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通用5篇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通用5篇

更新时间:2023-03-08 20:20:36 点击: 来源:yutu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是世界瞩目的新兴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印携手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t7t8美文号为您带来了5篇《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一: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篇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中印友好关系的黄金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一个高潮。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月,印度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待的第一位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在4个月内实现了两国互访。尼赫鲁到达北京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会见。4天后,毛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1956年11月,周恩来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人民群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等地,有上百万人欢迎周一行。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声和欢呼声。周发表讲话说,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非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互相支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生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__等人逃往印度。当时,__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方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造成的。中方的善意和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

60年代,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两国关系降到谷底。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方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

策”,蚕食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流血冲突。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而不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

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方撤回了大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文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无法进行。中印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僵冷时期。

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一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人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人坚持所谓“平行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

80年代后期,中印关系出现了重大转折。

1988年12月印度拉吉夫·甘地访华,这是时隔34年后第一位印度访华。邓小平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双方达成了中印关系要“向前看”的共识,双方同意以“互谅互让,相互调整”作为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边界问题不应成为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障碍。中印两国的舆论普遍认为,拉·甘地的成功访问是中印关系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拉·甘地改变了以往印度领导人的“平行政策”,终于使中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

90年代,中印关系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1年李鹏访问印度,恢复了中断数十年的中印高层互访。1992年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访华,这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位总统访华。1993年印度拉奥访华,双方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同志访印,这是中印建交后第一位中国国家元首访印。双方达成了构建“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此协定于上述1993年协定一起,对维护中印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1998年中印关系又遭遇了一次重大挫折。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前后,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称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印领导人还把“中国威胁”作为其发展核武的借口。一年之后,印方开始转寰,1999年6月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格访华,与唐家璇外长达成两点重要共识,即中印关系发展的前提是互不视对方为威胁;中印关系发展的基础是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使中印关系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了快速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

2000年5月,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华,把中印建交50周年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也标志着1998年后一度中断的高层访问得以恢复。2002年1月中国朱镕基访印,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2003年6月印度瓦杰帕伊对中国的访问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提出了今后中印两国建立新型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确认这是一份推动中印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纲领性文件。双方同意各自任命一位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2005年4月,中国温家宝访印,两国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媒体高度评价温对印度的访问,称之为“亚洲两个巨人的握手”。2006年11月中国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发表的“联合宣言”中提出了充实和加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辛格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双方还签署了十多项合作文件。政治关系的改善,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

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518亿美元(2000年为29.14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有所下降。但中印双方将共同努力,力争今年达到600亿美元的预期目标。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展开。

中印军方高层互访,中印防务安全磋商机制,海军联合演习,陆军联合训练等等,表明两国在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文及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6年胡锦涛同志访印时双方达成的协议,每年组织100人的青年代表团互访。此举有助于增强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让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多边领域合作方兴未艾。

随着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中印在多边领域的合作与协调也日益加强。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除了在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外,在近些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金砖四国”,“发展中五国”等“小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对中印关系的评价

综上所述,纵观60年来的中印关系,其特点是从“曲折发展”到“螺旋上升”。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建交)到上世纪末的50年里,中印关系走了一个“马鞍型”:50年代从热到冷,60年代降到谷底后,缓慢上升,9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并保持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呈“螺旋型”上升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

当然,在看到中印关系的发展成绩显著、势头良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而且需要认真对待。

1、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中印双方分歧很大,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自2003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行过13轮会晤,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印边境总体上是和平安宁的。但近两年来,也曾发生一些引起争议的事情。例如,印度总统、、政府部长不止一次到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视察”,宣称印方拥有“主权”。印方还向中印争议地区增派军队,重新启用已关闭的空军基地,部署先进战机。印方的目的,是要强化对中印争议地区的“事实占领”和控制,增加与中国谈判的筹码。事关领土主权问题,中方当然要做出必要的回应,重申中方一贯立场。实际上,印方所作所为只会增加中印谈判的困难,显然不利于边界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西方和印度的媒体,以及一些战略分析家大做文章,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入侵”,“2012年中国要攻打印度”等谣言,有时印度官方不得不出来表态澄清。关于边界问题,2008年1月中印两国签署的《共同展望》文件中说得很清楚,双方将继续坚定地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包括边界问题在内的遗留分歧,同时确保这些分歧不会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发展。

