汲取精华。

1.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教育经典,从中寻找关于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将其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2.学习传统经典家训。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历朝历代名人家训,遴选出孔子、孟子等诸多名人大家的经典家训,编入校本教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诸子百家思想的秘籍。

3.学习家族治家格言。学校组织相关人员研读古代的一些家族家训,将本地千人以上姓氏的家训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自己先祖教育后代的思想。

4.学习名人教子方略。学校组织相关人员一方面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庭教育思想,另一方面研究近代社会名流家庭教育精髓,同时还研究在洪泽湖区工作的革命先烈的红色家庭教育经验,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家风家训家教经验,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成功人士家教的秘典。

5.学习校友家教经验。学校向广大校友征集自己的家风家教故事,将这些校友中具有“普适意义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编入校本课程,让家长和学生感受成功校友的家教精髓。

从上可以看出,学校希望通过引导家长和学生学习他人的家教经验,促进他们在汲取别人家庭教育养分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二)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寻构良好家风中成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备受关注。当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过于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淡化家风的建设。应该说,现代社会每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风。有的家庭家风清晰,有的家庭家风模糊;有的家庭家风化为家庭成员的行为,有的家庭家风仅停留在长辈的要求中;有的家庭家风益于家庭成员的成长,有的家庭家风不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为了引导家庭更好地建构良好的家风,我校开展了寻找和构建家风的教育实践活动。

1.探寻长辈严格的家教要求。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回忆长辈对他们提出的做人与做事的要求,并将这些具体要求进行分类归纳,共同寻找“家风之源”。

2.回忆感受深刻的家风故事。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回忆自己家庭中有关的家风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寻找家风的精髓,共同探究“家风之形”。

3.传承家庭良好的做事方式。请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长辈和自己践行家教要求的做事方式,从自家传统中找到对人有深刻影响的做法,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秉承这些经验,共同发扬“家风之本”。

4.追求亲子企盼的理想境界。请父母与孩子一起构筑家庭发展的理想愿景,让家庭每个成员都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努力实践,共同建构“家风之魂”。

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家长和孩子寻构良好家风,促进他们在探寻家风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凝练家训箴言中成长

现代社会人的家族意识逐渐淡薄。“文革”后,由于破“四旧”,很多家族家谱遗失,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明确的家训。家庭教育好的家长根据社会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做人做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只是在生活过程中提出的,并没有构成家庭成员的行事“规则”。目前,从育人和治家需要角度看,迫切需要把家风、家规和家庭发展的企盼升华提炼成“家训”。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从家风和家规中,确立家庭愿景。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自己寻构家风,在此基础上,共建家庭成员发展愿景,明确家庭成员的发展目标。

2.从家风和家规中,探寻成长要求。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庭愿景确立后,根据家风和家规的要求,针对每个成员的特点,明晰家庭成员的成长要求。

3.从家风和家规中,提炼家训箴言。学校引导家长和学生在明确成长要求后,根据家风和家规的要求,明确自己家庭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家训。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每个家庭凝练家训箴言,促进家庭成员在提炼家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四)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实践家训思想中成长

家训是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她可能源于家风或家庭愿景,也可能是长辈先订立家训,用家训严格训诫家风。无论基于何种情况,家训都需要家庭成员在自己的生活中认真实践。在现代社会,一些家庭也订立了“家训”,但是他们说的、想的和做的各不相同,一些家长甚至自己在生活中都无视家规,这样的家训订立还有何价值?应该说,家训不只是教育箴言,更应是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家庭成员应在生活中践行,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为了引导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实践家训,我校开展了如下系列活动:

1.引导家庭成员铭记家训内容。学校在引导每个家庭建立自己的家训后,组织开展记忆和理解家训竞赛活动,让大家都能铭记家训。

2.引导家庭成员对照家训行事。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在做每件事前都要想一想“家训”,严格按照家训要求做事。

3.引导家庭成员实践家训要求。学校要求家长和学生定期检讨家训内容,对家训中提出的每项要求都要认真实践,对于“帮助他人做事”、“坚持每日必读”这些需要坚持做的事,要求他们必须坚持实践,切不可让一日虚度。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家庭每个成员实践家训思想,促进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五)引导家长和学生在互评亲子行为中成长

众所周知,家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家风的要求。各级党组织也纷纷强化家风家训教育,各类学校也将家风家训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从形式上看,家风家训教育生机勃勃,但是人的价值观沦落现象严重。要想真正形成健康向上的家风,必须重视家庭成员践行家风家训的评价。据此,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风家训评价活动。

1.观察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行为。要求家长和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自己和家庭其他成员在生活中是否践行家风家训的要求,有无违反家风家训所规定的“规则”,找到践行家风家训中好的行为和存在的问题。

2.评价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做法。家庭要随时和定期开展亲子践行家风家训“提醒活动”,相互肯定各自好的行为表现,相互提醒对方在践行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每学期也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并将评价情况记录在《洪泽中学家风家训考核表》中,作为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面。

3.修正亲子践行家风家训的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家庭针对家风家训践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要求在下学期必须改正,且将其改进情况作为下学期考量的重要内容。

从上可以看出,学校通过引导家庭自评,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促进家长和学生将家风家训内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养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整理的5篇《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范文》,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0906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09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