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01 11:08:30 点击: 来源:yutu

《永生的眼睛》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二

一、情感铺垫

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睛角膜移植手术后,重见光明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大家想知道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的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齐读。

二、情感体验

师: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为此感到骄傲)

师: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大的转折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话语也打动了我们的心。下面老师找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来画一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生分自然段读)

师:找到了吗?先不忙着汇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你找到的语句,练习有感情的读好它,还可以写上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读,批注)

师:现在开始汇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他们会为我自豪!”

3、课文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谈感受。并根据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三、情感延伸

1、出示文章的结尾:(配乐小提琴曲《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听了之后有新感受吗?

师:课前的那首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会和她的母亲有怎么的对话呢?

(模拟对话)

2、出示捐赠器官的人的事迹与现实的数据。

典型事迹: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戴安娜王妃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她的大部分器官成功地移植给了芬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八位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

【3】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4】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参考资料: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地等待。

【2】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想些什么呢?

(学生谈感受)

四、情感升华

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2、为什么捐赠遗体器官是令人骄傲的行为?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查了解周围人们对遗体器官捐赠的看法。

2、收集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

3、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可以看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世界。而在我们周围,却有不少的盲人,无法用眼睛来感受生命的美好。想让他们重见光明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看看文中这一家人为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提示”,明要求:

齐读“阅读提示”,想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课文,认生字:

⑴自由读读课文,要求:

边读边认记生字,读通课文,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⑵抽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并随机理解“屡屡获奖”和“热泪盈眶”这两个词语。

屡屡获奖:在文中找到出现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联系句子意思理解这个词。

热泪盈眶:先联系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其意思。

3、再读文,知大意:

⑴请同学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抽生说说主要内容。(师板书:捐赠角膜)

4、说看法,抓关键词:

抽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你周围的人们对捐赠器官的看法。

5、抓出关键词“骄傲”:

师导:是啊!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由此可看出,文中这一家人真了不起!那么,你为文中这一家子感到怎样?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吗?(板书:骄傲)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谁最值得你为他而骄傲?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画一画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2、小组交流,谈感受。

3、抽生全班交流,体会人物特点,深化学生感受。

交流A:

⑴生:我觉得文中琳达的父亲最让我为他而骄傲,我是从第5自然段感受的。

⑵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理解其意,体会思想感情。

师:这是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一段话?(妈妈死后捐赠角膜劝“我”时)从这儿可看出琳达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崇高精神?

指导朗读:

①抽生说说该怎么读这一段?

②生读,形式:

抽生读──生评价──再抽生读──齐读。

师导:的确,这样一位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父亲,怎能不令我们为他而骄傲?

⑶生:我也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我是在6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和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⑷课件出示课文7自然段中父亲说的话:

指导生朗读:

说读法──抽生读──齐读

师:你们看,父亲除了同意捐赠母亲的角膜,还立下遗嘱,自己去世后也要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可见他的思想境界是多么高尚。为此,我们怎能不为他感到骄傲!

⑸师引导学生对比读这两段话:

当妈妈去世后要捐赠眼睛角膜,琳达为此不理解时,爸爸坐到她身边,平静地说……女生读。

爸爸去世前,为了能帮助别人,他立下了死后也要捐赠眼睛角膜的遗嘱,并为此而高兴、自豪地说……男生读。

⑹小结:

文中的父亲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他的家人,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他的灵魂必将得到永生!

交流B:

⑴生:我为文中的温迪感到骄傲!我是从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中感受到的。

⑵抽生读温迪说的话。

⑶师导:是的,14岁的温迪在妈妈捐献了外公的角膜后,不仅没想当年的“我”那样痛苦难忍,反而为亲人能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这说明她小小年纪就对捐赠器官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她也立下了自己死后捐赠角膜的志愿。这是受谁的影响?

⑷课件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因此,在温迪说这话时,作者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给我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__……

⑸面对温迪的行为,你想说点什么?

生:多么懂事的温迪呀!小小年纪,就能够这样为别人着想,我觉得她真是很了不起!

师:是呀,所以温迪的妈妈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道(生齐读)──“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交流C:

⑴生:文中琳达的妈妈值得我们为他而骄傲,因为她在课文里是第一个捐献眼睛角膜的人!

⑵师:文章对这位母亲虽然是轻描淡写,但我们却能感受到她那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交流D:

⑴生:我觉得琳达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⑵生:我觉得琳达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⑶师:是啊,琳达是个贯穿课文始终的人物,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她同样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同样值得我们为她而骄傲!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感

1、想象说话:

接受了琳达父母捐赠的角膜移植的盲人,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捐赠器官有关的感人的事,联系题目,理解“永生”的含义。(板书:得到永生)

五、课外作业

课余,请向你的亲人讲述这个故事,宣传捐赠器官的积极意义。

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有消失过,请看——(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痛苦?骄傲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五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盲童、屡次、热泪盈眶、遵从、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设计意图】听写是一个常规性练习,现在把听写的词语与课文内容联系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充分激活学生用词造句的经验,给学生更广的说话空间,更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温顾了课文内容,又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你能读出之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

【设计意图】温迪的骄傲来自于外公的无私捐赠,“我”的骄傲缘于14岁女儿那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些,如何让学生体察?深入?抓住关键词“骄傲”,上引下联,左叩右击,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让每个学生都为这一幕精彩留下永恒的记忆。

三、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是呀,温迪是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3、(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读了听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4、课前的那着诗就是获得温迪捐赠的角膜的人写出来的。现在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角膜的人是金发碧眼的温迪,最想与温迪或者她母亲、还有外公她们一家人说些什么吗?

5、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设计意图】文章以母亲为女儿骄傲而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悬念:温迪后来真的做到了吗?她离开人世后,谁为她办理捐赠手续呢?她的女儿还是……呈现原文结尾,还故事以完整,更震憾人心的莫过于此,这是一个悲壮而美丽的结局。这样设计安排,旨在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在对温迪一家尤其是对温迪的深深敬佩之余,获得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忆!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④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⑤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她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者写一封感谢信。

【设计意图】课文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学完课文后,须画龙点睛。通过温迪和外公的事实,加入相关资料的链接,让每个学生懂得作者一家以及更多的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和热心帮助他们延续生命的态度。

【课后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引入的资料要恰到好处地呈现并与文本内容有机融合;延伸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导入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第一次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及时归纳学生的问题理出学习的思路。]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04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让学生结合资料再次体会器官捐献的意义。学生很快联系实际感受到我国角膜捐献的匮乏。]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充分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课文。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器官捐献。联系课内外知识,体现大语文观。]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b"琳达,"父亲做在我身旁,平静到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哪个词表现了父亲对捐献角膜的态度?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习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看到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师:仅仅4年的时间就能够坦然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多么令人钦佩呀,能读出他们的无怨无悔吗?指名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5)祖孙两代人对角膜捐献的支持,使得琳达在失去了可爱的小温迪后主动捐献了女儿的角膜,她再也看不到女儿那栩栩如生的画儿,但她却仿佛看到了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朗读:是呀,可爱的金发的小温迪无时无刻不活在每一个人心中,她手中的画笔——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t7t8美文号。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6972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69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