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规模养殖业论文优秀7篇 养殖规模化的总结怎么写

规模养殖业论文优秀7篇 养殖规模化的总结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7-20 06:40:29 点击: 来源:yutu

生猪养殖技术论文 篇一

生猪养殖技术论文

摘 要:猪肉是我国居民食用的主要肉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猪肉的需求量及质量逐年提高。生猪养殖技术的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猪场建设、生猪引种、饲养条件、疾病防疫、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生猪养殖技术,为广大生猪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 养殖; 健康

猪肉是我国的主要肉食品种,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逐年提高。传统的肉猪散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需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模式不断发展。在规模化养殖场中,由于生猪密度大,对养殖技术的要求较高。一些养殖者不熟悉养殖技术,造成生猪生长缓慢、猪疫病爆发、甚至死亡等,给养殖者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全面介绍生猪养殖技术,为广大生猪养殖者提供参考,减少因养殖不当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1 猪场建设

对养殖场而言,场址选择极为重要,因为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对于生猪养殖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使生猪健康、快速生长,减小外界环境对于生猪生长的影响,必须选择合理的场地。

第一,养猪场应选在远离人群的地点,即养猪场不能靠近村庄、工厂、城镇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一般来说,距离这些人群密集地最少3 km以上。

第二,养殖场应选在地势较高、不易受到洪涝等灾害影响的位置,还需要有良好的通风及排水功能。

第三,需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种类,设置不同的养殖区域,如仔猪、种猪、母猪、成猪等。

第四,在养殖场附近需要设立隔离带,可以由一定宽度的沟道及树林构成,以减少外界病毒进入养殖场,降低生猪感染疫病的概率。

2 生猪引种

仔猪最好是由本场养殖的母猪生产,如果未养殖母猪或者母猪生产仔猪数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从其他地方购入仔猪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优良的仔猪品种,只有优良品种的仔猪才能提高肉猪生长速度及猪肉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需要对仔猪引进地进行了解,不得在疫区引入仔猪,以免使带病仔猪流入当地。

第三,确保引入仔猪不存在疫病,一般在仔猪引入前需要检查是否已经种植疫苗,引入后隔离观察15 d-1个月,然后让兽医进行检查,确保未感染疫病之后才能入栏。

第四,选择杂交Ⅰ代仔猪,杂交仔猪优势,这种优势在纯种猪身上难以看到,而在杂交Ⅰ代猪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不同的种猪,杂交优势有所不同,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种猪进行杂交,从而获得具有理想特性的杂交仔猪。

3 饲养条件

猪是杂食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比较全面,水、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都在需求范围之内。因此,需要提供全面的营养,才能保证生猪快速生长。即需要保证喂养饲料的`多样性,各种饲料互补,才能为生猪提供全面的营养。但是需要注意饲料的安全性,

第一,饲料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要符合标准,如重金属等。

第二,保持饲料新鲜,饲料要保存在通风透气阴凉的地方,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确保喂食时饲料尚未发霉变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区别,例如在怀孕前期的母猪,为防止其生长过肥,需要喂养粗饲料含量较高的饲料,控制母猪长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而仔猪和哺乳期的母猪,则需要喂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促进它们生长。

4 疾病防疫

疫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疫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重大损失,需要对疫病进行重点防治。

第一,确保仔猪入栏之前都已经接种疫苗,并且所使用的疫苗都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在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通风透气,减少疫病的发生。

第三,为生猪提供全面的营养,提高其自身对疫病的抗性。第四,合理用药,用药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5 饲养管理

5.1 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的舍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8~22℃,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同时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流通。人工辅助出生1 h内的仔猪应吃足初乳。并在仔猪2~3 d龄内为其固定好乳头。将初生体重较小的仔猪固定在前排乳头,将初生体重较大的仔猪固定在后排乳头。对生后2~3 d龄内的仔猪肌肉注射铁制剂1剂量为150~200 mg/头。为仔猪健康生长,需用2%火碱水溶液或其他消毒剂对舍内消毒1次,且每天清扫圈舍并除粪2次。

