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家》读书心得(《家》读书笔记感悟)

《家》读书心得(《家》读书笔记感悟)

更新时间:2022-01-18 17:36:23 点击: 来源:yutu

《家》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心得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心得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读书心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家》读书心得(《家》读书笔记感悟)

  《家》读书心得1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文章,借以抒情。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再者带给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觉新了,《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对他的同情。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是一个没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另一方面,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就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还记得觉新与觉慧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他所固有的,受旧思想,旧文化所毒害的觉新难免会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觉慧有所冲突。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爆发了。由内心中的矛盾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不是觉新不忍让弟弟,也不是觉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边要门当户对,一边却讲婚姻自由;一边人生而平等,一边却父母为上;一边是中国的5000年封建遗风,另一边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真可谓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家》,不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还有着社会政体之间,东西文化的发展与对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讨论。

  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难以提笔,由以此文,抒发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像巴金致敬。

  《家》读书心得2

  家,在中国,在旧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巴金说,写《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亡。”是的,巴金用文字解剖着中国旧社会历史转变时期封建大家族的矛盾,并毫不犹豫地将它击溃。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而他自己也可以称得上是一股涌动在腐败糜烂的家庭中的激流,让人们看到了爱和恨,看到了希望。

  小说中的高家,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可是封建的伦理和思想禁锢着年轻人,让他们窒息。自我谴责、矛盾复杂、负债深痛的觉新;被迷信观念残害的瑞钰;小小年纪,就要缠足的牺牲品淑英;不能自己选择幸福,受虐忧郁而死的蕙,还有刚烈、倔强,以死反抗的鸣凤;还有幼稚而大胆的家族叛逆者觉慧,他们都是封建家族的牺牲者。家,表面上肃穆庄严,黑色的大门。实际上,到处都是邪恶与畸形。

  巴金说:“我不是在写消逝了的渺茫的春梦,我写的是奔腾的生活的急流。”也许这急流缺乏理性,但却涌现希望。

  小说中,最值得礼赞的,我认为要数鸣凤了。鸣凤敢于越过礼教爱上少爷觉慧,并没有甘于做一个奴隶,起码不是做惯了奴隶。她对生活有期望,那就是觉慧曾发誓娶她。而鸣凤也诚挚地认为觉慧,即自己幸福和生命的维护者。当她在高老太爷的谈笑间被改变了命运时,她并没有屈服,也不以成为“小老婆”为荣,而是投湖自尽了,用死维护了自己的清白,幻灭了爱情的希望。尽管鸣凤死了但这确是给貌似“人寿年丰”大家族的一记耳光。尽管鸣凤的地位卑微,也不能说她有反抗意识,但她潜意识里和事实上维护了做为人的尊严。相对于这个刚烈的丫头。觉慧却未打开阶级的樊篱,最后放弃了这个爱她的少女。

  黑暗笼罩着高公馆,也许这个家的黑暗的角落里就有哀嚎和凄惨的声音。每一处角落,无处不在。

  有人认为这《家》里有巴金的影子,但无论如何,巴金为我们掀起了这个礼教堡垒的一角,让我们更懂得家的含义。不是枷锁,不是牢笼,不是禁锢,不是约束。现在的人,应更珍惜这个字眼。是港湾,是温暖,是安宁,是爱,用心经营,打破这个堡垒!

  《家》读书心得3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巴金老先生认为罗兰说的很不错,所以会有《家》里面的这股永远动荡着的激流,不曾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这股激流里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为了路。但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激流一《家》以祖父的死,觉新的妻子钰难产而死,觉民抗婚的成功,觉慧的离家出走而结终。觉慧走了他的祖祖辈辈都不曾走过的路,尽管曾经他也曾有过犹豫有过顾虑,但是看到一个个可爱的生命遭受旧制度的摧残以致到那悲惨的结局后,他义无反顾、大胆地选择了离开这个受旧礼教影响极深的家庭,反对这个吃人的礼教的社会。而觉新经历了梅表姐的惨死,妻子瑞钰的惨死后还在走那条他不想走的但是又不自觉地去走的道路,他的“做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不得不继续去走这条路。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觉新的妻子瑞钰,梅表姐,琴,淑华,婢女鸣凤等等,而我是极喜欢这些人物的,但是又很同情一些人物。

