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中医论文6篇 中医的论文1500左右

中医论文6篇 中医的论文1500左右

更新时间:2023-06-12 14:56:24 点击: 来源:yutu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6篇中医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中医学论文的写作思路。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一

几千年来,中医学对于衰老和抗衰老,有着独特、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理论学说,其中有很多关于抗衰老和中医养生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如《黄帝内经》、《千金方》、《千金翼方》等。以下就我国中医学的经验和近现代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归纳和总结衰老和抗衰老的理论。

1衰老的概念

衰老又称老化,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是机体诸多生理、病理过程和生化反应的综合体现,是体内外各种综合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精神因素、情绪变化、环境污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衰老是人类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阻止衰老的进程,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延缓其进程。

衰老和老年病不同。衰老不是一种疾病,正常衰老过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渐进性的、积累性的和不可逆的生理过程。老年病,大多数是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生的疾病,是一种病理状态,衰老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然发生的,而老年病却不是人人都会罹患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老年病却是属于机体的病理表现;衰老是无法避免的,而老年病却是可以预防的。衰老虽不是病,却易导致老年人患病;患上老年病之后,则进一步加速衰老的过程。

2衰老的表现

2.1男女衰老的差异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己经认识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不但详细地表述了男女由发育至衰老的过程,更揭示了男女从发育到衰老的性别差异。从上文可以看出,女性以7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35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7个周期以后(49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男性以8年为一生长周期,5个周期以后〔40岁左右)开始出现衰老,8个周期以后(64岁左右)开始进入老年期。总之,在开始衰老的时间上,女性比男性提前约5年左右,完全步入老年期,女性比男性提前约15年左右。

2.2衰老的表现

2.2.1面部及皮肤 皮肤色素沉着,导致面部肤色加深,出现肤色暗沉、发黄。进一步发展时,全身皮肤可出现老年斑,并且皮肤弹性减退,出现松弛和皱纹。如上文中多处出现“面始焦”、“面皆焦”等。

2.2.2毛发头发的黑色素脱失,头发颜色开始变白,毛囊开始萎缩,毛发变细、变脆,易脱落。如上文中多次出现“发始堕”“发始白”、“发鬓颁白”等。

2.2.3牙齿牙齿开始出现松动、脆裂,进一步出现牙齿脱落,甚至满口牙齿落光。如上文中提到的“发堕齿槁”“齿发去”等。

2.2.4视力、听力视力逐步下降,听力逐步减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2.2.5体态脊柱弯曲,身高下降,运动机能逐步减退。

2.2.6器官功能生殖功能减退,如女性绝经、男性的性功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如食欲下降、出现便秘等。《千金翼方》记载:“人年五十以上,皆大便不利,或常苦下利。”《养生四要·却疾》“人年六十,法苦大便艰涩秘结。”另外,心、肺、肾、肝、脑等一系列脏器功能均呈逐步减退趋势。

3衰老的原因

3.1先天因素 从古至今都有许多观点认为,人的衰老及寿命的长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即基因。王充的《论衡·气寿篇》曰“强寿弱夭,谓禀气沃薄也。夫禀气沃则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多病,寿短。”认为先天禀赋强的人,身体健康,衰老缓慢,寿命较长;先天禀赋弱的人,体质虚弱,易患疾病,容易衰老,寿命较短1这些学说的观点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3.2后天因素 除去先天因素之外,人的衰老和寿命长短仍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后天保养是否得当。《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修短寿夭,皆自人为。”从古至今诸多医学书籍都论及后天因素对人的衰老和寿命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吒”可见影响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饮食 历代医家都认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过饥、过饱、暴饮暴食、酗酒、饮食不洁、饮食搭配不合理均会缩短寿命。如《黄帝内经》认为“以酒为浆”会导致“半百而衰”,并提倡注重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3.2.2起居 起居无常,不按时作息,甚至昼夜颠倒,长此以往会出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的进程。

3.2.3情志 过度的喜怒哀乐、长期郁郁寡欢和精神压抑都会导致机体提前衰老,甚至缩短寿命。如《素问·疏五过论》曰:“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2.4劳逸 过度劳累,包括运动过量、用脑过度、纵欲过度等,都会导致体质的下降、衰老的加速。《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素问·举痛论》认为“劳则气耗”。

