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大学生就业论文优秀7篇(大学生就业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大学生就业论文优秀7篇(大学生就业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7-07 06:52:30 点击: 来源:yutu

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高校可以从推进职业指导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高个人职业指导的个性化程度和创新团体职业指导形式三方面提高就业指导质量。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一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实现智能化的发展,这种环境背景下,要想获得好的就业,就需要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明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调整与改进,给予大学生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使其能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以及目标,能够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光彩。本文就对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是政府的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以及下属的人才市场、高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存在着同质化的、程序化的特点,当前就业市场逐渐实现信息化,并日趋完善,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是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需要的。所以需要一种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就业指导方法,使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的单位更广,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机遇。学生生活层面。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使用到互联网,比如学生之间的日常休闲娱乐、出行订票、网上订餐等,使用互联网能够使其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互联网的应用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这种变化是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的,而且在大学生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群体也开始应用互联网,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思维模式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也逐渐开放,相比于上一辈,他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新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问题的看待和处理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化也涉及他们的职业观念,学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比较强,他们知道只有强化自己的素质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审视,对其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与设计,了解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就业指导。知识获取渠道层面。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旧是阅读,新媒体时代,阅读逐渐发生成为立体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阅读注重将文本和读者作为中心,传统的阅读方式注重的是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采集与发布,新媒体时代注重的是读者参与到阅读中,并实现良好的互动,实现参与性的阅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是一种“浅阅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量逐渐增多,大学生要想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般不会深入的阅读,只是浏览性的阅读。“浅阅读”通常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引起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感官上的享受,对于阅读的实际效果以及知识性内容并不重视。此外,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还呈现出“杂阅读”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化的阅读速度逐渐加快,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并且网络上的阅读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使得读者阅读的内容比较宽泛,甚至出现一些低俗的阅读内容,影响读者的阅读品味。总而言之,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就业指导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

第二,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崇洋媚外等不良的思潮。集体主义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不良的黄色信息以及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使得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出现偏差。

三、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指导模式缺乏创新。通常来讲,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指导、人才招聘会以及就业报告会等。就业信息的获取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方法获得就业求知的信息。面试指导就是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的面试场景指导学生的面试行为。人才招聘会就是邀请企业到学生举办招聘会。就业报告会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与就业有关的专题报告会。这些方法都是传统的就业指导形式,这些方法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是活动的指导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足,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传统的就业指导缺少人性化的理念,在指导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千篇一律,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就业指导提出的要求。

第二,指导内容过于单调。对国家的就业政策进行解读、提高学生的面试以及信息获取能力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高校会为学生讲解国家以及地方的出台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落户政策等,为靠公务员、村官以及事业单位的学生梳理流程。此外还有对学生进行简历制作、面试着装以及沟通等内容指导。这些就业指导内容只能解决就业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就业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就业指导内容应更加宽泛,传统的就业指导流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新时代学生在就业时不再一味地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他们想自主创业、出国深造等,如果就业指导内容依旧局限于考试上的指导,会使指导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三,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是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将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近些年来,高校加强对辅导员依旧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理论以及实践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目前教师队伍达到的能力水平还不够。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而且比较单一,简单的培训一下辅导员之后,其就变成了就业指导人员,这种能力水平的教师是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的。需要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的、充分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四、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第一,创新就业指导方法。新时期,为达到理想的就业指导目标,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其中“第三屏”就业指导方法称为正确之选。“第三屏”与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有区别的,将手机作为主要代表的“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第三屏”已经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就业指导的有效性,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准确性的指导。同时将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就业指导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就业指导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会当前的就业形势、相关数据等信息进行及时了解,能够对就业理性地对待,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目标,为就业做好准备。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使就业指导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新形势下,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这是需要做的首要工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更加青睐于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愿意从手机中获得丰富、趣味性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信息获取和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这一特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内容的丰富与更新,不能只是单纯的对国家的就业政策、现状以及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学横村官的考试流程等进行讲解,这些枯燥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学生更愿意听到的是高校对于未来就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第三,重视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团队建设,强化其能力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信息的判断能力、使用互联网的技术水平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传播能力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培训,使其更好的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他们使用微信、微博,努力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就业指导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以及线下的求职招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高效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互联时代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进步。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特点,加强“第三屏”信息化建设,丰富和更新就业指导的方式与内容,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不足得到弥补,使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失业情况等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二

