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篇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篇文章)

更新时间:2023-01-08 05:56:56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9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t7t8美文号将不胜荣幸。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

2、树立远大的志向。

3、懂得只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地在实践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解的句子。

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读读

教学过程:

第11课 第一教时 总第39教时

一、整体感知,指通

同学们,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格言、警句,今天我们将学习《古今贤文》(志向)。

1、解题。

2、初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③全文 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

3、检查。

①指名学生读课文;②画出句子鼓励学生质疑;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各自所画的句子。

二、抓住重点,指懂

1、胸无理想,枉活一世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三、诵读感受

1、放声诵读,感受句子的节奏、音韵美。

2、背诵或选背有关句子。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准备

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作品。

3、搜集积累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一、情景导入。

师:1.播放一段时钟的“嘀嗒”声,引导学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2、介绍朱自清,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默读全文;

2、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全文,感悟作者情感,抓住“叹”、“悔”二字统领全文。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叹”的段落。

2、注意“碗”、“伶俐”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说说作者怎样写时光匆匆的,并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上几句;

5、体会文中叠词运用的巧妙;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四自然段

1、找出并细读“悔”的段落。

2、注意“徘徊”、“裸”的写法及读音;

3、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体会作者悔意何来;

5、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妙处;

6、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略读课文第一、五自然段

1、通过删读体会排比句的优美,讲解“;”的用法。

2、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受。

1、谈谈自己学了本文后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说明时光飞逝或劝人惜时的词句。

五、背诵课文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六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七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选择和春节有关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

3、小练笔:

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即抓住特点介绍民俗,并体会作者的布局谋篇、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完成习作。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运用本组课文学过的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难点:

运用本组课文学过的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像那首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畅游在这独特的民风民俗中,写下令自己心动的那一页。

二、明确题旨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教材中的要求,边读边画边归纳,想一想,这次习作要我们写什么?要想写好习作,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指名汇报,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写作要点。

(1)内容。

①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②特色服饰:各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

③特色饮食:小吃文化、茶文化、待客文化等。

④独特民居:吊脚楼、土造房屋、四合院等。

⑤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剪纸、皮影、蜡染、脸谱、刺绣等。

(2)注意事项。

①特点突出,民族特色鲜明。

②内容具体,描述准确生动。

③用词精准,表达真情实感。

三、写前准备

1、导语:同学们,下面老师将带领大家游览祖国的大江南北,去欣赏不同民族的风情。(播放民族风情图片,配歌曲《等你来》)

2、引导学生交流欣赏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

3、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哪一种民俗最让你感兴趣,请按一定顺序详细地介绍一下。

四、回顾写法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描写事物的方法?分别是从哪篇课文中学到的?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方法多样,有顺序: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象征、夸张;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3)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五、入笔习作

1、你最想写什么?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1)温馨小贴士(课件出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想拟一个什么题目?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③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2)学生自主编写提纲,进行简单的修改。

2、按所列提纲,说一说自己想怎么写。

3、尝试写作:前面我们欣赏和交流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可以说,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感受,不同凡响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这点点滴滴,让这些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我们笔尖流淌吧!(学生动笔写作)

4、教师在巡视中作场外指导。

第二课时 一、直击目标

1、导语:俗语说:“树木不修长不好,文章不改意境少。”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精雕细琢。

2、讨论:你们认为这篇习作应着重体现哪些内容?

预设:

生1:所介绍的民俗特点要突出,而且要体现鲜明的地域或民族特色。

生2:在介绍时要能做到内容具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生3:要能恰当地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或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生动地描述,最关键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二、修改润色

1、自我品读,自主修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读一读,再品一品: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生动,表达是否清楚、具体。边读边画出不满意的地方。

(2)反复朗读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怎样修改?然后进行修改。

2、全班交流,集体评改。

(1)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习作推荐给大家?请大家边听边思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请给出最佳的修改意见。

(2)总结前面已交流的几篇习作,有哪些共同的优点,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3)针对大家给出的意见,再次品读自己的习作并进行第二次修改。

3、小组合作互评互改。

(1)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小组成员听,大家进行交流,提出评改意见。

(2)交换习作进行互批。

(3)推荐优秀习作准备全班展示。

三、美文欣赏

1、欣赏佳作。(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外例文)

2、交流感受。

3、好朋友合作,互读习作,寻找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并为好朋友的习作写上评语。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从这次习作中,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作业:把修改后的习作誊写到作文本上。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2。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同读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科书,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①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③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④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⑤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3。小组交流: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①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②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互动交流,汇报心得。

1。选定主题。(选择一个主题交流读书心得)

2。交流读书心得的基本要求。(①可以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②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③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你的想法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3。组内交流:根据选定的主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同学讨论:在交流读书心得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4。评议谁最棒。小组评议,看同学说的是否符合要求,能否说服别人。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说说谁是最佳分享者。

5。上台交流,分享收获。小组内选定代表,上台交流读书心得。

四、欣赏范例。

示例:《夏洛的网》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一定会救你的。”不起眼的蜘蛛居然说它可以救一只猪,一开始我也不信,但看着看着,我终于相信了夏洛,因为夏洛真的实现了它的诺言!它用它的网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和“谦卑”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改变了小猪威尔伯的命运。然而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多么感人的故事啊!我跟很多人一样,平时特别讨厌蜘蛛,但看了这个故事后,我就不那么讨厌蜘蛛了。蜘蛛夏洛说过:“你一直是我的朋友,我为了救你而死去,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是的,它渺小、瘦弱,但它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一颗善良的心。它为了不让威尔伯成为熏肉火腿,那么努力,那么勇敢,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夏洛这种高贵的品质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示例:读了《夏洛的网》,我心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救下了一只小猪,并给他取名威尔伯,当她把威尔伯养到父母不再同意养时,威尔伯就被送到了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洛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成为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救下了小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多。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它一起走过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威尔伯带来了快乐;当威尔伯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时,还是夏洛,用爱编织了大网,拯救了小猪……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临死前编织的“谦卑”二字,它们正是赞美夏洛的语言。

五、小结。

办一期读书交流会。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t7t8美文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t7t8美文号最开心的事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46794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46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