2、西藏问题是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困扰着中印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2003年印度政府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包括__在内的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参与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但是,印方对自己的承诺只做到了一部分,没有完全做到。__的“流亡政府”在印领土上长期存在,从来没有停止过企图分裂中国的活动。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不久前指出,__是中印关系中的“一根刺”。

3、经贸摩擦成为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等经贸摩擦事件屡屡发生。其实,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打伤的不仅是别人,最终还有自己。中方向印方表示,希望通过加强两国政府、产业间沟通与交流化解贸易摩擦。

笔者认为,中印关系中确实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印度媒体和学界过分炒作的负面新闻和评论,并没有改变中印关系总体上保持上升的大趋势,没有发生以往那样的重大挫折和倒退。说明中印关系经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逐步变得成熟和稳定。因此,我们仍然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的中印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中印未来是“龙象相争”还是“龙象共舞”?

中国和印度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尽管中印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关于这两个亚洲大国未来关系的走向却早已成为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了。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两个大国,尤其是互为邻国的大国,在崛起之后或者在崛起过程中必然会成为战略竞争对手,互相构成威胁,甚至必然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历史上确有崛起的大国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变成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例子,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强大起来的国家必然走西方大国的老路。力量对比固然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实行何种内外政策,能否正确地看待本国,也正确地看待别国。

中国如何看待印度的崛起呢?早在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客人时就明确指出,“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我们希望自己发达,也希望你们发达”。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拉·甘地时又语重心长地谈到中印两国发展前景及其重大意义,他说:“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他还指出,在这个伟大目标下,发展中国家应该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中印两国尤其应该这样做。中印两国领导人已经多次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针对西方关于中印争夺亚洲主导权的论点,印度领导人也指出,亚洲和世界有足够的空间让印度和中国都发展起来。中印双方都对未来关系前景持乐观态度,未来是龙象共舞而不是龙象相争。

中印如何建设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中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印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是现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双方长期共同努力,不断充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推动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关系有本质不同。中国宣布与许多国家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结盟、不争对第三国,以及不影响各自与第三国的关系。因此,对中印关系中的第三国因素,如美国因素,巴基斯坦因素等等,不能用冷战思维去思考,否则将作茧自缚,影响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

战略合作伙伴之间也会有矛盾,分歧,有竞争。这是不能回避的。根据前面所讲的事实,可以得出结论:中印之间是共识大于分歧,互利多于摩擦,合作高于竞争。

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妥善处理中印关系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照顾彼此关切,通过求同存异,增信释疑,扩大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远大目标,

根据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超越了日本。尽管此前早有预测,但这个消息还是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热点话题。很多媒体的报道都是集中在中日经济、中美经济之间的比较。

2010年8月16日英国《卫报》网站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超过日本这一事实表明,这是中国从贫穷的共产主义国家在向经济超级大国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又一个里程碑。法国《世界报》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第二季度GDP超过日本说明,日本经济正以一种令人担忧的方式衰缓,这一现象源于日本社会消费萧条(在日本消费占其GDP增长的60%)、持续的通货膨胀,以及出口减缓(减少5.9%)等原因。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9%的速度增长,它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这将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

不仅如此,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也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普华永道税务审计事务所对未来经济排名的估计中,中国将在2030年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后的排名将会是印度、俄罗斯、德国、墨西哥、法国和英国。这将会给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带来重大变化。但是,退一步讲,从一个更具亚洲特点的角度看,中国更长期的竞争对手是另一个正在复苏的经济大国:印度。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的经济在1800年前就占到了世界经济的一半。他们不像德国和日本,仅仅是国家,从国土面积和人口而言,各自都算得上一个洲;而且,尽管有光彩夺目的增长率,但仍然是一个贫穷的洲。

