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经典评论文章优秀3篇(经典评论文章优秀3篇作文)

经典评论文章优秀3篇(经典评论文章优秀3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25 00:08:53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经典评论文章》,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经典评论文章 篇一

诗歌的美好,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而是来自生活的孕育,更是来自诗人心灵的打磨,是智慧,也是良知。——题记

(一)

30位遵义女诗人, 60余位诗人、摄影家、微信达人,走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走进贵州习水土城,香遇诗歌。

土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贵州100个重点景区和贵州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也是影响世界敌中国文化旅游名镇。土城有7000余年的历史,在这里,贵州诗歌成为了划时代的象征。

有人说,“诗歌是人类智慧的良知”,笔者对这句话非常敬仰,同时也十分感激。因为我们爱诗歌,也爱着这样一群诗人。

诗歌就是这样一群人,共同完成一种美的创造,也共同遇见相互的文化灵魂,然后糅合,然后相互媲美。

上个月,本次活动的策划人、贵州省诗人协会秘书长郭思思就告诉了笔者出席诗会的名单,他说,是一席“香艳”的“美色”。

我真有些犹豫,如此美好的春季,贵州就从来没有如此浩大和细腻的文艺“叫板”,难道真能如愿以偿,大家真的都愿意一扑现场“秀腹肌”。

事实不仅出乎意料,活动还没开始,就迎来一场“暴风雨”的前夜。

首先是贵州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梦龙给予高度支持并专门为活动题写名称,省委副秘书长李裴赋诗赞扬,随后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致电祝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白渔为诗会题字;著名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省委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致电祝贺;其次就是微信平台开始刷屏。难道真的就是一种奇特现象?难道真的就是策划独特。

其实,这些都不是,恰恰再一次说明了,大家都爱诗歌,大家也都向往心灵深处的那份纯洁。

于是,笔者就想到了这个标题。

(二)

用“智慧良知”作为标题,此时笔者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有意拔高主题。著名文艺评论家、诗人谢冕说过,“诗歌的生命与文化的传统同在”。

土城是一个历史古镇,在赤水河的边缘,它就能牛上千年而不朽。

如果说,历史的厚重已经可以让这里骄傲一回,那么感人至深的红色文化,那就是新时代凯旋的开始。站在四面环山的青杠坡上,仿佛红军铿锵的身影向我们缓缓走来。厮杀声不绝于耳,那种英勇,那种睿智,还有那种“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的艰辛。

贵州女诗人们聚集在这里,是新时期的精神和灵魂呼唤,更是贵州文化“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再一次提升。

过去的贵州,蕴含了无数文化的厚重,虽以蛮夷之地著称,可从土城的时间上,似乎这些说法真的有些失去轻重。

如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间在变,历史在变,是不是人也同时在变。

贵州诗歌一直是在夹缝里存在,更是没有形成一种对外传播的“发功”之力,也就导致了贵州很多文化成了“挂空”的窘境。

贵州不是诗歌的出产地,可却是埋藏着诗歌爱好的“肥沃土壤”。

历史向前推,那就是俗称诗画书三绝的杨龙友 、黔中诗才周渔璜、西南巨儒郑珍、宋诗派诗人莫友芝等等。

可是从岁月的年轮上来说,他们似曾孤独,也算是独当一面,可最终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落下了黔地尔尔的佚名。因为贵州“蛮夷”,因为贵州“刚烈”。所以才在一个时期内,久久遗忘。

(三)

全国著名诗人李发模在会上说过,郭思思和小语是贵州诗歌的一对“乳房”。形象生动,“乳房”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流畅、圆润、优美的曲线,更是一种生命的付出。

贵州省诗人协会2013年成立以来,被称为诗歌义工和贵州诗歌保姆的郭思思,先后组织编撰了《中国诗歌地理》20余部,如《遵义九人诗选》《长沙九人诗选》《拉萨九人诗选》《香港九人诗选》《深圳九人诗选》《神州九人诗选》《女诗人诗选》《00后九人诗选》等,组织策划无数影响声远的诗歌活动,如9.18精神的还乡诗歌朗诵会、2016首届华语诗歌春晚贵阳分会场、贵州省儿童诗歌高峰论坛等,他1998年创办的诗歌民刊《大十字》还被评选为21世纪中国12家新活力现代诗群流派,他执行主编的100期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在省内外引起专家们高度重视并拟列为大学课题研究,他策划主编的《00后九人诗选》系全球首部00后诗歌结集,被评选为2014年中国文学十大新闻。因为诗歌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诗意形式和活动形式来呈现,才能让诗歌的发展具有感染力。

