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论文最新7篇(信息技术论文最新7篇范文)

信息技术论文最新7篇(信息技术论文最新7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2-12-21 22:42:24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信息技术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信息技术发展的论文 篇一

一、信息技术对总体性要求原则的冲击

1、重要性原则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能够大规模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一系列会计工作能够简便快捷地进行,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使会计信息经济的成本最大化地降低。针对一些原本存在需求,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得以考虑的信息事项,可以重新进行考虑,如此地进行核算,原本没有太过关注的一些事项就会变得相当重要,对于一些信息就有必要重新进行核算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对各种事项的处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逐步增强,从而可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项能够符合重要性地条件。因此,选择的范围能够广泛扩大,对于一些重点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真实性原则

互联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遍布全世界,而且深入人心,当下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作为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信息的真假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大量的丰富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认知把一系列的信息与会计工作相融合,引发会计信息的真实度降低。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冲击

1、一贯性原则

在企业运行时,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经营理念,使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尽早地发展“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国际经营市场,从而与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是就这样的形式来讲,对于财务经营必然会增大一定的风险。国内外相关的风险在企业中为了能够使能力增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并更坏账损失准备,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后续累计折旧。在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特征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也更加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改变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会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在修改上达到及时性,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相关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准确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某个项目中的信息系统的操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确认标准的制定,出现的项目仅仅符合其中的某个标准但是不符合全部标准,对于此类的项目不能被纳入会计系统。但是有些项目对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没能考虑到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会降低。关于相关性地含义,就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地满足。此外,它还被称为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当下所公布的一些财务报表、补充报表以及附注等。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在反映时都要真实且全面,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财务数据上面进行任何的纂改,也不能故意无视忽略。当下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经济风险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险性,甚至还会发生扩散的现象,投资者们在操作时也越来越小心谨慎,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所有的一系列变化都能够整体地表现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语

现代社会下,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财务会计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在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会计基本的理论广泛地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在这种改变的影响下,核算财务系统正在被决策型财务系统所改变。全面应用新的信息科技,突破传统的核算理念,大力实现信息技术的会计核算。

信息技术论文 篇二

摘 要: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有其教学特点和方法。在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如下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客观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内容,优选课堂教学方法;任务驱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信息反馈,促进良性循环。

关键词:目标;效果;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诸多不同,操作性强是它最主要的特点。教学中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因材施教,客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同样一节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 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我结合现有教学条件、教材,分别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在课堂操作时,我采用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使每个学生能够客观、愉快地达到预期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依据设计问题,制定符合各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内容,优选课堂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存储器时,我从学生所用的书包入手,引入存储器的内容。告诉他们,书包里的内容可以放在薄薄的软盘或小巧的优盘里,它们有易修改、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的特点,这样每天就不必背负沉重的书包了。至于学校图书馆里的内容可以放在小小的硬盘里,你们就可以把“图书馆”搬来搬去啦!学生大笑不已。这样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将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如进行指法训练,小学生对此兴趣相对较淡,学习自主性较差,而键盘指法又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所以必须设法让他们自觉地练习。在练习时,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开展竞赛。学生间的语言更贴近,相互间更容易沟通,因此,学生在这种以集体自主活动为主、互教互学的教学模式下,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且自始至终都在愉快地学习。

三、任务驱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例如:在教学“小报的编排”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对于实践练习,教师首先利用课前准备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电子作品(节日贺卡和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给出任务:完成习作。当学生欣赏完电子作品以后,会跃跃欲试,其创作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规定任何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则可充分地发挥出来。其间还可以提倡同学间相互讨论、交流、切磋,并且让那些操作能手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则巡回指导,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文字的插入位置、色彩、样式、艺术效果等,力求使作品富于创新、富有艺术性,这样学生的作品就会更有新意,更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作品品评过程中,则采用作品交流评价的模式进行教学。同学之间的作品展览,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说出作品的创意,自己评价,然后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则注意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五、信息反馈,促进良性循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要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

信息技术论文 篇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新兴学科,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我市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中考多年,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对此我常常陷入深思: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开展教学呢?经过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在课堂教学上做文章,巧用“蜻蜓点水”,下面我就具体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实施的。