3.3衰老的机理 衰老的中医学机理主要有:肾虚、脾虚、肾脾两虚、五脏虚损、血瘀(包括气虚血瘀、肾虚血瘀、肾脾两虚夹瘀、多脏器虚损与气滞血瘀痰浊)等。

3.3.1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衰老源于肾气虚衰。明代虞天明的《医学正传》曰“肾气盛则延寿,肾气衰则寿夭。”《景岳全书》认为肾乃“精海之源、五脏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详细阐述了肾气与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关系。

3.3.2脾虚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人除了立足于先天之本肾外,还需依靠后天之本脾胃吸收运化水谷精微来不断获取营养。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人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导致衰老提前,故脾胃虚弱为衰老之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多次提到的“阳明脉”为多气多血之经,泛指脾胃而言,“阳明脉衰”即指脾胃虚衰,可见衰老是由脾胃虚衰所致。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曰:“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3.3.3肾脾 两虚有了上述两种学术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衰老并非单纯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功能衰退的结果,故结合两种观点提出肾脾两虚致衰,认为肾虚和脾虚对于人的衰老同样重要,有协同作用。

3.3.4五脏虚损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有赖于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共同协调运作:肾为先天之本,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肺吸收宇宙间的清气,肝主藏血,心主精神、意志。衰老是五脏虚损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肾、脾、肝的虚损起到决定性作用。归纳起来,肾虚为衰老之本,脾虚为衰老之源,肝虚为衰老之助网《〈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皆大盛评定,腠理始疏……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虚,魄离,故善言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3.3.5血瘀 其衰老机理提出“虚-瘀-衰老”模式网,认为各脏器的功能减退,出现气血瘀滞,循环不畅,流通受阻,最终加速各脏器功能的减退,促进衰老,导致死亡。

4抗衰老的方法

抗衰老在中医学上又称为“治未病”,即“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最好的医学不是治疗己经发生的疾病,而是使人不生病。中医学“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未病先防,从而预防衰老和延缓衰老。以下是历代中医学总结出的抗衰老的方法。

4.1合理饮食 主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三餐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可暴饮暴食,不可嗜酒,则有益脾胃,身体健康。《素问·脏器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4.2起居有常 主张生活作息规律,起居合理,顺应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则能精力充沛,延年益寿。古人认为,顺应四时,才能调和阴阳,人体与四季要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建议:“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清代张隐庵建议“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4.3适量运动 主张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强筋健骨,流通气血。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如著名的汉代医学家华佗,首创“五禽戏”,教大家通过运动来强身健体。《遵生八笺》认为:“运动发却病,体活则病离。”

4.4调节情志 主张修身养性,平衡心态,调节情绪,清心寡欲。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胸襟开阔。有了健康的心态,必然会保持年轻,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为“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

4.5保健用药 孙思邈极力主张通过及时进补服药来防病抗衰,曾有“人年四十以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之说东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延缓衰老的上药达120余种。中医认为,衰老主要是肾虚、脾虚、气血两虚所致,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补血益气是延缓衰老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抗衰老中药大致有如下几种:

4.5.1补肾益精 经典的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金匮肾气丸、七宝美髯丹、清宫寿桃丸、还精煎、补肾益寿片、八仙长寿丸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地黄、黄精、枸杞、菟丝子、淫羊蕾、肉苁蓉、锁阳、女贞子、巴戟天、覆盆子、鹿茸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以起到增强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性功能、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4.5.2健脾和胃 经典的健脾和胃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其中常用的单味中药有:茯苓、山药、白术、大枣、麦芽、陈皮、山楂、灵芝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中药有增强免疫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延长细胞寿命等作用。

4.5.3活血化瘀 代表性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它们有显著的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度、调血脂、改善组织供氧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高脂血症、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等有明显疗效。

4.5.4补血益气 常用的补血益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当归―、阿胶、熟地、地黄、何首乌、紫河车等,对于改善和治疗女性贫血、气血两虚、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有显著的疗效。

4.5.5生津润肺 常用药物有麦冬、天门冬、生地、甘草、百合、银耳、玉竹等。据研究它们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提高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对于改善老年人肺功能、止咳、化痰、平喘有明显的作用。

4.5.6调节免疫 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枸杞、剌五加@、灵芝、蜂王浆、冬虫夏草、蛤蚧、龟鳖等,它们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人体T淋巴细胞生成、提高DNA修复功能、提高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参与核酸合成、补充必需微量元素如锌、硒、碘、镁、铜、锶、钴、锰、钼等作用。

