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3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3篇

更新时间:2023-04-08 15:14:49 点击: 来源:yutu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了1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希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一、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结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求知能力、学习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是无法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培养现代人才的核心工作。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活动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因此存在着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此外,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不科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的专业专才的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困难

很多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放远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培养措施

(一)加快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发展需求,展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加快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注重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将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例如写作课教育可以与网络知识相结合,增加网络写作的教学内容;加大对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中新时期文学的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光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二个部分组成。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相应地增设实践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例如加强广告文案策划、应用型写作、口才与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等课程的安排。

(二)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

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发展方案是促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首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人文素质与专业技能协调发展。知识的提高、理论的掌握、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人文素养又具备现代文化素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应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既注重课内文化教育又注重课外文化积累的———学生。第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差异、因材施教。建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提高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多样化、分批次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加快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当前的教育体制,是高校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必然举措。

作者:徐晓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三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课程,其设置多偏向于语言文学类科目,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而在高科技发展的当今社会和各学科整合互动发展,推行通识教育的当下,传统模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在现阶段如何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是该专业院校必须解决的间题,以便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下,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播我国的古典文化精髓,为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课程分布不均衡

如今的大学课程设置均是以三年时间为设置标准。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时间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目前来说为了实现通识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会有一定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但是公共课程占了大部分时间。对刚入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其直接从高中的全面学习转换到单一专业的学习缺乏一个过渡适应的过程,从进校开始就缺乏一个过渡时间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导致需要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才能适应课程,明确学习目的。但是,由于很多的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完成,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科目。此外,如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要求课程设置的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在一门课程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设下一门课程。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学生在完成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要在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完成之后再开设。而由于大学一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有限,大学二年级基本上才会全面开设专业课程,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遗留或集中安排在了大学三年级。而对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课程安排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

(二)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化

就一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来说,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毫无疑间的是专业课程是课堂教学及课程设置的重点。而传统教学安排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大多集中为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但是这对步入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其知识需求,也不适应21世纪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发展要求。目前,对在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程的安排比重过大,而实践课程的安排非常有限,在理论和实践课程安排上不平衡,且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如实践课的安排大多采取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实践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策略分析

(一)文理兼修实现通识教育

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重点主要集中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整个课程以汉语言文化的基础理论为主要设置模式。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实践课程相对是缺失的,以“宽口径”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专业理论的特色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无法真正落实。而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专业方向课程减少,如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开设较多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而缺乏针对性人才师资力量的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就会减少开设或者是根本就不开设;而这就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不够鲜明。

因此,在当下的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以“开放式课程”为设置理念,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要求的核心内容,并开设以能力运用为目标,实现通识教育思路、适应教学模式、多接口课程实践为内容的新课程,以便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原有的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创新,最终实现“课程开放”的目标。

因此,在课程类别的设置中应将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纳入设置理念。并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学科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以此为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逐渐替代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重视知识点传授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步入国际化潮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阵汉语学习热潮,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有其独特的魅力,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人数还是很庞大的一个数字,同时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但就目前的就业前景来说,在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也是很紧张的,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所以如何将就业问题与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挂钩,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利于就业的课程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间题。

所以,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自动化办公中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课程的设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操作能力,实现通识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很好途径,学校可以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由专业教师讲课带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便于学生在第一线亲身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课程实践形式,让学生对民间文学或名家作品进行加工、评论或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分制下多开选修课

目前高校由于课时设置的间题,大多以课内必修课为主,选修课可有可无,非常有限。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宽厚的知识面是其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为此,高校应该在必修课开设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可以将基础理论课程和有特色的公开课相结合,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点。例如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四)士曾加实用性课程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还应在课程中重视就业能力的培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锻炼口才、文才、心理教育等能力。由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新闻出版等行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编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要掌握相当的技术能力,如熟练运用WORD文档进行文字编写、运用语言制作网页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了大量的阅读,扩展知识面还要经常练笔,尽可能与媒体编辑、记者沟通,并且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专业课开设的同时,这类实用技能性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用性课程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WPS系统,包括文档、表格、幻灯片处理);熟悉各种公文写作;提高英语口语等就业必备实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通识素养,培养其综合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各高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应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多样性,重视实践能力培训,打好就业基础。所以研究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四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教学

一、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目标

汉语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语言,它承载中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用来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汉语言、让小学生为汉语言背后的文华感到骄傲、能够用标准的汉语言完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任务。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却发现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这说明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教学效率不高,小学语文教师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水平。

二、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1、从兴趣爱好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在开展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如果语文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学生会因为觉得这些知识太枯燥而不乐意学习。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兴趣爱好着手,让学生了解与兴趣爱好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会愿意自主的吸收汉语言文学知识。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部分学生受到耳闻目睹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生就能在学习汉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深厚的汉语言文化,他们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会成为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力量。

