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10篇 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10篇范文

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10篇 素质教育的论文最新10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4-25 19:53:27 点击: 来源:yutu

素质教育注重素质全面发展,对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长大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参与全球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10篇素质教育的论文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素质教育论文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一

一、紧扣教学目标,积极渗透素质教育

跟传统教育有所不同,素质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充分地对教学的实用性进行考虑,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学生的爱国精神,传统文化素养,坚毅的人格品质),避免出现那些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要进行这几个方面的思想素质的教育:

1.通过课本上的歷史知识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崇洋媚外的思想还是很重的,具体表现有定居海外、通过各种途径来取得外国国籍、过多地追崇外国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从而把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渐渐遗忘。这些社会现象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爱国思想。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时刻保持中国人的民族荣辱感和民族自尊心。比如说高中历史课本的第二个专题中,有个章节讲的是关于中国签订的那些不平等的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在讲解完这些不平等的条约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和图片,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对这些事件的印象,使学生谨记那些我们祖国当年所受的屈辱,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指导学生理性面对这些历史事件,正确解读,然后从中吸取教训。

2.要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当前独生子女居多,很多高中生从小到大都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因此在历史的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历史人物事例来告诫学生面对艰难困苦要勇往直前,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提倡传统的文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当今泡沫文化、速成文化发展迅速,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并不乐观,针对这个情况,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历史的教学来使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到大力弘扬。从“四大发明”中,可以告诉学生古代人类的智慧成果;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告诉学生中国文学的蓬勃发展历程;从毛泽东、孙中山等人的伟大事迹,可以告诉学生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热爱祖国的重要所在。

二、致力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这种教育是慢慢渗透的,比强制性的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呢?首先,思想方面要积极健康,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好的事情都变得物质化,让人对善恶好坏难以区分,比如,因为扶摔跤的老人,却被讹巨款。即使社会上传播着许多不良的风气,老师依然要想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观念。其次是态度方面,高中历史老师既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要保证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老师要为学生做好课件,批改作业,出试卷等多种工作,非常辛苦,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工作保持一种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态度。最后,老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不同学生的素养、能力、知识以及所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规律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教学中做好素质教育的渗透工作。

三、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和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除了要提高老师的素养外,学生的素养也非常有必要得到提高。学生的素养有很多方面,因为历史学习需要考查学生阅读、思维、记忆、表达、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当中对重要的还是属于思维能力,这种思维素养是整个历史教学的核心部分。掌握好了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了解历史事件来得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内在发展;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立场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揭露。其次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素养,基础知识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石,有了它,历史学习这栋大厦才能坚固。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素养的培养方法有,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的阅读、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重点背诵、做好课堂笔记,长时间地坚持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非常的有帮助。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领域都在进步和创新,历史教学也同样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在高中的教学中,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是内涵和外延稍有不同。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照耀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几乎相等的两个概念。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而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长江之歌》;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小英雄雨来》;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母亲的纯净水》,或是反映歌颂友谊的,如《去年的树》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就要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小学语文教材的绝大部分课文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让他们会读书,从而把书读懂。模仿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范读。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气和朗读速度,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课教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应提出帮助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师在范读时的语音、语调和富有表情的神态都会深深引着学生,使学生在听时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加深印象,从而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要根据课文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学生掌握了朗读基本功,口头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也得了提高,日常的语言交流或参加演讲的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自然理解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尊重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千万不能简单化、规范化。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要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的分析,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 讨论、表演、展示、欣赏、评价等。拿到一篇作品,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议中悟,在研中悟,在动中悟。要让学生在自主、开放、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如一个内心旅途,是生命的体验,感悟的历程。在课堂上,老师要学会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艺术来活化课文语言的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沟通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智能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素质教育研究的是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研究孩子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孩子们的个性,使他们各展所长。课文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认识事物的规律编排的,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师应参照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训练,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输导,使之各有所进。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党和国家对站在时代前列的广大教师殷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时刻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为实施素质教育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翔。 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 成功(下), 2007,(04)

[2]张勇。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3]杨耕妹。 浅谈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07)

[4]王秀丽。 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能力培养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 (03)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三

摘要:

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话题。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及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更是引发众人的讨论。作者通过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的积累,针对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些关于素质教育必要性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方案的解答。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教育;全面发展

