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

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通用3篇

更新时间:2023-05-29 06:16:50 点击: 来源:yutu

23年时间里,他(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下面是整理的3篇《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南仁东传读后感 篇一

年轻的教授在学生们的簇拥下回到办公室。他的眼中含有一丝犹豫。老朋友们的劝告时时在他耳边回响,但祖国的召唤更铭刻在他的心中。最后他眼神坚定,望向东方——“我决定回去!”

这一幕是在《南仁东传》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处。众所周知,天文台的科研成就决定了国家的天文水平,而射电望远镜更是天文台的核心。当时,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欧美国家的阿雷西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借用,不仅要耗费巨资,还得看人家心情。南仁东想为祖国建设一台这样的望远镜,让祖国的天文水平有所提升,不再受制于他国。他那时是日本天文台华人客座教授,日薪即为国内年薪,正是人们眼中的“有钱人”。要回国意味着他要放弃很多……

我钦佩他的地方就在于:他在祖国与利益中选择了前者,并为祖国奉献到自己最后一滴汗水流尽。为何他会投入祖国的怀抱?我们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父母养育我们,给予无私的爱,我们就要报恩。放到国家层面上,祖国将我们从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有为青年,我们也要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令人可赞的是,目前许多人出国深造后,海归为国奉献,或在国外进行关爱华人活动,这种行为是十分值得赞赏与学习的。

南仁东建造中国射电望远镜后期,由于过度劳累,染上了肺癌。基建工人、科学家同事与他的家人都无比焦虑、担心,不安的情绪弥漫了整个工地。“我不忌讳那两个字,”南仁东朝着病魔笑道,“我的性命,与建望远镜,与为祖国奉献,与为人类探索相比,又有多重要呢?”

资治通鉴中有句话叫:言善非难,行善为难。南仁东正是有着一颗坚定、顽强的心,一直战斗到生命的终结,就连染上不治之症后也毫不在意,依然关注着天文台的建造,默默地与病毒抗击。这场斗争的胜利者是南仁东,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依旧向国家奉献,虽死,无憾!

南仁东的一生有梦想、有友谊、有亲情、有名望,但他还是鞠躬尽瘁,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祖国,从容而平静地闭上双眼,就像南夫人说的那样——“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去做些点点滴滴又实实在在的贡献。“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也要向南仁东爷爷学习,跟紧时代的步伐,用赤诚、坚定的心去开创未来!

荣誉表彰 篇二

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华为奖教金。

2016年12月,获"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7年1月,获"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7年7月,入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

2017年11月17日,中央宣传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南仁东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

2019年9月17日,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天眼”之父南仁东故事事迹 篇三

“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南仁东,很难想象“天眼”会伫立于世。二十多年来,从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南仁东似乎为这只“天眼”着了魔,把余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它。

故事得从1993年讲起。

那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提出要建设下一代射电望远镜,为10年、20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么一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在国际上,用钢结构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口径突破100米已经是工程的极限。想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要选择一个又大又圆的坑,借助地势来实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坑洼无数,成了天然的候选目标。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那个时候,南仁东的体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

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成败。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弘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型。

跟随南仁东做博士后的岳友岭回忆,本科时就听南仁东讲射电天文方法课。那是十几年前,fast大部分技术的攻关开始取得突破。南仁东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fast各个细节的具体情况,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离预期还有多远。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

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

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南仁东则偶尔会跟学生提起,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上学时还曾在机械制图比赛里拿过第一名。尽管清华大学有专门的机械制图专业。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

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

“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在fast建造过程中,这位低调沉默的硬汉常常触景生情吟诗咏志。2008年底,fast奠基时,奠基石上就刻着南仁东亲自拟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

去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3篇《天眼之父南仁东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3181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3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