在国际体系的范畴内,中印共同崛起的主要意义是在经济方面。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发达市场主导的世界经济将因新兴市场而重新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印度的总体规模将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走向。同时,也没人会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中印两国本身将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而西方研究这个问题的主流学者更是将这个问题视为观察两国崛起的重要变量。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对印度经济、中印政治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印关系发展前景有更好的理解和应对。

一、印度经济

正如丹尼·罗德里克等所指出的,在印度独立之后的30年里,在社会主义政策和许可证、配额制度以及进口替代政策等的束缚下,印度常被看做是错误发展的反面典型。

但是,随着过去20年里印度发生的巨变,印度已经变成了一个模范生,人们用她做例子,来说明如果转向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经济潜力可以得到多么大的发挥。尽管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印度学者)在印度迈向崛起的时间转折点上有着争议,但无论是支持印度从8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抑或是90年代开始的观点,都一致同意自由化改革对于经济崛起发挥了最为积极的作用。

尽管中印的增长速度同样引人注目,但增长方式却大相径庭:中国经济的增长靠的是业,而印度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服务业推动的。印度的服务业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含义,以计算机软件为中心的信息产业是崭新内容。在年均6%的GDP增长率中,服务业的贡献率高达51%,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领域为金融和软件业。《亚洲时报》对此有一个数据统计,它统计了以要素成本计算的各行业在GDP增长中所贡献的百分比,农业从1951-1952至1960-1961年度的45.2%下降至1997-1998至2000-2004年间的13%;工业则保持稳定,天气的数字分别是23.7%和23.1%;而服务业在同期则成倍增长,从31.1%上升到63.9%。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至15年。在付出了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代价之后,90年代,经济自由化促使印度的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私营企业占了经济的75%以上,并且为合营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合作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中国vs印度 篇二

多极世界中中国印度的觉醒

我们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印度和中国的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

一。现在,两国的经济动力十分强劲,他们正在准备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多年以来,印度和中国仅仅是邻国,但是现在,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上越来越靠近了。现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合作还是竞争?

一、综述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互联系

今天,中国人口有13亿,印度有11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以喜马拉雅山脉为共同边界。

印度和中国对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佛教,有两个宗教诞生于印度。中国贡献了至今为止意义深远的儒教。世界上最早的四个发明文化,产生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三角洲和中国的几个大型三角洲地区,其中有最后两个幸存下来。中国和印度在各自世界的中心,保持文明与文化,历经数年而不衰。受儒教影响的中国和印度教影响的印度,在大部分时期是友好合作的,文化交流颇为频繁。印度向中国输送了佛教,佛教继而从那里散布到中国各地以及东南亚世界。直到18世纪初,两国都属于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由于欧洲殖民帝国的日益强大,这两个国家随后同时被罚为无名小卒,或者说被变为殖民地。

两个帝国都深受西方列强帝国主义之害。中国在19世界鸦片战争失败之后,变成了一个分裂的但仍有主权的国家,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部分领土直接出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大约在同一时期,即20世界中期,两国重新走上世界政治的舞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7年,印度取得了政治独立。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两国的基础条件还大致相同,在过去几十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超过了印度。自90年代初,印度正在追赶上来。在过去的几年,双方近身接触,2005年4月辛格总理访问北京后,两国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辛格和温家宝称赞印中兄弟走到一起,是为改变世界秩序而迈出的第一步。经过友谊的桥梁,已经开启了这个亚洲的世纪,应该说这首先是印度和中国的世纪。说做就做。两国首次开始认真调解多年来的边界冲突。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出现了第一次协同作战:中国此时已成为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商,而印度正在上升为最重要的软件制造者。

中国和印度目前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迅速上升为世界顶尖国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不能掩盖这样的事实:任何国家都不是处于真空当中,而是在地球的某一个区域,那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经济竞争,两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各自邻国之间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和威胁,使双方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问题、挑战和危险。欧洲18~19世纪的历史表明,可以出现和平崛起的大国,并且与其他国家没有冲突,但是不一定„„那么中国和印度如何抉择呢,下面主要进行中印经济关系的比较。