何为素质教育呢?顾名思义,就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看重对受教育者心理方面、生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和社交能力方面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把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作为现代化建设文明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讨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小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学校作为人才的发源地,教育创新尤为重要。要想实施教育创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科学实践发现,这些创新技能并非一天所教成的,而是在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打破传统填鸭式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形成健全个性,鼓励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顺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从小落实素质教育,是小学教师需要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

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知识传授方式是学生被动接收老师输出的知识,忽略学生的输入,这种方式极大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限制学生学习主动性。要想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注重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避免进入固定的思维模式,只知道对知识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数学是较为抽象的,尤其对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讲,如果只是单调讲解,会使学生立刻丧失兴趣,所以教学中,我会尽可能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注重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一代人的创造能力,影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能力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知识剧增,而老师可以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只能将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此之后就需要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在已有知识上独立获取新鲜知识,并且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除了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也很重要,小学教师应该从小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如课堂教学中,对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不论对错,都大加赞赏,鼓励他们对现有方法提出不同解法和方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不再是听从命令的机器,而是可以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个体。

3.培养学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加强学科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使兴趣成为启发学生的最好动力,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教学经历中,我经常借助其他手段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如课前利用简短时间为学生讲数学历史上的小故事或者数学家为了研究闹出的小笑话,每当我讲完这些课堂上的“调味品”,同学们都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我身上,从而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短短两三分钟,就可以使学生放弃抵触情绪而愿意了解这门课。

4.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倡导“严师出高徒”,然而在现如今开放的社会,严师未必出高徒。虽然小学生年纪较小,却是拥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和学生结交朋友,而不是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命令或指使学生完成任务。我在教学经历中,注重和学生的关系,在我需要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时,说“可不可以帮老师一个忙……”而不是指名道姓地“你去做……”,因此大部分学生跟我的关系亦师亦友,相处非常融洽。当他们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困惑时,会主动跟我谈心,说出一些自己的问题,从而我更好地了解他们心中所想,知道他们心中所需,对症下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中国很多家长都有一种错误认识,觉得只有在教室中坐着听讲的学习才叫学习。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生活中处处是课堂。对于现在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发展,课外活动不是浪费学习时间,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发现,从长远角度来说,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比那些只注重课堂学习的学生发展更优秀。因此,我会经常鼓励学生在假期参与棋牌类游戏,数棋、扑克牌等,其中运用到了许多数学知识,通过这些轻松的游戏既放松紧张的神经,又开发智力。

三、将素质教育贯穿终生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每个学生终将有一天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学习社会工作中所需的知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每个人根据需要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充实完善自己。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应该落实在眼前的学生时代,更应该从小学开始培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将素质教育贯穿终生。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四

摘 要:

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当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根据高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对其实践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践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大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民族素质或国民素质的教育。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高职学校因其学生类别、教育目标、就业目的的不同,素质教育与中职学校、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为人诚信,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就业技能。

三、高职素质教育的几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技术人才。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高职学校单纯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思想不够积极,进而大大影响了其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间断,素质教育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期间不能有一刻的松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逐渐减轻就业带来的压力。

2.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存在缺陷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必须不断转换思路,以适应市场需要。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不能太呆板,不能只注意专业知识中某类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这样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后劲明显不足。

3.教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在加强高职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不同,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成功实施高职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文化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但很多高职院校对这类隐性课程的开发不够,不能充分彰显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不够丰富,且开展的随意性较大,大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高职素质教育实践

高职素质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这个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为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服务的高职素质教育体系。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职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及大项目落户中国,同时也带动了本土企业向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的出口,就是要为不同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办学,形成以不同专业和产业为基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构建有机整体

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素质教育还应该贯穿到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到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程实施

学校各部门加强协调与沟通,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素质教育在教育投入、条件保障、师资和文化环境建设上全面规划。

高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对高职教育者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的教育,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学生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足够的社会感悟力,才能不断夯实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岳德虎。基于SWOT 的高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2]徐警武,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4).

[3]刘智勇,赵前斌。对高职教育 “高等性” 和 “职业性” 的再认识[J].高教探索,2011(4).