5总结和展望

中医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养生保健、抗衰老是我国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精华之一,几千年来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历代医家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总结和发展了中医学的衰老学说,帮助人们一步步从探索衰老、认识衰老到预防衰老,为人类的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展望未来,人类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衰老的研究越来越迫切和重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更应结合现代西医的免疫学、内分泌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临床试验研究等多种现代理论和方法,将国之瑰宝一一中医学对于衰老的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即所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促进现代老年医学和预防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助人类之健康、延人类之寿命。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程。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进展等方面对糖尿病做一综述。结果: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长,调治失宜易并发多种急性并发症以及慢性神经血管并发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消渴”范畴,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损伤、嗜食等多种因素所致。发病隐袭,缠绵难愈,病情多变,其病机过程通常表现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辨证施治对于改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将中医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1.1 脾肾亏虚

《素问·奇病论篇》记载“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1]”的论述。脾瘅、消渴是相互关联的同种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正因如此,医者常将二者混二为一,而渐各失原义),但消渴病机中兼有“中满”及“内热”。 中医还认为,肾为先天,脾脏的功能强弱,均依赖肾脏功能的正常与否。若肾虚影响脾脏,脾气亏虚,不能全尽“为之行其精气”之职,则易致水谷精微等代谢异常,而成糖尿病。

1.2 气郁、痰湿、瘀血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脾虚运化无力,机体失于濡养;肾虚则各脏失于温煦,脏腑功能不足,均可导致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弱,久则气血必运行乏力,气机郁滞而成痰、成瘀。

2中医辨证施护

目前,糖尿病的中医分型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林兰等[2]把糖尿病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2.1 阴虚燥热

表现为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当滋阴清热:此证临床最多见,方用增液汤合白虎汤合消渴方加减,饮食以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忌动怒上火及辛香燥烈之品。保持大便通畅,可眼用枸杞汤、麦冬黄连冬瓜汤调摄:用药大多寒凉,不宜常用,以免伤及胃气。

2.2 气阴两虚

症见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症状不明显,口咽干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痛,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印,舌苔白,脉沉细。治宜益气养阴。药用生麦散合增液汤加味,也可用玉液汤、玉泉丸调摄或生地、黄蔑、山药水煎代茶饮或二冬汤代饮。忌辛燥坚硬食品,保持大便通畅,还应畅情志,和气血。

2.3 阴阳两虚

症见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口干饮水不多,畏寒肢冷,颜面或下肢水肿,食欲减退,便塘或便秘交替出现,面色苍黄晦暗,耳轮干枯,齿摇发脱,阳凄,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法当育阴温阳,补肾活血。药用金廷肾气丸合水陆二仙丹加减。药宜温服,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及时增衣助阳。避御寒邪。可加眼引火升阳汤、祀子粥调理。

3 治疗

3.1 控制饮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载有“其(消渴患者)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时至今日,此段经文仍堪称消渴患者之准绳[3]。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总结出不少药膳验方。如猪胰子1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9 g,每日2次;三豆饮:绿豆1 g、黑豆5 g、赤小豆5 g,煎汤服用;苦瓜炒肉:鲜苦瓜1 g、瘦猪肉5 g,武火炒后食用等。但服用这些验方时也应将其计算在每天摄入的热量之中。

3.2 配合运动

糖尿病患者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患者,应在餐后进行体育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适当体育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如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根据情况妥善安排体育运动量。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3 注重调摄情志

中医认为,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情志舒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于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所以要鼓励患者调畅情志,善于控制喜怒哀乐,使心理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目的。

3.4 适当的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同时辅以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的方法,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祝湛予等[4]在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血瘀者时,用自制降糖基本方,配活血化瘀法治疗,不但可以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且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胰岛素的吸收。熊曼琪[5]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达到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瘀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邵启惠[6]证实,活血化瘀可使空腹血糖降低,胆固醇的β-脂蛋白下降,全血比黏度低切速,血浆比黏度、f蛋白原和血浆渗透压等也显著下降,“三多一少症”及一切并发症改善。总之,长期的糖尿病患者,依据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理论,在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可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有人[7]运用动物实验性糖尿病对本方及其药物组成的复合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论是:方中知母为降糖的主药,甘草、粳米能辅助发挥作用,它与人参配合有拮抗作用,而石膏的加入,又使之相互协调。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气阴两虚型,用自制降糖基本方(元参、生地、麦冬、党参、五味子、茯苓、生牡蛎、苍术、黄芪、葛根、山药、丹参)加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效果较好。

4 体会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7]。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证。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8]。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中药就不适合,因为胰岛素依赖型患者自身没有或仅有极少量的胰岛素产生,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中药能代替胰岛素。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华所在,尤其是中医药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与优势所在,辨证是施治的前提,只有正确的辨证,才能获得满意疗效。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证型研究,进一步完善糖尿病并发症与中医证型关系及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于有效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疗效,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1.