3、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会让小学生产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没有用处的感觉。为了让小学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教师要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着手,让学生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理解到自己学好汉语言文学知识,就能提高语文应用的水平。

三、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方法

1、从教学主体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以“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非常排斥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为了让学生愿意自主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可以从教学主体上创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主题。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自己曾经很有兴趣的汉语言文学事物,。一名小学生非常喜欢打《幽城幻剑录》这一款游戏,他听说这一款游戏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连一块石、一根草的命名都应用着典故,这名学生对这款游戏有强烈的兴趣,然而却不知道如何鉴赏这部游戏中蕴含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他的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起分析游戏中谈到的名词,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游戏中的饕餮这个怪兽源于中国的古书《山海经》,这部书中描述它是羊身、虎齿、八爪的怪兽,它的眼睛在腑下,十分贪吃,现在人们形容一个人十分贪吃,且食量很大的时候,就会说他像个饕餮。教师可以引导这名学生继续提出有可能是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范围,自己和学生一起研究。

2、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习惯给学生讲述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这使学生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非常枯燥。为了让学生改变这种教学认知,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方法上创新。

比如一名小学生很有兴趣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教师可以从成语典故这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了解到“秦晋之好”这个成语的由来,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到这个成语的出现源于秦晋两国的一场婚姻。那是在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比较强大,晋国国君夷吾出兵攻打秦国,然而却作战失败,秦国当时还不够强大,虽然秦国一时战胜了晋国,秦国国君却不宜与晋国为敌,秦国国君为了巩固和强大的晋国之间的关系,于是将女儿怀赢嫁给夷吾的儿子公子圉,两家从此成为“秦晋之好”。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典故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对婚姻进行祝福,却有“秦晋之好”这种说法,却不说“百年好合”呢?学生经过思考就可以了解到,虽然这两个个成语同样是描述婚姻的一种状态,然而“秦晋之好”却偏重于描述婚姻的社会层面,而不是描述于婚姻当事人的感情层面。

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汉语言知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汉语言文学很枯燥。

3、从教学平台上创新

在传统的汉语言教学中,汉语言教师不太注重创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成果。实际上,给学生一个展现的平台,这个平台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以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典一个古典诗词欣赏会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语文课本以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学生要说明这首诗词为什么很优美,它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等。在这个诗词欣赏大会里,学生能够通过诗词欣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审美品味、展现自己的汉语言水平、享受和其它学生交流的乐趣等,从而学生得到学习汉语言知识、应用汉语言知识的动力。小学语言教师给学生创建展现的平台,就能通过这个平台给小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结: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低下,这体现在部分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汉语言知识上、对汉语言的知识非常肤浅上、学生不能应用汉语言流畅的进行社会交流上。语文教师只有从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才能通过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蕾。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2].连亚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3].梁琳。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五

摘要: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具有重要意义,能完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藏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藏书体系不完善、藏书数量欠考虑、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技能低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采取完善措施:健全汉藏书体系、确保藏书数量、加强馆际协作,并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馆际协作

为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样既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还能调动人员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制约藏书工作顺利开展,对人们有效获取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资源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意义

为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完善藏书体系。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有利于推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满足读者需要。读者为了更好获取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做好整理工作。从而方便资料查阅,让读者便捷、迅速的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新时期和新需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构建健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满足读者查阅与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另外还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让他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

二、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问题

虽然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制约工作效率提升,也影响藏书作用的有效发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藏书体系不完善。对读者的需要不了解,忽视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没有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藏书数量欠考虑。对读者的需求不了解,忽视调查研究工作,从而导致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过程中,对藏书数量欠缺全面考虑。再加上藏书类别单一,不利于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三)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不重视馆际协作,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不到位。这样不利于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工作人员技能低。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忽视相关规章制度和计算机技术学习,甚至不注重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难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对策

为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效率提升,提高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和阅读爱好,考虑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有效的藏书计划。并确保藏书数量充足,类别较多,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同时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对藏书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数量充足,购置最新的藏书资料,形成完善的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二)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数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考虑读者需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需要,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确定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最佳复本量。例如,可以按用书人数每5-10人购置一本,以满足读者需要。还要保证重点图书的藏书量,做好采购工作。适当增加中外名著的复本,满足读者阅读需要,拓展读者视野。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馆际协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家图书馆难以全面收集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为弥补这些不足,加强馆际协作,促进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目录,方便查阅和了解。加强馆际现有的互借活动,增进相互了解,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藏书质量。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做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责任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推动藏书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作用。对有效保护藏书,满足读者需要,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存在的不足,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护馆藏文献,满足人们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四。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2]张炜。古代文学中古典文献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xx,(06).

[3]张卫。中文图书馆藏合理性分析与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

[4]刘思淼,高钰晨。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现代语文,20xx,(07).

