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历史小论文优秀7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历史小论文优秀7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7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4-30 20:05:14 点击: 来源:yutu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了7篇历史小论文,希望在历史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历史小论文 篇一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国历经无数荣辱兴衰,中国人民也饱受身心的煎熬。

不论是唐、宋、元,中国的经济、科学都位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可自从明中到清末中国一蹶不振。可见明、清二朝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位高权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统治,对于中国的落后有一种不可推卸责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举制度对于人才的开发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清朝文人学士起着较大的阻力。“八股文”对于明清朝文人学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碍。它像一个牢笼,将文人的思想拘束于一个范围内,将原本胸怀大志,可以成龙的学子们,套上了链索,使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可展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出来。其次,“文字狱”也为中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另外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刚开始时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可是,当时西方国家发展速度飞快,逐渐超过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使中国走向落后趋势。

清朝从刚开始,“只留头,不留发”的统治到了最后的灭亡,这是值得他们反思的。当年,清朝刚入关时十分英勇。骑、射、打、猎都是他们的强项,可到后来他们一味的不务正业,奢移成性,最终酿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毁灭。

从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到亡国之皇溥仪,中国历经了无数的荣辱兴衰,什么割地赔款,火烧圆明园,这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耻辱,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阴影。

历史小论文 篇二

每天的清晨,我总是乘坐那风掣电驰一般的轻轨去上学。坐在车上,透过玻璃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飞驰而去,目不转睛。我的思绪随着飞驰的列车,翻开了我国铁路史的一页。

曾几何时,西方列强为了掠夺我国的丰富资源,打开中国的门户瓜分中国的地盘,纷纷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我国土,掠我财富,修通铁路,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饱受欺凌和剥削,在我国的铁路史上留下可耻的一页,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德国强占海湾,日俄占领东山,无不通过修建路来掠夺我国的财富,达到它们侵略的目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哪里有侵略,哪里就必然会遭到有志的中国人的坚决反抗。中华民族志士、有志青年无不投入到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的洪流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爱国人士,像我国青年工程师詹天佑。他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他不畏强势、面对英俄等国的威胁,奋发图强,于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打破了“中国人不能修造铁路”的历史,为中国人的奋发、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这是詹天佑曾说过的。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

在解放后,我国的铁路事业飞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今天,尤其是改革放的五十年间,我国的铁路里程位于世界的先端、前列。我们不但有普通列车、地铁,还有轻轨、磁晃浮列车……每次的进步都为我国的铁路发展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及目前各大火车站做出种种便便民措施……无不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正蒸蒸日上,祖国的未来将变得更加美好、灿烂。

感悟历史,以此励志;展望未来,奋发图强。祖国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为我们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天空。望着窗外,我的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历史不能忘记,奋发以图强!

轻轨进站了,听着那悦耳的电子女声的报站,我即将走出这列车厢,奔赴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牢记先烈为中华民族奉献的青春与汗水。同时,决心努力读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立志作一名有所作为的青年,为将来投入到伟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而勤奋学习。

历史小论文 篇三

人们的历史是一条浩瀚的长河。几千年来,人们泛着时代的轻舟,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一道道长痕:兴盛与衰弱,辉煌与惨淡,朝阳暖月与血雨腥风无数历史苍桑在来去轮换,时代的阔步在前进,人们向前发展的阶段总是那么值得让人回味。

历史蕴含着真知,了解昨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是为了向往明天,吸取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启迪,从而更好地充实今天、创造明天。

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

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味它是为了让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当自己过去的光荣、耻辱成为远去的背影时,我们为自己曾经拥有过这样的一次历史之旅而感到赞叹不己!

