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宗旨意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宗旨意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更新时间:2022-02-09 17:42:15 点击: 来源:yutu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是化解党在基层执政风险、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当前,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宗旨意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一、当前密切联系群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不愿联系群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愿意联系群众:现在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却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往上面跑得多了,往下面跑得少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意愿关注不够,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高高在上,疏远群众。

  2.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强,方式方法滞后,不善于联系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个性化、复杂化特征,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难度增大。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缺乏实践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虽然知道干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解决复杂性问题缺乏招法。

  3.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下基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新形势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缺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识。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做客”思想严重,没有主人翁意识,下基层一阵风,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只在面上走一走,很少到农户访贫问苦;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对基层群众提出的问题,能推则推,不解决实际困难。

  4.制度机制不够健全,引导渠道、联系载体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制定了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但有些制度存在不足和缺陷,缺乏真正落实的可行性,比如: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操作性不强;软性要求的多,硬性规定的少,特别是贯彻执行制度的监督保障措施不得力,使一些很好的制度未能真正得到落实。[1]另外,密切联系群众,“怎么联系”、“联系什么”,也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

  二、原因和难点分析

  1.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成长和工作的环境比以往变得更加复杂,更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蚀,容易淡化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的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忘记自己是群众的公仆,以掌权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还有些领导干部总想着升迁,只愿意做能出风头、出政绩的“大”事,不愿做艰苦细致、服务群众的“小”事,对群众生活疾苦漠不关心,不想面对群众。

  2.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担心群众过多提意见、提要求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明,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认为群众是决策的执行者、实施者,无须听取他们的意见,在做决策、定工作过程中,不事先调查研究,不注重汲取群众智慧;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没有养成依靠群众的习惯,反而出于怕群众参与会复杂添乱、怕群众知情会提意见、提要求等各种心理,能不让群众参与的尽量不让群众参与。

  3.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盲目追求政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

  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唯上是从,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迎合领导的意图, “凡是领导打招呼的就去做、凡是领导机关希望看到的就去干”, 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管切不切合实际,不管符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当做应付上级考核检查的形式,根本不注重实际,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解决实际困难;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即使身子下了基层心还浮在上面,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增添群众负担,损害群众利益。

  4.一些地方联系群众工作监督弱化,考核不力,查处不严

  目前各地对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不力、查处不严:一是监督尺度不规范。目前各地联系群众的制度,软性要求多,硬性规定少,实际操作中随意性大,难以把握。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联系群众“联系什么”、“怎么联系”,缺乏规范运作的程序,落实不到位。[2]三是督查考评不规范。监督考核缺乏量的规定与质的标准,手段过软,执行难以奏效。四是监督不力,查处不严。对做的不好的、甚至是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处不力,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工作时缺乏耐心,缺乏热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坚持和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基础。当前,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力进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把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放在首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只要我们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我们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2.加强培训锻炼,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

  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群众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要把提升能力作为群众工作的关键。当前,一是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宣传动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经风雨、增见识,在实践中提升群众工作的能力。

  3.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平台,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更好的联系群众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政策导向机制,用导向转变带动作风转变。要改革完善目前的干部政绩评价标准,把能否联系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根据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表现选拔任用干部。[3]二要建立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当前特别要在健全和完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加强监督等制度机制上下功夫。三要健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和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制度,为群众表达意愿、参与重大决策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制度,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当前,一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各项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和平台。要在过去已有制度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水平,要把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群众工作的立足点。

  5.切实加强监督考核,确保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当前,一要完善监督查处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加强专门机关监督查处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聘请社会各界的代表和群众代表为监督员,有效发挥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和群众等的监督作用。二要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动态考评,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立足实际、服务群众。三要完善奖惩问效机制。要客观、公正地运用考核结果,要把联系群众工作的好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表先评优、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对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坚决查处,该整改的要整改,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法办的要法办。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

  【当前宗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

  一、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群众立场不稳,思想上背离群众。一是认不清“我是谁”。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认为自己是凭“本事”考进来,凭“能力”留下来,凭“业绩”升上来的,自视高人一等、胜人一筹,抱定特殊身份,将群众当“仆人”而不是“主人”,摆不正位置、认不清身份。前不久媒体曝光浙江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高档鞋子,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这是典型的“官本位”思想。二是不明白“为了谁”。有的党员干部对领导、对富豪、对自己负责,对领导交办的任务有条件要完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落实领导意见不过夜;对企业家和富人的困难和难处,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视若生命、精心呵护;而对群众则是冷若冰霜,能推就推、推不掉就躲、躲不了就拖、拖不起就唬,对群众的诉求和疾苦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三是不知道“依靠谁”。一些基层干部在贯彻上级政策、执行法规过程中,不动员、不依靠群众,不顾群众主观意愿,热衷于行政命令,依靠行政权力,用蛮力强行推进工作,导致一些利民惠民政策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进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党群干群关系的隔阂。