作者:魏玉珍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六

【摘 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主体全面发展:要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主体自由发展:着重于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关键词】全面自由发展;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意义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教育的独特领域,所培养的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卓越教育人才。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公民,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人才强教”战略已成为许多教育者的共识。而师范院校是教育人才孕育的摇篮,也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教师培育的重要场域。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导向就是塑造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师范院校本科大学生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担负着塑造未成年人群体成为未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导师角色。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标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理念是相通与一致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切入口,论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与卓越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性。

一、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念与文学的力量

尽管素质教育在中国已实施多年,但对何谓“素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何在,依然是个回答未尽的问题。而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学说或许正是对素质教育本质的最好注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彻底解放,人的志趣、思想、道德、审美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从不完全人变成为一个社会关系的完全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他赋予“发展”含义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个是个人能力或才能的发展,另一个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二者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概括而言,“发展”既包含能力,又包含“社会关系”,所谓能力是指人的潜能素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觉醒,外化(对象化)和伸展所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2]人的潜能素质是沉睡的一股自然性力量,它并不是自然显现的,形成为能力必须经过后天的开发和挖掘,而后天开发的唯一途径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还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该学科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师范院校必须明确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实现未来所任教的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

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对处于成长期学生的浸润与侵袭,客观上要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与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才能担当起人格处于形成期学生的人生引领者角色。各个学科的教育人才均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指导,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与工具理性的束缚,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尤其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实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与感化。

夏丏尊在《文学的力量》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力量是事实,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国就知道拿文学来做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工具”。他进一步指出,《黑奴吁天录》一书使黑奴得到解放,青年人读《少年维特的烦恼》有因而自杀者,因此必须明确三点:第一,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第二,文学力量的特点;第三,文学对于读者发生力量需要什么条件。[3]我们逐一展开来说,首先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具象”、情绪,鲁迅《阿Q正传》假了名叫阿Q的人,就把中国人胆子小、爱面子、爱虚荣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写尽了。其次文学的力量是感染的力量,教训的力量是带有强迫性的,文学的力量是没有强迫性的。文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这种力量看似绵软却极具渗透力,能够触碰与震撼人的心灵。最后是文學对读者发生力量的条件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共鸣于学生而言具有个体差异,若要产生群体性的文学共鸣效应,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在文学世界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必须具备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完成对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打造。

二、主体全面发展:基于生命和谐性的母语教育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承担着美育、德育与智育的人生发展的多重任务,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身心高度一致的生命和谐性,基于生命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科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

近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浪潮中,关于卓越教师的探讨较多聚焦停留于教学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塑造人,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的教育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才能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审美、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真正的教育改革须从施教者接受师范教育时开始。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语文教育人才的重要专业,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引航人生道路的重要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起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师范院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卓越教育人才,才能最终落实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因此,“主体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共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师范”也,中国现代教育先行者陶行知主要从教师知识储备与道德养成两方面对学生的引导角色进行定位,而对后者因为要求的模糊性、笼统性往往容易被搁置。语文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未能充分发挥其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语文教育的整体性被拆分,语词与常识教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去意义化”问题日益严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与理性思考力惊人地匮失。语文教育缺乏对后者心灵与现实人生的观照,会导致语文向碎片化的困境沦陷。爱因斯坦认为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将无法使人类获得真正快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因为生活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却无法造就和谐的人格,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一条受过良好训练的狗。[4]卢梭也反对教师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做人的观点。实现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必须从知识、人格两方面都进行着力。传统学校教育多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等智力层面素养的形成,对情感、品德以及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关注不够,不利于教育实现培养有知识、有智慧、懂节制、有完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因此,语文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向内涵式教学发展,解放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世界,重新阐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学卓越教育人才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时代使命。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使他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成为现代社会知识与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三、主体自由发展: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的养成