[4]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五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改革,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构建科学机制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

素质教育;改革;机制;保障

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有责任。素质教育不是教育本身说教育,实际上远远超乎教育自身的范筹,关乎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上世纪末,在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素质教育定论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通俗地说,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应该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进而实现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培养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其内涵是及其深远的。

如市场经济一样,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最终会成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最佳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和完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倡导大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地落实政府指令;使应该受教育者都受到相应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把受教育个体与集体、组织、政府、社会之间的矛盾化解到最小化,为教育教学的健康运行创造最佳环境。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应该明确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切的变革,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教育现代化首先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部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包含了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提高认识,就是着力于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与现代化生活和世界文化合拍的新的教育观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结构,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就是要更深层次地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教育法》,落实《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响应党的号召,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指导下,进行教学、学习指导、考试等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都在说素质教育,但很多家长、教师,甚至于个别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认识不清,仍然坚持“学习尖子是人才”的人才观和“分数高才是质量”的质量观。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如良好的生活、行为、学习等习惯。还有有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组建几个花样翻新的兴趣小组,延长课外活动时间,增大音、体、美课程的比重等,踏入素质教育的误区。因此,我们要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样的教育才是和谐完整的教育,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三个面向”的“四有”人才,才是我国现实需要的人才。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就永远受制于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在学校。“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这里的人才应该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人才。就当前学校状况而言,学生的受挫能力、身体素质、理想及动力、劳动及吃苦精神等都明显滑坡。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教育。

二、构建相适应的科学机制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思想、政策、内容和方法、人才衡量标准、就业渠道等方面的一场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要彻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国家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综合改革,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党和政府,保障在法律章程,动力在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创新,基础在学校和教育单位。

实施素质教育仅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取得组织、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及家长的支持,社会应处处为所有的人提供学习的条件,教育应逐渐成为每个社会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能。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冲破应试教育的羁绊,走向素质教育并非轻而易举。制约影响它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复杂,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教学内容应有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与实际相符的教材编排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九年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应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衔接点和对应点,应是一以贯之的。一些规定只限义务教育阶段,高中等就无法干预,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和盲区。所谓的国民素质,更多地应该集中体现在走向社会的人生阶段。

教育最终要走向产业化,必须依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相应的教育部门要建立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考核评估方案,改革对普通中小学的督导评估制度和对中小学生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大力发展中高等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建立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的路子,建立健全分层继续教育机制。使人人都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毕业后愉快地走上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参加祖国建设。

素质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教育,具有继承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在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水分等条件下,素质教育这粒种子才可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令人欣喜的硕果,展现出新时代教育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1997.10.

[2]江泽民。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Z].1997.9.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

[4]胡锦涛。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Z].2012.11.

[5]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Z].2000.3.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六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着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

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玩物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论文 篇七

摘要:

为了适合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在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同时,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促使国内基础教育从简单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模式,高中语文是一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水平、奠定后续学科理解学习基础的基本学科,其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创新工作压力,本文以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为论点,阐述从此方面出发的创新模式,希望对此方面工作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策略

引言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尽管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是各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依然十分强烈。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伟大愿望需要依赖于国民基本教育中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的强劲助力。而在增强全面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高阶段国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阶段国文主要是指高中及大学语文教学阶段,而多数大学并没有将语文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因此高阶段国文教育的主要定义是高中语文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念、辨证能力,能够较深入地学习更多文学作品,在思想境界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国文是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其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坛上的璀璨之作,也包括一部分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播一定的东方古典美学和西方审美价值,在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高阶段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考试过程中已经能运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而语文学科的分值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提高主要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因此高中学生对此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国文是一门讲述我国语言文化的学科,其形成时间漫长,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语言结构存在一定的古今差異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时有畏难情绪的产生,无法充分体会到发展过程。另外,语言文化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无法靠短时间突击获得较大的水平提升,多数语言文化教师只是在师范类大学获得授课学位和资格后,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而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无法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师基本素质,融入互联网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在内容中展现新时代学生所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而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课本教材扩充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总量丰富,涉及各学科,而且更新速度快,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都能在课内播放,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时,由于教师层是语文专业的师范学生,因此在讲解生物类文章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索更多的《物种起源》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物种起源》的了解有多少?又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有多少认识呢?”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再播放网络上下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基本介绍小视屏,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融入课堂中,而不是哪一个群体作为主导,从而全面地把控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采取“填鸭式”授课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的《阿房宫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秦朝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再进一步介绍秦朝。然后发出讨论主题:秦朝的灭亡和阿房宫有什么联系?杜牧在写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每个小组的观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主导模式。