  觉新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管是《家》,还是《春》、《秋》,他的懦弱,他的妥协,他的悲痛,他的善良,都给我极深的震撼。他从小就是聪慧的,是得到双亲的喜爱的,是得到私塾老师的赞美的,他的前途在他人看来是远大的。他有过美丽的幻想,他喜欢化学,他想中学毕业到上海或者北京有名的大学去继续研究,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但是他的幻想就在他中学毕业的那一天破灭了,他的父亲已经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而且亲事就在下个月。他有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有钟意的姑娘,他跟梅是互相喜欢的,但是他不敢反抗,他的“无抵抗主义”让他服从了长辈的安排,他做着他不喜欢的事,觉得尽了他应尽的义务。当觉慧念这么一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新是痛苦的,他说他不是青年,他没有青春,他已经没有希望了。随后父亲去世,他成了他那房的家长,背着重大的责任,那时他才20岁,虽然他觉得自己承担不了这么重大的责任,但是他还是没有抵抗的接受了。娶了瑞钰之后的几个月他是幸福的,他也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他已经渐渐把梅忘了,因为梅已经嫁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当梅守寡回到省城时,觉新又把以前跟梅发生的事想起来,他又觉得他辜负了梅,他还是没有忘了梅,但是他已经有瑞钰与他们的孩子海儿了,他也爱着瑞钰,所以他很痛苦。最后老太爷去世,瑞钰也面临生产,但是因为陈姨太“血光之灾”的鬼话,跟着四太太、五太太还有那些长辈们逼着觉新把瑞钰送到城外去生产,觉新也和平的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就连最后瑞钰难产而死他也只是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敢反抗。瑞钰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他的青春,夺去他的幸福,夺去他的前途,夺去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是这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他觉得担子太重,但是他甩不掉,他想甩掉!他是无力的、懦弱的人,他最后唯一做的一件具有反叛的事就是帮助觉慧出走成功,他觉得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

  婢女鸣凤是一个很刚烈的女子,她深深的爱着觉慧,但是她觉得自己配不上觉慧,她不敢希望自己能嫁给觉慧,只希望能一生一世好好服侍觉慧。当三太太要把她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时,她是拒绝的,她要用死来反对这桩耻辱她的婚事,她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如果说觉新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在觉新的身上是看不到什么希望,但是在觉慧、觉民、琴、淑华的身上却能看到希望。在我的理解里,他们是有希望的,是代表希望的。觉慧看到了旧礼教、旧社会的残酷,他要反抗,他接受新事物,所以他是有希望的,他代表了当时整个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但是他面对鸣凤的爱时,却是懦弱的,他还有些担心,没很大的胆量,有些犹豫。他也许是对自己是少爷而鸣凤是婢女的身份有些犹豫,虽然他不介意,但是他知道长辈们会反对,他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前途,他担心他的工作会因此而被长辈发现,所以他才会说:“她平日总相信我可以救她,我终于还是把她抛弃了。我害了她。我没胆量...”最后鸣凤的死促使他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

  觉民是比较理智的,他也是接受新事物的,与觉慧相比,他显得比较有智慧,比较成熟,他没有觉慧那么冲动。他也是有希望的,刚开始他也是维护这个家庭的,但是受觉慧的影响和旧礼教、旧家庭、旧社会中的发生种种惨剧使他开始认识到旧社会、旧礼教的残酷性。觉民不会像觉新那样屈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有思想,并且也有勇气去反抗,所以当老太爷给他也安排了一桩婚事时,因为他爱着琴,所以他起来反抗了,他反抗了谁也不敢反抗的老太爷。他胜利了,他不会像觉新那样,所以他是家里的“反动派”“激进派”,但是他不怕,他还要觉新也反抗。

  旧礼教、旧社会里受到残害的女子很多,琴是巴金先生寄予的那一线希望吧!琴进学堂,她接受新思想,是软弱的淑贞的依靠,在她的身上,人们能看到希望,琴让人觉得有力量。面对旧礼教、旧社会,她已近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呼声:

  难道因为几千年来这条路上就浸饱了女人的血泪,所以现在和将来的女人还要继续在那里断送她们的青春,流尽她们的眼泪,呕尽她们的心血吗?

