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乡村医生事迹3篇 乡村医生事迹3篇怎么写

乡村医生事迹3篇 乡村医生事迹3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6-19 00:45:25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起事迹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乡村医生事迹,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乡村医生事迹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乡村医生事迹 篇一

深秋的早上,寒风凛冽,48岁的李生贵带上药箱,骑上摩托又开始了他一天的行程。窑洞村,是青海省湟源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李生贵是这个村的人,也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但他又是新胜村和巴汉村的村医。从窑洞村到新胜村,再到巴汉村,来去十几公里的山路,在21年的从医生涯中,李生贵每天都是这样骑着摩托奔波。

1992年,高中毕业的李生贵远赴甘肃,在甘肃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并取得大专文凭,回来后,在窑洞村当了一名村医。窑洞村、新胜村、巴汉村都是湟源县的偏远山村,离西宁市区较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医疗条件恶劣,缺医少药,面对疾病,村民束手无策,饱受疾病困扰。而大多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是永久离开这里,就是外出打工,谁也不愿意在这又穷又偏僻的山村留下来,方圆几个村都难以找到一个村医,于是,李生贵毅然承担起其他两个村的村医,为村民排忧解难。处理完本村的事务,李生贵骑着摩托马不停蹄地赶往新胜村,在那里,已经有等候在村卫生室门口要看病的村民们。

“王家婶,你的血压这两天又有点高,你药要按时吃,口味清淡一些啊!”

“李家爸爸,你气管又发炎了,烟再不要抽了。”

一对一的进行健康教育,不厌其烦地叮嘱注意事项。整整一上午,李生贵就接诊了二、三十位前来咨询、看病的乡亲们。来看病的大多是留在村里的老人,大多患有地方常见病、慢性病,李生贵很熟悉他们的病情,谁是高血压、谁是类风湿关节炎、谁是慢性支气管炎,谁吃什么药过敏,他心里一清二楚。每到一个村,有病没病的都要到他这儿来,让他把把脉、量量血压,听听他讲解健康保健知识,问询一些保健健康常识,李大夫总会耐心细致地、用最通俗的话、用身边的实例和他们聊一阵,他们听着心里很踏实。

新胜村的事忙完了,李生贵又赶往巴汉村。初冬的太阳很暖和,村口已经聚集了许多村民,等着李大夫。顾不上休息一会,趁着大家聚集在一起晒太阳的功夫,李生贵向大家讲起健康素养知识。

“我们这里地处高原,气候干燥,平时要多喝点白开水,熬茶里多放盐的习惯要改一改。少抽点烟,烟抽多了,影响血压升高,气管炎发作,对胃也不好······”

由于地处高原,气候寒冷,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是这里的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每到一处,李生贵总要不失时机地宣传健康保健知识,以他的努力换来村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

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十几公里的山路,无论严冬酷暑,李生贵几乎每天都背着药箱,穿梭在乡间小路上。在这条坎坷不平的乡间道路上,李生贵迎着风,冒着雨,不知摔倒过多少次,骑坏了四辆摩托车。2011年,李生贵骑着摩托去往巴汉村随访患者,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在县医院躺了十几天,出院后的第二天,他又开始了鼠防登记工作,由于伤还没有完全好,他步行到巴汉村,开展外出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当天,走访了67户。

有一年的夏天,半夜12点,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巴汉村一位村民来找李生贵,说儿媳妇肚子疼的不行,让他去看看。冒着大雨,李生贵来到他家,经过初步诊断,是急性阑尾炎。他陪着患者一同去县医院,医院检查后,提出必须立即手术,可家人带的钱不够,李生贵又去找县城的同学借了500元给他交了押金。直到凌晨3点,听到手术成功,一直守在外面的李生贵自己悄悄地雇了辆出租车回到家。

生于斯,长于斯,回报于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李生贵,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朴实性格,也秉持着知恩图报的原则,希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到更多乡亲。21年里,无论工作多么艰难。无论自己受多大的苦和委屈,李生贵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他常说:“我是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村医这份工作,我就必须干好,一生无悔。”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村民,李生贵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他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通读了《伤寒论》等有关中医书籍,白天没时间,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常常一学就到深夜。他还经常去乡卫生院,和医生们一同探讨中医论治。黄茂村有一位年轻人,叫王成海,有心学医,李生贵鼓励他考村医,在李生贵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成海考上了助理医师资格,成了一名村医。2015年,李生贵参加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国家级执业医师资格,是全县村医中唯一考取国家级的。从2014年至2016年,在全省乡村两级卫生技术竞赛中,李生贵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

