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2-24 13:20:45 点击: 来源:yutu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科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丰富的、复杂的课堂生成现象出现在老师眼前。面对生成,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以生成为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把师生的互动引向深入,让课堂上不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面对生成:准备好了吗

  面对生成,教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合适的反应,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足十几秒。仔细审视现实的科学课堂,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或手足无措,或茫然不知。

  案例1:《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教学片断。师出示两支蜡烛,点燃,再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问:如果在这两支蜡烛上分别罩上这样两个玻璃瓶,请大家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玻璃瓶中的蜡烛会熄灭,小瓶中的蜡烛先熄灭,大瓶中的蜡烛后熄灭。因为小瓶中的空气少,大瓶中的空气多。师:到底会是怎样呢?让我们看实验吧!(教师做演示实验)师:实验结果很清楚,罩上小瓶子的那根蜡烛先熄灭,罩上大瓶子的那根蜡烛后熄灭。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1:小瓶内空气少,所以先烧完,大瓶内空气多,所以后烧完。生2:燃烧需要氧气,小瓶内氧气少,所以蜡烛先熄灭,大瓶内氧气多,所以蜡烛熄灭得晚一些。

  师:也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燃烧需要空气。那么瓶中的空气是不是全部被烧掉了呢?瓶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个问题。

  案例1 中,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差异的,这反映了两位同学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分析生2 的发言,我们可以判断,该同学在课前已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知识点有所涉猎,在走进课堂时,他不再是一无所知。教师可通过追问该同学“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在第一种猜想“瓶中的空气用完了,所以蜡烛熄灭了”的基础上,产生又一种猜想:“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蜡烛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用完了,但瓶中的空气并没用全部烧完,里面应该还有空气。”但教师压根就未发现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案例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红墨水滴到热水和冷水中哪种情况扩散得快”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接着让学生用实验来探究。本来绝大部分学生的猜想和教师心中的结论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但是,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组得出的结论是:红墨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这一结论与学生事先猜想的不相符,也出乎这位教师的意料。于是,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重做一次实验,其结果更是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有近半数的小组实验结论为“红黑水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该教师慌了,他给学生下了结论,判定是他们将水杯“晃动了”,红墨水应是在热水中扩散得快呀,接着马上转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

  面对课堂生成,这位教师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意外既然发生了,我们应将“坏事”变“好事”,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同学们却得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结论呢?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影响红墨水扩散快慢的因素是多样的,做对比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变量。

  二、把握生成:可以这样做

  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1、 借一双“慧眼”——重视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其范围包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人际交往、实际操作、独创等。只有重视课堂观察,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稍纵即逝的生成性信息,并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灵活地处理教学环节,重组教学方案,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案例3:在进行斜面的实验教学时,我先用投影向学生讲解实验方法。讲解的同时,我不忘观察每一位同学听讲是否认真,脸上是充满信心还是茫然无知,因为我知道这样一些信息对后续的教学意义重大。忽然,我发现两名学生已用木板搭出了一个斜面,用弹簧秤钩着“重物”正想爬坡。看到这一现象,我意识到,自己讲得太多了。于是,我停止了讲解实验方法,而是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结果,通过实验,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结论“五花八门”,有“斜面能省力”“坡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的斜面越费力”“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在斜面长度一定的情况下,斜面越高越费力”等。

  正是重视了课堂观察,这位教师才能迅速发现有两位同学不守“规矩”(未等教师发号施令便动起来),并冷静地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自己讲得太多了),灵活处理教学方案(让其他同学也先试着做一做),才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试一试“太极拳”——将问题返还给学生

  将新生成的问题返还给学生,是处理“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策略。原因有两点:首先教师要在短促的时间里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资料,迅速地形成应对的策略和引导的路径,需要一个反应思考的时间,同时,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学生对该话题的真实思想。所以,将问题本身返还给学生,无疑会使教师获得喘息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在内心整合学生的发言,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巧妙的引导方法。其次,问题从学生中来还回到学生中去,这有意或无意的举动正契合了新课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