小语不仅出版了歌颂贵州发展主旋律的系列诗集,而通过主编《贵州诗人》杂志,推出了贵州更多诗人。李发模老师的点评,可谓是语出惊人,而且形象具体。

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感觉贵州的诗歌,正是一种春天的新兴气象,给人无数的热度和力度。偶尔空灵的贵州文化,多了一份靓丽的风景。这就是贵州诗歌的有力组织者和策划者,还有发展的方向。

当然,参加这次诗会的诗人们,除了遵义30位女诗人以及各地的很多诗歌奉献者,同样也会爱着诗歌,贵州其它还有更多的诗人,将有机会光临不同的现场。相对来说,诗歌在贵州的传播,已经形成了一种时代发展的诗歌能量。同贵州的发展一样,有着越来越厚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

爱着诗歌不容易,真正的把诗歌当成生命之爱更不容易。因为有诗歌,所以能够凝聚在一起。因为有诗歌,也才能让贵州的山更美,水更美,风土人情更能吸引人。

仁怀诗人余利红,或许之前“名不见经传”,其实是一个默默耕耘文字的诗人,在此次交流会上,个性、深度、才气,让笔者“倾慕”。

“桥与水,如青春的倒影与倒影中的爱情”选自赠送笔者的诗集《勿忘我》诗篇《故乡的雨水和黄昏》,“什么碎了一地,从七月到九月,铺出一条寂静的路。”她的文字,读起就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不管诗作可否称为“上乘”,最少让人看到就十分喜欢。

或者说,如余利红一样的遵义诗人还有很多,至少在笔者的经历下,目前更多的散文诗发现,还是不多。特别是选题笔触方面,提笔吟诵的诗人,似乎有点越来越少。

当然,从诗歌的角度,每一首诗歌都有作者的意向和主题选择,每个人的诗作,也都有自己的所指。不能把诗歌当成一种工具去断章,更多是要当成一种审美去欣赏。

(五)

贵州诗歌发展有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每个区域也都有地方的文化影子。从郭思思编撰的《中国地理诗歌》系列诗集中,或许能找到一些解释。

此次在“香遇土城——首届遵义女诗人诗会”上举行的《中国地理诗歌:习水九人诗选》首发式,成了本次活动的亮点。陈长文、陈正林、白平、曾凡仲、刘喻、杜辉、郑万平、邱毅勇、郭思思等九位诗人都有一种情感深沉、志趣高洁、格调俊美、作品简洁,特别对地方历史与人文情怀的感概,一眼就能看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的彰显。

从本次活动来说,集中展示了文艺、书法、晚会活动的形式,而诗歌是最终的体现。不管是诗歌朗诵,还是古城参观,抑或红色文化的再现,都集中说明了诗人们饱含情深的情感。

或许贵州的诗歌都有这样一种地域性,但相对来说,很多默默耕耘的诗人,更是注重对于诗歌的记忆和现实的感知。

所以说,贵州诗歌,就是贵州文化的一种沉思的美。值得每个诗人认真感悟,也值得每个诗歌学者认真研究。

(六)

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目的就是让诗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对话,真正的让人类智慧,凝聚成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信,如果不是这些诗人有纯洁的心灵,有智慧的良知,诗歌也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因此,热爱诗歌,就是热爱人类的发展智慧,也是热爱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真正良知。

为了更加了解贵州的诗歌,笔者也全方位收集了部分诗人的作品。或许论述不全面,或者有失偏颇,但相对来说,都会尽量从诗歌的角度解读,让我们能够看到诗人们生活的另一面,或许也是一种对诗歌艺术的欣赏。

李发模是一个重量级诗人,他的作品或许已经不属于贵州。在此点评诗作,或许显得稚嫩,还是从生活里,“仅一杯酒、一支烟、一首诗/或一灯影、一妙想、一叠稿子”,真实的感受老师的风情。没有太多的语言,与李发模老师结识,除了敬仰,似乎也找不到华丽修饰。

李发模老师是贵州诗歌的标杆,也是中国叙事诗的里程碑。他常常向上帝对话,也时时关心生活中的诗人们。如此一来,贵州诗歌就多了很多“可贵”发展的机会。

当然,参加此次诗会的还有很多重量级的诗歌代表,如《贵州日报》原副总编辑张兴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想用自己的诗,去写时代发展的足音。我更想用自己的诗,去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命运,关注人和生命的生存坏境,反映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感怀、感受、感悟和感恩。”

因此,张兴老师的诗作,更多立足于生存的生活现实,更多的关心贵州人群的发展状态。特别是那颗不老的诗心,能够和年轻人站在一个台面交流,同样也是贵州诗歌的一道风景。“孩子在静静的夕阳下刈草;姑娘摘了一朵小花,别在胸前,眼睛里流出自然的微笑……”

因为张兴老师在观察生活,在观察贵州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自然就会有很多感人至深的诗作,走进我们的内心。

当然,艺术不仅仅只是诗歌,还有更多深入灵魂的表现形式。但相对这次诗歌“香遇”来说,很多诗人的作品也就无法一一点评。从艺术的层面,笔者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水平。只能从内心的深处,真实的敬仰属于诗歌的世界,还有属于我们自己本身的那一边纯洁天空。

谨以此文献给“香遇土城——遵义首届女诗人诗会”上的诗人朋友们!

