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更新时间:2021-12-25 16:55:07 点击: 来源:yutu

【#能力训练# 导语】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方面成就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4996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4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