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6篇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6篇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3-02-28 06:18:37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6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一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已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本文作者立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客观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详细探讨其优化路径。

关键词:

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

在新形势下,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文化沉淀程度的真实写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挑战,导致某些高校压缩汉语言文学招生人数,该专业某些教师也转向其他学科。针对这种情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必须客观分析汉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与方法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文化观点、文化现象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鸭填式”、“放羊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闷,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客观要求,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

(二)教学资源落后,教学理念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课程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优化创新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枯燥、乏味,其实效性也不强,学生对其学习热情不高。同时,教师没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没有优化利用各方面网络资源,没有根据所学的课程知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没有处于统一的体系,从而无法顺利实现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多元文化不断渗透、影响,文化选择方面存在不确定因素,很难准确把握该专业教学内容难度,而现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崇洋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现象。同时,“简单、虚拟”语言形式不断挑战该专业的规范性,有些问题很难解决,专业厚度以及社会速效需求、课程深度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具有其不确定性,不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优化路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高校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主,结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专业课程来说,以语言与文学课程为中心,体现该专业的文化性特点,尤其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专业课程,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课程及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将传统礼乐文化作为教学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悌、谦让、诚信等,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使其毕业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还可以围绕该地区、用人单位客观需求,设置一些特殊技能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精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引入多元文化元素,促使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做好铺垫。

(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师在向学生系统传授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合理化的人生职业规划,具备高尚的人格,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随时关注社会市场动态变化,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对待班级中每位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目标等。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与体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使其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

(三)优化完善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某些知识点难度大、枯燥、乏味,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从不同角度优化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构建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法等,直观、形象地呈现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特点和就业市场动态变化,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应用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等。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使学生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日新。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故事。

[2]顾路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

[3]李秀茹。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

[4]闫娟。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J].陕西教育(高教).

[5]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二

(一)文秘社团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大学的文学社团人才济济,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作人才多。可是,反过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社团成员都想要成为作家。他们进入文学社团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交交朋友,一方面就是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是在社团中学习一些自己不会的技能。在文学社团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很多,还包括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专业还有极少数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参加文学社团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参与社团活动,学习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最直接的目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把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穿心精神作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并切实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造力,就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文学创作实是极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才能够有良好的作品呈现出来。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生气的东西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要有一个好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好的洞察力与创造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的影响。

(二)文秘社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

文秘社团建设是社团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成“双师型”模式的形成。对汉语文学专业而言,理论性的课程占很大一部分。其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也促使老师们形成了理论型的教学团体。老师在课堂上依赖教材对课程进行书面指导,并没有注重学生们对文学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自己对修辞学,语言学这类空洞的知识进行大讲特讲,缺乏对书面语言关系的分析与书面语言运用的剖析。文秘社团建设需要学生自己的研究,对文学作品有足够的自我了解。这种模式就有利于对艺术创造的掌控。在文秘社团创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要语言学,文学,写作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融合到课堂大教学实践中去。有必要把课堂以讲座的形式放到社团建设的知识教育中去。老师也应该参与文秘社团建设工作。慢慢的促使老师向理论兼实践的双师型转变。

(三)文秘社团建设促进课程优化教学

①保证课程多样化。课程多样化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而且,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课程安排。比如:老师可以开设小说欣赏,诗歌欣赏,散文作品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与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选修。这样的开放信的自主性的课程开设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氛围的创建。②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大纲要求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相互配合教学,避免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无联系形式的出现。文秘社团建设与语言文学专业的结合是实现大纲完美落实实施的必要措施。不仅能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而且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老师的价值实现意识。使老师能够形成在教学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观。③教学中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有着专业水平的教学设备。不仅如此,还包括场地条件,资料库,电脑工作系统等都有必要配置。不仅提高的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保证汉语语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文学的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在高等院校的校园内,文学的渗透更是无法阻挡。在20xx年的6月5日,由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市共青团团委携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20xx年“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北京市团委书记、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副董事,清华大学副校长等重要成员都出席活动。活动形式的内容比较简单,范围小,但是该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其形式与范围,而在于其活动中文学发展向高等院校教育的进军的宣言。不久,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响应这次活动的号召,都开始建设文秘社团组织,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这里我们值得相信我们的未来。必须相信在文秘社团建设与汉语语言学专业建设相结合工作上是能够在探究和实践中取得成功的。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三

【摘要】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在一些公众场合经常看到很多人在进行电子书的阅读,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子书代替了以前的纸质书,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也受到了冲击。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体验探究

