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7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7篇作文

《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7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7篇作文

更新时间:2023-05-08 08:44:47 点击: 来源:yutu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经典常谈》读后感1

时光追溯到八十年前,西南联大的一间宿舍里,一位衣着黑色长袄的学者,伏在木质深棕长桌前,手执一支有些锈迹的钢笔,在微微泛黄的稿纸上书写着。引着灯光,我依稀看见首页上的那四个大字——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是介绍我国经典的著作。包括对于经典书目的内容提要,及诸子百家、历代诗文的情况。书中对于经史子集四大门类的具体分析,使我震撼陶醉。

回顾整本书,《史记汉书第九》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尤其是对史记的记叙。阅读这章时,“历史事实”“个人情感”等词语一一在我脑中蹦现。司马迁的阅历和他那宽广的胸襟使我称赞;朝庭中奸臣的陷害与他人人云亦云的态度使我愤恨;司马迁那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最后《史记》的完成与流传使我长舒了一口气……《史记》一书中传神的语言,高度的概括,情节的跌宕无疑是对司马迁实力的证明。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一个落脚点,使中华传统的血液淌向远方。

一本本经典书籍,一篇篇深入解读,一句句娓娓到来的话语……字里行间透露着朱自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不禁令我想到了当代社会很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他们中,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者,将岁月的流逝抛向脑后,仍起早贪黑,积极指导着后一辈的传承人;有的是青年知识分子,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转而投入文化的整理与宣扬事业中;还有的是自媒体自发将这些代有民族特色的事物拍成短片,发布到国际网站上,让经典文化走出国界,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命脉。“伟人”这个称号,他们值得!

听过一句话“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们的心,徐徐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变了,更紧密了,书的价值也便凸显出来了。”读完本书,我对经典书目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书中所流露出的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一股强烈自豪感与荣誉感涌上我的心头。它好像一股强烈的劲在推着我前进,没有人能够阻挡。

身在新时代的我们,要亲近典籍,进而含英咀华,汲取生命中的养分。

抬眼望去,在那灯光下的《经典常谈》,此刻,光芒万丈!

《经典常谈》读后感2

这里有本薄薄的绿皮小书,我的指腹轻轻抚过书的每一页。不过短短十三章的内容,却是把那些埋葬于岁月长河中的古典舒展在我的眼前,映入我的心间。

朱自清先生写这部书的本心,是为了给想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让他们在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不至于失了方向。若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叶小舟,那么它定是一叶能将我引渡到宽广无垠的经典之海的舟。

《经典常谈》无疑是一部闪光的著作,它引领着我,去探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古籍。书中没有多少朱自清先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引经据典,非常客观的撰写我国古代的经典。它们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乃至更详细的内容分析。况且,能像朱先生这般,在学术书中极少增添自己感触与理解的作者,格外难能可贵。

在朱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有关《诗经》的那一章。我兴致勃勃地将书页展开,翻到《诗经》,细细研磨书中的遣词造句,求知的眼神似乎立即能在轻薄的书页上灼出一个洞来。

一提到《诗经》,我脑海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散的是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焦急等待恋人,责怪恋人没有如期而至的画面。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注意到的却不是女子苦待恋人的急切无奈,而是这女子独立自由的人格与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女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没有了做自己的机会,失去太多。而《青青子衿》中这女子却是能责怪恋人的不守信,没有如期到来, 可见是个男女平等,既无封建礼教的太多束缚,也无被封建所荼毒的人的社会。女子有了地位,拥有自主人格。这样的美好社会在那个战火四起,有着剥削压迫的古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诗经·郑风》也许只是诗经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能将诗经那绝代风采完全展现出来,但这已经足够了。《经典常谈》是一部“真”著作,它让我在浩瀚的经典之海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它是一叶伟大的舟,一叶引渡之舟。