古往今来,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力与自由精神的论说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这一命题蕴涵着深刻的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打破固有的师生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让学生从师道威权的强者意识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应该成为未来“卓越教师”的基本价值标识之一。在基础教育的众多学科中,语文教育毫无疑问担当着塑造学生人格与平等意识的最为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显与隐两方面的道德渗透,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才对人类灵魂的塑造功能愈益突显。但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的要求往往又不可避免地与教育自身的强制性产生冲突。如何协调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教育规训的冲突,让学生在教育规则内实现主体自由发展,这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教师是塑造自由行动者的人。为人师者须保持心灵的充盈与丰润,才能让充盈与丰润撒播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用富有生气的思想震荡学生的心灵,用机智与幽默唤醒和解放学生的思想。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自由思考才是通向教育目的的出发点。但思想的自由与学校规训的强制性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对学生驯服的强制性和儿童自由能力的运用相悖,所以“人们怎样才能把服从于法则的强制和运用自由的能力结合起来。因为强制是必需的。我怎么才能用强制培养出自由来呢”。尽管康德并未言明问题的出路,但他却谨慎地提醒,“教育必须带有强制性,但绝对不能是奴役性的”。[5]卢梭尖锐指出,传统教育很可能得到的是“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6]如前所述,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碎片化教学扼杀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学无法唤醒与解放人的心灵,教育工具化趋向的强化正是对学生主体自由发展精神的限制。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教育推崇理性与科学的力量,与日常生活、人的自由世界已渐行渐远。教育陷入极端功利主义话语危机,拯救与解放人的心灵,恰恰是当前卓越教育人才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牛利华指出,现代人的异化状态已被确证为一种事实,在教育中体现为:人被教育所驯服,被迫直至甘愿堕落为手段,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缺失了自由和创造的维度;在现实生活中,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置换了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内核。[7]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本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要实现起来却是举步为艰的。我们须切记,教育不是让人匍匐于教育威权之下,变成一个奴颜婢膝的被施教者,让人思想空洞与机械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尽管富有知识,但却是一台内心残缺的知识机器。语文教育应该通过种种文学或文化现象的探讨,允许学生发出思辨、质疑的声音,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自由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卓越教育人才,须将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实现学生主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目标。培养卓越教育人才不唯功利性,以高远的教育目光放眼未来,造就一大批精专而又基础扎实、思想解放自由的教育人才群体。在卓越教师的培养探索中,我们还必须打破一种固有的思维与成见,即认为“卓越教师”就是教师群体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教师,仅是少数者的荣耀与专属。卓越教师培养,应追求教师行业整体的卓越化,招募与集聚优秀的教育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并以此产生附带效应,使教师群体普泛性地追求卓越,从而形成整个教师人才队伍向高素质、高层次的渐进与蛻化。

【参考文献】

[1] 王新宏。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选择的启示 [J].高教探索,2014(2).

[2] 王友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多重视域的研究[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5.

[3] 夏丏尊。夏丏尊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06.

[4] 谢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6.

[5]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光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6]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7]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学省察--兼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样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7.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己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己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八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转变,如何在新时期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就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新媒体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解决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媒体环境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一、当前网络环境给汉语言发展带来的困境

第一,网络流行语给汉语言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给汉语言带来的冲击和条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达到了网络群众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和效果,丰富的网络语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和词汇量的增加,给我国现阶段的语言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的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词汇量的增加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现阶段的语言发展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网络流行语展现的是年轻人的个性和独特性,在表达方式上独具一格。相较于传统的语言来说,网络流行语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网友们的内心感受和内心情绪,更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理解和关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文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流行的咆哮体和校内体恰恰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二,信息受众和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使用使得信息的受众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使得网络平台和传统的信息交流平台扮演的角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学生作为受众一直接受的是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这是一种单方面的信息传输,受众难以和传播媒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受众想要发声既没有渠道也没有权利,新媒体的使用彻底地颠覆了这一点。

另外,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语言习惯和书写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电子书写的方式进行交流,对传统纸质媒介的依赖感和尊重感度大大减弱,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提笔忘字,“稀饭”这个网络流行语表达的是喜欢、喜爱的含义,它流行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电脑上打字错误造成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在人们对电子媒介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前提下受到极大的阻碍,当人们不能从纸质媒介中感受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内涵时,汉字独特的魅力也就难以展现。另外,当前媒体表达的把关人尚处于缺位状态,网络传播自媒体化倾向日益明显,每一个在网络上的人都渴望自由地表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传播内容谣言化趋势日益明显,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时通常顾名思义、断章取义,导致信息传递不真实、不完整、不严肃,这就会给受众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和碎片化的信息会让受众的思维方式也变得碎片化,导致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缺乏逻辑和深度,这是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的。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大多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直接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第三,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脱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其教学形式是一种平面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汉语言专业基础教学必然是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和语言学教学的本质相背离了,因为语言来自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就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总结生活词汇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新一代学生对汉语言独特的感知和把握方式。

二、在网络平台中传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特征

第一,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之下,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各种教学资源都可以即时高效共享,这就可以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大助力。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找到一切所需的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云盘、录像、光盘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体系,深刻地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高校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合理地编排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被教师以多元化的结构和顺序呈现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讲,网络资源本身就是汉语言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数据库。比如说在加强汉语言文学口语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诸多名家口语的集锦放在学生都可以触碰得到的地方,也就是在网络平台中教师需要对所需的资料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变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数据库。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进行练习解读。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沟通互动都变得微妙起来,这种微妙的变化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需要依靠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教师要意识到这一趋势,学会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任务安排,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变革力量。

三、解决新媒体下汉语言发展问题的对策

第一,规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网络流行语。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汉语言文学的变革和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流行语,也要客观地看地其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网络流行语给一些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创新了汉语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高低不一,有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有一些则不然。网络流行语的受众集中在学生群体中,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对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较差,缺乏科学的和客观的认识,导致了网上流行的语言没有正确的语法规范作为指引,和汉语语言的规律南辕北辙,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的引导,既要让学生享受到网络流行语在交流中带来的快乐和便利,又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正确性认识,这样才能逐步引导网络流行语走上规范和正确的道路。

第二,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目前阶段来看,汉语言专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和深化的研究就必然需要依靠网络平台,将汉语言教学引向现代化的道路和趋势,而汉语言教学模式的变化恰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目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协助之下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汉语言学习基础和发展基础,使得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完善地构建知识体系和结构。庞大的信息储备和数据资源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在汉语言教学中的主要原因,如果教师能够把握用这部分资源,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个性,让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互联网以及校内局域网络,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建崭新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沐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罗义华。对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祖国,2014(6):1-5.