由于身兼数职,李生贵常常忙得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情,家里的十多亩地,全靠妻子一人在忙活。这几年,村里许多像他这样有知识、正年富力强的人们多外出打工挣了钱,有的在县城买了房,有的人家盖了新房,可李生贵仍然住着破旧的几间土房,妻子劝他说:你别再这里做村医了,看看别人家都挣了钱,盖起了新房,凭你这点收入,我们啥时才能盖起新房啊。每当这时,李生贵心里总是充满了对妻子的愧疚,他说,我欠妻子的真是太多了,他多么想满足妻子的愿望,盖起新房。但这个心愿的实现,对李生贵来说,总是遥遥无期。

从当年的20几岁坚守到如今的48岁,这21年是人生的宝贵青春年华,是成年后最重要的岁月。他选择了乡村医生,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从未退缩,从未动摇,从未厌烦,甚至从未抱怨。他体现出来的正能量化作乡村一股暖心的春风,轻轻吹佛着村民的心田。

乡村医生事迹 篇二

马志芳同志工作认真、严谨。在平时工作中,她坚持做到病史书写规范,仔细检查,诊断明确,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常规,杜绝差错事故发生。为了减轻老百姓的医疗负担,从不开大处方,甚至免费为一些经济困难的群众自掏腰包解决医药费,还提供一些诸如拔罐、针灸等中医服务。当地农户有在家里办酒席的习俗,于是她经常深入百姓家中,及时了解办酒户的信息。对每家办酒户都进行上门指导,避免家庭办酒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小区里,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家属排忧解难,做好医疗保障工作。2013年5月,小区内发生一年轻居民突发心梗死亡后,家属情绪激动,难以接受,她得知消息后,半夜及时赶到,给家属做好安抚工作,顺利地处理好后事,家属没有发生过激行为。像这种情况,小区内时有发生,她总是主动出现在第一现场,做好配合工作。无论严寒酷暑,都矢志不渝,急病人所急,遇到病人要求出诊时,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田埂村头,她都做到随叫随到毫无怨言。

马志芳同志服务热情、贴心。合众村有几位行动不便的晚期肿瘤患者,她定期去看望他们,风雨无阻,给他们送医送药、和他们谈心,开导他们,使他们得到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一致的好评。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里许多年轻人到市区去工作生活了,村里有许多留守老人,对于这些老人,她始终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人,对他们免费上门服务,为本村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做到了更人性化的服务。随着合众村部分小队的拆迁,留守老人逐渐搬迁到了其他边远村庄,老人们换了新环境,子女又不在身边,当地村卫生室对他们的病情也不了解。

得知这个情况,马志芳同志利用休息时间仍定期给他们提供上门服务,给他们联系电话,方便他们能及时联系到她。当得知区里有免费为困难老人做白内障手术时,她挨家挨户地为老人们检查视力,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三医院等四处奔走,为他们联系手术,用双手托起了希望的曙光,搭起了健康的桥梁。随着小区进沪人员的增加,外来孕妇也多了起来,作为过来人,她深知一名健康新生儿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带领团队对这些本不属于工作范畴的孕妇进行特殊照顾,上门指导,当遇到需要保胎患者时,更是风雨无阻,及时进行一日二次上门注射黄体酮服务,得到了这些新上海人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马志芳同志工作二十三年中,见证并参与了农村社区卫生的改革。2005年罗泾镇率先开始了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村卫生室也从以前的医疗和防保为主转向了“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卫生服务,承担的任务更多更重了,马志芳同志深刻理解功能定位的变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为了给群众更好地服务,她深知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思想、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本领,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与技术水平。

面对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的压力,外来流动儿童的免疫预防查漏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每月走访各个村落进行排摸,起初许多外来人员不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耐心解释说服,连续5年她所在卫生室的辖区内没有漏掉一个该接种的孩子。在卫生室的管理和服务内容上她也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组织全村高血压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以一种全新的、互动的、自助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了村民的防病意识和本领。连续多年她负责的合众村卫生室在镇卫生室评比中名列前茅。