一、“点”兴趣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伊始,利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以精彩的主题、幽默的语言、社会上的奇闻怪事和信息技术内容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疑法、导游路线法、误导法等各种方法作为“点”燃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创设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气氛中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不要对学生说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教师提出建议就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通过营造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保持快乐向上的思维状态,进而使我们得到优异的教学效果。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使课堂始终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师如果对学生给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学生之间的鼓励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不但使教师精神亢奋,还会使学生的思路保持清晰状态,使之得到兴奋点。

二、分层“点”拨

在把学生的兴趣“点”燃之后,由于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这时教师就应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那些不同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按学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尖子”生应扩大知识点的宽度和难度;对于“差生”进行鼓励引导,给他们吃“偏饭”;对于“中等”学生重点是对所讲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把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三、“点”评价反馈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是有的学生课前不积极探究导致课堂效果差,有的个别组表现不积极、或组内成员间发展不均衡等。为此,我意识到要保障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优化学生评价方式。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的形成。

1、我对小组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小组的最终成绩是这两项成绩的综合,这样可以激励小组长每次预习时都能顾及每位同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教学到达最好的收效。

2、对小组整体评价的信息主要来自对小组活动过程的观察和小组的学习报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质量等。对小组成员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3、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长期综合发展,我除课堂评价外还全方位地对小组进行跟踪评价:课后自主学习评价、过关评价、阶段评价、学期评价、小组竞赛等。

四、“点”自己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该不断的充电。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到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并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同时还应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意识和较强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注意自身的利益礼仪修养;另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自如的驾御教学过程,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教师对课本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创造性的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不再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主导,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与导学案结合利用。真正做到“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师”,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课堂和课下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给学生设计的任务要宽泛,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应给予详细的讲解,我们不知的问题也不要搪塞或敷衍,应正面给予回答,不知就告诉学生不知;对知识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要多辅导、多鼓励、多帮助。

五、“点”设计

首先,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应先对课标进行通读理解,然后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二,教学设计应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适合学生的“口味”以及符合本学校的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第三,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活动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其融入到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应是开放性的,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应是学生感兴趣的。在师生活动中,教师应做到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占用时间比应在1:2;第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体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精神以及做到技术是为需求服务的理念。

信息技术论文 篇四

摘 要:根据专题学习网站的自身特点,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角色需求和安全需求,详细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内容结构和主要功能。经测试,该系统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便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能很好地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 信息技术课程 设计

目前,普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尽量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或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初中信息技术》是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并且本学科具备操作性强、个性突出、资源广泛等特点,有利用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导性和协作性。

一、网站的需求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于它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发展所需竞争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收集、整理、发布、运用、评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在网络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方法和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专题知识的学习和基于专题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1、网站功能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分析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成败。该网站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资源管理的功能。按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要求和教学需要,资源管理功能必须能对资源进行查询、修改、删除、分类、整合等资源处理功能,同时还要提供资源的搜索和资源下载功能。

(2)交流讨论功能。向用户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上传与学习相关知识、问题或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3)评价展示功能。包括作业批改、作品展示、自我测试等在线评价。

(4)用户管理功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限以使师生共同使用和合作管理。

2、网站角色需求分析

功能的需求主要来源于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需求。本专题学习网站的角色主要有两类:学习和教师。各类用户有自己相应的权限,登录后只能访问自己权限内的功能模块。例如学生主要是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学习话动,包括查看专题知识与相关资源、交流心得与讨论问题、提交作品与上传资源、测评反馈与投票评价。教师主要是利用专题网站向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与协作的场景包括资源管理、讨论管理、评价管理和用户管理等。

3、网站安全需求分析

从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存在如下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来自物理环境的威胁、网络的威胁、非法访问的威胁、计算机病毒的破坏、对数据库的错误使用、网络管理员的能力问题、数据库系统及网络系统自身的软硬件缺陷和其它不可知的因素。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

根据网站功能需求分析、角色需求分析和安全需求分析,整个系统有两类用户:学生和教师。在基于互联网的专题学习网站系统中,可以将功能集约到这两类用户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可以将整个考试系统分解成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属前端应用程序,教师子系统属后台管理,采用的体系结构为B/S。整个学习网站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子系统

学生子系统供学生使用,主要包括公告浏览、学习目标、专题知识、扩展资源、交流讨论、信息检索、作业上传、在线测试等功能。

公告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有较强的时效性,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学动态及通知公告需要及时地让学生了解,这些信息呈现在首页。