因此,我们应为了充实自己的人生,而了解历史,让自己的一生成为日后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历史小论文 篇四

历史是神圣的,虽是过去的事,但不容磨灭。而现今的诸多影视剧都违反历史,虽然多了一条“本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这些戏说影视剧逐步违反侵犯历史是不正确的。

现今刚刚上映的《少年张三丰》中有一幕,即是张君宝(张三丰)见到了班师回朝的南宋英雄岳飞,即日岳飞就被宋高宗赵构残害。此时是1142年初。即后又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其中的主角,苏友朋饰演的张无忌率领朱元璋大军于1368年灭亡元朝,期间张无忌多次拜访朱元璋,期间张三丰还活着,计算一下,这段时间总共是226年,若是活的再长久的人恐怕也不会越过226岁吧,况且还要加上见岳飞前的二十几年及抗元成功的二十几年共有270多岁。还有就是在《封神榜》这部电视剧中,竟将孟子名句“天降大任于私人也,必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话引到了姜子牙口中,当中的殷十娘也说了多句孔子、墨子名句。可要知道《封神榜》的创作原于周武王伐商纣,而孔子、孟子都是几百年后的人了。其中还有一些名句在多部影视剧中都有出现。如对联“同以依桐同望月,笔蹬灯阁各攻书”在《天下第一状师》等剧中有所出现。还有在《九岁县太爷》的各个名联都有自身的出处,如“时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张郎,八月尚赏,赏话赏月,赏桂香”或是“谢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在多部电视剧中就有出现。还有一些电影为了美化主题就刻意美化反面人物,给其美感却改变了历史,如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奖电影竟将事实事件拍成《女魔头》,里面无恶不作的“女魔头”竟被改成了“可爱天使”,仿佛一切坏事都是迫不得已。

在此仅以个人向广大影视拍摄者们说一句:“不要为了自己的名碌,就改变历史。”

历史小论文 篇五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位名人,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写出多少动人心弦的“心声”。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人之初,性本善;”用语言来传递内心的情感,其实细细的品味这些句子,何尝不就是真理呢?《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二十一世纪。总就是中华民族之气势,浇灌我们每一寸绿草。中华民族之强悍,无一离不开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之强盛,永远就是我们最为自豪的地方。

中国就就是一部史书,任凭风雨的击打,任凭心中的怨恨,任凭刀枪的碰撞,它也依然在我们心中伫立,它也依然抵住“寒冷‘与“诱惑”一直抵达它想要到的地方。捧一股清泉,浸透明日的梦想,仿佛生的火焰,燃尽昔日的光芒。洒一线生机,承托古今的辉煌,恰似沉默千年后蓦然地回首。唱一曲永恒,萦绕梦想的翅膀,宛如未来的饿光芒刺穿黑夜的黄昏。中国的国学就是一曲永远也谱写不完的诗歌。

历史小论文 篇六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提及儒学,首先想到的便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同时主张“为政以德”,创立儒学。儒学提倡“仁”、“义”、“忠”、”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主张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但是由于当时奴隶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君主无暇顾及孔子提倡的“以礼治国”的思想,儒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战国时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并提出在当时颇受争议的“民贵君轻”的主张。现实主义流派的荀子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理的规范与教化作用。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却因为诸侯纷争,其主张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的要求而受到冷落。

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等,可以说都是非常富于现实主义的。它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荀子提出的治国原则中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因为,如果它的学说中一点理想主义成分都没有,那么,他的学说就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称为一名思想家。

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便是两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思想,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学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董仲舒的理论是阴阳家与儒

家的合流。我认为,“天人三策”是体现董仲舒和西汉时期儒学政治以及思想特点的最好体现。“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董仲舒在儒学中增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如后归纳为三纲五常的学说。这一切都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性理之学的儒学, 宋朝儒学历史发展的背景是独特而鲜明的:动荡衰弱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以及传统儒学的陷入困境。由此,新的儒学必然产生。新儒学产生后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宇宙论,这与传统儒学只关心社会以及政治的角度不同。周敦颐发明“太极图”,并提出精神修养的方法即成圣之方——无欲:静虚之心,动直之心。邵雍、张载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点,如太极即是气的观点等。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形而上者,无形无影即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在宋代,程朱理学曾经被斥为伪学,几次被查禁。到了元代才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此持续到明清时代。宋朝时期的儒学逐渐被官方化,是因为当时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道教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把天理、仁政、人欲内在的统一为一体,是儒学更加完整和哲理化,因此更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等级特权制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