[2]林兰。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第1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72.

[3]王忆黎,严余明。试述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说对中医临床的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3,27(3):2-21.

[4]祝季元,祝湛予。治疗糖尿病经验 [J]. 浙江中医杂志,1987,(12):531.

[5]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2(4):55.

[6]邵启惠。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糖尿病的初步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5):15.

[7]LeinonenE, Wiklund, Hurt Camejo E, 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J].Atherosclerosis,23,166(2):387-94.

[8]向红丁。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则[J].继续教育,25, 19(5):28-29.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三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采制、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本文就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 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 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6

[4]朴光眷,李镐,吕惠子,解决问题学习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8.6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四

摘要:根据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提高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美容专业;美容师;操作技能

美容师操作技能是中医美容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容师从事美容护理工作的基础。标准熟练的操作不仅使顾客感到舒适,也有利于美容师与顾客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熟练掌握美容师操作技能对中医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尤为重要。笔者从事美容师操作技能教学多年,就如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谈几点体会。

1、重视美容师基本功

美容师进行按摩操作时,手指要有一定的力度、柔软度和灵活度,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基本功练习。刚开始学习美容师操作技能的学生,手指、手腕动作都比较生硬,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不够,手臂、手掌力度控制不均衡,美容师基本功对他们来讲尤为重要。美容师基本功是美容师赖以生存的基础,一名美容师如果连最基本的手法、服务流程都搞不清楚的话,很难赢得顾客信赖。美容师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手操和指压两种。

1.1手操

主要训练手指的灵活度和柔软度。包括甩手练习、抓球练习、按摩手指练习、绕腕练习、弹琴式练习等,每天训练30分钟。

1.2指压

主要训练手掌和手臂力度。包括前手掌及8指撑地、10指指腹撑地,每个动作持续1~2分钟,手臂伸直不可弯曲。一名优秀的美容师,除了仪态端庄、态度和蔼,还应掌握高超的美容技巧。现在除了一些美容设备的使用,各种美容手法和美容技巧在美容师工作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美容师要着重练习基本功,训练手指灵活度和柔软度,锻炼手掌、手臂力量,通过训练拥有过硬的手法及操作技术。

2、重视美容师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和创新,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理论学习有时非常枯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中职教育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中职生大多比较自卑,学习上缺乏目的性、积极性,而技能竞赛为其提供了技能展示和找回自信的平台。学生会自觉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希望在竞赛中取得成功。比如面部护理项目,比赛按照企业标准流程设定为:操作前准备(5分钟)—皮肤清洁(5分钟)—面部按摩(15分钟)—敷膜(15分钟,包括5分钟倒模,敷膜后头、肩、颈部按摩7分钟,起膜3分钟)—护肤后整理(3分钟)。平时操作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操作随意,动作不符合标准等问题。为了参加技能竞赛,学生努力提高技能水平,按照行业要求练习,希望能代表学校参加竞赛。学生在积极备赛的同时工作能力也得到提高,为日后进入美容企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视实践技能训练

为使中医美容专业学生进入美容企业后能快速适应美容师岗位工作,尽快由学生转变为美容师,实习前会进行为期两周的美容师实践技能强化训练。中职学校中医美容专业多与美容企业合作办学,实践操作以生活美容的保健按摩为主。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掌握国家初、中级美容师技能外,还要掌握美容企业的实践项目。在实践技能强化训练期间,邀请美容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进行企业实践项目强化练习,并用企业标准考核。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缩短学生企业实习适应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角色转换。