  难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吗?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幸福呢?

  《家》读书心得4

  读完一本书,有很多感想,想要写读后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金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给我很多感想的书。我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书心得5

  小说主要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故事展开,他们生活在四世同堂,充满复杂关系的大家族公馆里。那里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没有温暖,也没有人情味,有的只要压迫、拘束与折磨,让人看尽了悲欢离合,各种的嘲笑,还有表面的虚伪、邪恶,背后的黑暗、腐朽,那是中国旧社会常见的封建大家族的缩影。

  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叛逆者,觉慧三兄弟都有反抗意识,只是觉新由于身为长子的责任和各种原因,最终放弃了,而与觉民相比,觉慧显得更激进,反抗得更强烈。

  或许因为觉民与觉新替他担当很多责任,觉慧无所顾忌地追求新思想,是进步的新青年,个性明朗、敢爱敢恨,从来都不愿做任人摆布的傀儡,和哥哥有共同的理想与事业,他常常贪婪地阅读《新青年》等新刊物,即使被祖父关在家里,也要通过诗报等了解时事,他参加反军阀请愿,也参与罢课、游行,还积极参与《黎明周报》的工作,写一些反封建的文章,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新时代的到来,无时无刻不走在通往希望与光明的道路上,且从未放弃过新思想,从未放弃过理想与追求。

  他觉得人人平等,不应有等级之分,所以他从不乘坐轿车,并平等对待每一个下人,可是公馆里却是充满了不公,女人的地位总是低人一等,而奴婢又像物品一样被人给来给去,那里的人永远做着不避要的牺牲品,以致鸣凤投湖自尽,梅芬郁郁寡欢致死,瑞珏痛苦着分娩而死,这些疼痛都更加坚定了觉慧反封建的决心,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旧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同时,觉慧也有不自信的一面,练习话剧时也曾感到紧张和不安,“我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人在看着我。”他有时也会矛盾,会犹豫,他喜欢鸣凤,可她是丫头,婢女与少爷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他觉得爱情与理想不能两全,甚至会遗憾和抱怨她没有像琴那样的出身。他曾给过他鼓励、希望和勇气,他的爱也在黑暗中给过她光明,因而她爱得无怨无悔又不求回报。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她,她的爱终究比他的更坚贞。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的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可是觉慧却始终觉得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所以他不愿像大哥觉新那样惟命是从,持“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面对拥有绝对权威又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他从未害怕,他敢反抗高老太爷的`命令,他支持和帮助觉民退婚……他做了那样多,最后他做了别人没做过的决定,他早已对这个家感到痛恨,无奈而又厌倦了。他看到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痛苦,那样多的眼泪,周围的悲剧是那样多,而“这个悲剧的受害者又往往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制造者的帮凶”。他再也没办法忍受了,他已经忍了十八年了,他现在就要离开这个死气沉沉、布满乌云的家,去到上海、北京去,哪里有他的理想,他相信新的思想总会代替旧的,就像皑皑白雪,“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印,常常是一步踏在一布上面,新的掩盖了旧的。”

  所以,他独自一人毅然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八年的家,怀着不知是快乐还是悲伤的心情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去。

  《家》读书心得6

  这两天都在看巴金的《家》,没事翻来看看,也摘抄了不少。说来惭愧,要不是今天要写读后感,可能这本书还得再陪我几天。为了这篇读后感,我可是煞费苦心,早上老早起来了,刚睁开第一只眼就开始看了,还有半本呢,今天必须完成。