二、中国印度的经济状况比较

印度和中国规模相似,地理位置相邻,同时出现政治、经济方面的崛起,两国传统上在经济方面有一定的竞争,这一点在印度人的意识中始终是根深蒂固的,比中国人的意识更强烈。中国日益成为一种尺标,印度人,常常将其在全球背景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发展,按照中国的尺标进行比较。

(一)两国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1,两国中,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劳动岗位远远不够,因此,特别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以出口为主导,依赖外国投资。

2,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印度,在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其购买力不断提高。同时,两国也收到了尖锐的社会分化的冲击。在光鲜明亮的中国大都市,也有明显的贫困和事业,印度的国防部长在1998年还将中国视为印度最大的敌人,而在2003年访问中国时说到:“我们坐在一条船上”。

3,两国都有一个相似的问题,农民工问题。在印度,民主体制好比一根避雷针,疏导了社会中不满情绪;而在中国,由于僵化的机制,整体社会的稳定可能会脱离控制。

(二)中国领先于印度的方面:

1,在直接投资方面,情况对比鲜明。早在80年代,流向印度的直接投资净

值,只有中国相应数值的17%。此后,中国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一路领先。境外直接投资的来源不同,是两国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流向中国的境外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东南亚,特别是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大型海外华人社团。与此相比,海外印度人的投资数额则少得可怜。另一个优势在于,海外华人网络建立了信息丰富、灵活多变的体系,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考验。

2,在外汇储备方面,中国也领先于印度。70年代末,印度的外汇储备有83亿美元,是中国的187%。到1995年,印度外汇储备与中国的比例收缩到了25%。由于中国的美元储备大幅增加,2006年初已经达到94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而印度的外汇储备这时下滑到只有中国储备的18%。

3,在扶贫方面,印度要赶上中国还需要做很多事情:印度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日收入不足1美元,而中国只有17%。

4,在储备率和投资率方面,中国也比印度高出三分之一,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城市化,居民寿命和识字率方面,中国都遥遥领先,印度完全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而中国至少还有一个不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经济方面的分析总结明显的有利于中国,其原因之一在于,中国开始实施经济改革的时间远远早于印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的潜在实力落后于中国。客观地分析,印度也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与优势。

(三)中国落后于印度的方面:

1,在中国,私有企业的发展是缓慢的,而印度则相反,有许多强大的家族企业拥有悠久的传统。其响亮的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到目前为止,印度私营企业的产值已经达到60%,而在中国的大型企业还是国有的。与中国企业相比,印度企业经营得更好效率更高,总体上有更高的公司管理水平,他们一般来说账务公开透明,经理人员也具有国际性,这也可以解释,虽然与中国相比发展速度较慢,为什么印度的总体资本利润率却明显高于中国。

2,印度还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司法体系,私人财产受到保护,有基本的民主制度,言论自由及发展良好的私人领域。

3,中国从很早就开始致力于普遍提高民众的识字率,而印度的重点放在学术教育上。根据企业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印度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国的1.5倍。教育系统与经济需求紧密联系方面,印度比中国进步得多。根据瑞士IMD商学院对30个国家开展的调查结果,在提供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工人方面,印度排名第三,而中国则降到倒数第二。

4,中国的英语不够普及也会使其在服务领域的发展机会受到局限。这个领域的利润空间比制造业大得多。中国的软件和外包行业被严重分割,没有必须具备的规模和专门技术,难以吸引国际大型项目。按照企业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报告,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10家IT企业,只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而印度在这个行业的10强却占有了45%的份额。

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印度主要建立在服务业的基础上,由于经济主要集中于服务行业,印度得意成功克服经济发展中的艰难险阻,如,残缺的基础设施,较低的直接投资以及相对较低的储备率。中国则不同,特别是其加工产业尤为突出,其消费品领域的产品现在主导者世界市场。政府很早投资于基础设施,加上巨额外国直接投资以及众多海外华人的帮助,推动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建立和改建,包括轻工业以及重工业领域。