(三)营造新型课堂学习气氛,展示创新特色

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品质,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时代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从而适合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创新,而学生在此环境下的学习气氛营造也很重要,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研究气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个人创新能力,展示能力特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鸿门宴》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提出小组研究性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鸿门宴》中的人物梳理清楚,然后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然后排练出一部情景剧,展示人物性格和特点。课内表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优缺点,能够营造新型课堂气氛,展示课程创新特色。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增强国家综合软实力和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创新是新时代背景下,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重要课程转型措施,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佟圣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7,05:46-47.

[2]蔡建强。趣味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8,22:57.

[3]张祖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三--热点讨论[C],2018:2.

[4]张连喜。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242.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八

人文素质在教育中的作用好比人的灵魂,是指导人正确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态度,是人的一种理性认识,集中表现为人生的追求信念、道德、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我们却常常听到“人文素质缺失”的叹息,纠其主要原因,与我们的教育过多重视科学技术知识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无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更需要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以达到适应社会要求的必备素质。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文教育和高职体育都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高职体育在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因此探讨两者之间的内涵,以发挥两者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体育是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适应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效率低下,而对操作实践课学习则兴趣浓厚,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根据高职课程改革要求,高职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实践操作类型的知识,是以做什么,如何做,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学习要占多,延伸至他们以后的工作中同样也是。在高职体育中,同样是一门教会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课程,高职体育通过学习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反复的实践操作而达到掌握技能知识,高职体育与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十分近似。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设计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通过高职体育教学来间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使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的融人在高职体育教学中。

二、高职体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即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学校即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素质教育论文 )正是这点,我们现实生活中,人在社会就需要与人打交道,交往过程中人们会将自身的人文素质呈现给他人和社会。高职体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在运动中的体能控制与运动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技术掌握与个人经历和感想,以及在这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在这些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全面的协调素质等人文素质。更重要的一点是高职体育能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都是理论教学和室内教学所不具备的,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起到了现实性意义。

三、高职体育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学校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将其纳入每年的校工作规划中。学校举办体育活动要多样化,要体现大学生的特点,具有文化品位,如定期进行体育趣味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各种群众性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各竞赛活动也应做到大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竞赛性与普及性相结合,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人性化,与大学生特点结合。无论是在校园体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学校体育中都应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特别人文素质,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要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人手,丰富教师的人文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素质和教育价值观。作为大学教师,要关注重大事件变迁,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更新,不断更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将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时刻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还应积累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并通过自己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文化素养、博雅的情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将人文精神融人到体育课程体系中

体育课程是高职体育里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充满人文精神的体育课程体系,杜威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通过组织竞赛,让学生感受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处事不惊、镇定自若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其冒险精神和责任感,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高职体育课程成绩考核时,除了考核体育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外,考察学生在整个体育学习中,所展现出的人文精神进行评估,以保证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人文精神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需要,是培养终身体育形成的需要。高职体育能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起到巧妙的链接的作用,同时高职体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素质教育为题的论文 篇九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利用多媒体教学,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增强责任感、实践能力。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我们教师要明确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的灌输,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束缚了,从而变得僵化不堪。长此以往,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迅猛发展的社会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就要更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近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活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课,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可以说每一节课进行的都是情感教学。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让他们乐学、善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课《欢快的青春节拍》之“感悟青春”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和我共享阳光雨露,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直到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创设情境,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读书环境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到青春时期读书的欢快!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扫过去那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达到了师生、课堂的和谐统一。

二、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可感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突出重点、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舞台,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两眼无神、恹恹欲睡。这种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永远不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永远不可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也永远不会使学生心甘情愿地喜欢上这样的课堂。在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的时候,我把生活中的很多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高雅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哪些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哪些是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的。从而告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符合现代文明、科学精神、科学生活。它对个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加热爱生活。低级、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紧接着我又播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被邪教毒害的小果,另一个是快乐女孩晶晶“酷爱摄影”的故事。两个案例一邪一正,对比分明,使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人生的价值,从而去有目的地选择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学生喜欢呢?