[4]吴玲玲,丰鹏,欧婷婷。从颜色看中西文化差异[J].世纪桥,2011(5):50-70.

[5]张梦珂。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分析[J].课外语文,2016(06):2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互动平台,给人们表现自我创造了空间。人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日常交流语言的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独立存在。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下的语言表达形式,必然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论文针对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助于对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语言文化深入了解。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运而生的,不仅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人们的观念意识具有影响力。所以,从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网络语言所发挥的作用

1.1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

网络语言及时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包括网络上聊天、思想观点的表达等等,都会使用这种语言,不仅表达到位,而且形象而幽默。语言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信息传播,随着网络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网络语言之间推广,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非常有助益[1]。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的特定语言,是基于网络的特定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属于是网络使用者所应用的语言。汉语言本身就存在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汉语言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在语体结构以及语言表达规范上都发生改变。网络语言的存在,使得汉语言形态变得灵活多样,便于日常交流。网络语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根据网络聊天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而且具有创造性,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直观而容易理解,而且风趣幽默而容易被人接受。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性是不可忽视的,对汉语言文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网络语言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准确表达出来,对方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能够准确理解。比如,“给力”就是网络语言,目前在传播媒体中经常使用,已经成为日常汉语表达形式,对汉语言文学的词库也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这些网络语言的运用,主要是在口语表达层面,书面语言中用这种表达方式,主要为了准确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受众易于理解[2]。网络语言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词库内容更为丰富,词汇简洁而内涵丰富,且受到年轻的欢迎。

1.2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环境中自发形成的语言,其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中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网络语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该种语言的优势充分你发挥出来的同时,还要针对其负面影响提出解决措施。网络平台的规范性不强,更无法诉诸制度化管理,这种网络语言必然会存在各种弊端,多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一些网络用语并不是对汉语词汇意识的正确表达,而是为了体现新奇而刻意曲解,甚至会使用错别字,没有重视语法规范。如果这种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快速传播,就会必然会对汉语言文学范式造成极大的冲击力。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正处于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如果过多地接触这种语言而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会养成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对于汉语教学是非常不利的[3]。

2、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有效解决措施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网络语言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2.1重视汉语言文学规范的教学

网络语言之所以快速普及,是因为其具有可取之处,在合适的场合进行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可以体现出语言的时代感,而且还可以使得交流气氛更为轻松。但是,网络语言往往不符合汉语言文学规范,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了解网络语言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之处,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基础知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采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切不可混淆[4]。

2.2日常交流中要规范用语

要避免汉语言文学发展受到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就要引导青少年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以及书面语言的表达中,要强调规范用,以扩大语言文学的影响力。通过强化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力度,并逐渐渗入到网络语言环境中,以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充满活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各种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对于逐渐受欢迎的网络语言,要使该语言系统规范而且起到语言文化载体的作用,就需要针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使其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梦。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言的冲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46-47.

[2]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01):73-74.

[3]张树森。网络语言亚须规范化[J].学术交流,2014,(07):78-79.

[4]刘璐。勿使网络语言影响汉语言的传承[J].雪莲,2016,(36):24-25.

作者:彭龙宇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十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是与中国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专业,对于传承、发扬中国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带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但近几年,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又缺乏创新,一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应用的部分明显不足,以致于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缺乏“灵性”,实践应用方面不能灵活适应。故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应重新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向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创造性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汉语言文字、文化的学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文学理论和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夯实汉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出于对“文学性”的崇尚,开设课程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内容的理论性和艰深性,特别是涉及古典文学的部分,教师害怕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往往以“教”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少有自主理解、思考的过程,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所学完全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只学皮毛,掌握了大量的辞藻,但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却明显不足。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正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不能明确自己喜好的文学风格,未能集中精力弥补自身创作技能的不足,在语言文字应用时就更难以实现“个性化”,没有自己的意识、观点及独特的表达方式等,但这些才是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方面。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十分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复兴。