4、开展美容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

美容师技能操作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纹眉等,其中身体护理和纤体对体力有一定要求。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往往不愿意吃苦,敷衍了事,操作手法不到位,技术不过关。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借鉴美容企业的“美容VIP店”(即美容模拟店)管理方法,在学校建两间美容模拟店,各设店长一名,美容师若干名。然后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的学生,随机安排到两间美容模拟店中,按照美容企业管理制度排班、轮岗。两间美容模拟店的店长和美容师自行预约“顾客”(学校女性教师),按照企业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服务“顾客”。相关专业教师每月对两间美容模拟店进行业绩评比,选出星级美容模拟店和星级美容师,并进行奖励。其他未能进入美容模拟店的学生,在认真练习后,找教师进行技能考核,考核过关就可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开设美容模拟店后,学生都以进入美容模拟店工作为荣,以成为星级美容师为荣,激发了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技能操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5、运用项目教学法,化繁为各项目

我校中医美容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既要掌握国家职业美容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操作内容,又要掌握企业实践项目。笔者多次深入合作美容企业调研,并请教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通过对中医美容专业典型工作过程进行调查,将美容师操作技能分成若干学习项目,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融为一体,最后确定24项技能操作项目,分为面部护理、身体护理、纤体、化妆、美甲、纹眉六大项。每个大项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如面部护理包括正常皮肤(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护理,问题皮肤(老化性皮肤、痤疮性皮肤、敏感性皮肤、色斑性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性皮肤、晒伤皮肤)护理,眼部及眼部常见问题(黑眼圈、鱼尾纹、眼袋)护理,唇部护理等14项。化妆包括日妆、新娘妆、晚宴妆3项。学生掌握24个项目后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美容师岗位实际需要。把每一个教学项目内容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组织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围绕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综合训练。例如,将需要进行面部护理的新顾客作为实施项目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设置情境,分解项目任务,结合面部护理流程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包括新客接待、皮肤分析、制订护理方案、护肤后建议等。告知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操作和目标设定加以指导,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这24个操作项目。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五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思维方式和理论特征是与整个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虽然五行学说在《周易》中并未进行明确阐述,《周易》也没有对医学问题运用五行学说进行具体分析,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母基;《周易》的思维方式却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特有的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认识,从而使中医学走向了一条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下面仅从《周易》的思维方式出发,阐明中医学从“木曰曲直”这一典塑意象出发所得到的对肝胆生理和病理的独特认识。

一、《周易》的基本思维特征

《周易》理论的基石是象。所谓象是指:

①具体的物象。即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可为人感知的事物现象;

②意象。即从事物现象中提取出现的,代表一类事理的符号或表象。

如《易传》在解释象时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拟诸其形容,而象其物宜于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也。”《周易》认为,因为象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所以其中“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能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通过对象的推演可以把握认识事物的规律。这种以“德”和“情”为桥梁,将万物之中之同类者相互联系的方法,就是《周易》通过象来认识和推测事物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强调任何事物只要具有相类的“情”和“德”,就具有共同的类别归属,换言之,任何“德”情”相通的事物,都反映同样的规律,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中医学的理论大厦虽然与古代的解剖知识有一定关系,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以后,中医学的解剖学内容不但没有得到进一步充实’,反而逐渐萎缩了。保留下来的也已不是纯粹解剖意义上的内容,而是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相统一,又能反映阴阳五行规律的内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医学所特有的以阴阳五行为主要方法和桥梁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思维方式,又是与《周易》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的。

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本质上也是一种象。很明显,“木曰曲直”进乙木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自然界“树木”的不完全抽象得到的;它具有双重特点:一是直观性。在某种程度上,“木曰曲直”可以说是对木性柔和,能曲能伸的直接描述;二是抽象性。即“木曰曲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然界树木的.特性,也是对所有具有“曲直”特性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曲直”是木行事物的“德”和“情”。这样,在中医学建立其理论体系和具体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时,通过“曲”直,”这一木行的“情”和“德”形成的有关肝胆功能的认识,就与人体解剖实体的肝胆功能具有了本质的差别。

二、“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的认识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这种联系的突出、表现之一,是脏与腑之间,在脏与其所属的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这种整体联系的基础,就是五行的“德”和“情”。

前巳述及,象具有直观和抽象双重特征。要通过象来了解同类事物,就必须发挥联想,通过象的“德”和“情”来引伸、推演。木行的“曲直”特点,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象“德”,五行学说作为古人权用采认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工具,是通过对每一行之“德”的推演引伸才把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据此,“曲”可引申为“入”或“关”等,“直”可引伸为“出”或“开”等等。因此,凡人体兼司出入、开合或柔刚者,都具“曲直”之性,故皆可归于“木”行范围。由于中医学的五脏很大程度上是与五行相应韵五大系统,所以,这些部位从理论上讲,都可属于“肝胆”所主的范围。