三、竞争还是合作

纵观两国的贸易往来情况,1962年的边境战争,曾使双边贸易全面陷于瘫痪,直到1984年,相互授予“最惠国”地位,经济合作才重新出现兴盛。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半成品和钢材。因此,印度的怀疑论者担心,一旦中国的建筑繁荣慢慢结束,印度的出口繁荣就会戛然而止。过去,中国和印度几十年来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直到今天,仍然充满着竞争和不信任。自从2003年起,印度一直保持与中国的贸易顺差,从心理上对印度的自我意识具有很大的意义。在与中国成绩不断进行的比较中,印度感觉受到了歧视,成为经济竞争中的失败者。随着中国迅速地取得成就,印度几乎产生出一种自卑情结,对国外关于官僚主义、关税限制和腐败现象的批评,反应过度强烈,以此来发泄不满情绪。同时,过分强调并宣传印度道路。 国家不太注意外国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这就使得,腐败的政治和受到国家保护的印度企业,以及产业家族,转向反对更开放的自由化,相反,由于国际竞争的压力,自己的权力基础受到损害,担忧创新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主要问题。

现在,印度已经发现,它与中国有相似的战略性的经济利益。事实上,双边的经济、贸易潜能,是关系升温背后决定性的推动力。此后,经济发展的逻辑将带动政治进程。印度公司看到了中国工业生产的成功,而中国的IT企业,愿意学习印度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印度和中国已经认识到,双方能够从经济合作中赢

得更多。两国在世贸组织诉讼中,向西方工业国家指出了贸易壁垒的矛盾之处,以及专利保护的限度。两国都在推进亚洲公债市场和货币基金的发展,以减少对金融机构的依赖。两国都在努力建立全亚洲的自由贸易区,形成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平衡力量。中国和印度正在重新解释全球化,重新评价传统的西方价值:他们希望今后利用最好的技术,及其巨大的国内市场,确定技术标准的开发,并掌握整个行业。中国的硬件和印度的软件专利协同作用,可以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中国的温家宝总理热情洋溢地称两国为IT行业的“双塔,一个负责程序,一个负责硬件。”温家宝认为,双方可以共同敲响“IT行业的亚洲世纪”的钟声。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数十年中,两个巨人会逐渐地共同生长在一起。在经济和政治接触的过程中,那些潜在的合作领域会渐渐凸现出来。实际上,印度和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有一部分是明显互补的。印度高效率的服务领域,如果与中国的高度竞争力的产业联合起来,那将是难以战胜的。他们共同的实力,会动摇IT领域的根基,不管怎样,可以预料,今后数年中,两国将关注各自的弱项,这样,较大的差异就会逐步拉近。

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篇三

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最近更新时间:2011年3月)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双方交往密切。1959年西藏叛乱后,中印关系恶化。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1976年双方恢复互派大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1988年、总统文卡塔拉曼1992年、总理拉奥1993年、副总统纳拉亚南1994年、总统纳拉亚南2000年先后访华。国务院总理李鹏1991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3年、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2001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分别访问印度。

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取得全面、快速发展。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制定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2008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8月,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10月,辛格总理来华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胡锦涛主席会见。

2010年是中国印度建交60周年。2010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www.[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韩启德访印,会见印度外长克里希纳。2月,杨洁篪外长在出席第46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期间会见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3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访印,会见印度总理辛格,同印度环境与森林国务部长拉梅什举行会谈。4月1日,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杨洁篪外长就中印建交60周年分别与印度总统帕蒂尔、总理辛格、外长克里希纳互致贺电。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巴西利亚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期间会见印度总理辛格。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访印,会见印度联邦院副议长拉赫曼·汉和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卡兰·辛格。5月,印度总统帕蒂尔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分别与帕会谈、会见。习近平副主席简短会见帕并与帕共同出席中印建交60周年招待会。7月,温家宝总理会见访华的印度总理特使、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访印,会见印度总理辛格、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印度人民党主席加德卡里,集体会见印度左翼政党领导人,出席第二次“中印关系研讨会”开幕式。1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会见印度总统帕蒂尔、印度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印度人民院反对党领袖斯瓦拉吉,出席中印建交60周年暨“中国节”闭幕式。2011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海南三亚同印度总理辛格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期间举行双边会见。