[摘要]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乃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文章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指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

创业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就业”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第二届国际高等教育大会,会议的主要文件中关于创业教育的一段论述:“为了迎接21世纪的新挑战和变革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就业还是自我谋职都同等重要。”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在今后5~10年中,把每届毕业生从现在的10%的创业率提高到20%~30%。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通过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立业、创业的实用人才。农业部在农业专科学校开展了培养不端“铁饭碗”,以家庭经营专业户为目标的招生就业改革。通过改革,大部分毕业生走上了自我创业的致富之路。1988年湖南针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专业农户和独立经营的技术服务人才。1994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富民工程,培养一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据预测,我国人口2010年为13.81亿,2050年为15.82亿。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学率接近15%,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为2000万计算,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500万人,每年毕业生将在500万以上。据介绍,2005我国各类高校在校学生总计已超过1500万。而今后高等教育入学率将继续增加,毕业生也就相应增加。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思路,提倡和鼓励自主创业。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三、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或者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中,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2%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不成熟。

2008年1月,四川大学发布的《我国本科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显示,在最近10年四川大学156个本科毕业生创业实例中,失败的占83.9%。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一)自主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

尽管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种种优惠条件,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仍不是很高。据华南某高校于2004年对5所重点高校1400名大学生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74.57%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可是最终创业的却不足1%,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全国各地的高校情况基本上都是如此。2004届的广东高校毕业生约为13.028万人,选择自主创业的只有一两位同学;2004届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也只有一名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条路。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自主创业发展步伐缓慢。

(二)自主创业多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因为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不愿意投资到学生创业这样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经验。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培训极其缺乏。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逐渐升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介绍,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属于经济学领域,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连二级学科都不是;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

四、实施创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1、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高等院校应该开设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选择创业项目,从而改善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靠少数学生的自我摸索,有一定盲目性的状况。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

首先,改革课程设置,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理论、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的内容。并以创业需要为切合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知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高等院校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布莫(G.Boomer)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创业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或教学进行技术性革新,也不是传统教育、教学的现代包装,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彻底的教学改革。

3、高等院校应积极实施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四)转变社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

[1]郭必裕。开展创新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基础[J]。煤炭高等教育,2002(6)。

[2]胡放。谈创业教育中的育人观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

[3]叶育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3)。

[4]欧清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障碍与对策探微[J]。教育与现代化,2004(3)。

[5]赵志生。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6)。

[6]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7]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8]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4)。

[9]王永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三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但是就业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而,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就大学生个人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规划意识如何?大学生自己所做的就业准备怎样?以及大学生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之间又有怎么的关系?本论文主要围绕着几个问题来展开论述,试图为这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规划意识的概念内涵

而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行为。提到就业规划意识,那就不得不提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较长,“就业规划”这一词似乎更为合适。严格来说,就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主要指大学生在对自己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校园就业市场,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就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相应的安排。

因此,就业规划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对于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或者就业规划意识是指个人对就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是个人做好就业规划、就业准备的内动力。目前大学生对就业规划仍然不够重视,未能透彻地了解就业规划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意识到就业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二、就业准备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为未来成功就业而做的各种准备,它是他们今后获得理想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广义的就业准备既包括未就业者为了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做的就业准备工作,又包括已就业者为了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或改换职业所进行的准备工作。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未就业者未来能从事某种职业,或获得某种职位,在一定阶段内所做的准备工作。[1]本文更倾向于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了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

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不仅仅在大学最后一个学年进行,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其中又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如认知判断能力、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如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特殊素质和能力。

三、就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形素质或能力。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综合,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竞争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综合。

四、思考与建议

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和就业竞争力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水平越高,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竞争力就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成正比例关系。就业竞争力高的学生就个人而言,一般也是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普遍具有高学历,来自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社团经验与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就业竞争力高的大学生往往很早就开始了就业准备,包括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心理和就业手段等多方面的准备。