5.2 断奶仔猪 断奶仔猪入舍前7 d内对猪舍进行清理消毒,舍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控制在20~25℃,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对出生后55~60 d的仔猪接种猪瘟等常见疫苗。在转群前,用驱虫药对仔猪进行驱虫,每天关注猪群精神状态及采食、排粪情况。以及时发现疫病。35 d后将仔猪转入生长肥育猪舍。

5.3 生长育肥猪 在肥育前期采用生干粉料或生湿料日喂~4次,不限量饲喂;在肥育后期采用相同饲料日喂2~3次,不限量饲喂。将舍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控制在16~21℃。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奶牛养殖论文 篇二

[摘要]长久以来,奶牛养殖一直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其造成的环境影响也日益加剧。在面临现今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态环境需求的情况下,寻求科学化奶牛养殖技术,对奶牛养殖与生态环境的互利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环境;奶牛养殖

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奶类产品已名列前列,奶牛总数不断创新记录,于就已高达1500万头,奶类产品总产量高达3500万吨。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当地整体的经济水平,增加了牧民的人均收入,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奶牛养殖业在与生态环境达到饱和的状态下不断地扩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影响,继而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阻碍。因此,生态养殖模式的开展,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1、奶牛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奶牛养殖的过程中势必会伴有大量的尿粪、养殖污水、排泄气体的产生,据调查数据显示,一头成年奶牛在一天内的正常的排尿量为15-25公斤,排粪量为30-50公斤,每日污水量为15-20升,假若处理不当,对当地气体、水源以及土壤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为传染性疾病创造了良好的传播环境。

1.1空气污染

假若没有及时地处理奶牛排出的尿粪和污水,其产生的恶臭气体中包含了较多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碳等,势必会对养殖场内以及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养殖场内的。蚊蝇大量地繁殖。空气质量的下降对于奶牛以及人体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不论是奶牛还是养殖人员的身体状况都会遭受危害,甚至出现中毒现象,继而造成奶牛产奶量的大幅降低,且患病率提升等。现今,随着人们居住环境不断地往郊区扩建,居民区与养殖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必定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1.2水源污染

奶牛养殖厂随意排放的尿粪、养殖污水,致使大规模的需氧腐败有机物质渗入到水体中,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致使水体中的含氧量降低,鱼虾类大量死亡。因此,水体富氧化是辨别奶牛养殖是否造成水源污染的重要标准。假若此类水体被人饮用,则会造成人体过敏反应。

1.3土壤污染

奶牛养殖场若将奶牛排放的尿粪直接喷洒至农田,会对农田内的土壤构造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有:(1)堵塞土壤空隙,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致使土壤出现板结现象;(2)奶牛尿粪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远超于农作物的正常需求,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死亡。

1.4疾病传播

粪污染会造成超过90多种同时对动物和人体产生危害的疾病。由奶牛造成的疾病占了30%,奶牛粪便中伴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增加环境中的病原体与细菌种类,为病菌和寄生虫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继而对奶牛和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奶牛粪便的处理。

2、控制环境污染

2.1粪便的再利用技术

粪便的再利用技术主要有:(1)将奶牛粪便中还未被消化完全放入营养物质,重新转化为饲料继续使用。(2)将奶牛粪便作为培养基料,进行蚯蚓、蜗牛、蝇蛆以及食用菌类等的养殖。

2.2生态奶牛养殖场的建设

生态养殖是将废物利用、无污染的养殖方式。该类生态模式利用机械化设备将牛粪转变为沼气,为养殖场供能;将制备沼气过程中产生的粪渣和料液作为制备蛋白质饲料的光合细菌的培养基;将多余的粪渣用到饲料基地中充当肥料;多余的料液用到种植蔬菜的无土栽培温室中。通过生态养殖场的建设,为奶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充分地解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尿粪和污水问题,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有效地提升奶牛的生产效益。

2.3奶牛养殖场的绿化

做好奶牛养殖场的绿化工作,如种植洋槐、垂柳、杨树、丁香以及草坪灯,对养殖场以及周围环境的空气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绿化设施的建设,能在酷暑时期为奶牛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植被的种植能有效地减少风沙对养殖场的影响,同时还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降低奶牛患病的几率,以及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噪音污染。

3、结语

畜禽养殖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来源,对提升我国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奶牛养殖作为畜禽养殖业中的重要养殖类,占据了畜禽养殖的较大份额。随着居住地的郊区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奶牛养殖场的建设必须重视环境的问题,通过生态奶牛养殖场的建设,采用废物利用的生产模式,科学合理地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有效地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提升奶牛产业的同时,兼顾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方卫飞。奶牛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治理与开发[J].吉林农业科学,(04).