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文的精神。陆王心学与理学相对。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理的世界”,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而这个世界即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有心才有理。朱熹强调做学问,而阳明强调行动。阳明创的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阳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而“致良知”是如何为圣的过程。

明清时期,儒学体系较为活跃。活跃的儒学思想对传统儒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并未占据思想主流,性质上也并非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尽管这种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相适应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由此可见,儒学的历史地位也与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近现代的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下产生了新儒学。在新儒学的准备和发展阶段,儒家学者曾经有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包括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儒学都不再有太大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也说不上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产生的“儒学热”又是国人重新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表现。儒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这正对应了现在中国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期待。同时还有在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中蓬勃起来的道德的沦陷和社会形态的复杂,这些都促使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到中国传统经典思想上去。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今我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西化很严重,但传统思想在国民意识形态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以儒家规范为准则,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我们要好好学习儒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学的论文 篇七

浅论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影响

摘 要:由于与心智史学、心态史学、历史心理学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并且在已有的相关着作中,暴露出理论基础不牢固,对史料地运用不够科学,分析问题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等缺陷,心理史学一度处于较为混乱的发展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史学在增强历史生动性,扩大历史研究领域,加深对历史地理解及丰富史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对历史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心理史学地完善,需要做到:加强研究者的心理学理论学习;注意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证这些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处理好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研究者还要注意自身心理对研究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史学;精神分析;历史学

1910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这是现代心理史学的开山之作,此后,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现如今心理史学已经发展成为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为首的新一代心理史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贡献

要探寻心理史学对历史学的贡献,首先需要对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有清晰的认识。胡波对此有专文探究,在他看来,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活动”;研究目的和任务是“研究历史主体的心理活动以及对探索历史或撰写历史所必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使研究之范围获得了一定的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实质与特征,“即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研究过去时代人们的心理及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明它是心理学与历史学内在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某些外加的标志[1]。笔者认为心理史学的研究对象中还应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即民族心理和变态心理,这两种心理在历史变动期和部分地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

心理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了历史研究的生动性,融合了史学的学术性和通俗性,扩大了史学的传播范围,使史学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历史是由成千上万的事件构成的,每件事情又是由气质性格各异的人物怀着不同的愿望和心态来进行的,历史本来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美好画卷,这些历史的原本面貌在传统的历史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一定程度上甚至受到了压抑。心理史学深入人物内心深处,注重对其心理动机和愿望心态的探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此外,通过对剖析、比较、描述不同群体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便于人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它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在广度上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有助于深化丰富历史研究。传统的历史研究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大方面,而心理史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人的情绪、性格、意志及其对历史行为产生的影响。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有助于建立一种全面的历史,也加强了历史研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间的整合性,弥补了传统史学的不足。

第三,在深度上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心理史学方法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新的解释,它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能够进入到历史主体深层结构中去,挖掘历史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心理动因的把握,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可以更深刻地说明“是什么”,而且能够回答“为什么”。心理史学对历史个体心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从而避免了研究的简单化和脸谱化。此外,心理史对史学中的宗教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专门史的深入研究亦不乏益处。

第四,心理史学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助于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史学方法的充实完善。历史心理学以它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把视角转向历史主体心理深层,这不仅使我们对历史主体心理变化规律、结构特征、功能作用等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而且以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投射法、社会测量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传统史学那种注重抽象概括、逻辑论证方法所带来的主观性色彩)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偶然因素、个人作用等等的研究,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个人与群体各自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认识法则。

除此之外,还有论者提出“心理史学的开创者和实践者的想象力和开创精神,是历史研究,也是一切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值得我们学习”[2]。