两国外交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2010年2月,印度外交部东亚司司长班浩然来华举行中印外交部官员磋商,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会见,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杨燕怡同其磋商。4月,印度外长克里希纳访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外交部长杨洁篪同克举行会谈,两国外长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国总理直通保密电话通信线路的协议》。9月,印度外交部政策

规划司司长比哈拉来华举行中印第4轮外交政策磋商,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会见,外交部政策司司长乐玉成同其磋商。10月,中印俄三国外长会晤在湖北武汉举行,外交部长杨洁篪会见印度外长克里希纳。11月,第四次中印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外交部长杨洁篪会见印度外秘拉奥琪。

中印边界谈判继续向前推进,边境地区总体保持和平与安宁。11月,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戴秉国同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在北京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4次会晤,温家宝总理会见梅。

中印双边贸易增长迅速,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2010年中印贸易额617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钢材、肥料、电话机、医药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家具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棉花、塑料、汽车零件、宝石及贵金属等。

2010年1月,印商工部长阿南德·夏尔马率团来华出席中印经贸科技联合小组第八次会议,温家宝总理会见,商务部长陈德铭同其举行会谈。双方举行了中印经贸投资合作论坛,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印度共和国商工部联合经济工作组关于扩大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9月2日,第四次中印财经对话在北京举行,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与印度财政部财政秘书阿夏克·朝拉共同主持对话。

2010年1月,印度国防部秘书普拉迪普率团来华出席第三次中印防务与安全磋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与其举行会谈。

2010年4月,印度总理辛格和外长克里希纳就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分别向胡锦涛主席、杨洁篪外长致慰问信。5月,温家宝总理、杨洁篪外长就印度卡纳塔克邦严重空难事件分别向印度总理辛格、外长克里希纳致慰问电。

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两国举行了包括互办“国家节”在内的一系列纪念活动。4月7日,“印度节”开幕式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长蔡武和来访的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共同出席。4月20日,“中国节”开幕式在新德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印度住房、城市扶贫和旅游部长赛莉娅出席。 5月,中印建交60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副主席和印度总统帕蒂尔共同出席。6月,印度青年事务和体育部长基尔率领百名青年代表团访华。10月24日,“印度节”闭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卡兰·辛格出席。11月,百名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印度。12月17日,“中国节”闭幕式在新德里举行,温家宝总理和印度总理辛格出席。

中印在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识,保持良好的合作。两国在中印俄三方合作、发展中五国、“金砖国家”、“基础四国”、多哈回合谈判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就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协调立场,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赴印度出席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会,印度总理辛格集体会见。5月,印度环境与森林国务部长拉梅什来华出席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 6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意

大利罗马同印度环境与森林国务部长拉梅什举行会谈。

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二:论中印关系 篇四

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双方应继续推进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进程,并致力于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将根据已签署的协议,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最近温家宝访印期间,双方同意建立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

此外,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更多的积极行动,给予支持,这将能充分体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对增进互信有重大的作用。

总的来看,中印关系已逐渐趋向成熟,这是十分可贵的。今后,随着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将有望进一步消除,使两国的互信不断加强。对于中印关系的前景,我们可以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就目前国际形势来看,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几年,因为领土问题,中印关系一度紧张。如果两国一旦兵戎相见,势必会大大影响两国的稳定发展。而美国必会趁虚而入,向印度出售军备,缓解其国内压力。印度缺钱,中印一战,中国必胜,而印度势必沦为大国的工具,长期处于经济停滞状态。也会影响中国稳定发展的局面,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如果两国友好互信,则中国可以趁着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这几年,用强硬手段稳定南海局势,稳定中国的大后院。中印联手,再加入俄罗斯,足以抗衡美国及依附美国的日本,收复台湾也不是问题。那时候,中国成功破除周边封锁,成为亚洲老大,具有和美国直接对话的权利。引领亚洲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篇五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 印度 引进外资 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 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客观上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除此之外,张静还指出熟练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进入空间等因素。

张静同时分析了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以6%~7%的增速发展。一些投资机构出版了关于印度的研究报告,研究证明印度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动力,并证实印度具有经济潜力。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投资环境改善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对象。另外,印度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进一步自由化、规范化、简单化,改变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 印度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人才基础;印度IT行业一支独秀,拉动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的发展;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中印引进外资的特点