2.教学目标与手段的单一性——实践应用性不足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缺乏活力,还在于教学目标与手段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1)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培养为富有较高文学创作能力的作家为主要培养目标,在教学成果考查时,会以学生创作、发表作品的量为主要标准。而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创作成功与否,与生活的体验和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单纯地为了发表或者完成课业目标的创作难以与实际相结合,也难以表达真情实感。当今,尽管我们也十分需要富于创造力的文学艺术创造者,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应用已经远远不是仅做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还要结合不同行业需求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即有了更多具体的专业化需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作能力,还要有实践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现代技术使用能力,只有将语言文字的应用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才能培育出更专业、更全能的应用型人才来。(2)教学手段。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都以在室内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语言文字创作、应用的环境大都是通过书本上的设定和要求进行的,而对于生活中、现实工作中的情况其实并不了解,也缺乏深入的体会,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手段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也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先进现代教学设备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向创造型、应用型的新转变

1.创造性教学举措

(1)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理论与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感知和意愿,注重“学”的反应。比如,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欣赏视角和欣赏感受,教师要给予引导和解释,培养其审美价值,激发潜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2)保障学生“思”的过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把教师的讲授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的重要性。“思”是重新认识和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和结构,而且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思维的活跃性,激发了思维的创造性,能够将所学内容个性化发展,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组成部分,从而让文学创作和语言文字的运用充分表现出个性色彩,创造出真正独特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3)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还在于结合学科特点,给予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能够有足够的沃土来培育。首先,文学本身是富有形象、情感、审美等内在属性的,如果学生不能切身体验,会很难充分理解、感受并获得审美价值认同。所以,在创造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视听作品呈现或者舞台剧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感受文学形象、体会作品情感基调等提供现实的途径和条件。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切实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而只有在熟练基础上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和发挥。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练习,让他们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提升综合能力。

2.应用性教学举措

(1)注重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涵广泛的学科,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类型,其可以细化为语文教育、新闻传播、办公文秘等相应具体的模块(当然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相关具体专业,有更专门、具体的培养方案,但这与汉语言文学整体性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各方面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具体模块对于写作技能的不同要求和侧重点,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都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字表述的训练和不同写作要求的掌握。

(2)帮助学生规划未来职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缺乏统筹和整合,学生在专业学习时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将会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应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性,帮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把握自身优缺点,依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帮助他们规划、明确职业方向和学习目标,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重点,也能大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其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类型是多样的。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实践体系在实际安排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面面俱到。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用性,就是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实的工作岗位及相关行业形成对接,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综合运用阶段能够熟悉实际工作的具体业务需要,以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密不可分,加强教学中这部分的使用、应用,对于师生都有益处。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明显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就业前景、发展前景都不容乐观,亟须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而今,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是各高校的共同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向创造性、应用性转变是时代的趋势,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单纯地讲授知识,要发掘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还要重新规划课程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有能力、有专长的新型汉语言文学人才,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顾路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新西部》(旬刊)20xx年第2期,第127页。

[2]徐汉晖、章琼:《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xx年第34卷第1期,第160-164页。

[3]李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与建设探索》,《语言建设》20xx年第2期,第21-22页。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论文 第十一篇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提下,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时,对现代汉语言文学学习进入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策略性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才情培养

引言

无论是时代还是语言艺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如何基于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将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发展,促进教学进步,提升学生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言作为语言类学科,更需要与技术和谐,与时代共同进步,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与时俱进的学生。

1、信息化对于学科的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可谓日新月异,教育教学理念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必然。

1.1教育教学事业本身的需求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语言艺术类学科,是对语言进一步深入探究,将语言艺术转化为良好口语或编辑写作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将该学科局限于理念性的语言艺术学习,极大阻碍了学科特性的发挥和对于人才的基本能培养,不能满足教育教学事业本身对该学科的基本要求。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在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挥专业特性,保障专业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不断完善自身的才情培养,实现学科人才塑造与培养的基本目的。

1.2社会进步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国经济已从快速发展放慢步伐,转向全面建设城乡一体化,并兼具对各行各业的助力与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供给人才及人才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单单就现代汉语言文学而言,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信息化的社会难以同步接轨,还需进入社会进一步学习与打磨,但学生才情的培养易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被消磨,不利于人才的运用。与信息化的社会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早了解社会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迈入社会或继续深造。

1.3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才情培养基本要求

教育教学事业一直是我国着重发展的重要事业,一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水平与国民素质有着直接且必然的联系,除了对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有充分体现[1]。比如对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能力就体现在学生接受教育后的才情表现,在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与教学手段的结合下,能够更好地发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能力,满足才情培养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满足社会要求。

2、现阶段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但是很多信息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未弥补,而传统教育又是首次与信息化结合,难免在结合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2.1双方之间缺乏正确认识

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自身、对于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之间对彼此与自身认知的不到位。首先是基于现代汉语言文学自身,一是很多院校没有正确地将现代汉语言文学与现代汉语言教育明确区分,前者更偏向理论性质,后者则趋向应用性质,虽然两者都兼备现代汉语言的学习,但是发展的方向不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也不相同[2]。二是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上,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学派真正坚守的人已经不多,新的阅读方式与写作模式的出现,冲击着文坛,也冲击着老一辈文学思想。如何转型发展是现代汉语言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其次是两者对于彼此的认知问题,高校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信息化的针对性教育教学本身的广泛性产生了冲突。如何培养学生才情,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兼具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言文学对于很多高校而言,都是一门开设较早,已经形成系统理论化的学习系统的学科,而与信息化的结合,是应当基于学科实际基础上开展的,这就需要学科与信息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磨合时间。