[2]王颖,贾永全。垦区规模化奶牛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问题及对策[J].中国牛业科学,2007(05).

[3]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06).

[4]刘旭,李登燿,李阳。我国奶牛养殖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控制措施[J].环境保护,(02).

[5]刘廷鑫,刘太宇,邓红雨。规模化牛场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J].中国奶牛,2006(04).

奶牛养殖论文 篇三

摘要:介绍了养殖奶牛应注意的一些常规管理措施,以期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关键词奶牛;养殖;常规管理

近年来,大通县奶牛养殖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全县共饲养各类良杂奶牛3.20万头,其中生产奶牛1.96万头,日产鲜奶达1912t,年增加收入约3438.5万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农户在养殖奶牛过程中,对品种、疫病防治以及棚舍方面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但常常忽视一般日常管理,如:过早配种(1周岁左右)、掠夺式挤奶、饲料单一、长期拴养、忽视奶牛运动和调教以及平时不注意定期消毒、发病乱用药物等,给奶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泌乳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从饲养管理的细节方面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1、日常饲养管理

(1)根据当地牛病的流行特点,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有计划地对牛群进行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特别是冬春季奶牛体表易受疥螨和牛虱等寄生虫的侵害,奶牛吃了一个夏秋的青饲料,也容易使肠道感染各类寄生虫。因此,在冬初要对奶牛进行1次彻底的驱虫防病工作。平时对牛群勤观察,发现奶牛乳房、子宫疾患要及时进行诊治。

(2)做到六净,即圈舍净、用具净、饲料净、饮水净、空气净、牛体净。对牛圈、牛舍勤清扫,定期用10%新鲜石灰水或者3%氯化钙等消毒杀菌;对饲草、用具等应勤放在阳光下曝晒;对工作服、医疗器具勤煮沸消毒。冬季奶牛食枯草较多,而枯草在收贮时易混入杂物,伤害奶牛的肠胃。因此,在饲喂前应仔细检查饲草,剔除杂物。还要特别注意奶牛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每日最好刷拭牛体1~2次,既能除去污物,保持体表清洁,又可促进血液循环,又便于对奶牛的调教。方法为由前至后,由上到下。在奶牛的睡床上要经常放些干草使奶牛夜晚睡得舒适,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3)奶牛生长到18个月龄达到体成熟,方可进行初配;牛犊出生后,应及时哺乳初乳,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4)长期拴养的奶牛,要坚持必要的运动,每天2次,可在舍外和舍内运动场进行,每次0.5~1h。要注意护蹄,运动场应平整,无砖头石子,保持蹄的清洁,每6个月定期修护蹄1次。

(5)奶牛日粮中的青饲料种类不得少于2种,精饲料成分不得少于3种。目前许多奶牛饲养户对精、粗饲料的调配达不到种类要求,满足不了奶牛生长发育和哺育犊牛、泌乳的需要,致使奶牛生长发育受阻,泌乳量减少。

(6)饲喂要定时定量,每天饲喂3次为宜,少给勤添,饲喂顺序大多采用先精后粗,喂量要根据体重而定,要防止因饲料突然改变而引起消化道疾病。

2、冬季饲养管理

(1)进入冬季的奶牛,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必定导致体能的消耗。用来补充其能量的饲料主要是玉米,在蛋白饲料不变的前提下,要增加玉米20%~50%。每天给高产奶牛供给的精料应达到6~8kg,给一般产奶奶牛供给精料量每天不少于3.2kg。

(2)冬季应给奶牛多喂青贮、微贮等一些多汁饲料,从而代替夏秋季奶牛采食的青草类多汁绿色饲料。实践表明,冬季饲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产量比不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多近1倍。可见如果冬季给奶牛饲喂足够的多汁饲料可以增加其产奶量。