基于此,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规划水平

1、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应该重视就业规划,主动探索和正确认识自己,分析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并及时与老师、家长、同辈保持良好的沟通,由此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2、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说,高等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有不同的课程舍子,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职业的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3、从就业规划本身来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就业规划教育。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规划教育应该突出就业规划目标意识和就业规划价值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是当务之急。同时,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等等开展就业规划辅导和教育。

(二)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准备水平

1、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说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2.加强大学生求职能力的锻炼。求职能力主要是指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3、正确评价自己,包括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评价,取长补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身的能力和发展。

4、关注就业市场,了解职位信息,确定就业目标;明确将来就业倾向的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等基本要求;了解自己心仪单位的用人标准。

5、加强就业技巧的学习,如撰写、制作及投递简历、职场基本礼仪,整理仪表仪容,面试技巧等。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促进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准备水平、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其次,聘请职业指导专家,人力资源专家进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和面对面咨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有关就业信息,择业技巧,职业道德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再次,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甚至教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加强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校友是做好就业指导的重要资源。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规范、完善的就业教育政策、制度、措施,是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包括大学生就业的鼓励政策、人才合理流动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人事档案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对未就业学生的在培训计划,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马志强,吴万民。试析大学生就业准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1(01):43-44.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2,25(3):91-92.

[3]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4]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4.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四

摘要:大学生作为国家新建设的工程师和新动力来源,曾经是搞学历,高薪水,高能力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大学生一直面临着就业,从业的困扰。教育界和人力资源专家和经济学专家对大学生就业、从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研究,本文以本人自己在外实践的感受、体会,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大学生就业、从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教育 就业 经济 人才需求。

一.前言: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规模不断上升,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金融危机以后,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2013年的这个暑假期间,利用这次社会实践。本人在长沙,湘潭等地找工作,最后在一个饭店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在哪里工作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深刻的感受到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从业问题十分严峻。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在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本文我就着重我国的教育,经济,社会硬件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二.正文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的缺陷对就业、从业问题的影响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人学校的迅速扩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如: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张桂春在《关注“教育性失业”问题的新视角》一文中指出:“教育性失业现象是教育产品出于买方市场下的典型产物”;杨立安认为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是相互联系的,与教育过度相伴生的是知识失业(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董志强和宋奇成认为知识失业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持续的社会特征,他们都承认知识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造成的。

(二)、我国经济需求对就业、从业的影响

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就业新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的衔接。

杨云彦和陈金永认为在理论上,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不断隆冬将会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但实际情况是由于非市场因素的普遍存在,劳动力流动往往很难达到市场均衡。(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

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

①结构性失业;

②摩擦性失业;

③体制性失业。

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三)我国社会体制硬件不健全对就业、从业的影响

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求,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贯通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都存在“双高”现象。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理对就业、从业的影响

1、学生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3、大多学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三.研究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的关于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对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专科教育的研究较少。

在从教育的角度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时多是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而对教育如何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研究少。

(二)、研究的趋势

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

1、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研究,注重学生通时素质的培养,如大学生必备的四种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2、注重教育与社会的接轨,以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如校企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项人才,如大量的高级技工。

3、完善各种教育体制,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的完整性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走向的多元化,这样就既能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又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研究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以及对社会各界学者专家的对就业、从业问题的观点分析,理解。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五.参考文献

1、霍振元等。大学生就业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N]。2005

3、史广政。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J]。经济日报出版社。

4、陈昌贵。《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1995

5、杨立安。(浅析我国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问题[A],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6、董志强,宋奇成。(知识失业:事实、成因与治理[J],改革与理论,)

7、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科学,)

8、瞿振元,谢维和。《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9、孙红永。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196-177 10、孙红永。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1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作者:杨晖 刊名: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180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五

摘要:文化创新有助于今后我国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在转变过程中。就当今来讲,文化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很严重。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形势