  言归正传,《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巴金的书。总的来讲,本书还是挺具有特色的。

  《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然而,他们所走的人生道路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人物有许多,其中有的及其专横,高老太爷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高老太爷是巴金笔下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复杂而又富于立体感的封建家庭统治者形象。他可以随意给人定罪,胡作非为。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封建道德的化身,是典型的封建势力的捍卫者。

  小说自来就由矛盾构成,和高老太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觉慧是作者竭力塑造的形象。巴金在他的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同时,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巴金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动荡的社会。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有些人选择了固守,然而大部分人,选择了顺着时代潮流的方向。封建社会是黑暗的,所以书中闪耀着的青春的色彩,自然成了一个亮点。

  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迸发出应有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读书心得7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家》读书心得8

  《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讲述了旧社会新青年为自己的理想而打破枷锁的故事。

  这部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小说中的人物,虽是虚设,却影射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在巴金的笔下,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个社会上人的气息,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曾在《激流》总序中写道,“青春是个美丽的东西。”

  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其中既有专横、冷酷的高老太爷,麻木顽固的五老爷克定,腐朽残忍的冯乐山,敢于向封建专制抵抗,追求自己忠贞爱情的刚烈丫头鸣凤,温柔贤惠的瑞玉,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觉新以及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年轻一代。

  主人公觉新、觉慧二人代表了二种不同的性格,这也导致了他们所选择的路截然不同。

  觉新这一形象最令我叹息,他虽然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在生活中成就了他委曲求全的懦弱,顺从的性格,他在高家的事物上兢兢业业,办得井井有条,却在自己的婚姻和愿望上十分无奈。他背负着家族的负担——只因为他是长子,去应付各种勾心斗角,逐渐变得麻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其实并非他的初衷。他想与梅芳结婚,却被家人拆散,与素不相识的瑞玉结婚。与瑞玉婚后慢慢培养出感情,却又因高老爷子病逝,不允许临近生产的瑞玉在府中生产,要搬去离府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觉新面对这一切却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他只能不断安慰自己再忍耐一下就好。由于懦弱带给他的一切不幸,成为当时封建社会悲剧人物的一个缩影。

  觉慧却是巴金先生笔下富有蓬勃朝气、热血、勇于斗争的一个突出形象。他在封建家庭中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是因为受过新时期教育的思想,在当时的时期他心中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对这样的家庭充满了恨,讨厌封建家庭的这种生活方式。觉慧不希望自己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缚,在这种情况下,觉慧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及思想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他主动参加学生运动、社会革命活动;,他反对旧社会的制度,写反对旧思想的文章、刊物,编写向封建主义讨伐的文章,只帮助觉明一起抗拒包办婚姻,大力宣传进步的思想。

  觉慧就像是那个黑暗时代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星星,它指引着一众新青年走向新的思想解放。

  “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觉慧的话,在我的心头萦绕,并且令我为之一震,热血澎湃!

  《家》读书心得9

  巴金先生的《家》,是我一直想读却又未曾去读的,记得九年级有一篇文章叫做《家的序和跋》。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学习到这篇文章时,便将《家》的大致情节讲给了我们听,她说的是那样吸引人,不禁让我立刻捧起这本书来读。现在,暑假到了,我终于是有时间去读这本书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种事。有快乐的,悲伤的,令人痛苦的和不合常理的。各种令人愤怒的事件的起因都是这个家庭中很多成员的腐朽落后。特别是由于高家祖父的一切所作所为和太太们的煽风点火。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当年的封建礼教是那样可怕,以至于把人逼向死地。其实高觉新的内心并不坏,只是他不敢反抗家里长辈的命令,可以说亲手害死了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的妻子。即便后来他有所悔改,但事情都已过去了,后悔也来不及。

  其实我所一直认为的家是可爱的,温馨的,而不是像书本中描写的那样,束缚、顺从、压迫,那简直是太可怕了。书中从头至尾唯一一个具有先进的思想并为之付出行动的人,当然,高觉民也是如此,但那是后来的,是他在快要失去最亲的人的情况下。我认为既然是要反抗,就一定要是一开始,而不是非等到被逼无奈的境地后,再去反抗,到那时,即使为时不晚,但给自己、别人不免付出很多痛苦。那么就来谈谈高觉新好了。

