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最新10篇 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最新10篇 永远在路上 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7-10 12:24:16 点击: 来源:yutu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该专题片“主角”正是已落马的多名“大老虎”。这也是多位落马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这里的10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一

很多网友开始了一场特殊的“追剧”。由中纪委和央视联合制作的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

反腐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会降温?这个“反腐之问”时时出现于网上,并伴随着各种江湖版的猜测解读。“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名也许是一种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犯罪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

从这些贪官的讲述来看,腐败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无非给商人站台、亲朋“搭权力便车”等,这就意味着制度还不够严密,反腐还极有必要“永远在路上”。

那些曾经位高权重、始终容光焕发的官员,如今镜头前一副尘满面、鬓如霜的样子。这些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败的风险和可能的落寞结局,演绎得非常到位。从教育的层面说,可能比发文件、开会宣讲的千言万语更有直接效果。《永远在路上》还在继续,也许从这些“巨贪”的演绎中,可以进一步反思过去的问题所在,探寻未来的希望所在。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二

2016年10月17日开始,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开播,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在镜头前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永远在路上》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讲述了一些鲜活的监督执纪故事,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既以周永康、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几名落马省部级以上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又以“蝇贪”入手,通过剖析山东、广西、安徽、新疆、贵州等省区发生在基层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6起典型案例,说明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侵害的是群众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的获得感,伤害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既要守住理想信念宗旨这个“高线”,也要守住党的纪律规矩这条“底线”。要不忘初心,时刻反思自己,坚持修身养德、砥砺信念,对于思想防线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发挥标杆作用,以反对“四风”为突破口,以“八项规定”为标杆率先垂范,时刻保持警惕,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做到言行一致、干净正派。“一把手”更要做好标杆示范,要率先垂范,切实负起责任,要履行好“一岗双责”的责任,要严格约束自己,还要让身边人员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处处慎欲、慎微。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以权谋私,以法谋私,执法不公,执法犯法等司法腐败问题,是对司法公正的致命残害,侵害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是对法律尊严和国家权威的严重挑战。

“你不解决问题,问题就会解决你”,作为法院纪检监察人员,深感责任重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用好“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是关键,只有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在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常态中让监督无处不在,才能阻挡党员干部一下子从“好同志”变为“阶下囚”。这既是组织的最大关爱,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最好保护,通过“治微病”,让腐败知易行难。

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追求,《永远在路上》显示了中央从上到下反腐的决心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正如同专题片头工匠们用打铁的精神铸成的党徽一样,像一枚鲜红的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每个党员干部心上,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监督执纪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的希望永远在路上,民族的希望也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三

一起起关于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的通报,触目惊心。为了彻底整治处事不公、以权谋私、作风不实问题,我省各地正在采取有力举措,集中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

据了解,此次“集中整治”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处事不公:重点整治在社会保障、项目扶持的申报、审批、发放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优亲厚友、与民争利;在民生资金管理使用和物质分配过程中不及时、不规范、不公平;在基层行政执法中滥用职权、选择性执法、野蛮执法、乱收乱罚等突出问题。二是以权谋私:重点整治在扶贫领域等惠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雁过拔毛、虚报冒领、截留挪用、贪污侵占、挥霍浪费;在集体“三资”管理、征地拆迁中强占掠夺、侵占挪用、损公肥私以及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搞权力“寻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巧立名目吃拿卡要以及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违规收缴群众款物或处罚群众、克扣群众财物、拖欠群众钱物等突出问题。三是作风不实:重点整治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见困难就退、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回避;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接待群众态度生硬,对待群众合理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政务、村务不公开,群众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制度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在基层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虽是“苍蝇”所为,影响却十分恶劣。他们的所作所为,犹如蚊子苍蝇四处飞舞,即使没被其叮咬,也会让人感到极不舒服。但要消灭蚊子苍蝇,光靠喷洒杀虫剂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下真功夫把脏乱差的环境搞干净整洁,从而让其失去孳生的环境。现在一些地方或单位存在的不良作风,损害了群众利益,群众则深感无奈。比如,有的群众到乡镇去办事,却因工作人员时常脱岗,让群众来回跑个三五趟冤枉路。这也是侵害群众利益的具体表现。

