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彩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归纳2021)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彩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归纳2021)

更新时间:2023-03-29 16:25:58 点击: 来源:yutu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内容是t7t8美文号为您带来的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www.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二

一、重点聚集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2、离子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4、分散系胶体

二、知识网络

1、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分类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化学变化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

①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升失氧还原剂降得还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

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 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 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 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 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 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 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 ① 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

② 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

④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

三、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

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色的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六、 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七、 氧化还原反应

1、 (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

2、 (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

3、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八、 铁及其化合物性质

1、 Fe2+及Fe3+离子的检验:

① 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 Fe3+的检验:(黄色溶液)

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 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

② 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③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 ④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

⑤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

⑥ 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

⑦ 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

⑧ 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

九、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 N2+O2放电===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

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装置:与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 检验方法:

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 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 H2O NH3 H2O NH4++OH-

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HCl↑

十、 Cl-、Br-、I-离子鉴别:

1、 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2、 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一、 常见物质俗名

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OH)2;④生石灰:CaO;⑤绿矾:FeSO4 7H2O;⑥硫磺:S;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

CuSO4 5H2O;⑨石膏:CaSO4 2H2O;⑩明矾:KAl(SO4)2 12H2O

十二、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

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

3、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5、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

6、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7、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H)4]

8、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 H2O=Al(OH)3↓+3NH4+

十三、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2、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3、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4、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5、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8、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9、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10、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十四、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

1、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

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

5、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

十五、 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

2、 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

3、 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

4、 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

5、 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

① 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 ② 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

③ 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

④ 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n=N/NAn=m/M

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6807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68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