  案例4:在《认识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磁铁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时,一学生突然插嘴说:“老师,我觉得这个结论不对。这儿就有两块磁铁(其实是一块摔成两段的磁铁,断的一头在蓝色一段的中间),你看它们怎么同极相吸?”这位同学边说边拿同颜色的两头相接近,结果是同颜色的两头吸在一起了。这一结果也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认同。此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原因,但也没有对这一“插嘴”置之不理,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对呀,这两头都是蓝色标志,应该是同极相斥,但为什么会相吸呢?”将学生引向讨论中。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一块磁铁断掉后,每块都会有两个极,那块都是蓝色标志的磁铁它也有两个极,刚才同颜色相吸的那头可能就是北极,所以相吸了”这一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3、 打一打“预防针”——生成也可以预设

  教学的生成性,是否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

  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我们完全可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练习会出现什么错误……一旦我们做到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可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5:有位教师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我的小磁铁》一课时,为了解决“自由转动”这一知识难点,事先在学生探究材料中进行了有意识的预设,准备了一支生锈的顶针。在随后的探究中,学生果然提出了疑问:我们的磁针为什么不能指示南北方向?于是,教师便把这一组的材料在实物展示台一一出示,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不久,有位细心的学生举起了手,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我知道原因了,是因为顶针上生锈了。”接下来学生自己想办法除去了铁锈。一阵惊讶声之后,学生终于使磁铁重新转动起来。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时的磁铁转动情况,并得出自由转动的特点。

  最后,笔者以这样一个观点作为文章的结尾:过度生成的课堂,将会是没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生成毕竟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为师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富于挑战的话题,达到解放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应该以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2

  一、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经过调查了解,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我校小学科学教学实际现状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二)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我校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是基础,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素养、教学能力是关键,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资源丰富科学课教学内容,这能着实提高我校的科学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3

  一、创新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显得过于程式化,不过就是在简简单单地重复着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书上有什么,自己就教什么。尤其是在实验方面,不看具体环境,不看实验的合理程度以及与现实情况的满足程度,一味地简单照搬,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喜欢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让他们对教学实验进行充分的自主创新设计。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摆》一课教学中,原教材里,在本节实验上选择了单摆来进行。但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而且两次试验的设计也略显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过程进行改进,结果很多学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摆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对来说,实验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二、巧妙问答,让学生自主理解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问答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巧妙问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化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极为有用的,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伊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植物有哪几种?”“这些植物由什么部分构成?”“这些植物有哪些特点?”通过这样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联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进行自主思考,并通过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与动物的区别以及相同之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部分之间和生命体的特性、生命周期复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基本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化自由学习。巧妙问答,是教学中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实现自由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方式。通过巧妙问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效果,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打开学生的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三、互动多样,让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不但需要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还需要运用其它多种多样的互动方法进行辅助,比如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等。经过实际教学证明,这些方式都是极为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一课的学习,我让每位学生都模仿残疾人,进行了实验互动。我让每位学生模仿体验了一只手系红领巾的费时与不灵活,与一只脚来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难度。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帮助学生意识到拥有一个完整的身体是很重要的,进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去保持一个完整健康的身体?”“残疾人是不是等于不健康?”“残疾人就一定是命运的弱者吗?”等此类问题。体验结束后,通过采取小组讨论与汇报的形式,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后的做法,让学生知道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都在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生活,进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动多样,是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习,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化学习的科学途径。

  四、总结

  前文所述,是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根据科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属性总结出来的做法,并且在多次尝试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科学是一门需要创新与思维的学科,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科学课堂上展翅高飞。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4