1、“木曰曲直”与中医学对肝胆部位的认识

藏象学说中有关肝胆部位的认识,历史上不同的医家观点不尽相同。《内经)从人体的解剖实体出发,明确提出“其治在右”的认识。同时《内经》还从“人与天地相参”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角度,提出了“肝生于左”的观点,实际上《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认识还远不止泪口当。

胆主半表半里。在《伤寒论》中,少阳胆的部位在半表半里。这与“开、合、枢”理论有关。所谓开、合、枢,是指经脉生理功能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层次。开主表,合主里,枢主转运,即“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枢即转运之义。由于半表半里是人体之气内外出入的必经之路,因此具兼司表里之功,恰与木之“曲直”特性相合,故中医学有“胆主半表半里之说。

胆主咽、喉、口唇、眼,女子胞。《内经》云:“咽者,胆之说也”。《伤寒论》少阳病提纲中也强调胆与咽的密切关系,认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舷是也。”咽之所以被称为“胆之使”,多数医家认为,是由于咽部为足少阳胆经所过之处的缘故。这纵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嚼乃人体水谷出入的门户,是食物由口进入食道和整个胃肠道的必经之路,是人体内外交换的枢纽,与“曲直”之性相通,所以才与胆有关,同样,作为人体内外之气出入的主要门户,喉也是一个兼司出入的场所,故也与“曲直”相类,从而从属于胆.《内经》所讲的。堠主天气,咽主地气”所盲就是咽和喉的这种兼司出入的作用。

口唇主要由脾所主,但这种认识实际是以口唇是一个主要由肌肉构成的组织为出发点的。若从口唇的运动特点言,则与胆(肝)有关,一方面,口唇的开合运动与“曲直”相通,另—方面,主司人体运动的主要还是由肝(胆)所主的筋脉。故口唇与胆也有密切联系。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月。对其机理的一般解释是,肝经上连目系。但从经络循行来看,到达目睛部位的绝不止肝经这一条经脉。那么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其与肝的联系呢?除了实际观察到的肝的病变最易在眼睛上面表现出来以外,恐怕与眼睛的闭合作用不无关系。虽然在五轮学说中,眼睑为肉轮,由脾所主,但就眼的开合运动讲,则应该说,还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原因就在于,眼的开合运动在“德”上与“曲直”是相类的。

女子胞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主持月经,二是主持胎儿的孕育。经血来源于冲任,但其排泄却必须经过子宫。在这层意义上,女子胞也是一个兼司出入的部位。与肝胆是相通相关的.故肝失疏泄时,月经往往表现为提前或拖后,量或多或少的情况。多少不调,前后不均,很容易使人将其与“曲直”失常联系在一起。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热结血室(即子宫)用小柴胡汤这一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就是一个明证。

此外,象肛門这样的部位,也可说与肝胆密切相关。故肝气异常时,常见肛門捧便的功能异常,表现为大便或稠或稀,便秘与泻泄交替出现等症状。

当然,用“木曰曲直”与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相比较得到的结论,只是中医学对肝胆所主部位认识的一个侧面毒事实上粤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中医学对肝胆所主部位的认识结果也不一样。但就五行学说的应用而言,这无疑是中压学最富特点的尸种认识。

2、“木曰曲直”与肝胆的功能特点

在生理上,肝主藏血,主疏泄,为刚木之脏而性善升发;在病理上,肝之血性柔而易亏,肝之气性阳而易亢,故有肝“体防而用阳”之说。从体用的基本内涵分析,体指根本,用指派生。从人体五脏的物质基本及其功能表现来说,任何一个脏器都应是体阴而甩阳的,为什么偏偏强调肝的体阴而用阳呢?这是因为,与其他脏器相比,肝之阳气方面易于甚发,阳性极强,而肝之阴血为了制约肝气,伤止其升发过度,其阴柔之性就必须突出。这样,肝之阴阳两方面都具有较之其他脏器阴阳更加显著的特点。换言之?肝本身就只有刚柔两个方面。此也可看作“木曰曲直”在肝脏功能活动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肝体阴而用阳”的提法,实际上是对“木曰曲直”的另一种概括。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中正;不偏不倚之谓。由于胆主决断,故言此。而中正本身,实际也具有兼司两头,能曲能伸之意。所以与“本曰曲直”是并行不悖的。在藏象学说中,胆既为六腑,也是奇恒之腑之一。这样的一种划分是否还蕴含更深刻的意义呢?;笔者认为,这还是受“木曰曲直”影响的必然结果。其解释是:六腑与五脏互为表里,六腑为阳,主运化水谷;五脏属阴,主储藏精气,奇恒之脏,形态上中空似腑,功能上主藏精气似脏,恰介于二者之间,或者说为脏腑之半表半里,故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由此可见,胆之所以同时归属奇恒之腑,正是胆为中正之官,兼司表里之故。