王海燕在《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分析了中国近三年引进外资的基本特征:数量、总体规模由降转升,平均单个项目规模一路增大;独资企业占比逐年上升,投资区域逐渐扩大;投资领域呈扩大化趋势;外资流入稳步增长,2012年底创历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大幅增长。

而杨宏斌、杨志宁则在《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中阐述了印度引进外商投资的特点: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注意本国经济安全;注重引导FDI流向知识和技术性产业;注重将FDI引向落后地区;注重将FDI引向国家优先和重点发展的行业。

(二)中印引进外资现状的比较

(一)两者引进外资的背景及其利用外资的现状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首先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增大。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中国和印度地域相近,国情相似,两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却有所不同。

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了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中国从1978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吸引外资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引进外资。但两者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

冯媛媛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中和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都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现状:1)无论是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2)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外资在中国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FDI在印度更多流向软件部门和离岸服务业;3)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

而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中则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探讨“金砖国家”引进FDI环境效应的传导路径。印度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是正向的,中国的是负向。这说明中国应向印度学习,控制FDI的负向规模效应,加强环境管制,提高引资门槛,提升引进的FDI的质量。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在《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对中国和印度进行国家层面数据的尝试性检验,认为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印度的外资流入对本国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造成两国引资差异的原因

1.中国引进FDI规模和数量大于印度。

何济川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中指出,印度在吸引外国私人投资的政策偏严,条件苛刻,使得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冯媛媛则认为,印度经济体制改革比中国晚10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引资环境总体较好,使中国FDI流入量远高于印度。

2.印度资本市场化程度高于中国。

冯媛媛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达,因此,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指出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优势因素相似,但印度高技术人才储备丰富,便于跨国公司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同时,印度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制造业,主要表现为资产寻求型;中国制造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为效率寻求型。

3.印度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受外资流入影响比中国大。

陈涛涛、潘文卿、陈晓指出虽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多得益于政府的激励政策;而印度的对外投资更多是源于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他们同时还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大都属于我国的战略性行业,也是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溢出效应有限,所以这些行业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形成,与该行业中外资的流入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在制造业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而在印度的制药业和软件业中,跨国公司与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及管理经验 并且在合作中跨国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印度的的外资溢出效应在各行业是普遍存在的。

三、印度引进外资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与印度相比,中国要早十几年进行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加以利用,大力开展外贸和引进外资。但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在引进的外资水平和利用外资上都要先进于中国。

唐以今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中指出应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外资应向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以更好的引进离岸服务业,同时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吸引FDI的优势,在目标定位、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产业投入力度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应向印度借鉴经验。

聂平香、郝红梅在《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利用外资是神话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增强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如:郑良芳在《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中指出:1)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渗透,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2)跨国零售巨头挤占中国零售业。3) “洋腐败”滋生新买办和洋垄断。4)有的跨国公司为了追逐利润,在我国公开排污等问题。聂平香、郝红梅认为:一是统一思想,坚持利用外商投资;二是转变观念,创新外资管理体制;三是规范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深化服务开放业,培育外商增长新优势;五是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西部外资水平;六是创新外资方式,引导发达资本进入。

于增成在《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中从国内角度出发,认为更好的利用外资需要:控制引进外资规模,积极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加强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保护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重视发展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依赖和迷信国外技术;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想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都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引资质量和引资水平,把国内引资政策和国外投资行情结合起来,加强对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指导,优化投资结构,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11(12):66-67 [2]王海燕。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管理观察。2013,9 [3]杨宏斌,杨志宁则。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2(3):9-13 [4]冯媛媛。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北方经济。2007(1):141-142 [5]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8):128-136 [6]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1(5):4-13 [7]何济川。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亚太经济。1997(3):54-56

[8]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0 [9]唐以今。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5):35-38 [10]聂平香,郝红梅。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国际经济合作。2013(2):48-51 [11]郑良芳。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3):4-9 [12]于增成。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经营管理者。2014,6.上期:155-156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中印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t7t8美文号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63212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632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