  一、采取各类教学竞赛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目前绝绝大多数小学课堂都开设的科学教学科目,并且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也有显著提高,但是相对语文、数学等主科来说,仍属于边缘学科,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并未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课前备课以及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关教学热情,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旧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在这个大环境下,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热情,而科学研究却表明当人在处于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动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本地的小学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报校园科学教学竞赛或是区域间的科学竞赛活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直接参与进来,通过这样的竞争能够在某方面激励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在课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且批阅,最终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最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竞赛活动,教师也需要阐明相关的教学方针和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教学,让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并且有所学习,这样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所以教师也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学生树立起相应的科学观。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温度的测量,怎样认识实验用具,怎样操作实验用具,并且如何进行有效地实验数据记录等。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再次操作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进行观察、操作、纠正,最后学习到正确的方法,对这一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所以,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探究活动才是科学学习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出错地方,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指点进行及时地更正,到达学习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小学阶段的学生出于一种好奇心极强和探索心极强的阶段,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到科学的课堂中去。而实验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迎合了小学生们的好奇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在实验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学科学“校园的树木”这个课题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搜寻校园内不同树木的情况。比如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让他们负责收集不同树木种类的树叶、树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树叶和树皮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好哪些是属于大树的,哪些属于小树或者小草类的。最后教师教学生用放大镜等工具来对这些树叶和树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好这些树叶和树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树叶的叶子长度、叶子的茎向、叶子的厚度,还比如树皮的厚度、树皮的粗糙程度、树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记录下来的内容。更可能的是,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会学生如何制作植物标本,作为自己的珍藏品。这个环节也正好迎合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促发着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能够顺利带动学生进行科学课堂的学习,学生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快乐,进一步地爱上这门学科。教师还可以把学生身边常常见到的动物作为实验的对象,例如浙教版小学科学中“寻访小动物”这个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动物,比如“金鱼”、“蚂蚁”、“蚯蚓”、“蜗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见到的动物。教师们可以让学生去观察金鱼游泳时嘴巴的运动状态,蚂蚁是如何进行食物搬运的,蚯蚓是如何钻进土堆里的,蜗牛爬行的痕迹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是学生平时会感到好奇的问题,所以这也更加激励着他们去观察和探讨。学生们自己拿着放大镜和其他工具进行探索体现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状态,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也能够体会到实验观察带来的快乐,增加了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总体来说,科学这门学科是一门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学习科学的过程也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自然,学习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5

  一、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的应用上应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将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比如在学习《在星空中》的章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粗浅的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牵扯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魅力,把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呈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巧妙的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把美丽的星空通过视频,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技术诠释理论知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科学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小学科学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板书版画授课,使用挂图,纯碎的语言描述等,这些途径小学生一般不是很喜欢,虽然老师讲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悬河,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得不到激发。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可以通过声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知识,也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多媒体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从视觉、听觉和体验上给学生很大的冲击,在辅助教学上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把复杂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图像、动画等,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小学生天性好动、贪耍,如果课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兴趣,他就会脱离课堂,甚至思想逃离到课堂之外。而多媒体以声文图茂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着他们,有利于他们参与其中。比如在学习《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时候,对于课堂中牵扯的知识点,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小学生生活阅历肤浅,了解的生活常识也比较少,讲授式的授课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此攻破这些重难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果能通过视频讲解或者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的话,学生就会非常理解了,并且理解的更加透彻。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知识的转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其实教学质量的高低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情,应该落脚于学生的发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做到学会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在讲授《面包发霉了》的时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发霉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从化学常识还是医学常识,学生都很难理解。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6

  我在执教《蚂蚁》这一课时,根据学生大多都见过蚂蚁,对蚂蚁都比较熟悉,也比较喜爱,但是因为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的实际。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蚂蚁的过程,逐步建构自己对蚂蚁的认识,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为后面对其它小动物的观察等做准备。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中的观察。经过课前精心准备(提前用白糖引诱蚂蚁,确定准确的观察地点。上课前一天,我在校园的花坛、树木、操场等蚂蚁可能出没的地方放上白糖,经过一天的观察,找到了十多个蚂蚁比较多的地方,上课的当天早晨在这十多个地方再放点白糖引蚂蚁出来,确保上课时学生能观察到。)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

  (一)视频课件导入,揭示课题。

  1、问题激趣:你们见过蚂蚁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见过的蚂蚁的样子吗?(通过问题激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虽然此时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还是错误的。)

  2、播放课件,出示课题:蚂蚁。激发学生探究欲(通过鲜活的蚂蚁活动视频,引发学生联想。)

  (二)室外观察前的准备,让学生了解怎样观察蚂蚁。

  1、说说你以前观察到的蚂蚁?(从地点、数量、在干什么、吃什么等方面回答,尊重学生已有经验。)

  2、引导学生从蚂蚁的样子、身体有哪几部分、怎样搬运食物、怎样交流信息、怎样排队行进、遇到食物时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

  3、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安全、观察工具的使用、准备、爱护蚂蚁等)

  (三)室外分组观察,引导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知。)