大多数群众对党和政府形象优劣的评价,都源于他们的直观印象。而从县乡到村组,都是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在这些层级工作的人员若处事不公、以权谋私、作风不实,侵害的是群众利益,损害的是党和政府形象。而开展“集中整治”,就是要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把肆意侵害群众利益的“苍蝇”拍掉,彻底解决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风清气正的便民惠民局面。因此,各地要把“集中整治”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亮剑,让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升人民群众对正风反腐的获得感,凝心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 篇四

一口气看完八集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除了震撼就是深深的思索。

有一次毛概老师让我们选上课的主题,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干部政治。老师说,原来你们心中一直有一个做官的梦,我不置可否。这次课也让我了解了中国这个一直处于云端之上的神秘群体,同时更让我看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部纪录片里谈到了中国的反腐现状,情况的确很糟糕。多少位省部级的领导干部,甚至副国级的干部纷纷落马。有一位官员说道:“权利蒙蔽了我的眼,我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当理想丧失,当信仰缺席,真是人生的莫大悲哀。”想想国家培养一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要付出多少资源啊,他们的落马不是他们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国家的损失。

同时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小贪巨腐,你能想象一个村委书记能贪几个亿!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民政局主任因为炒股赔了钱挪用该分给孤儿的救助金。有一位孩子的母亲失明,父亲去世,当我看到她翻动着新华字典努力学习的时候我的内心涌上一股说不出悲哀与心痛,更有一股怒火升腾而上。痛其不幸,怒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能好好保护她。那位主任着实可恶,但到底谁给了他让我们恶心的机会,谁又让他有了恶心我们的胆量?说到底,我们的制度需要变革,监管还需加强,执行力真的还要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眼睛能目睹一切,却唯独看不见自己。套用某位友人的话,人类心是个无底洞。你能说那些高级领导干部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够?至少也用了大半生的时光熬到了省部级的位子上(全国不过也才400多人而已),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与能力,气魄与远见。缺的是那一份道德自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穷苦出身,最痛恨贪官,不想最后自己成了贪官。讽刺亦或是悲哀,留与世人评道。不要说你一定不会贪,当你的一句话可以决定千万人的命运,可以使自己过上普通人穷其一生也不能达到的生活,这种诱惑几乎没有人能扛得住。季羡林说过:“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我会让心再黑一些,脸皮再厚一些,多为自己谋点利益。”可见圣人的内心往往也是自私的,只不过他们具有极强的克制力。所以中国贪腐问题的解决不能单单靠高级领导的道德自律,关键还是在于制度化的监管与强有力的执行。也许当法制真正替代人治的时候,中国的也就不存在贪腐问题了。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了我的大中国,每个人都该好好想想我能为她做些什么。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五

反腐,始终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也一直是某些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话题。

人们心里都明白,某些西方媒体和政客其实丝毫不会关心中国的公平正义、中国人的切身利益。拿腐败说事,不过是通过抢占所谓的“道义制高点”,借题发挥,捣乱滋事。我们查办了不少党员干部,它们说这是“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我们严惩上百名腐败高官,它们又改口说这是“权力斗争”;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政风向善向好,它们还不忘抛出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自身问题的陈词滥调。

说辞永远在变,目的只有一个:搅中国发展之局,捣社会稳定之乱。这是遏制中国战略的组成部分。

坚定不移反腐败,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是老百姓的共同愿望,绝不会为个人意志或某些外国舆论所左右。

这几年,中国反腐败取得的成绩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特别是“天网行动”启动以来,综合运用警务、检务、外交、金融等手段,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捕一批腐败分子,清理一批违规证照,打击一批地下钱庄,追缴一批涉案资产,劝返一批外逃人员。截至20xx年11月,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共追回863人,使得藏在海外的犯罪分子惶惶不可终日。