2010年4月,经中心院部领导决定,马志芳同志被安排到宝悦卫生服务站工作,这是一个服务于宝悦家苑、宝通家园、宝平苑的站点,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她勇敢面对,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休息时间,走家串户,深入了解三个小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马志芳同志的行医生涯中,她亲历了许多大事件。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她深主动请缨,参加抗非工作。到上海市罗泾镇洋桥检查站路口参加体检、消毒轮流值班工作,在值班之余还要到其卫生室所属的几个生产队做抗非宣传、防疫工作。2009年甲型H1N1流行期间,她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时间投身于中心预防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炎炎的夏日,穿着层层的隔离衣,在发热门诊中挥洒汗水,但她仍无怨无悔。

2010年世博会,为了让这个世界盛会顺利进行,社会更加稳定,马志芳同志天天走访村里的几名精神病患者,同监护人密切联系沟通,在做好患者情况调查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烦躁情绪,认真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工作。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马志芳同志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执著追求、刻苦钻研、开拓进取,以良好的医德医风,扎根农村,服务群众,用无悔的汗水灌溉了百姓的健康之树!

乡村医生事迹 篇三

地处怒山深处的隆阳区瓦房乡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乡镇,乡名以乡政府所在地——“瓦房街”而得名,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又有搬不完的北冲坝“米粮仓”之称,是隆阳西山片区开发较早的集镇。

1998年,20岁的胡玉军从保山卫校中西医专业毕业后就回到家乡瓦房乡瓦河村做了一名村医。当时没有专门的卫生室,大家给村里人看病都是在自家家里。那些年在村卫生室主要的工作就是打疫苗。

据胡玉军回忆,刚开始打疫苗时,老百姓不配合,不愿意到集中地点来打,他就和村里1位老医生挨家挨户挎着诊包入户打疫苗,当时打的是乙肝、百白破、乙脑。即使是上门服务,多数人还是不愿意打疫苗。有时候刚进到村民的家里就被质问:如果出了问题,你能负责么?有的村民甚至远远地看见他来了就把自己的门关上。为了完成疫苗接种任务,胡玉军耐心地和村民们讲解接种疫苗后得病和不得病的治疗区别。

入户两三个月后,村民们慢慢有了一定的意识,后来也被他的诚心打动,慢慢地就自愿上门接种了。

最初的时候,胡玉军的工资是18元一个月。这要养活一个家庭是不容易的。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承担的责任就越发多了起来。那些年来,大家基本都是一边做村医,一边干农活。虽然待遇不高,但要承担的岗位责任可一点儿都不能少。

胡玉军原本学历就不高,再加上后天的培训也都只是些基础的医疗知识,要想当一名业务技能过硬的好村医,还得“忙里偷闲”不断提升自己。他除了参加乡卫生院组织的集中培训学习,自己还买了书回来认真钻研。这些年有了互联网,有了微信,各种学习的平台也就多了起来。胡玉军对笔者说,实践出真知。看的病多了,自然就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案。

2004年1月1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条例》对乡村医生的准入、培训、考核等有了明确的规定。“我们都喜欢培训,每次接到培训通知都会克服困难,这是能提高我们能力技术水平的最好的途径。”胡玉军说道。

2006年8月,国家发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指出,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组成部分,除提供医疗服务外,也可以承担预防保健任务。

胡玉军告诉笔者,在村里当村医,工作中的艰辛和委屈是别人不能体会的。就说这些年,在乡村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签约对象的慢性病管理。

这个工作是必须要做好但又是困难最多的,管理就会困难重重。往往村医入户时,村民早早地就出去干农活了,中午时分村民又觉得测量结果不准确不愿意测血压。在瓦河村,村里有156位高血压患者,胡玉军就采用上门的方式为村民服务。这些年,村医们按片区上门服务,不在家的就打电话预约,往往十多天才能转完一圈。

在瓦房,大多数的村庄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孩子。“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如何做好“婴有照护,老有所养”?关心关爱老年人晚年的健康生活,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摆在村医面前的一大难题。“老人生病不上诊室,看病输液都要让他们去家里。我们不去不合情,去又不合法。但服务到万家就是我们村医的使命和担当。”胡玉军自信地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3篇乡村医生事迹,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乡村医生事迹的相关认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4871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4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