经典评论文章 篇二

隐喻是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之一。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看出隐晌对语言表达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们一直在对它进行不懈的研究。对一种修辞方式的研究只有描述是不够的,如果“个突破就事论事的、单向的、平面的、线性的思维定势,不对修辞学和修辞活动进行全方位、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认识即不可能趋于全面”。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隐喻,本文主要运用西方现代语自学的新成果对隐喻进行动态的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

对隐响的语义分析,依据雅可布逊的对等原则和索绪尔的组合、聚合理论以及选择限制条件和“转移特征”等理论,综合考察隐喻意义的生成过程,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隐喻是把聚合层面的意义转移到了组合层面。对隐喻的语用分析,依据会话含义理论来研究如何判断隐喻以及如何运用语用学理论推理隐喻的含义,动态地考察了隐喻的创造和理解以及语境对隐喻的创造和理解的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隐喻应遵循的经济原则、效率相效果原则、委婉原则、美学原则和语体原则等。人的自身隐喻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的话,那么用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去把握另一个客观事物的意象的隐喻系统就是一个开放型的。这个开放的意象系统既是人们认识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认识进步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开放的隐喻中,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自我的界限而进入一个艺术的境地,就是这种开放的概念系统才使文学艺术的隐喻思维有创造的可能。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类自身的隐喻系统在获得了一种新的隐喻以后就销声援迹了,这个自身系统仍是隐喻系统的轴心,因为最初的思维和记忆是不容易抹掉的,人们常常回到记忆的起点。人们的隐响意象系统由白身过渡到客观世界中的万物,是认识的一大进展,但这不是认识的终极世界,因为世界的存在不只是物体杂乱无章的堆积,人的认识也不会只停留在物质意识的基础。真正有价值的隐喻,或者说具有认识论价值的隐喻,是在概念,尤其是抽象思维和抽象慨念产生以后。这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客观物体扩大到可感性程度越来越低的一些抽象事物上,这些抽象事物从经验、概念一直到心灵深处的感受,不一而足。随着事物可感性的降低,人们对事物相似性的把握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事物间相似性的理解和把握就必须依赖认识主体对这种联系的认识。

二、隐喻的发展

早在击希腊时期,隐喻就被广泛应用于神话和诗歌。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对前人的神话方式感到极其自然,并且他们自己也用隐喻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体悟,实际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说到底是解读他们使用的隐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早对隐喻提出质疑的是隐喻大师柏拉图。亚里土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并且详尽地论述了隐喻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他给隐喻下的定义是作为他对诗人可以利用的名词类型讨论的一部分。他说:隐喻就是用其他事物来命名此事物,这个著名的定义对西方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30年代。亚里士多德根据内容(而非形式)把隐喻分为四类。并提出使用隐喻应该达到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使事物活现在眼前。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达样的效果呢,那就是借用表示活动的词句。亚里士多德虽然非常推重隐喻,但他对隐喻的态度还是很辩证的。他认为“措辞只要含有隐喻,就能受欢迎,但是隐喻不能大牵强,否则就难以看出其中的关系,不过也不能失之肤浅,否则就不能给听众留下印象”。

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I·A·理查兹的《修辞哲学》发表才引起了人们对隐喻的特别关注。理查兹认为隐喻不只是一个语言问题,也不是词语层而上的转义,它是思维或思想的一个无所不在的原则。他认为思想就是隐喻性的,同样他不认为隐喻只是普通语言的偏离,而是所有的吉语中都充满了隐喻。由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结果也是隐喻的,因此没有隐喻我们将无所适从。哲学家、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这两点,他们都把隐喻当作言语风格的装饰品,直到后来人们发现隐喻对我们的经验的影响,这种看法才得到了改变。理查兹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投射的世界”(Projected word),隐喻的过程即词语意义转换的过程,是建立在隐喻世界的基础上的。理进兹对隐喻的贡献还在于他对隐喻机制的探究。他认为隐啼是不同事物在词或词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两种思想。理查兹对隐喻的另一贡献是他认为隐喻两个项的区别性与相似性同样重要。

三、结语

对隐喻和认知的关系,依据哲学和心理学关于认知研究的成果,并且吸收了认知语义学的最新理论,考察隐喻对人类认知的作用。隐喻比现代修辞学的比喻概念要大,它不仅包括明喻、暗啊和借喻。而且还包括拟人、拟物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机制均为以此喻被,都是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的,这样也便于我们从宏观上去把握隐喻的本质和作用。