汉语言文学是非常重要的,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更是重中之重,阅读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健全他们的人格,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够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也见识更多的风土人情。在网络时代如何让人们进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络时代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对汉语言经典阅读带来了一些阻碍,那么,到底该怎么在网络时代让人们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呢?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一)和谐关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更加方便,可以把一些书籍直接下载在手机上,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看一看,这样可以让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阅读必须借助纸质书,因此人们的阅读可能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比如说,一个人想要看鲁迅的《朝花夕拾》,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这个就需要拥有这本书,不论是自己去买,还是去图书馆或者是其他地方借阅,而且这本书随身携带可能也不太方便,就只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可能是放在家里,也可能是放在办公室,也只有在闲暇的时间才能够去阅读这本书,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个人想要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就不需要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什么时候想看这本书了,就可以拿出手机来看,可以是吃饭的时候看、坐车的时候看、上厕所的时候看等。而且纸质书的获取会比较麻烦,而电子书的获取是比较简单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阅读变得方便,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大,学生的视野会,网络时代的到来还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时代外国人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也变得简单,这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冲突关系

网络时代确实是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也能够保证阅读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也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带来了很多的阻碍,因为阅读的便捷化,人们的阅读量开始增加,但是很多人并不是选择的阅读经典作品,而是去阅读一些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很少有人去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文化底蕴,在阅读上需要有更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而言情小说的情节虽然复杂,但是总体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很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吸引读者,而且小说的故事性很强,总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选择阅读小说的人自然会比较多,而且在网络时代,信息量虽然增加了,但是信息的质量是没有保证的,很多的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其实没有受到仔细地检查,经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或者是章节的错误,这些都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策略

(一)把文学作品展示在银屏上

经典阅读不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阅读,而是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经典的阅读当中去,学生在阅读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可以是借助一些视频、音频、背景资料的介绍来让学生喜欢上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近期,有一个特别火的综艺节目,这个综艺节目叫做《见字如面》,教师们就可以借助这个综艺节目来调动学生阅读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比如说,里面有一篇文章是张爱玲写给王家卫的信,教师们可以给学生看这一段文章来让学生意识到张爱玲这个人物一生的华美与苍凉,年少成名,晚年却选择与世隔绝,这样的一种选择可能会激起学生们对张爱玲这个人物的好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下她的作品《半生缘》、《倾城之恋》等,在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们还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交流机会,让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其实想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还需要把很多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屏,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爱读书的,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屏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四大名著都被拍成了电视剧,很多小朋友都能够对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有一个认识,这就是电视剧的功劳,把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拍成电视剧和电影确实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它们。

(二)进行文学作品的表演

我觉得最好的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就是去进行文学作品的表演,很多的文学作品其实都是可以改编成话剧或者是戏剧的,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试着把这些作品演绎出来,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会这样,因为阅读汉语言文学其实是一件有些枯燥的事情,为了能够对这些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比如说《雷雨》,《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这个文学作品中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有伪善自我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这些人就造成了两个家庭的悲剧。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增长知识,扩宽视野,在阅读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要注意深入阅读,为了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可以把文学作品展示在银屏上,也可以进行表演。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四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1.注重人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二是注重人文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人文性思想,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当代人才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更加健全人格,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具备实力。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充斥着非常浓郁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实践人文教育,充分发挥出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之三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当中。同样,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将课本中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学生们所喜爱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知识内涵,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兴趣。再者,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PPT课题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汉语言文学相关的PPT课件,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理念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一是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观点及信念,一个优秀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存在着许多理论知识内容,因此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这明显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当前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提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体系。

2.改革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二是改革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令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都是比较适合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入这些先进、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及成就感。

3.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向之三是改革教学内容。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往往就是一些单纯的字词、文章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死板,既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其实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其中应当包含有许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之时,也应当拓宽其讲授层面,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等内容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专业,它的教学工作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人文教育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则是汉语言文学的主要教学改革方向,基于以上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杜兰 单位: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五

摘要: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需要强调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肯定文学的历史融合,重建文学评价体系,以汉语进行多民族文学实践,追求多元一体文学格局目标,无论哪个方向或环节都需要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进行跨越和整合,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必将有效推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多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汉语文学;融合

前言

多民族共存的社会格局决定了多民族文学共存的现实,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政治形态和意识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格局一向以汉语文学为主导民族文学为补充,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被忽略。随着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如何在中华文学体系中体现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事实格局,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文学关系如何梳理等有关中国文学如何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民族族群意识的觉醒,世界文学格局中多民族文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逐渐得到重视,成为世界文学话语的重要构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多民族文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研讨的热点问题。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本质是肯定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主体性,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化放置于平等位置,跨越差异,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共同构筑中国文学的格局,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肯定和促进。