2.2社会需求与学生才情培养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学科本身虽然有意对学生的才情进行进一步培养,但是就业的压力促使很多学生更加偏向对于实践化操作,导致专业对学生才情的培养教学愈发难以开展[3]。

3、信息化发展与才情培养的策略分析

基于已经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迫切性及学科本身面临的教学问题,对于解决策略的探究是必然的。通过现状分析,要从根本上完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与学生才情培养的同步进行,需要从教育体系、教师专业素养与相关制度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

3.1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信息化发展的结合

教育体系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与信息化的结合也应当由内到外,由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开始。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是基于当下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必然变化。既要具备对学生才情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又要具备对学生专业性素质的提升,这是在现有教学基础上,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诉求。因此,相关的教学高校在开展该学科时,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适当加设如网络信息技术一类的学科,先帮助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接轨,再根据学生个人的需求,加设如偏向应用类或学术理论类的学科,让学生自主选择,同时满足学科本身的复合型。

3.2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的才情培养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指向灯。除了院校应当组织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外,教师自己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扩展自身的知识面,积极应用各类信息化教学设备,尝试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身能力,还能够与大环境下的信息化产生良好的互动,增强学科与信息化之间的联系。

3.3对于信息化管理手段增强

互联网技术是近几年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成果,其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目前还处于互相探索的阶段。两者的有效融合需要彼此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是融合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信息化固然能为现代汉语言文学带来益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因此,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将课程、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等客观因素最大限度地放宽,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发散思维,就文学层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网络信息化方面,则需要对教育教学事业进行深入了解,寻求最合适的融合方式,形成良好的信息化与教学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共同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融合[4]。

3.4信息化发展对于学生才情培养带来的影响与思考

以文学作品为例,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再如同以前一样捧着一本书反复阅读,电子化的读书设备等各种信息技术带来的产物使阅读文学作品成为流于形式的一种做法。人们很难像以前一样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体会其中的文学内涵,这非常不利于对学生才情的培养。与此同时,传统的教育形式与考核标准,也侧面压抑了学生自由化思维的步伐。现代汉语言文学不应是学生寻求就业的解决路径,而应侧重于对教学能力与学生才情的激发,为文学艺术输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育考核方式上,都不应拘泥于传统形式,两者之间既存在必然性,又互相存在矛盾与冲突。如何将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

4、结束语

现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独立且具有独特语言艺术魅力的学科,通过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于学科理论性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于学生才情培养、文学艺术领域人才打造的一个重要渠道。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事业的融合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两者之间如何融合、共同发展,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则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曙光。探讨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的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10):57~58.

[2]李霞。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探析[J].神州,2014(12):101~102.

[3]李晶晶。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53~156.

[4]刘建平。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与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6(2):81~82.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第十二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人才培养为模式标准,加强我国汉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判断,重点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性价值意义,依照汉语言的实际人才培养重点,开展合理的汉语言知识培养办法,不断完善汉语言知识模式的拓展,提升汉语言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

一、汉语言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分析

1.汉语言文化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汉语言文化教学中,往往以教为主,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和落实,缺乏对课件内容的分析。教师往往将内容原封不动的落入到课件中,通过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很少考虑讲授的具体内容情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往往无法接受。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创意教学,课堂上缺乏生动性,趣味性,一些学生往往不认真听讲,课下玩手机,发微信聊天。授课过程过于传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知识无法有效的拓展和提升。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没有清楚的认识其重要性,往往不能再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和吸收,造成课程整体的效率水平较低,无法顺利的了解具体知识内容,防治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选修优秀作者文学等内容。课程在设置上缺乏有效的专业化渗透,没有综合宏观的分析价值,缺乏综合性应用研究,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现严重的脱节问题,造成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知识经济体系不合理,高校课程的整体设置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水平,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发展水平,导致学生的汉语文专业无法有效的学以致用,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对课程灭有兴趣,人为学习这些课程也是没有用的,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

二、汉语言文学课程中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方案

1.建立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教学分析过程中,需要开展适合课程教学分析的标准,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主动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课程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师需要营造舒适、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课程活动基础形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标准的重要思想。依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标准,对不同的教学情况尽心分析,运用有效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综合发展质量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热情,培养有效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标准。

2.制定合理的课程专业设置标准

按照课程设置的实际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需要培养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过程。按照实际的教学应用,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汉语言文学的人才需要加强口语教学能力的分析,加强交流能力、书写能力的拓展,并非单一化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人才的整体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核心教学应用标准,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内容的拓展,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整体教学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另外,需要注重课程整体设置,分析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建设发展水平,实现课程专业的标准化设置。