我摩挲着书的封皮,再次缓缓打开这本绿皮小书,又浸入了叶引渡之舟。

《经典常谈》读后感3

常常迷离于世间苍白之中,深感学习之苦。闲暇之时,不如抿一口茶,袭一身素衣,慢下脚步,去阅读《经典常谈》。

著书人名日朱自清,乃中国近代文坛之大师,渊博之学者。他常感中华文化之凋敞,常为中国境遇而担忧,“希望给愿意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当个向导,让他们在面对诸多经典时不至于茫然无措”。

《经典常谈》全书共十三篇,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各类经典文献,并加以编集,是初学经典者的必备读物。

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书,但在我,最愿看《辞赋第十一》。

辞赋,即楚辞和汉赋。楚辞的代表便是屈原的《离骚》,是他因担忧楚怀王而作。“骚”就是忧思的意思,屈原将他的忧刻进了骨子里;便多用美人花草来借喻楚怀王,以表自己的忠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他的辞中也展现了他勇于求索的伟大人格。

屈原的《离骚》《九章》乃千古之绝唱;到了汉代,人们开始模仿他,出现了各种“骚体”,而模仿得最成功的人便是宋玉。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辞开始向赋演变,逐渐散文化。“赋”在古语中就是铺陈排叙的意思,“赋”就是古代的散文。

到了汉代,赋开始发展起来,如《一都赋》、《二京赋》和《三都赋》就是其中著名的几篇。

宋代的赋到了鼎盛时期,我最喜爱的便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饮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几句开头,平实却有深意,仿佛拉近了我们与大家的距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虽绝写景,却意境深远。

此外,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他感叹于秋天的凉意,却愿意在秋声中起舞,不惧人生之秋。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朱自清在书中如是说。经典常谈,我们能看到屈原掩泪以投江;看到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到政阳修的秋声中凌然……

看遍《经典常谈》,感人生之百态。学文人之气魄,渺沧海之一粟。航着一艘船,我愿在朱自清的领导下,咀英嚼华,漫步,在那经典的长河边。

《经典常谈》读后感4

翻开一本书,往往是一件乐事;翻开一部经典,则更为一件喜事。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便是这样一本书。他以“经、史、子、集”的顺序展开,为我们展现了经典的宏图,为我们的经典阅读树立了指路牌。

令我感叹、震撼的一篇,是《诗经第四》。《诗经》作为最早的诗篇,儒家的五经之首,自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经典。

诗经又有“诗三百”之称,它是凝聚了我国古时各个地区、各个阶级的智慧而成的结晶。“风雅颂”是诗经的种类,其中“风”占最多,是描写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秦风中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式微式微,胡不归”是邶风中对统治者的不满与无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秦风中军民相统一的团结和希望。若是说,经典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那我认为《诗经》是一种穿越千年的浪漫。正如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赋比兴”则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赋是平铺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关关雉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我们熟知的句子,便是用了比兴的手法。

自孔子以来,诗就赋予了政治和教化的意思。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被孔子用断章取义的手法用于教育他的学生。

朱自清先生的描写,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我领进了诗的海洋。那遥远的不再遥远,那迷茫的不再迷茫。它就像是一艘船,带领着我们航游在名为经典的汪洋大海中。

合上书,幻想,眼前依稀地还是那片桃花,那支追寻着而又不可求的小舟,那鸡鸣谐谐,细雨霏霏,那参差的荇菜……抬手就能够得到,摸得着,而抬手又是一片浮云。

读完《经典常谈》这本书之后,再去读《诗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那些文字,熟悉又陌生。再看已不是当初的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地领略到了这种美。《经典常谈》是这样的一扇门,打开了,那种美,便穿越千年,来到了我的身边。我想,这便是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本心所在吧!