学习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专题学习目标分三种,即专题学习的总目标、单元目标和知识点目标。总目标的有关信息呈现在首页,各个单元目标信息则呈现在单元学习内容之前,各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呈现。

专题知识:专题网站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知识辅助学习,有一部分资源是网站建设时提供的,还有一部分应在后期使用中由学生和教师不断积累和收集的。在内容的呈现上,对于学生能够直接掌握的知识技能,网站采用文字呈现方式,比如一些教学设计,一些概念阐述等;对于某些需要建立感性体验的知识,则采用多媒体呈现的方式,如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

扩展资源:整合与专题知识相关的扩展性学习资源如名词术语、预备知识、相关资源、网址大全、参考文献等,使专题学习网站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宝库。

交流讨论:该模块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是完成专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专题学习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本网站采用非实时的电子邮件答疑和实时的论坛讨论区答疑两种方式。论坛讨论功能将问题贴在相关分类上,等待教师或感兴趣的同学回答。

信息检索:网站提供站内信息检索及站外搜索引擎接口,方便教师与学生用户进行信息检索。

作业上传:由于教师发布的作业不仅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填空、选择、简答、计算、分析等;其表现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包括普通的文本,也可以包括图像、视频、音频等。为了使本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师,我们实现作业上传时要求将作业打包压缩后再进行上传,而且页面上有方便地进行学生作业查询和密码修改的超链接。

在线测试:针对每一专题学习设计自我检测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习完每一专题内容后能及时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对学习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在线测试包括题库管理、抽题和答题、测试评分等功能。这些功能均建立在WEB数据库的基础上,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接入的地方都可以进行专题评测。

2、教师子系统

教师子系统供教师使用,主要包括公告发布、资源管理、讨论管理、作业批改、测试评分、系统管理等几个主要功能。

公告发布:通过后台发布各项教学通知,如课程安排、学习要求、参考书目、临时通知等。

资源管理:管理课程的在线教学内容,包括HTML在线学习、PPT电子教案、DOC教学文档、RM教学录像等,是专题学习网站的核心。

讨论管理:后台实现对学习论坛的管理,如专题管理、锁定帖子、提升帖子、沉底帖子、跟贴管理、删除帖子、移动帖子、设置固顶等;也可以在后台对教师答疑使用的电子邮件地址进行设置。

作业批改:实现批改学生打包上传的作业,并给学生判定相应的成绩。

测试评分: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实现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与操作题等客观性试题的计算机自动评分功能;而对于像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则由阅卷教师人工评分。

系统管理:教师通过身份验证之后进入教师子系统,教师可以对各种数据库中数据表进行插入、删除、修改等维护工作,如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教学新闻表等,还可以进行系统运行参数重新配置、数据库备份、口令修改、权限修改、用户管理与初始化等工作。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对专题学习网站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一个高质量的专题学习网站尤为重要。本文所研究的信息技术课程专题学习网站,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专题知识为内容,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特别注意运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进行设计,形成一本拓展的教材和一个开放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吴保艳,赖永凯。《信息技术教学论》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韶关学院学报,20xx,30(9):140~143

[3]要丽娟。浅谈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xx,27(3):85~87

[4]张新贤。《教育电视系统》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1(10):63~65

[5]徐顺,王会霞。Word 20xx文字处理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xx,33(7):62~65

[6]黄以宝。《网页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5(5):4089~4090

[7]王海春。一种安全、高效的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xx:67~68

信息技术论文 篇五

【摘要】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四)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

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

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

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在备课时,我把本课的知识点做成专题网站,在课上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四)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之路还有一段路要走,作为教师,

我们都将和新课程一道成长。在这漫长的征途当中,我们都会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为学生成长和课程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信息技术论文 篇六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导学方式,可以为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发掘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导学应抓好以趣味作为问题导学的开展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发表,发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论文投稿

问题导学模式的引入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增加了活力。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精神。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质对于逻辑性教学要求较高。而实践操作中的严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在信息技术课堂引入问题导学法,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参与热情,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导向,重新认识信息知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从而实现信息课堂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以“趣味”作为“问题导学”的基础

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该学科的严肃性,造成学生在理论上死记硬背,在实践操作中按部就班,信息技术教学严重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了抑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加以改进,适时采用问题导学方式,学生的注意力将被高度吸引,而教学中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点也将转化为学习兴趣点。