三、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动起来,提高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贵在生动直观引人入胜。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信息,拓宽了课堂广度,加大了课堂容量。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了,使学生深入思考,强化记忆,教学内容也有趣味性。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之“人生自强少年始”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音像资料:《动物世界》——羚羊的生存。播放完后,我提问:“东岸的羚羊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学生很快就回答:“东岸的羚羊适应环境才生存下来,西岸的羚羊不适应环境被淘汰掉了。”我再提问:“强壮的羚羊生存下来,弱的羚羊被淘汰掉了。大自然中的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存在,你能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吗?怎样生存?”学生回答:“我们也要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这节课由生动有趣的《动物世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愉快地由自然现象导入本课的主题——人生当自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大大提高。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看“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图片,并配以音乐《男儿当自强》。林则徐、戚继光、郑和、詹天佑、邓稼先、袁隆平……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活得有自尊、活得有价值,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使中华民族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何乐而不为呢!在教学《诚信是一种资源》时,我把事先搜集到的许多案例,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如:“华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图像,并配以音频解说,学生看后、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是一种资源, 诚信是经商者之本,离开了诚信,在商海中便无立锥之地。诚信更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便永远不会被信任。那将是何等可悲啊!下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让他们收集与诚信有关的材料,写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小论文交给老师进行评比。

四、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和谐、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在教学《面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一些人面对种种不良的诱惑而经不起考验,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误入歧途,抵挡各种不良的诱惑呢?学生讨论后做出了种种回答。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再如教学《理解我们的老师》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并最终引领我走上三尺讲台的事例,流露出自己对教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接着,展示一幅幅平时教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让每个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flash片段《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的话,想为老师做的事。情到深处,一触即发,每个同学都能深切表达出对老师的情感。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堂整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学生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学生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更应该让学生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学生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心理情感丰富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最终让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闪光!

(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第一初级中学)

浅析素质教育论文 篇十

摘要: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本文简要分析了校园音乐文化对学校形象的塑造、学生性格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论述了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校园音乐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校园音乐文化在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修养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并通过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校形象,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素质教育与校园音乐文化

实施素质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音乐文化作为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音乐文化氛围。如合唱团、乐队等社团活动。

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认识和思想。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途径。

二、校园音乐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体现在他们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沃土。

1.音乐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能施加良好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重点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唱响中国》等三十六首歌曲,使学生深切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校园音乐文化的良性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并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让学生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源头的民族乐声。坚持良好的音乐文化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

3.励志音乐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斗志。在青年学生中大力推广励志乐曲、歌曲所形成的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励学生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励志歌曲,如《我真的不错》、《蜗牛》、《隐形的翅膀》等,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会有很大的冲击,给他们精神上莫大的鼓舞。

4.校园音乐文化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多是以集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大合唱,集体舞等形式。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学生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加强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5.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校园音乐文化的举办,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并相互促进的过程,它的指向性是很明确的,就是以愉悦学生的感觉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例如由学生亲自动手去组织一台文艺节目,促使他们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三、培育校园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音乐资源,努力创建校园音乐环境。广泛开展学校艺术节等多元音乐文化活动;开设音乐多元活动课,排演音乐剧、组织合唱队、乐队等;利用校广播播放各种音乐;通过汇报表演等各种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让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个人修养。

2.充分利用音乐的渗透功能,综合各学科进行音乐熏陶。音乐教学的语言包括艺术领域之间的综合,将音乐欣赏与姐妹艺术中相关的内容、手段进行有机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直接使用音乐,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播放一些古筝曲,让学生跟随音乐想象课文中所描写的美景。

3.积极关注音乐流行动向,选择并整合社会音乐资源。面对多姿多彩,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大力扶持学生艺术社团,发挥其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带头作用。艺术社团是学生文艺活动、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社团的建立,坚持高质量的教学和管理,优化青少年学生的审美意识,让那些高品位、优秀的音乐精品来熏陶和感染艺术团的学生。

综上所述,校园音乐文化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强化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满足了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校园音乐文化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应红。《谈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文化建设》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年第1期。

[2]金超哲。《关于高校音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研究》.魅力中国2010年第3期。

[3]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第8期。

[4]洪毅。《浅议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考试:教研版2010年10期。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10篇素质教育的论文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素质教育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5755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5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