一、多民族文学概念强调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

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多民族文学概念。虽然近年来多民族文学理念渗透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讨论中,但是对于什么是多民族文学并无统一的说辞。根据各方面的探讨,笔者理解多民族文学是在基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学由原来汉语文学的补充或点缀,获得文化上的主体性,使其摆脱当前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状态。这个概念的成立意味着之前所定义的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向更为宽广的方向扩容,中国文学概念被重新诠释,之前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转变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共同构建。在多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就要通过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形态的共建来体现以上对中国文学的诠释,而这种诠释和体现的过程自然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多民族教育以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建中国文学概念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第二,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首先,从前者来说,多民族文学认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一起构成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学自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获得同等地位,能够平等对话,而不是处于中国文学史的边缘地带。多民族文学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提并论,强调其主体性,意味着民族文学和汉 www.shubaoc.com 语文学是平等但又有差异的两种文学形态,两者具有异质性,并不能完全糅合在一起,共同作为中国文学的内驱要素,两者需要融合创新才能形成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1]由此可见,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明确,在中国文学体系内,其必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其次,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来说,在教育实践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成为中国文学教育的内容,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差异,要使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需要对两者寻求共性,求同存异,如汉语文学拥有发达的书面文学传统,而藏族、蒙古族则有口头文学传统,也有部分民族口头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存,这些文学形态都是中国文学形态的一部分,只是文学载体不同,认知和明确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差异,并从中寻找共性,使其共生共存,在这个明确特殊性并保持一致的实践中,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结合发展的过程,自然也是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

二、多民族文学教育肯定了文学的历史交融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现实情境相一致,知识界开始颠覆单一国家或民族主流民族历史叙事的潮流或模式,开始提倡性别或族群话语,以族群嬗变和互动视角来讲述文学现象称为世界文学研究的跨国转向,族群文学成为超越国别文学叙述的支撑点,多民族文学教育由此而起。族群文学的研究自然需要从族群文学的历史源流来把握,因此,沿循历史脉络解读多民族文学便成为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必然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发展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生共创的发展状态,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互动互融的过程。[2]历史已成过去,但是历史并未完全抹平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交融发展的历史,以南北朝的诗歌为例,虽然当时的《乐府诗集》中很多民族诗歌的内容已经遗失,但是胡琴、琵琶、羌笛等民族特色乐器却在遗存诗歌中多有出现,以此便可以想象当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荣共生的和谐情境。每个民族的文化或文学都不是单一发展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发展都相互影响,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争或政治因素造成了多次民族迁徙,每一次民族迁徙都意味着迁徙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而民族融合环境下,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如辽金时期,汉语诗词中包含了民族文化的成分,特别是汉语戏曲等民间文学的民族成分更加明显。中国历史中的多民族融合使得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也相互交融,中国文学史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学成分。[3]虽然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一直和汉语文学共生互融,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的框架体系,但是由于汉族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和汉语语言的官方通用下,当下教育体制对于中国文学的表述理所当然地指向了汉语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还是教育体制中的文学教育,以及大众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概念,都从事实上佐证了这一点。在汉语文学被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或主导时,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共生互融的事实被遗忘或忽略。而这种情况在大众的视野由汉语文学转向多民族文学时,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嬗变成为关注的焦点,多民族文学共存共荣的历史融合自然而然便会重新提起或发掘,在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的历史真实面目最终会突破教育体制、意识观念和语言等因素的阻隔重新回归到民众视野中,而这种回归也将成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开端。