人们注意到,前几年骂得最凶的一些西方媒体,这两年忽然蔫了;有些逢中必反的专家学者,改变了调门。因为,中国反腐让所谓“非西方式民主政治解决不了腐败”的说法不攻自破。人们发现,骂中国的国家,反倒是避罪天堂。

从一定意义上说,“天网行动”是反腐败工作合乎逻辑的延展,但其又有着特殊意涵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一,这些年,贪腐猖獗的一大原因,就是有些人看好外逃这条通道。较常见的是把非法所得悄悄转移国外,或者卷了钱就跑。可以说,外逃避罪,助长了贪腐行为。而“天网行动”正是对腐败分子强有力的震慑:别以为日子久就忘记了,跑得远就够不着了,把钱挥霍光了就没人管了!这事情没完,就是躲到天涯海角也得揪回来。

其二,过去,一些西方国家总想用反腐败问题拿捏我们,做出一副卫道士的样子,好像是正义化身。“天网行动”,使这些西方国家露出真面目,让人们看清了他们的用心。大多数腐败分子选择逃往那里,正是因为,在那里只要他们有钱并肯花钱,不论财产来源合不合法,都会被提供庇护。这些国家很虚伪,没有什么是非标准,也不讲什么道德正义,只要于己有利,颠倒黑白也无所谓。

其三,中国反腐败的态度令人信服。按照“天网行动”统一部署,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20xx年4月22日集中公布了针对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国家工作人员、重要腐败案件涉案人等人员的“红色通缉令”。一时间,让人感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强大气场。

有句很著名的广告词,“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就是说,如果我们拒用拒吃被保护动物的皮和肉,就可以挽救很多动物。同理,让已经潜逃的罪犯无处藏身,让企图外逃的罪犯别再幻想,这样的结局摆在那里,就会有力喝止犯罪。这同样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一招。

“天网行动”所传达的信息是明确无误的:反腐败不是一阵风,不要指望躲过风头就安全了;也不局限于境内,反腐败国际合作将遍及世界每个角落。

“天网行动”所追回的不只是外逃贪官和巨额赃款:我们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使我们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坚定了我们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六

认真观看《利剑出鞘》,苏荣等人的忏悔振聋发聩。让人震撼,也令人反思。究其落马的原因,一个很重要方面是个人理想信念的丢失。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和价值取向,信念的丢失,就会让人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就难于坚守党性原则,思想上抛锚,就会沉浸在物质的、金钱的诱惑里,难以自拔,以身试法,触犯党纪国法,最终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身陷囹圄,何其悲哀。

学习《永远在路上》系列专题片,广大党员干部应以此为镜鉴,认真把自己摆进去,慎独慎微,自省自励,坚定信念,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不重蹈覆辙,不让后人复哀后人也!

人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党纪国法、精神食粮也无法压制、洗净、清洁一颗想贪、想腐的心。心一旦滋生贪念,如同染上毒瘾,一贪再贪,毒入骨髓,迷失了心志,迷失了理想,迷失了最初的信仰,最终走上一条前无出口、后无退路的不归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不仅要坚持党中央反、纪检部门反,制度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反,自我反省,自我防腐。多次强调不忘初心,就是要党员干部重温入职入党时候的初衷,摆正位置,找回信仰,走回正道。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七

中纪委携手央视,于晚间黄金时间联袂打造反腐倡廉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曾居庙堂之高的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三只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在镜头前为自己所犯罪行深切忏悔,情至深处禁不住老泪纵横。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身陷囹圄的“衰老”,联想起昔日的位高权重、意气风发,真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反腐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专题片的播出,明确透露出党中央对反腐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断然打消在贪腐问题上思想动摇的侥幸心理。再考虑到该专题片播放的时间,是从10月17日开始到25日结束,恰好xx届六中全会档期是24日至27日,全会主题便是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大课题。不难揣测,《永远在路上》反腐纪录片是在为xx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造势,也等于为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提前预热。