  (四)分组回报观察结果,开展研讨。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对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没有说完整的由另一个学生补充。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当场讨论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再观察再做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研讨再形成新的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希望被别人认可的欲望。因此尊重学生已有经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7

  一、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其实这样不对,老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出发,了解孩子们的特点,并且加以利用。这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一个劲地告诉孩子们这些知识,学生好像就只是一个接收器,牢牢记住老师所讲的东西,这样很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对这件事、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为什么?自己去找答案,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要知道,孩子们自己找到、总结的答案,肯定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印象深刻。这样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此,学生就可以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不仅掌握了老师想要告诉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这种能力,在今后遇到类似事情,完全可以凭自己去解决、发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做学习的接收器,而是主动进攻,积极学习。自己总结,让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所讲的某一个点,而是可以扩散开来,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培养,让所有学生都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8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极为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这与开设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初衷相背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因此,这样的教学策略更加不利于科学课程的开展。

  2、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见许多学校依然没有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由于教师硬性要求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使得其产生抵触心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学工作不能够顺利地开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神奇的科学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用酒精等加热试管时,教师可以通过酒精灯所发出的蓝色火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其燃烧时所发出的蓝色火焰进行讲解。因为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烧时就会发出蓝色火焰。这样一来,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此,之后再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不但能将理论知识牢记于心中,更能记住实验现象,以便为后续的科学数学学习做铺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从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小学生的观察意识非常薄弱,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帮助其有意识地培养观察能力。但是观察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发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力。例如,在教学液体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具体步骤则是分别用烧杯称取100mL的水与酒精。然后让学生将其同时放入另一个大烧杯中进行混合摇匀,随即让每位学生说出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时就会发现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而是少于200mL。随后教师告知是因为两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后的体积不是200mL。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后续的科学学习。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其善于观察的能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落实这两点工作内容。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9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线,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学得快,学得好。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目的落到实处。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0

  一、优化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进而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否则探究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导入环节,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

  1、实验导入。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学习《食盐的溶解》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准备好一杯清水与若干食盐,将食盐放水杯中轻轻摇晃,学生发现食盐不见了,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困惑,食盐去哪儿了?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2、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3、悬念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运用悬念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如在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以将磁铁提前放于衣袖中、口袋中,放于乒乓球中,为学生表演魔术,随着衣袖的移动,可以将乒乓球吸附于衣服上。学生跃跃欲试,但是学生拿在手里就不灵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更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

  二、有效提问,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是发现的基石、智慧的开端。我们要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的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而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与积极思考基础上的自主探究与自主构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1、问题要具有探索性。

  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2、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有效的科学探究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爱追根溯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好问的特点,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如在学习《观察土壤》时,我首先让学生课下采集土壤,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采集土壤是为了研究,那么我们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展开认真而积极的思考,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含有水分等。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热情更高。当然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影响,提出的问题难免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此时教师不可武断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课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学完《树叶落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天气的变化,植物有何变化?让学生展开长期而认真的观察,这样更利于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学完《盐在水里溶解了》,让学生探究如何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提取出来?这些课外探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五、总结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放妥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这一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1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问题

  在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的影响着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先对教材内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再根据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进行授课。

  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笔者发现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对科学课程都缺乏重视,并且很多时候科学课程教师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来兼职。而这些教师在身兼两门课程的教学时,通常会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课程上,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往往就是草草了事。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说来教授学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教师渐渐意识到将课堂的主体位置交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上更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特别是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上,由于科学课程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涉及许多实验,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都会留出许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究性活动,虽然量多,却不能保证质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与此同时,教师又没有很好的扮演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内容,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在科学课程上的注意力学习。

  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学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来说,科学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并且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科学教师的选择自然也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质。

  当然仅仅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教师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授课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并且对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科学课堂的授课时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使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注意力稳步提升。

  (二)教会学生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科学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那么就必须要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每一个科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将这些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学课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

  这是因为由于小学生处于独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这个时候他们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专注力却不够。而采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能够让他们从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接触每一个科学知识,在利用他们对外界强烈好奇心的同时,还能够解决专注力不够的问题,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三)多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当中,科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的注意力,就必须要注重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这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学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时候,除了要注意科学探究活动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在活动中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的培养。当然,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活动,并且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10767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10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