经典评论文章 篇三

我的文章被阅读了,又有人下了评语,我总会很高兴——推己及人——读别人的文章,并给文章下上评语,别人也一定很高兴。看到别人对我文章的评语是褒奖的,我一定很高兴;看到别人对我文章的评语是贬损的,心里自然会不舒服。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之常情。

发现有人评了我的文章,我总要到别人的文集里去看一看,也下上一条评语。我认为这就像熟人见面,别人打来了招呼,自己是理当回应一下的。

想来我是个平常作者,不是名家,也不是编辑,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给自己文章评论的也不多,对评论者一一回复,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自己有点名气,对自己文章评论者甚众,回复自然会成为棘手的问题:个个都回复,时间从哪里来?如有的不回复,那就欠下了人情。其实,就是不是名家,由于种种原因也难免有不能及时回复的情况。我就有几次被别人邀评,自己也答应一定去看一看,而没有看成的。想来总是觉得有点内疚,有点对不住朋友,违背了礼尚往来的交际规则。还有两次是写长篇的朋友,邀我到他的文集里去看一下。翻开他的作品,看了一章二章,并没有生发出深刻的感想,也就打消了下评语的念头。想到:下次再来时,能看出点什么的时候再说吧。然而后来并没有再进去过,最终也没有下上什么评语。只是觉得进去了一下,也算打了招呼,便觉得有点心安。然而在虚拟空间里,你在那里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博主怎么会知道呢?便埋怨自己做事做不够数,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歹下个评语呢?

也有给别人下了评语,别人不加搭理的情况。当时自己也很有点不舒服。后来一想,反觉得是自己的可恶了:做好事都不图回报,下个帖子就希图别人回复,也太有点小家子气了。况且做文章到底不是应酬人情世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世俗的、世故的想法呢?别人给自己下了评语,自己就一定要回个帖子;给别人下了帖子,就希望索取别人一条评语,这实在是应付人情世故的做法。别人给自己下了评语,就像是给了自己一个束缚;给别人下了评语,就想要约束别人,岂不是弄得双方都不自由了呢?

其实给你下个评语,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个褒奖的评语不能把你吹到天堂,一个贬损的评语也不会把你贬到地狱。杜甫在世时,名气并不太大,《围城》初版时,也没有轰动效应,当初名噪一时后来默默无闻者,也大有人在。机遇、环境等很多因素都是由不得人的。不过好的东西终究是掩埋不住的。把希望寄托在一个评语上岂不可笑。

说实在的,自己倾心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总认为是不错的,否则怎么又胆量公布于世呢?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起码可以增强自信心。我总认为这是百花齐放景象,在人心根植的土壤。如果不比牡丹美的花都不开了,牡丹也便没有那样美了。小草虽然没有牡丹美,但小草的美牡丹也是代替不了的。小草是小草,牡丹是牡丹。对小草再吹捧也吹不成牡丹,对牡丹再贬损也贬损不成小草。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斤斤计较什么评语呢?

不寄希望于评语,不斤斤计较于评语,是不是评语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呢?非也。我认为评语应该有两个作用:

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别人的文章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的文章可以知道自己文章的不足,可以采集别人的长处,排除自己的糟粕。其次是为了提高别人。看别人的文章,找出优点增加别人的自信;找出不足,免于自己出现同样错误,同时也向别人提出忠告,自然是利于别人扬长避短的。

我认为,写帖和回帖可以看作是“几句话”的文学评论。忠恳诚挚的褒贬是既利于他人又利于自己的。

看看网络上的评语大都不是上面说的两种目的,大都类似应付人情世故的回复:或问好,或支持,或问候,或看都没看就敷衍了事。当然,写或回个有质量的帖子,也不是容易的事。问个好,联络一下感情也是可以的。只要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不附炎趋势,不庸俗吹捧,不言过其实,都是无可指责的。

不管是批评的帖子还是褒扬的帖子都应当以鼓励为主,特别是批评的帖子要坚持“责勿过严”的原则,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什么都有一个成长和衰亡的过程。文章写的好的,未必就能一路都是好文章;写的不好的,未必将来就没有好文章问世。

下评语不仅对自己的作品有好处,对他人的作品有好处,对自身素质和他人素质的提高也是有好处的,实在是应该提倡的事情。但必须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褒贬恳切,与人为善,不寄托奢望,也不束缚自由。保持这样的态度彼此方能悠哉,乐在,益哉。

但愿能看到更精彩的评论;但愿朋友在评论中学习,在评论中成长;但愿红袖不断诞生有实力的作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经典评论文章》,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2557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2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