(3)由于冬季奶牛饲草料成分单一,每天在其饲料中必须配入5~15g的钙和磷。为防止奶牛盐中毒或由于食盐过多而带来其他不良病症,在给奶牛补盐时应尽量搅拌均匀,有条件的农户可购置盐砖和盐槽让奶牛自由舔食为宜。

(4)冬季给奶牛供水不足会直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引发其他功能紊乱。奶牛忌饮冰碴水,因为冰碴水容易引发消化不良,从而诱发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其产奶量。在给奶牛饮水时最好将水加热到10~30℃。另外,奶牛需要全天供水,而不应按顿供水。

(5)注意保温通风。许多饲养户冬季只有雪天才将牛赶进房舍内,平时都将奶牛散放在露天场内。在这种情况下,会随着气温的下降造成奶牛体能消耗,严重影响产奶量。进入冬季后,当夜晚气温降到-15℃以下时,应将奶牛赶入圈舍过夜,以防因冻伤乳头或使体能消耗过多而影响其产奶量。冬季牛舍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0~25℃为宜,牛舍湿度不宜过高,其相对湿度不宜超过60%,否则会使奶牛受到水分过多的外界刺激,导致其产奶量下降,严重者会患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病症。另外,许多饲养户用塑料大棚做成的简易牛舍往往忽略通风设施,这样易使奶牛患疥癣,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

参考文献

[1]毕永胜,马娟,李海芳。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2):283,269.

[2]李涛。奶牛不同生长阶段和各月的饲养管理要点[J].养殖与饲料,(5):20-21.

[3]王旭升,孙居祥。奶牛饲养管理新技术[J].河南畜牧兽医,(9):41-42.

养殖肉羊规范化论文 篇四

养殖肉羊规范化论文推荐

一、肉羊养殖业

近年来,由于市场对羊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肉羊养殖业也成为一项高收益、高回报率的行业。大批肉羊养殖开始出现,并有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肉羊的养殖逐步走向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人们已经意识到肉羊养殖业在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分量,然而,由于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升高,的管理结构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难以构建。同时,我国肉羊业在发展中还受到很多制约的因素,生产方面,饲养方式比较传统,品种较少。技术方面,种公羊在羊群中的比例较低,配种能力较差;科学技术在羊群管理中的应用较为落后。管理方面,肉羊养殖业相应的管理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饲养人员依然靠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没有科学的评判标准。这就要求肉羊养殖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结构,健全内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战略目标。

二、规范化管理

1.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规范化管理是管理者给被管理者创造合理规范的环境,并赋予被管理者相应的职权、职位和职责,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建立运行程序和奖罚制度,使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和做法都应该符合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具体说来就是应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规范化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使管理实现多方面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实现电脑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2.规范化管理构思

肉羊养殖规范化管理应该包括组织结构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供销管理、库存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2.1组织结构管理

组织结构管理是一种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权、责协调关系的调控方式。在肉羊养殖业中,首先要分析影响肉羊组织结构的因素。如肉羊养殖的技术特点、肉羊养殖的生存环境、肉羊养殖的。规模。选择合适组织管理结构,同时明确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职责、目标和权威。其次,确立肉羊养殖结构的协调机制,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相互调整、直接指挥、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技能标准化、共同的信念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协调机制。再次,根据组织结构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确立肉羊养殖业的组织结构原则。最后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结构的正确运行,确保的决策制定、执行能够顺利进行。

2.2生产作业管理

生产作业管理是以销售管理为前提的,包括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生产准备和组织。肉羊养殖应该根据的特点和市场的销售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生产计划,还应做好饲养羊只前的准备工作,如养殖场的建设位点、养殖方式、养殖场内部布局,养殖人员的标准操作章程,饲养规模。

2.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是对组织中任意成员都有影响的管理方式。对我国肉羊养殖业调查发现,的人力资源管理仍旧存在不合规范的情况,护理人员、技术人员和饲喂人员并不规范,或者员工无证上岗,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拖沓,没有效率。因此,在肉羊养殖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肉羊管理中的岗位设置、建立健全管理规范、完善奖罚机制和选人用人的制度以及构建合理的薪酬结构。

