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0 21:44:40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t7t8美文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6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难点圆柱的侧面积和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

学情分析

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学生对于圆柱体并不陌生,只是没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你学过那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今天老师要教同学们认识一个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老师检查。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你还见过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从一年级我们就知道圆柱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圆柱体?说说看。

二、探究新知

1.从圆柱的图片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

教师:如果把它们画成立体图形是怎样的?想看吗?

课件演示:从图片中抽象出圆柱。

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圆柱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2、探究圆柱的基本特征

(1)思考: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什么样的?叫做什么?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教师: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画、剪、比等等方法。

(2)比较胖瘦两个圆柱,它们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

让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得出:因为圆柱的底面半径不同,所以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半径大的圆柱就胖些。

(3)思考:用手摸圆柱周围的面,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是一个光滑的曲面。

(4)思考: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

学生先用手比划下圆柱的高,在用彩笔画出圆柱的高。试试看,你能画几条。

白板演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3、拓展应用,发展新知

在生活中,圆柱的高也有不同的称呼,你知道吗?(白板展示)

硬币是厚,井是深、钢管是长。

三、巩固提高,

1、完成P18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检查。

2、完成P18的第2题

分析:分别以长方形的那条边为轴旋转而成,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帮助理解

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请用“1、2、3、无数”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你会吗?说说看。

作业能力练习册第13-14页内容,回家体会理解记忆公式。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认识

底面侧面高

2个1个无数条

大小一样的圆曲面

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中,重点理解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不仅仅是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这一条。还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立体图形只有两个面。

最新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过,把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请看下面表格(下表),你能说出每个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吗?

2、计算。

教师提问:表格中“合计”的数据怎样算?

3、引新。

统计表不仅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具体数据,而且还能说明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表中合计的数据表示了三年同类项目收入的总和,现在的表格,还能反映出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的总收入的百分比吗?(不能)

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下面是1998~2000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入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如果要使这个统计表表示出这三个年度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白分之几,应该怎样做?

教师提问: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2、增加栏目,扩展统计表含量。

教师提问:

(1)计算每个年度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比比较容易,计算出的三个百分数写在表格的什么位置?

(表格右侧旁边)

(2)能不能把表格向右侧扩充一下,把有关百分数的数据也纳入表中?

(学生扩充表格,并计算百分数,填入表内。)

(3)我们再纵向观察,这组百分数表示什么?

(村办企业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4)你们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是怎么做的?

(把原来的统计表右边增加一栏,再把每一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数填写过去,这样就成了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3、强调“合计”中“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以后在计算统计表中百分数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合计”项目中的百分数如何计算?

学生回答:用村办企业三年收入总和去除三年全村总收入的总和,三年“合计”项目的百分数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和,也不是三年中每年的百分数的平均数。

4、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2)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3)2000年该村其他收入(包括粮食、副业等)比1999年增加_________万元;

(4)2000年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_________%。

教师提问:

(1)通过看表回答问题,你发现全村总收入和村办企业总收入是怎样逐年变化的?   (逐年增长)

(2)其中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怎样?

(很大)

教师讲述:仅通过1998-2000年三年的收入,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改革开放,农村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村办企业收入增长幅度之大,说明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要抓好农业,还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二)反馈练习

某洗衣机厂第一季度生产洗衣机情况如下。分别算出每个月完成计划的百分数,并制成统计表。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原来有关统计表知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百分数在统计中的应用,这就使统计表中反映数据之间关系的内容更充分,更丰富。

四、课堂练习

1、陈庄三户农民1999年和2000年平均每人纯收入的情况如下:

陈志刚1999年2186元,2000年2274元;

李卫民1999年2140元,2000年2261元;

陈世昌1999年2205元,2000年2313元;

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下面的统计表。(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课 题生活与百分数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合理存款方案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经历信息搜集的全过程,提高搜集信息和综合运用信息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经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难 点: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一、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储蓄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生活中离不开百分数,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生活与百分数。(板书:生活与百分数)

昨天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让你们去调查一下附近银行的最新利率,并与教材上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你们知道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吗?(向学生介绍:国家为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来随时调整利率。)

二、活动二

(1)调查理财方式。

师:除了以上关于利率的事情,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

(2)提出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李阿姨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请你帮李阿姨设计一下,黑板上的三种理财方式哪种的收益更高?

(3)学生用计算器独立完成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三种方式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先让学生讨论清楚三种储蓄方式,然后自己独立思考,再列式计算,最后通过对比发现本金和存期相同时,利率越高利息越高。

3、千分数和万分数

(1)千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千分数。千分数也叫千分率。与百分数一样,千分数也有千分号,千分号写作“‰”千分号具有一切百分数的特点。例如:某市20xx年人口总数是3500000人,这一年出生婴儿28000人,该市的人口出生率是8‰。20xx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6‰。

(2)万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万分之几的数,叫做万分数。万分数也叫万分率。与百分数和千分数一样,万分数也有万分号“?”。万分数也具有一切百分数和千分数的特点。例如:一本书有10万字,差错率不能超过1?,即该书的差错数不能超过10个。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1329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1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