我国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在前几年的时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高等院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国家所懂动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生怕入错行误终生。如今职位竞争激烈、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艰辛过程,大学生要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即使初次就业不是很乐观,以后也可以重新选择喜欢的职业。我国高校毕业生也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一些对社会的态度和观点,文化创新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怎样看待文化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对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

大学生毕业量逐渐增多,这是个惊人的数字,文化创新应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值得深思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应该创业,有足够的社会历练,而且工作会稳定些,工资也没有很大浮动。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决定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在毕业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理性的分析自我与现状,应该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思想矛盾,因而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加强。就更应该文化创新,这样才符合当代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就业。进入新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

大学生应把自己与社会相结合,创新新的文化形式。这个行业竞争激烈的年代,我能从事的职业与我的理想中的职业之间存在多少区别啊?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样去弥补这个差距呢?理性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选定自己喜欢的职业。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创业艰苦而且磨难很多。仅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更需要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为促进就业,高校应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文化创新,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 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造成毕业生择业时顾虑重重,害怕选错职业。如今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以后也可以重新择业。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也是职业上不可缺少的德性。“诚信”对于我们的要求不仅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应是经过长时间的笃行才能得以体现。我们做事要认认真真,切切实实,不偷懒,能吃苦,做善事,不推诿,不逃避;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能力,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要吃苦耐劳,文化创新,让自己保持激昂、稳定、乐观的心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社会上的地位。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加强综合修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文化创新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不能没有文化改革和建创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我们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根本上的创新、理论依据上的创新、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来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新是21世纪最为核心内容。

大学生要有敢于文化创新,创业的勇气,虽然一路很艰辛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不但要有创业的思想,更要有创业的勇气和耐心。要投很多资,也没有多大风险;有的人认为应该先就业,原因是就业可以增长经验为促进就业,各个院校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破除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和害怕,使之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文化创新有利于当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就业政策论文 篇六

关键词:就业新常态;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一、大学生就业新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更是达到749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近千万。与此同时,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2015年大学生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仍然是国家重要的政策导向。尽管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远赶不上毕业生供给的数量,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仍在加剧。2015年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因此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欠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各高校情况参差不齐,虽然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逐渐引起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仅是停留在选修课阶段。甚至只是几次讲座,并没能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

2、师资缺乏

目前高校普遍没有职业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数职业规划的指导教师是由高校的专职书记或辅导员来兼任的。而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仓促上阵,缺乏扎实的职业规划理论和过硬的指导技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目前高校普遍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但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少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职业规划教育指导的职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2]。

3、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深入普及,学生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受学校和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到行为或实践层面。另外,当前大学生职业决策盲目,价值取向偏差。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毕业后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或唯一标准。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篇七

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全面扩招,这一变革在其提出后的二十年里,逐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高膨胀的局面,从而导致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变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高教育、高文凭的代名词,一直被视为就是祖国栋梁,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百年老校和陈毅母校电子高专的学生,我觉得十分的光荣,但就是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也让我有些彷徨。时光荏苒,如今我已经迈入大学二年级,在收获了两年大学给我带来的成熟之后,我也开始努力地去思考我今后的道路该如何去走。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道:“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而越王勾践更就是“就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都因为他们的雄心壮志而流芳百世。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因此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句子来勉励自己。只要你胸有理想,并付出努力,那么成功迟早会向你抛出橄榄枝。

1、我的理想和目标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定位和就业目标,并把目标进行分析,然后设计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图,并付出行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取得人生的成功。

自2010年入学以来,我已经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了整整一年半,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完成了从对市场营销什么都不懂到懂的了许多专业知识技能的蜕变。同时,我发现我对市场营销的兴趣也就是越来越浓厚。

从我自身的条件来看,我的思维比较活跃,心思也很细密,学会了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学会了如何去运用学到的营销知识。

学市场营销不就是一味的怎么去营销某种商品,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就是学会如何去了解市场,了解我们的目标顾客,不就是让市场慢慢的来适应某种商品,而就是要主动的去让顾客了解,通过消费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主动的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更重要的就是掌握这种营销理念,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产品的消费话。生产决定了消费,消费也能反作用于生产。