2.4生产经营管理

当前我国肉羊养殖市场,存在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混杂。饲料资源较为充沛的地区,人们主要通过身边便利的饲喂条件集中放牧;而在资源条件不充足的地区,主要呈现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如加农户。不同的生产方式尽管都起到了一定的生产作用,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许多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不清晰、不完善。因此要选择适合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明确其中的规章制度。

2.5其他活动管理

在肉羊养殖中,除上述管理之外还应该做好的库存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方面,要建立库存管理原则、明确库存管理内容,加强采购管理;销售管理方面,建立销售人员日常行为规范、完善销售人员业绩管理、做好客户的管理工作。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 篇五

经济动物养殖的论文

一、优秀毕业生的特征及分析

(一)获奖者入学成绩平平者占多数

查阅优秀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优秀毕业生高考入学成绩平平,甚至有的成绩刚刚在阻挡线上。以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优秀毕业生为例,在入学排名上,将近56%的优秀毕业生在各班和各专业的40%和35%;而在毕业排名上,这部分毕业生排名已降到各班级和各专业的10%和8%。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习排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综合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考科目比较综合,大学的课程专业性更强,考试科目改变导致成绩发生了变化;2、从教学大纲上看,相比高中课程的固定性,大学每学期的课程都不相同,学习成绩的排名更易发生改变;3、从个人的学习态度上看,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所持有的学习态度也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此外,有些大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选对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这也导致了进入大学后成绩下滑。

(二)获奖者大都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温州大学对优秀毕业生评选的规定中,除了学习成绩的智育占60%,德育、能力、体育分别占了12%、15%、8%,这也意味着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好的综合成绩。从优秀毕业生的个人事迹来看,每个优秀毕业生都在大学里担任过各种学生干部,平均参加校内外各种比赛达三次以上。如,温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38名优秀毕业生中,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书等主要学生干部就占了75%。

二、练就优秀毕业生的目标

(一)制定合理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在多数优秀毕业生的毕业鉴定中,都提到了自己在学习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可见,一个良好的规划对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意义很大。当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学校也为学生成才提供了客观条件,离开学院教学总体设计和教育安排是不现实的,学生可以有所侧重,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突出重点。

(二)强化实践能力,鼓励个性发展

优秀毕业生需要全方位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事实上,只重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学生,不会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学业还是就业都不会很突出,这样的毕业生评上优秀毕业生的几率相对较低。学校可以从实践条件的提供、实践内容的规划、实践过程的实施等方面综合考虑,使学生在拥有宽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备浓烈的创新性仪式和超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作为学生本人,要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增长见识,提高交际、言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理论学习。

(三)加强素质教育,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好的育人环境是优秀毕业生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应努力为优秀生的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研环境、尤其是让他们在浓烈的学风中接受熏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成才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当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从某个角度说,人才不是学校“管”出来的,是自己“长”出来的。学生本身要积极参与,无论从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方面,还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养成,都应该有充足的信心和刻苦的磨练。

农村养殖产业论文 篇六

农村养殖产业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肉制品和蛋类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种需求的变化又推动了我国农村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1】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解析

摘要:鲢鱼的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无毒、性平、味甘,多与鲤鱼、草鱼混养,产量高、疾病少、生长快,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鲢鱼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池塘饲养;鲢鱼;养殖技术

鲢鱼是鲤形目的滤食性鱼类,也被称为鲢子、白鲢等,与鳙鱼、草鱼、青鱼并称为“四大家鱼”。

鲢鱼的体形呈纺锤形,稍高、侧扁,其腹部与两侧呈白色,背部呈青灰色,鳞片细小,善跳跃。

鲢鱼的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无毒、性平、味甘,多与鲤鱼、草鱼混养,产量高、疾病少、生长快,本文就鲢鱼的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1池塘选择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大多套养在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中,且鲢鱼处于服从地位。

养殖鲢鱼的池塘应该与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完全一致。

2水质要求

鲢鱼养殖池塘应该要做到定期注水,注水频率控制在2~3次/月。

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良好,在鱼种培育初期的注水频率为3~5d/次,生石灰的施加频率为20d/次,每次施加10kg生石灰/亩水域,且水质最好要保持微酸性。