三、多元文学评价体系需要整合民族文学评价资源

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生存发展环境中自我保护、自我表达的机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所有文化表达的都是共同的人性。文学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表达各有特点,对不同文学表述差异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扩展人类对人性认知的宽度,同时也能让人类在多种文学表述中探寻人类共性的边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形态都需要端正认识。不同文学作品由不同文学创作者创作,由于创作者本身的文字水平和思想认知的限制,文学作品有高低之分。同时,由于表达需要,文学作品有多种体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使文学作品得到合理评价。特别是在文学教育中,更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文学评价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文学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性、作品形态、作品表达、语言文字、文学价值等都是文学评价的标准,越全面的文学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多民族文学理念下,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共同作为民族文学的构成部分,更需要多元文学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接近客观事实,而多民族文学教育也需要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社会环境及文化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形成了各种神话、史诗、歌谣等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文字及书写习惯所限,部分民族文学并未成为书面文学,而只是用口头方式传承下来,成为口头文学,这些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学价值,如少数民族歌谣是民族民众人际交往、调适身心、沟通神灵的媒介,而民族史诗则传达了民族特定的宇宙观,对民族历史进行了记忆。和书面文学一致,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人类用身体、仪式进行的文化展演,在人类影响上和书面文学有同样的价值。但是在当前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书面文学是文学的唯一形态,汉语语言是主要评价语言,这样的文学评价体系自然把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和口头民族文学排除在外。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随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加强,以及主体地位的回归,必然要形成新的文学评价体系,扩大文学层面,调整评判标准。新的文学评价体系对民族文学形态特征的兼顾,以及对民族文学评价资源的整合,也是变相的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以汉语语言为主导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对某种语言的文学使用,自然会使作品具有以上语言所对应的文化意味,而这种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文化之间的交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文化教育中,用什么语言来书写往往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由于汉语的官方使用和大范围内应用,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主要分为本民族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用汉语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自然不存在语言文化的差异问题,但是对于以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汉语和特定民族文化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无论是汉语的文化表达,还是汉语对民族韵味的反映,都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汉语创作民族文学作品还存在一些争议。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民族文学的特质在于民族思想文化,关键是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使用汉语创作对于民族文学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而且汉语创作还有利于汉语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学作品的影响扩大。[4]争议归争议,事实上,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学生并未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而在现实教育中,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也往往是以汉语来教学,20个拥有一级语言学科学位授予权的“985”院校几乎都有汉语言文学,但是仅有中央民族大学等四所大学设置了民族语言学科。现实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即便是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并列于院校的课程内容中,但是由于民族语言普及限制,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是以汉语为主导,民族语言的离席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只能以汉语为主,在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输入学习中,以及汉字的输出创作中,汉语的文化意义已经和民族学生原有的母语文化进行了对接或融合。

五、多民族文学以多元一体文学共同体为目标

费孝通先生曾经对多民族共存状态及趋势提出了美美与共的总结和构想,这个观点是在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差异基础上为各民族寻求和谐发展的模式,对多民族文学同样有借鉴意义。形成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每个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学的差异和分歧,在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学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创造中,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体系内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生态。多民族文学的提出虽然强调了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并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提出了要求,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强调民族文学的价值意义,并对其在文学史中进行明确地位,意图通过民族文学地位的合理确定和文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而并非对民族文学厚此薄彼。无论是汉语文学还是民族文学都要置于中国文学的语境下,多元文化政治共同体决定了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多元一体文学共同体。[5]在这个构想下,各民族文学都共同参与到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共同创造中国文学史,而这种参与并非是无序杂拌,而是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相互融合创新来实现。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构想的实践,首先,便是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多民族文学史观自然会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关系给予肯定,在此文学观引导下,多民族文学教育要明确各民族文学的差异和特征,使各种文学都能从其他文学中寻求到可以融合的要素或方式,并以各种方式来促进其融合交流,而中国文学统一体开放和包容的组织结构也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结语

虽然长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互融共生,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族群力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未在中国文学史中真实呈现,中国文学体系形成了汉语文学一支独大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学既有的贡献和价值难以得到正确评估,同时也局限了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价值发掘,多民族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多民族文学理念是中国文学内部的反思和重构,其对中国文学概念扩容和新文学格局的重建,都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系统梳理和认知,将有助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更好地融合发展,民族文学和和汉语文学的同创共生也将最终促进中国文学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李宏岩。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J].贵州民族研究,20xx,(11).

[2]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J].百色学院学报,20xx,(2).

[3]肖昕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1).

[4]张利玲。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的渗透和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20xx,(2).

[5]徐新建。回顾与前瞻:20xx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评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xx,(6).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六

一。活动目的和基本思路

“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校园文化活动旨在通过“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开放大学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事件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素养。其次,“多元品文学”的丰富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三,展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改革创新实践。第四,结合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为“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意为展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用多元、多彩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所有活动作品均应为文学作品、事件、案例的演绎和解读,活动作品包括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情景剧演绎、绘画、舞蹈、戏曲、文章、茶艺、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鼓励各种新兴演绎和解读的艺术形式。选题范围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事件和案例的解读和演绎。多元化解读文学的艺术作品要求探索创新,意蕴深远,形式多样,提倡真善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思想内容健康积极,彰显文学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解读和诠释文学,涌现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作品。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以参与活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调查》的问卷,以校园文化的视角,问卷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作品的内容、活动作品的形式、参与形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问卷在征求业内几位开放教育和汉语言文学专家意见并做出修改后,发放52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1%。用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参与对象

