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9篇(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精选9篇(有余数的除法优秀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7-14 22:40:30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t7t8美文号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有余数的除法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一)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6 ÷ 3 = □

2、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余数的除法 篇二

有余数的除法

24÷3=8 25÷3:8.….·1 3x 8+1:25

38÷2:19 39÷2:19'....·1

180÷12=15 184÷12:15……4 12x 15+4=184

[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弧得到整数商还有余数]被除数二商x除数+余数

(整除) (有余数除法)

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即使在放牧羊群的时候,

也常常捡一根树枝,在地上写呀,算呀,就像着了迷似的。

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欧拉帮助父亲修建羊圈。父亲钉好了四根木桩,构成

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小欧乒帮助父亲测量长和宽,准备计算场地面积和所需

要的篱笆材料。根据父亲说的数,小欧拉很快就算出了结果:“羊圈长40米,宽

15米,面积600平方米,周长110米,需要110米的篱笆材料。”

父亲听了闷闷不乐地说:“现在只有100米的篱笆材料,如果宽减少5米,面

积就要减小到400平方米,那就太小了。”

小欧拉看着面带难色的父亲,在心里悄悄地计算着,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

说:“如果长减少到35米,宽不变,羊圈的面积不就变成了525平方米了吗?”父

亲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

这时欧拉又说:“爸爸,让我再算一算,明天咱们再干吧。”父亲同意了他的

建议。

回家后,小欧拉依次计算着一组数据,寻找最佳结果。最后,小欧拉终于发

现:当长、宽都是25米时面积最大。他把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非常高兴。

欧拉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终于咸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大师。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课外读物》第6册第64-65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七。

余数的除法 篇三

课题:

教学目标

1.联系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使学生学会解答。

2.在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操作并解答。

(1)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你是怎么分的?

(2)拿出8很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你是怎样想的?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先分分看)

(2)读题后引导学生操作,用小棒代替铅笔,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演示。边演示进口述分的过程。

教师提问:把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把7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分的结果怎样?全分完了吗?(每人分2枝,还剩1枝。)

教师引导: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及以前我们学的知识,想想这道题应怎样解答?(指名学生列式“7÷3=”,并用竖式计算。)

教师启发:竖式中,除得的商是“2”,表示什么?(每人分得2枝。)余数“1”表示什么?(还剩1枝。)做应用题写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时,要写单位名称,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道题商和余数后面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应怎样写?

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写出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7÷3=2(枝)……1(枝)

教师提问:回答时应怎样写?(每人分2枝,还剩1枝)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平均分后,没有分完,还有剩余。)

(3)对比、分析:今天我们解答的这道应用题与以前学过的除法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平均分,用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有余数,商和余数都写单位名称,回答时因有余数需答完整。)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板书课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5)反馈练习:

把20张画片平均分给7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张,还剩几张?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入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回答时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第5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反馈练习:

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

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重点强调平均分的第二种有余数的应用题计算,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总结出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重点强调根据题意正确书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完整写出答话。

随堂练习

1. 看图说题意,再写算式。(投影出示)

9÷□=□(个)……□(个) 9÷□=□(盘)……□(个)

(1)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题意。

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根据这个图和算式(1),你能说说题意吗?[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个)……(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一种方法。]

类推:把图和算式(2)联系起来,你能理解题意吗?【可讨论,根据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盘)……(个),可以推断是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

比较、归纳:根据图及两个不完整的算式,指名说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一个算式表示,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4个,还剩1个。

第二个算式表示。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2盘,还剩1个。

(2)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写好算式。

(3)订正,指名口述思维过程。

2.填空。(投影出示)

(1)14÷4=3 ……2

14÷3=4 ……2

(2)21÷6=3 ……3

布置作业

有18个扣子,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

有37米白布,每5米布做一条被单,可以做几条被单,还剩几米布?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篇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7/3=2(盘)……1(个)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17/3=5(盘)……2(个)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⑵提问:怎样列算式?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① 怎么想到商是2?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2.教学“试一试”。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⑴怎样列式?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播放阿凡提的故事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余数的除法 篇五

有余数的除法(四)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

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游戏名称——你来说,我来找。规则;伸出左手,从大拇指起数数,1,2,3,4,5。再轮回来从大拇指数6,7,8,9,10……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同学们,只要你说一个数,老师很快能说出对应的手指。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找出来的了。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WWW.CHAYI5.COM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操作、感悟中学习有余数除法。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习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平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习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近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5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224×()<37

()×2<11()×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2、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2:38÷5=□……□

(2)学生尝试计算、思考,遇有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并总结出试商方法、试算、讨论后回答:把38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怎么想?(每份是几,分成5份,就是5个几,想5和几相乘的积要比38小,不然的话不够分,前提是不能正好分完、)

相乘的积太小了还可以再分吗?(说明没分完,还可以分,一直到不够分为止,所以5和几相乘的积不仅要小于38,还应最接近38、)

那么5和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38又最接近38呢?5×()<38,商6行吗?商8行吗?为什么?

所以计算有余数除数时,要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且最接近被除数、

(3)观察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例1、“做一做”、例2,这三题里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4)反馈练习:

14÷4=□……□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思维过程,重点说试商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回答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教师纠正性、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随堂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38÷6=47÷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1、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

布置作业

计算

我们去植树 篇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

以上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提供的9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8187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8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