3苗种要求

在苗种放养(通常5月中下旬)前,务必要对苗种进行检疫、检验,并且所选用的苗种要做到规格整齐、健康无病、品质纯正。

4池塘饲养

4.1鱼种培育

鱼苗放养:最适宜的鱼苗投放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水温控制在18℃以上,鱼苗放养的投放密度控制在3~5尾/m2。

饲养管理:待鱼苗投入到池塘之后,饲料选用“饲料碎屑+浮游动植物”,且浮游动植物为主。

成鱼养殖:鱼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0.4~0.5尾/m2;而投放的鱼种重量控制在每尾100~200g。

4.2越冬管理

越冬鱼体务必要健壮肥满、无伤无病。

越冬密度通常控制在0.3~0.6kg/m2鱼体,且可基于池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予以调整。

越冬方法:越冬池塘要做到保水性好,水质清澈,水面具有透光性,洒池水浮游植物量应保持在25~50mg/L。

5天然饵料饲养

鲢鱼的极好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长),这些浮游生物的个体微小,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通常都很难用肉眼来进行观察,只能通过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5.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钾、氮、磷等元素,再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鲢鱼最基本的饵料资源。

若水域具有较高含量的钾、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必然较高,且鱼产量也高。

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那么饵料价值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蓝藻、裸藻、隐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均为鲢鱼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5.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个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浮游植物,虽然肉眼可观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mm,主要以有机碎屑与浮游植物为食物。

鲢鱼在幼鱼阶段基本都以桡足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轮虫类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

6病害防治技术

鲢鱼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治都应该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为:(1)为了提高鲢鱼的抵抗能力,放鱼前对池塘进行药浴消毒(时间控制在15min及以上),可选用双效鱼虫清水溶液+土霉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过多的应激,务必要谨慎操作。

(2)一旦出现疾病暴发,那么可喷晒硫酸铜(250g)+百毒杀(250g)+高效暴发灵(30mL),连用2~3d,同时投喂麸皮(30kg)+水产专用土霉素(100g),连喂5d。

(3)在杀虫后应立即消毒杀菌。

用药时应考虑水域鱼病史和用药史,如上年已用过某种杀虫剂,今年最好换药,因为病原体对此药有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常规浓度往往无济于事。

作者:梁何可 单位:广西柳州柳城县水产畜牧兽医局

【2】农村推广畜牧养殖技术的措施探析

关键词: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肉制品和蛋类的比例不断增加,这种需求的变化又推动了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

再加上,我国的相关部门在畜牧养殖业上花了很多功夫,既投入了资金又找来人和技术进行帮扶,所以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农村推广畜牧养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养殖人员应用先进技术困难

我国的农村养殖业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而且有自己的养殖习惯。

农村养殖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接受和使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1.2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方式还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推广各种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

而广大养殖户不能对先进的养殖技术进行深入领会,自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

1.3推广的技术不够先进

一些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村,一些被推广的养殖技术不够先进。

不能很直观地应养殖户在补期内看到效益,这是其一;其二是农村的养殖户缺乏接受新技术的能力,缺乏观念和人才。

由于我们不能够对相关的养殖人员进行先进技术的免费培训。

1.4投入方面存在着不足

因为我国相关部门没有对农村的养殖技术进行必要的投入,所以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发展。

投入的资金不够,相关的养殖书籍没及时地送到养殖人员手中,相关的设备也不能够及时到位,养殖人员没有能力接受新的养殖技术,也阻碍了推广。

2农村推广畜牧养殖技术的措施

2.1加强推广工作者职业能力

先进的养殖技术要想在农村被很好地推广,提高推广工作者自身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我国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

(1)对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开展定期的教育和学习活动。

(2)有些推广工作者虽然文化层次比较深,但是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经历,那么我们也会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学习。

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掌握第一手的畜牧养殖技术资料和一些推广技巧。

当然,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最终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研究让自己的职业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我国有关部门应提高资金的投入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所以资金的投入对于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层面上看,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在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面的投资力度,这其中尤其应该关注的是养殖场各种设施和设备的建设。

另外,我们还应该聘请专业人员向养殖人员传授关于如何使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施。

虽然说我国倡导农技推广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而且农业推广技术也相当成熟。

但是我们有关部门还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重视养殖人员教育学习的基础上提高相应的资金投入。