  高觉新作为思想进步,但行为保守一类的代表,他的坎坷经历常使人感到心寒。首先,他因顺从而被迫不能与自己亲爱的人结婚,这导致两人后来都痛苦不堪,所以导致后来的他的爱人因痛苦不堪加疾病缠身而最终去世。再到后来,又因为老祖宗的死,他听从家里各种太太的话不让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生产,最终导致妻子生下孩子便去世了。这是给他带来的多么大的打击啊!也是从这以后,他开始反抗了!其实高觉新的人物设定很巧妙,他既是拥有先进思想的后一辈,又是代表封建势力的老一辈,他是不敢与家中的各位姨太,太太还有叔叔们作斗争的,因为他承担的是一个一家之主的责任,所以他所承受的已经够多了,这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已经尽了他的所能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怪他,因为这个不敢忤逆大人的他,不知伤害了多少人。高觉新的事迹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时需要放开自己,虽不说与家人唱反调,但也要忠于自己。

  高觉民是一个进步人物,但他的进步还不够明显。他相对于高觉新,在行为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有时,他也还是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打算。他是一心一意的爱着琴,只是在有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站出来反抗,太不正义了!但是,转念一想,难道人不应该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所爱的人而去争取吗?我们也许又应该原谅他。可是我印象中的高觉民却有些懦弱,有事,面对弟弟高觉慧的责骂及嗔怪,总选择沉默,面对家中大人的建议,也选择沉默,当自己要被逼成亲时,选择的依然是去找三弟商量,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像是个无脑之人。其实也许应该赞扬他,要不是因为他的坚持,也许高老太爷也不会那么大发慈悲的放过他。高觉民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是要为自己心爱的人所付出的,因此要敢于想家人或其他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反抗,而不是整天郁郁寡欢,像个被囚禁的犯人。

  高觉慧在书中就显得较为厉害了,从头到尾他都在不服不满,都在反抗。他反抗祖父,反抗大哥,反抗叔叔婶婶,他的生活从来就只有反抗。哦,还有短时间内,鸣凤带给他的爱情的欢乐。觉慧他是一个永远都跟得上进步思潮的人,不光是在思想上,更是在行动上,我个人认为他与他的大哥,二哥相比,进步的不止是一点点。他会在祖父不允许他出门时,悄悄地跑出门,会在全家人都同自己作对时,也能冷着脸不理,在二哥觉民碰到难题时,勇敢的帮他解决,即便他也曾嘲笑过他。而这么要强的他竟然也有过惨痛的一段经历,那就是鸣凤的死,这痛苦对于觉慧来说是巨大而又短暂的。之所以说巨大,是因为他曾深爱着这个少女,并且是因为自己的不注意而没能帮助这个少女而使他被迫跳湖致死。而短暂,便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死,即便是自己爱的人,那也没有什么,那是只够人们伤心一段时间的。所以觉慧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高觉慧的故事告诉我们,反抗比起嘴上说说更为重要,但是我们又是决不能将工作为轴心而不去顾自己所爱的人了,两头兼顾,才算得上精明了。

  《家》是一篇震撼人心巨著,里面只是围绕一个点来展开进行讨论,但是却让人觉得自己身处其中,貌似任何一个人都与自己有关,他们痛苦,自己也感到痛苦;他们快乐,自己也感到快乐。所以这本书是由内而外地击垮了我,和众多像我一样的读者。

  何其庆幸,读到这本书。

  《家》读书心得10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小说中的人物,故是细节都是作者极为感触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爷作为祖父的影子,三个孙子,觉新不敢反抗,觉民和作者敢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新青年的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不抵抗主义,小说语言明快流畅,笔调抒情热烈,读起来真挚感人,动人心魄,深受读者欢迎。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504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