三、“木曰曲直”与肝胆病的治疗特点

肝胆既具曲直之性,兼司表里、出入和开合,那么在治疗肝胆病变时,就要从“曲”和“直”两方面出发,兼顾表里、出入和开合。

以肝病为例,由于肝“体阴而用阳”,肝疏泄朱职,总与肝之气血两方面有关。故肝病的治疗,多从养肝体和达肝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多以臼芍之酸敛养肝阴(血),柴胡之辛寒疏肝用。二者的配伍,恰是“木曰曲直”在肝病抬疗中的意义。当然,二者量的变化,随着病变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咽喉肿痛,一般分为咽部病变和喉部病变两种情况。喉主天气,为自然清气进入人体的必经之路,故喉部病变多由外邪引起,且实证居多;咽主地氕,为食物进入胃肠之门户,故咽部病变多由内伤(如阴虚)所致,虚证为主.在治疗上,喉病多以宜散之法使邪气从外而解,而咽病则多以滋阴泻火之法祛之。但在临床治疗上,喉病也常常在辛凉宜散药如薄荷、桑叶等的基础上,配以板兰根,大青叶等苦寒之品,意即使邪从下而泻,咽部病变在常在滋阴药的基础上配以辛散之药,意使邪从外而解。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散泄并用的原则。其原因正是咽喉为人体半表半里之处乙邪居于此,自可以视其具体情况,使其从外而散,自里而泄。

《伤寒论》治疗少阳病之主方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其中,柴胡辛凉而散,黄苓苦寒而泄,辛散苦泄并用,则邪气有和而解,面半夏善调阴阳,正为沟通表里而设。这是“木日曲直”在肝胆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必须指出,以五行之“德”和“情”进行理论推演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虽然通过“曲直”引伸可使中医学的“肝胆”概念的内涵大为扩展,但这种推演的结论却必须有临床意义才能成立。换言之,以“木曰曲直”进行推演所得到的结论,一方面使中华医学从普遍关联的角度出发,把肝胆概念做了泛化,另上方面,这种推演的结论却未必与肝胆的有关认识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学坚持了理沦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凡与实践相符合者,则将此理论相对固定,而与实践相悖者,则舍之。

对中医学的认识的论文 篇六

摘要:中医内科学心衰病的提出是中医学合理适当地融入现代医学,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五诊十纲”理念弥补四诊八纲的局限,使中西医病证相对应,开创现代中医教学新思维与新方法,在心衰病的教学中尤为体现。本文将从五诊十纲提出的背景与在心衰病教学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诊十纲;中医内科学;心衰病;教学法

随着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变化,如何改革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使现代医学与之无缝衔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出传承创新的专业人才是不断探索的话题。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结合现代医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再结合上古圣人“治未病”、“养生”和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形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的诊治[1],以四诊八纲为辨证基础,洋为中用,丰富了中医辨病辨证体系,拓宽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思维模式。而心衰病是中医内科学新提出和规范的疾病,四诊八纲在心衰病的教学中难以概括全面,特别在病名上,容易与中医内科学上的喘证、水肿病等相混淆,导致病位不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将理化仪器检查与辨已病未病融入,更能体现现代中医辨病辨证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1“五诊”与“十纲”的提出顺应医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诊断明确与否摆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单靠望闻问切四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疾病诊断的要求,容易造成医疗的疏漏,在辨病明确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即“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的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2]才是现代中医的特色,例如恶性肿瘤辨病不明确,如何辨证也是徒劳。如何以传统四诊为支撑点,拓展中医诊断的新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望、闻、问、切、查”五诊,即运用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来发扬中医,把西医学的体格检查与理化影像作为中医四诊辨病的延伸,如听诊器协助诊断咳嗽病,心电图协助诊断心悸病。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提出150年前的中医诊断依据,只能依靠望、闻、问、切捕捉得来。现在有了条件,应该再加上一个检查的查诊,发展为五诊[3]。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准绳,是临床上广泛运用的基本辨证方法。而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提倡阴阳为总纲,包含万事万物互相对立的两面,统帅寒热、表里、虚实六目,纲统领目而不是并列关系,“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十纲[4];夏克平学者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辨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八纲仅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则属于未病之无证,辨证应先辨“有无”,“有无”为十纲辨证的纲领[5];邓铁涛教授根据上工治未病的思想,结合中医养生与现代预防医学,提出阴阳为万物之纲纪,地位不可动摇,在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辨别已病与未病,极大地促进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与临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五诊十纲”为心衰病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与方法