2、我的能力和素养

目前我正处在大学二年级,毕业将即,摆在我面前的一共有三条路:工作、升本、考公务员。今年暑假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三条道路之后,我决定选择工作这条道路。

在从业方向上我的初步计划就是,在工作的前四年里主要从事营销方向,因为在才毕业的四年里我还很年轻,思维活跃,而且体力也比较好,在这期间我要自己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在第四年后我已经二十七八岁,这个时候我会逐步向商业领域发展,在慢慢的区适应创业,去尝试着自己去组建一个公司,去学会去拼搏,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有遗憾,哪怕失败也要去闯一闯,尝试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校的这两年里我主要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会计学,商品学,企业策划学,公共关系学,证券投资学等学科。 从专业素养来说,我应经初步地掌握了一个商客该掌握的专业知识,这个不仅就是指专业知识上面的,更就是指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上面的。诚然,短短的大学四年就是无法也就是不可能教会我以后的工作道路上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的,但就是大学的四年却教会了我更为珍贵的东西,那就就是自学的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及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以发展动态。、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时机工作能力从自身的品质素养方面来说,我就是一个喜欢钻研的人,不畏苦,喜欢挑战喜欢和人交流,我相信这些品质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绝对就是一个有用的条件。

3、我目前的水平分析

承前所言,我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市场营销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营销方式和策略。但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自己的问题。

比如专业知识不全面,技能不全面,不能让专业知识更好的适应与实际商业场合。社会经验不足,还没有很好的适应社会,必须在实践中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有待磨练。

4、和目标的距离分析

我的职业规划的跨度比较大,具体涉及四个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我的近期目标那就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第二个层次就就是前四年向营销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第三个层次就就是四年后逐渐向商业方向发展;第四个层次就就是三十岁之后向创业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的自身条件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还就是很大的,若光看专业知识,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我的目标的要求。

正如我上面分析的那样,我在营销知识掌握方面就不够好,市场调查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些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面肯定就是不被允许的。而且我的专业知识现在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在校的两年里面,我并没有自己做出什么实体的东西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还只就是纸上谈兵。

5、我的具体计划

所有的理想只有付诸实际才有意义,只有一步一步地去开拓才会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否则就算理想再美丽,它也不过就是一座海市蜃楼。

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的具体计划如下。

大三上学习着手准备英语六级,由于我大二下学期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英语四级的考试并且顺利通过了,我发现我的薄弱环节在作文部分,因此我把这次的复习重点放在作文上面,保证一个星期背三到四篇英语作文,努力将这次的四级成绩提高到500分以上。

大三上学习的寒假里面我希望可以去学驾照,并着手三月份准备中级口译的考试。大三下学期我的主要目标就就是学习好学校的专业知识,并且开始着手考研的复习,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主要就是自己复习加多做练习。针对我自身的条件,去应聘工作,准备实习。 在这一年的暑假里面,我希望可以找到一些专业对口的兼职,以此来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同时我将会迎来我大学阶段里最为重要的毕业论文。在明年我将开始准备我的毕业论文。大三下学期,这学习我的主心骨就放在了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上面,我将御用我大学这三年里面所学的所有知识和百分百的心血去完成这份毕业论文,争取给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6、我对大学生形势政策的评价

2010的9月份我才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就业就是一片茫然,但就是现在我已经可以较为完整地写出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说这种巨大的进步和形势政策这门课就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国情和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至于对就业问题缺少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以致在就业面前无所适从。

然而大形势政策课却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就业的选择,应该怎样分析主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如何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会。

形势政策还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和自我完善。这门课程在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竞争的激烈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本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这促使我们不断进行知识、技能和心里承受能力的积累,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就是,大形势政策课其实就就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它在提前为我们指明了就业的道路和方向的同时,也提前为我们做好了就业的心理准备,让我们在校学生提前知道了以后工作中的种种事项,就是我们不至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感到社会和学校的巨大差距,从而差生巨大的心里落差,导致自身优势发挥不出来,影响今后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形势政策课就是一门让学生受益无穷的课程。

上面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整理出来的7篇《大学生就业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7206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7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