二、心理史学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

弗洛伊德发表《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后,震惊了学界,由最初的广受赞扬到后来的饱受诟病历史,心理史学的命运也同它的逐步开山之作一样,历经坎坷,一直以来学界对它的质疑之声都未曾间断。大卫·斯坦纳德在集中批判心理史学的《退缩的历史》一书中将困扰心理史学的问题归纳为四种:理论的难以检验、论据不足、逻辑倒错和忽视文化背景[3]。学者们,特别是历史学家们对心理史学的怀疑主要是认为多数心理史学家和心理史学著作都片面地抬高精神心理因素的历史作用,而往往忽视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这个决定性的因素,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直接矛盾的。事实上,在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出版《青年路德》一书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当然,心理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确实暴露了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其理论基础不牢固,这一点造成了心理史学在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时缺少融合,有生搬硬套之嫌。心理学领域自身的混乱局面是形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虽然精神分析理论在心理历史学中比较成熟,各派心理史学家也用其各自的理论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在众多的理论中没有一种理论能得到公认,这样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各取所需。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对心理学不够了解也是形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二,史料不足,说服力不强,缺乏对历史人物的全方位立体研究。心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研究却不能实验,而且往往一个人十岁以前的资料是极少的,史料的不完全往往导致理论分析的缺陷,也导致循环论证。许多史学家对人物的研究是从成年的政治活动推测他童年的经历和个性,然后又以此来证明这个人成年的活动。

第三,许多人在研究之前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对史料只取其所需,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理论和观点,选取符合相关条件的史料,这就必然会造成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后果。

第四,对民族史、文明史的解释往往趋于简单化,忽视了阶级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分析。如把童年的经历简单地看成一个人以后成功和失败的直接原因,这点在精神分析心理史学学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弗洛伊德在《达·芬奇》一书中论述可谓是罪恶之源。

第五,导致了“历史碎化”现象的出现。部分心理史学的作品一味迎合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奇闻轶事、服饰礼节、历史人物的野史传闻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处津津乐道,使得历史研究的结果成了一个个忽隐忽现的碎片,缺乏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上述问题主要是针对以历史学专业为基础的研究者而言的,以心理学专业为基础的研究者人数较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对史料的运用违背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如忽视对史料的真实性的考证,以论代史等。

这些问题早就引起了从事心理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如林泽荣探究了心理史学在历史人物研究当中应注意的几点,包括注意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物个性对历史产生的影响、了解个体心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和注重群体心理的分析等四个方面[4]。黄夏玉认为,进行心理史学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综合性;第二,在资料的使用上要具有心理史学的特点;第三,在研究对象上侧重点要注意变化;第四,在研究上要有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研究者的心理学理论学习,及时借鉴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种真正的历史心理学,只有通过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明确地协商,才有可能获得一致。”[5]在美国,心理史学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历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学术背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与西方还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历史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其研究成果自然很容易遭到学界同仁的怀疑。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心理学理论的吸收要有所选择,有所重点,其选取标准以实际研究过程的需要为准。

第二,注意搜集充分的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并要保证这些材料的客观真实性,从中追踪和探索历史人物的心理轨迹。包括能运用反映当时人心态的第一手资料如论著、笔记、回忆、日记、书信、诗文等等,从中找出有用之物。经过分析、鉴别和取舍,对该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在这方面,法国著名史学家勒华拉杜里的名著《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是极好的研究典范。

第三,注意那些变动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即处理好个性心理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在不同生理体质发育阶段或病变阶段,人物心理都会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人物的行为。由于这些历史人物通常处于位高权重的领导阶层,因此完全可能进而影响到历史的进程。

第四,要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主义。要分析过去人们的心理,就必须结合当时的历史实际。要分析其心理形成的基础,分析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个人阅历、以及生理健康状况等,从而弄清人们的心理形成、发生的基础及原因,进而正确地认识历史上人们的心理。

第五,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还要注意自身心理对研究行为的影响。史学家在揭示过去人们心理时还要对自己的心理有所把握,自我应尽量把对客体即历史心理的心理因素置于对客体的正确认识之上,主体史学家的心理应自觉接受理性认识的自我调控。

参考文献:

[1]胡波。试论历史心理学及其瓦坪究对象[C]//学习与探索,1988,(2).

[2]张文生。认识人类活动的新视角——心理史学评估[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4).

[3]大卫。斯坦纳德。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44-45.

[4]林泽荣。心理史学与历史人物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0,(4).

[5]费弗尔。历史与心理学——一个总的看法[C]//当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的7篇历史小论文是由精心整理的历史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7957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7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