3.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向适应

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养需要顺应市场的整体发展需求,依照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标准专业归属,判断符合人才培养的基础体制标准。在实际的问题分析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发展需求,重点判断可以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体制内容,分析不同专业学科所强调的课程标准,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形式,促进汉语言温文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4.汉语言文学综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着眼于未来,将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融合到教学中,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水平进行培养和提升,立足专业化的管理,满足社会汉语言文学人才的综合发展需求,实现新型人才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培养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课程设置为标准,不断统筹课程标准体系分析建设模式,加强社会发展的管控过程,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升文化的传承,推进社会的发展进度。

参考文献

张玉萍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丁颖20xx《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第12期。

古莹奎、刘娟娟20xx《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辽宁教育研究》第10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第十三篇

一、树立基于职业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

针对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强化共同分析,在分析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诗词楹联、旅游文学、导游词写作等相关知识。导游语言不仅需要职业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发挥其个性化、多彩性的魅力,通过创新驱动学生编写和讲解导游词,达到语言通畅、措辞合理,形象生动、风趣活泼,言语文雅,合乎礼仪的要求,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度划分导游语言知识的分析视角。

如在交际方式上,有书面、影像、现场、录音交际等,不同方式需要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书面导游词。“朋友们,您到过唐海湿地吗?您了解唐海湿地吗?当湿地走进咱们的视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神秘的沼泽,珍惜的动植物,还拥有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怪不得会被誉为‘地球之肺’呢”。这属于典型的现场导游语言;在导游与游客交际的语言情境上,因人、景、时的不同而自然相异。例如,在游览初期导游语言多平铺直叙,多用单句。后期增加讲解深度,巧妙设计修辞等;在语言的幽默表达上,要避免取笑他人、不合时宜的情况出现,通过把握时机恰当地融洽关系、调节情绪、摆脱困境和寓教于乐。导游语言的语音调谐、词语选择与锤炼、句式的选择与设计、语言表达的手法、语体和语言风格的选用等方面都是导游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视角。

(二)模块化分解导游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

导游语言涉及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需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掌握好语音、汉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楹联、诗歌散文、名人游记、旅游文学著作等也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包括横向模块与纵向模块两大内容,横向模块包括理论讲解模块和讲解实训模块。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情景化模拟、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纵向模块是不同的专项学习环节:一是现代汉语和方言板块,包括现代民族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概述等。二是普通话语音知识板块,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拼音、音变、朗读技巧等基础知识。三是汉字板块,对汉字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正确使用进行讲解。四是现代汉语词汇板块,主要包括词语的构成、意义、熟语、语义的辨析和色彩等。五是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加强学生对单句、复句、句群和常见语法错误等的理解。六是汉语修辞板块,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整和辞格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七是汉语的表达板块,主要是对包括口头表达的辅助手段、交际和讲解语言艺术在内的口头语言表达以及包括写作知识在内书面语言表达进行学习。八是古汉语与旅游文学板块,主要包括古代旅游诗歌的特征与鉴赏、游记的欣赏、楹联和碑铭以及摩崖石刻的分类与书写风格和特点等。

(三)互动式开展导游语言的师生共同分析。

导游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还要融入技巧、激发游兴。不同表达往往有不同效果。导游语言很难说有标准选择,师生互动式的共同分析使师生思想彼此碰撞,开展探讨式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行甄选,认识效果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例如为了训练将表达对象与所处语言环境统一,教师选择杭州岳飞墓为导游词讲解设计案例,教师和学生首先对个人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讲解,在师生的共同的分析中,探讨不同表达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共识。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导游语言适应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导游讲解中既要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又要将南宋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安一隅以及秦桧等奸臣的阴暗卑鄙予以表现,以导游语言展现历史人物,感染游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掌握语气衔接、词语搭配和语义表达等技术要点。

(四)情景化模拟导游语言讲解的实践场景。

课前,教师布置准备工作。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针对设定的情形展开模拟教学,如在见面寒暄语运用上,可以设定导游在景区门口与旅游团初次见面的情景,强化学生对得体寒暄的理解和把握;在答问语言的运用上,可以针游客经常提及的关于游览时间、游览项目等各类问题,训练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恰当语言做答;在安慰语言的运用上,设定游客身体不适、财务丢失、朋友失散等场景,学生采用恰当的安慰语言来缓解游客的烦恼;在道歉语言的运用上,设定导游、旅行社等服务缺失的特定情形,锻炼学生通过语言巧妙说明情况。教师针对模拟情况做出评价,使学生了解不足之处,并引导出关键的总结性要点。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既利用课堂教学设施开展模拟讲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影视传媒、图书报刊、技能小组赛、报告会、辩论会、实训基地等课外辅助资源。另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景,例如生活中的俗语、新词、网络流行语等就可以成为导游语言讲解中用到的素材。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1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72989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72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