2.1规范病名明确诊断心衰病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古籍虽有心衰病的相关论述,但鲜有提及心衰病病名。《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大部分医家通过四诊合参以“心水、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病名来描述心衰病。直至西晋王叔和《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首次提出心衰病。而心悸、喘证、水肿等只是心衰病的一种主症,并不能系统概括心衰病,如心衰病是心系疾病的最终转归,而心悸病是心脏体用受损的表现;喘证以肺系疾病为主,水肿病关键在肾脏,关系其余四脏,气喘、水肿是心衰病的主症之一,不能混为一谈。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五诊中的查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B型脑利钠肽、N-末端原脑利钠肽或者超声心电图协助四诊合参,便能排除鉴别诊断,准确辨病从而规范病名。2.2拓宽病因便于理解心衰病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年老久病,禀赋异常有关。如何理解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引起严重的心衰病,用中医理论阐释比较抽象,难以被学生接受,五诊十纲的引入使得病因浅显易懂。在未病方面,通过查诊发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热或者病毒引起的重症急性心肌炎,与外感风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而发病相符;饮食不节制易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长期不控制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脏病;吸烟、酗酒容易导致酒精性心肌病,与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痰热内蕴,痹阻心脉吻合;随着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等几率也随之上升,契合年老久病,心肾亏虚,发为心衰;为求证禀赋异常的病因,可以运用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罹患某种心脏疾病的概率,如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在已病方面,精神神经因素如过度紧张焦虑,与过度体力活动容易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妊娠分娩加重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衰,与中医学的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不谋而合。2.3辨别已未防病传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则求之,无则求之。虚则责之,实则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所言“有”为已病,指有一定症状体征的显形病证;“无”为未病,指无症状体征的隐性病患。“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明确临床辨证要辨别已未[6]。心衰病已病辨证上病位以心为本,五脏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气虚为主,兼夹阴虚、阳虚,标实有痰浊、血瘀、水饮;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慢性。邓铁涛教授强调心衰病病机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治疗上主张“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与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茯苓、三七)[7]。而未病辨证上包括两方面:一为对未病之个体的早期预防养生:对于先天禀赋异常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进行筛查,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家族遗传病,同时进行良好生活方式如积极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烟酒、限盐与脂肪等的干预;对于亚健康的未病个体,可以通过气候、环境、饮食、运动、人体体质等方面进行调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二为指导无症状体征之病体的用药调摄。心衰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和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等,通过五诊中的“查”诊,如心电图、冠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血压计等辅助,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向心衰病进展,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心衰病早期治疗方面,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血瘀型病人多见于心衰早期,病位主要在心肺,方宜用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丹参、川芎、赤芍等)[8]。四诊八纲是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在望闻问切中加入查诊,在八纲中引入已未,绝不是中医西化,而是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互辅互补,相得益彰,促进中西医医学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吴伟,王创畅。“五诊十纲”中医临床新思维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6):455-457.

[2]吴伟,卿立金。“辨病为先,辨证为次”: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0,51(12):1061-1063.

[3]干祖望。干祖望医书三种[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王东方。立十纲理论,重临床实用-老中医干祖望教授学术思想研究[J].吉林中医药杂志,2005,25(1):10-11.

[5]夏克平,王化猛。论有无辨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100-1103.

[6]夏克平,夏俊东。论五诊十纲诊断体系的确立及其临床必要性[J].中医研究,2012,25(1):9-11.

[7]李南夷。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5,2(10):6-8.

[8]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2(4):136-138.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为大家整理的6篇中医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中医学论文。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3729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3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