纪录片首集便火力全开,直接曝光落马官员的贪腐猛料。堕落方式虽各有不同,但理想信念缺失无疑是他们滑向贪腐深渊的重要推手。白恩培禁不住个人私欲,最终落入豪宅名车的物质诱惑陷阱中;周本顺由于放纵对子女的溺爱,“从小就痛恨贪官”的他最后却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李春城重干事而轻廉洁,“大节不亏”的侥幸心理让其丧失了对腐败的警觉性,使其因贪腐草草收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当理想败给现实,即使干再多事,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和信仰,也只会越走越偏,成为党和人民所不齿的反面教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纪委推出《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纪录片绝非让广大领导干部干巴巴地当个“看客”,真正触及广大干部内心的灵魂才是应有之义。看着这些落马高官,哪一个曾不是叱诧风云,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但他们因攀比心态、侥幸心理,思想信念动摇了,禁不住诱惑,耐不了寂寞,最终却身陷囹圄而自身难保。真应了孔尚任《桃花扇》中那段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每一名公务人员在入职前和升职前有必要切切实实把自己摆进去,真切去感受、去思考贪腐后落马的凄楚境地,真正从心底根治“不敢腐”的恐惧感。

腐败是高压线,党中央刮骨疗毒的勇气不可小觑。希望领导干部不仅看懂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更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绝不成为下一个倒在贪腐高压线的官员。最后借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一段话与君共勉,“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八

10月17日晚,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井开区地税局发出通知,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收看,接受一次严肃的党风党纪警示教育。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从10月17日到2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每晚8点首播。在专题片第一集中,周本顺、白恩培、李春城等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进行深刻剖析和忏悔,穿插办案人员、专家学者的讲述和分析,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多处案件细节首度公开。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党的信心和信任,为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收看完后,区局党员干部在微信群里讨论时纷纷表示,看后心情特别激动,感到特别震撼,既感受到了违纪人员的反思痛悟,也领会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以群众呼声为遵循、以人心向背为考量,紧密联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当前地税各项工作。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九

“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情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的话铿锵有力,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对世界的宣誓。这样的宣誓真提气!

治国理政,人心为本。于国家,是人心向背;于个人,是口碑官声。古往今来,人心向背这笔账,算的人不少,结果却是各异。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崇廉戒奢,所以有大唐“贞观之治”;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所以有弱晋“八王之乱”。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所以虽失其位而民怀之;和珅说“升斗小民、不过尔尔”,贪渎弄权,所以虽位极人臣却恶名难消。

这个道理,党中央和大部分党员看得很明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便贯穿始终。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用“靠人民起来监督政府”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努力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红利,这都体现了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为什么要旗帜鲜明地反腐败?“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在片中已给出了答案。

应该说,大部分党员都能把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但有个别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如专题片里的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细节——这样子的“公仆”,人民是绝不会和他们站在一起。

对党和党员干部,人民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人心向背是最公正的砝码,也是唯一的砝码。人心一旦失去便很难再挽回。周永康、____、郭伯雄……一连串“老虎”的落马,让人既提气,又警醒。提气的是,党是动真格的!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风气改善有目共睹,令人拍手称快;警醒的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决不能放松。

正如片中所说,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不是一次选择就可一劳永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必须常抓不懈,“有腐必惩”,让人民看到党的决心和效果。人心向背这笔账,必须时时算,日日算,常算常新。唯有如此,才能增强人民对党的信心,才能担负起党的历史责任。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篇十

今天召开了下寝动员大会,在会上我们观看了《永远在路上》这部纪录片,纪录片中讲述了自以后因贪腐落马的官员的落马前和落马后的经历对比。

这些落马官员之前都是深受党的栽培和关怀成长起来的干部,却因为理想和信念的缺失,开始走上了堕落之路,十多年的坚持却在金钱和欲望面前一朝就瓦解殆尽,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和反思,同时也联想到我们自身,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正确信仰。

同时,这些官员的落马,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反贪腐绝对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的。

我们也应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立足于实践,从小事做起,将大理想寄予小行动之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大家整理的10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体会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7785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7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