(2)加大对农村养殖场经济和设施的支持力度。

(3)运用书本的形式对养殖户进行相关养殖技术的解释。

2.3提高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方式

现阶段,我国在农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的时候,并没有采用非常高效和创新的推广方式,这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先进技术的推广造成了影响。

而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应该采取更加多样的推广形式,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专门有关养殖技术推广的场所,并一次性把生产设施和设备弄到位,这样养殖人员就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2)我们还应该派一些人到养殖场进行深入地学习,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应该直接安排他们到养殖场来工作。

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够对先进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积极的意义。

猪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篇七

1冬季猪群兽医卫生防疫管理措施

1.1管理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进出猪场(舍)更换专用制服,门口经消毒间严格执行足底、衣物消毒(紫外线、雾喷),每次10~20min;防疫制服每周清洗、消毒1次备用;外出归来要讲究个人卫生,洗澡、更衣、规范化衣物消毒,方可开展常规工作;禁止个人携带生活区物件进入猪舍,罹患感冒、呼吸道疾病时应请假疗养,禁止参与猪群饲管工作;禁止外出串场(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在本场留宿外来人员。

1.2外来疫原防控

谢绝外来人员参观、采访猪场,尽量减少本场管理人员外出次数;本场车辆入场必须经门卫处严格检查,场外实施到位的清洗、雾喷消毒(车轮、车体)之后方可入场,非特殊情况,禁止其它无关车辆、人员入场,必须进场时按规定执行场外检查及消毒防护措施;布控防护网,严防犬、猫、野禽等擅闯入场。1.3储备充足防疫物资进入冬季,高危害病毒性疾病高发,因此,规模猪场必须要设立专业的兽医卫生室1间,由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兽医)主管,应提前预备好足量的疫苗、消毒剂、常见病防治药物等,以备不时之需。兽医要指导、开展好本场猪群日常动态疫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专舍饲养、整群药物防治”等防控措施。

2冬季猪群日粮调配要点

为补充冬季猪群抗冷应激体耗,应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此时猪对能量及饲料量较平时稍增。其中,妊娠母猪宜每天增加1kg左右,生长(繁殖)旺盛期的仔猪、育肥猪、泌乳母猪等勿须限制给料量,可令其自由采食;应在原基础配方上增加能量饲料(玉米、小麦、糙米等)10~15%,必要时再添加适量动植物脂肪饲料,以提高饲粮浓度,全面满足猪群当前生理需要。

3改善当前饲管方式方法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构建猪群适宜生活环境,落实好猪舍粪污、被污染垫料清理工作。二是喂料不随意,防止投料时饲料散落及被污染,投料量要把握好“度”,生长(繁殖)旺盛期的猪群可自由采食、不限料,但要以槽内不剩料为宜,种猪(公猪、空怀母猪)过肥对繁殖不利,投喂量以8~9成饱、维持8~9成膘情为宜。三是每天重视观察猪群动态,包括其采食情况,精神状态,粪便形态等,及时发现异常个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四是猪舍清洁尽量减少冷水冲洗次数,尤其是孕产母猪舍、哺乳(保育)仔猪舍,可以预防发生冷应激综合症。比如,地面冰冷、使仔猪腹部受凉是诱发仔猪冬季腹泻的重要原因,必须妥善做好对易感群的保护。

4适时出栏及全进全出

生猪规模养殖主要分布在广大农业区,其中以适度规模(100~199头)生猪养殖较为普遍,这种现状总体表现为养殖水平(科技化程度)相对较低,资金投入较小,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其抗市场风险(含疫病风险)能力也较差。因此,善于把握南方地区冬末对猪肉食品进入一个消费高峰期的有利时机,抓紧对育肥猪群实施短期优饲、快速育肥及出栏,在饲养周期达4~5个月、体重达80~150kg,均可果断的一次性出栏。因为,坚持“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这样除了降低养殖风险外,还对开展本场动物疫病长效防控极为有利。“全出”后彻底清理场内污染物(粪污、垫料、用具等)并实施无害化处置,再实施消毒灭原,提高了消毒实效,加之坚持足够的休养期(2个月以上),本场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被抑杀,投入下一批次生猪生产时,历史病发病风险大大降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这7篇规模养殖业论文就是为您整理的养殖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830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8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