所以感慨万千,所以留念不舍,是读过这本书之后的豁然开朗,像是拨开云雾见青天。我由衷地感谢这本书,带领着我欣赏这历史、智慧交织而成的画卷。

翻开这本《经典常谈》,就如同翻开一部经典,于情于理,对我都是一件喜事。

《经典常谈》读后感5

在傍晚缥缈的余晖下,或是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清瘦挺拔的身影在书桌前,先生手边垒着书,或是摊着纸,笔声娑娑,凝聚成这一本《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顾名思义,便是对“经典”解说及议论。纵观中华文明数千年,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深厚且丰富的,经典层出不穷。我也曾试图阅读经典,但古文的晦涩难懂、诗赋的深奥含义让我一度不知该从何下手。

朱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说到:“阅读经典的作用不在其用途,而在文化。”这本书确实让我好生见识了一番经典文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说文解字第一》。朱先生先是从甲骨文说起,待到我们对中国汉字的演变有一定了解后,再引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从中我学到了象形、会意、假借等六种造字法,知道了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字体,仓颉造字的传说,又从何而来……在此些基础上,再去翻阅《说文解字》,只要能翻译到位,略浅一些的皮毛便也不是那么难懂了。

经典并非一朝一夕间便能研读通透的,还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耐下性子来感受其中不同层次的韵味。

然而有些可悲的是,朱先生写此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走上经典的道路,但当代中学生太多并不珍惜从繁忙学业中挤出来的,可以让自己拓展知识、阅读经典的时间,反而将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价值意义不大的小说上,甚至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学习中劳逸结合是应当的,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应该要把握住自清先生为我们开辟的这条走向中国经典的"捷径",慢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一位"腹有诗书气其华”的人。

“流行是一时的经典,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愿我们耐得住性子读经典。

《经典常谈》读后感6

读完朱自清老先生的《经典常谈》,我内心激起层层涟漪——感叹中华经典之深奥,惋惜华夏文明之落寞,赞叹中不禁带着一丝遗憾和愧疚。

一部学术散文集,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共13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文字简练明晓,深入浅出。

“一个文字体系,抬出了一个造字的圣人。”小时候,总听别人说就是那个谁造出了整个汉字体系,可天真和幼稚盖住了事实。直到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才知道,凭一己之力是无法造出整个汉字体系的,东边一点建议,西边一点建议,拼拼凑凑,一个体系就成了,而仓颉只是一个代表罢了。我才发现原来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寻找真理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实践也才是真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浅浅的表达了对美好女子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式微式微,胡不归?”表达农民辛勤的劳作和被君主压迫的痛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表现出封建社会之下,女子对美好爱情的苦苦追求……一部《诗经》打开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之窗。

回到现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已与我们融为一体,在匆忙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谁会捧起这些经典再去品味一下华夏韵味呢?中华的经典文化在走下坡路,传承经典文化的继承人也越来越少。经典文化,无人问津,更无人为之而叹息,只留经典在幽敝的小道上独处。

“经典常谈”是为了“传承经典”,为了经典的永存,动起来吧!翻开手头的“经典”,阅读起来吧!别再让经典流浪!

《经典常谈》读后感7

为什么读经典?这恐怕是当今人人心中的问题。似乎在现代,“经典”二字已然成为艰涩难懂书籍的代名词。可是朱自清先生的这部书,让经典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带我们走进了经典的殿堂。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作者朱自清由“小学”到“大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概括。尽管这本书介绍的是难懂的书籍,但他的文字却是生动灵活、简明易懂的。比如写战国时期的策士:“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读着这一篇篇对经典的介绍,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古籍中的知识,还有背后作者闪耀的人格之辉。司马迁忍受宫刑,在狱中写下《史记》,《史记》是对历史的记叙与概括,而他的《报任安书》却凝集了他内心对一切的真情实感,他的不满、痛苦与绝望。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那一箱箱援助他国的物资上,都刻着一句句的经典。“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中国政府不计前嫌,援助日本的坚定与祝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中国政府对曾经援助我们的法国报之的“琼瑶”。

为什么读经典?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鲁迅先生曾写过《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力了吗?》,现在,我们深读经典,就可以坚定地对他说:“没有!”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说的:“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本书开启了我们通往经典的路,引我们进入了经典的海。

让我们对消失在新文化中的经典说一声:“魂兮归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推荐文章: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四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50字(4篇)

最新《经典常谈》,读后感(九篇)

最新经典常谈心得100字 经典常谈心得体会(五篇)

最新《经典常谈》摘抄(9篇)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9417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9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