例如在“信息安全”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下列问题: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私人电脑传播病毒是什么?利用网络查找并记录“蠕虫”的历史;你了解特洛伊木马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有的是学生有所了解的,例如木马病毒等,有的是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获得答案,例如第一个问题中的C-Brain病毒。通过对这些常识的了解,学生们对于病毒的侵害性和危害性有了更多认识,同时对于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也更加完善。由于这些问题都涉及一定的科学历史故事,所以在某一层面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从而对信息安全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以问题设置导入学习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堂气氛也将更加自由活泼。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消除了对教学难点的恐惧感和排斥感,树立起学习信心,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二、以“实践”作为“问题导学”的方式

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捷径,曾经有教育学家指出:“听到的知识会在三天内忘记,看到的知识会在七天内忘记,而实践过的知识则会长期留在记忆中。”这句话虽然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但是却形象地描绘出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在实践学习中引入问题导学方式,则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衡。

例如在“信息利用”教学中,教师针对“20xx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后,你是如何得到信息的?当时相关信息的来源有哪些?这些信息具有哪些特点?由于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不少学生踊跃作答,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梳理,总结出了主要的信息来源:电视、广播、网络。在信息特点的提炼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效率最高,但是从信息真实性进行评价,网络信息又逊色于电视、广播等媒体。通过实践对比,学生对于信息的来源、传播途径、信息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信息的辨识和利用更加客观。

三、以“互动”作为“问题导学”的动力

经常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整体掌控教学电脑,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听讲的学生已经按捺不住要进行实践操作。但是,教师还沉浸在理论教学的氛围中,学生却急于实践,双方由于缺乏必要的互动而“不在一个频道”,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理论,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大打折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互动性,在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实现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尤其是在微机教学的实践操作中,更要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实现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转化。

问题导学方式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加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例如在利用PhotoShop软件做图过程中,教师相继提出如下问题:第一,怎样利用图形工具绘制椭圆形?第二,怎样在椭圆形中画出正方形选区?第三,选区颜色填充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快捷键是什么?设置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实践操作中出现问题,学生会积极想办法进行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报告老师”,等老师帮助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教材知识,并能熟练地进行上机实践。

四、以“创新”作为“问题导学”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发掘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利用问题导学模式,制订出全面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够”,有的学生“不够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设定个性化导学内容,同时分出教学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这些分层任务进行自由选择。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教师一改原有找课本进行预习的方式,而是提前进行了问题预设,由此切入问题导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案内容提出如下问题: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以及发展趋势?生活中看到的多媒体工具有哪些?在多媒体技术中,其多样性和非线性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分别有不同的难度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回答,从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出问题导学的教学弹性。由于问题设置难度不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会受到打击,反而 可以从一个台阶迈向更高台阶,这就是问题导学循序渐进的优越性。

五、以“渐进”作为“问题导学”的途径

学生的信息操作和利用能力是通过大量实践实现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学生投入思考,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学生还要对自己的操作进行随时调整。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正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步骤以及完成过程。教师在掌握全程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践操作步骤加以观察,在信息的收集、传输、应用、发布过程中不断创新突破。

高中阶段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在信息道德建设上,教师也有一份社会责任。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学生分辨出信息的可用度,才能建立起完备的信息道德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问题导学主动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不良信息的散播目的是什么?你遭遇过信息诈骗吗?你身边的人呢?面对不良信息你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能够唤醒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但是这种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以“渐进”的方式不断积累,不断丰富。

未来社会将呈现出信息爆炸趋势,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间力量,承载着信息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高中阶段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多重需求。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方式,为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问题导学的开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稳步提升,发掘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强化。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导学教学条件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这一教学氛围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秦雪丽。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0)。

[2]吴桂成。如何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更有效[J]。新课程导学,20xx(20)。

信息技术论文 篇七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下大部分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都着重于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繁琐、复杂。再加上部分教师对于教材缺乏精心的准备,课上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率,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效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需要,适当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材本身的吸引力。一方面,教材应紧扣新课标,教学时,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划分教材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操作步骤,有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内容丰富多彩,应用范围广泛,学生学习计算机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在此过程中,应鼓励那些采用不同办法操作的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

2、鼓励学生探索学习。要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就必须要引发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不仅仅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更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发展,培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既然要鼓励探索,那么教学答案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为了寻找那所谓的“统一答案”。此外,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并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为您提供的7篇《信息技术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43393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43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