笔者对参与此次活动学生的性别、年龄、分校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整体的结构与层次分布,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分校直属一分校占比12%,直属四分校占比12%,长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调查数据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的占比54%,25岁———35岁的占比28%,大多为青年学生。根据调查,西安分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内容

根据调查数据,西安分部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中,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为内容的占比72%,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的占比28%,外国文学的选题为零。大部分学生喜好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也有涉及,对于外国文学题材较为陌生,无人选题。

3、作品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各分校参与学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数据统计中,直属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剧演绎、朗诵和茶艺阐释等形式;直属四分校有情景剧演绎、舞蹈诠释、书法绘画、摄影诠释和朗诵作品等形式;长安分校主要以朗诵作品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书法绘画、朗诵作品和版画等形式。统计显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作品形式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和爱好,探索创新,凸显个性化设计,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彰显汉语言文学的风采。

4、参与形式

根据活动方案设计,参与活动的形式可以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协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参与形式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学生采用了独立完成和小组协作两种参与形式。其中直属一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8%,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92%;直属四分校独立完成的学生占比46%,小组协作的学生占比54%;长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学生均采用了独立完成的形式。根据整体数据统计,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选题内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够灵活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

(二)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

1、活动效果调查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对于活动效果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学生为36人,占所选人次的76%,问卷中人数的72%;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特长的学生人次为45人,占所选人次的95%,问卷中人数的90%;认为活动有助于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学生人次为47人,占所选人次的100%,问卷中人数的94%。该项调查显示,小组协作的学生普遍认为该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独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学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活动能够发挥个人的特长爱好,有助于丰富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

我们对学生在活动中关于知识直观化、提升专业素养、增进文化艺术素养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直观化、具体化;91%的学生认为该活动有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素养;9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增进个体的文化艺术素养;100%的学生认为该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寓学于乐,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此次活动是否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是否希望该活动继续开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调查数据显示,96%的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体现开放、自主、和谐的学习理念,更加适合开放大学教育教学的特点;对于是否希望继续开展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其中60%的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开展活动,26%的学生希望能够推广开去,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8%的学生希望能够改进完善。根据分析,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校园文化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肯定,认为该活动更加适合开放大学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继续开展甚至推广到其他专业。

三。反思和探索

汉语言文学“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学生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结合自身的特长,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诠释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专业知识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活动效果显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据调查分析,此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反思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1、作品内容的选题不均匀

根据调查分析,活动作品的内容选题大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外国文学的选题占比为零。究其原因,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内容相对熟悉,对于外国文学的内容掌握不够。此外,从艺术表现来讲,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效果更为明显,也导致了学生选题的侧重。

2、作品形式整体多元化、个别分校单一化

活动作品的形式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但是根据调查数据,个别分校的活动作品形式仅限于一种或者两种艺术形式,仍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

3、个别分校学生参与形式简单化

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形式整体呈现出自由、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个别分校的学生参与形式均为独立完成,没有小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活动中呈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活动作品,例如《海棠诗社》情景剧演绎,《李清照诗词解读》情境演绎,《王维山水诗解读》摄影作品等质量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单一,作品设计粗略,内容表达不够充分,质量欠佳的情况。

(二)改进和探索

针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此次活动的总结和反思,对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和探索。

1、创建作品内容选题参考

对于学生选题不均匀的情况,可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作品内容选题参考,选题内容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领域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内容,给学生提供详尽、丰富的选题参考和辅助,提供支持服务,让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选题视野更加宽阔、广泛。更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视野。

2、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

根据统计分析,部分基层分校的学生活动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单一,参与形式单一化的情况。根据调查反馈,个别分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指导教师和责任教师对活动内容领会不清楚,有趋于简单化管理的思维,导致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形式和作品形式单一化。针对以上问题,需加强对基层分校的支持服务,完善培训机制,让分校的主管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活动的精神,打破束缚和窠臼,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形式解读文学,丰富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生动、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3、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针对作品良莠不齐的情况,活动小组需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加强顶层设计,逐级管理、质量把控。加强对活动作品指导教师指导过程的审核和监督,保障学生活动作品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4、转变观念、打造个性化校园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个性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第28人校长威尔逊先生曾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像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像普林斯顿’。”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更应该符合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特点,具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开放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构建符合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个性化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

作者:吕洁 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6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是由精心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60216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60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