  (二)工作本领不强,行动上远离群众。一是贪大求全,吹高群众“期望值”。有的干部能力不大、口气不小,沉迷于做规划、绘蓝图,将规划做的很“丰满”,给人民群众开出了一长串的“期望单”,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很“骨感”,难以兑现承诺,让群众的真实感受与期望值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二是花拳绣腿,降低群众“幸福感”。有的干部在作表面文章、玩数字游戏、建形象工程、树政绩工程上有一套,而在领导地方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上力不从心、缺谋少策,地方看不到发展、群众生活看不到变化,群众难以从发展中得到实惠和满足,幸福指数难以提高。三是表里不一,达不到群众“满意度”。少数基层党员干部作风漂浮,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对上一套、对下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难以赢得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三)朋友“圈子”不广,生活上游离群众。一是攀附权贵,构筑“升官网”。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结交比自己更有权力、对自己仕途有帮助的“贵人”,有事没事喜欢向“领导”汇报工作和思想,想方设法铺设自己的“登天梯”,构筑自己的“升官网”。二是结党营私,构筑“利益网”。“同利为朋”,部分基层干部以利害得失为标准,乐于结交同僚、富商,采取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不断整合“资源”,为一己之私利相互吹捧、相互拉拢,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三是拉帮结派,构筑“保护网”。少数党员干部搞“小团体”、立“小山头”, 以圈子划人,以人划线,精心编织网络,对圈外的人,则视为异己,竭力排斥;对圈内人包庇纵容、打埋伏、互相保护,抱团“过冬”。

更多相关文章:

1.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2.党员班子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3.个人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4.关于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5.个人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党员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

7.2016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8.领导班子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

9.2016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10.2016关于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产生偏差。一是“官贵民卑”思想严重。有的总认为群众觉悟低,遇事喜欢无理取闹,往往提出一些难以满足的过高要求,是麻烦制造者、障碍设置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跟他们打交道没意思、风险大,导致遇到棘手问题不想接触群众、不愿接触群众、不敢接触群众。二是“上智下愚”思想严重。有的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为能人经济,看不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认为只要与上层能人、精英搞好了关系,地方经济就能发展,群众就会得到实惠,从而把群众利益抛到九霄云外,热衷于傍“小阔佬”、结交“大老板”,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利之交。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有的作决策时不是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而是热衷于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口号,上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立竿见影的项目,大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面子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以此树立个人声誉和威望,为“升迁”捞取政治资本;有的不是用好手中公共权力为群众谋福祉,而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管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实惠,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把权力当做谋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有的见到好处就像打篮球抢来抢去,碰到问题则像打乒乓球推来推去,把矛盾上交,将责任下推,惟恐自己挨“板子”、掉“乌纱”。

  (二)干部评价任用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干部评价去群众化现象导致选拔不明:以“旨意”代替民意。一些地方选拔干部往往根据上级领导意图,不尊重群众的意愿,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测验等环节成为摆设。以后台代替平台。有些领导者以个人偏好和人情关系取人,过分注重地缘关系、学缘关系、血缘关系、职缘关系选拔和使用干部,“后台硬”、“靠得住”成为领导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以少数代替多数。部分领导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当作少数人的行为,不征求多数人意见,往往是少数领导说了算。另一方面,干部业绩考核指标单一导致评价不准。由于干部实绩考核中“德、能、勤、廉”等指标缺乏标准和可操作性,目前绝大多数干部考核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GDP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干部在工作中仍然以GDP增长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对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短时间内难以出成绩的工作缺乏热情。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一是监督意识依旧淡薄。以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为主的干部监管部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民不举、官不究”的情况,工作缺乏一定主动性。二是监管制度缺乏约束性。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服务群众工作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工作制度原则性规定太多,硬性和可量化的规定少,对服务群众工作无考核、无评议、无奖惩,难以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三是监督合力仍然不强。不论是党内监督、民主监督,还是社会监督、群众监督,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未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机制。各部门间对干部监督信息沟通不及时,各个层面的监督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状况,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信息网络,不能发挥高效的监督效能,致使干部监督合力不强、监管不力。

  三、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以此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好部分党员干部群众立场动摇、群众路线不坚定的问题,给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足“钙”,防止出现“软骨病”。一是强化党性教育。扎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做到群众感情纯真、工作作风纯朴、为人处事纯净,以心系群众的情怀温暖民心、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凝聚民心、以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民心。二是强化能力教育。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不断开拓发展眼界、更新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水平,真正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实践教育。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感情,鼓励更多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多下基层、多到一线,真正做到工作落实在一线、干部成长在一线、群众感情培养在一线。

  (二)强化制度建设,严格监督考核。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不断扎紧、扎牢制度的“笼子”,才能从根本上规范权力的行使,杜绝权力的滥用。一是完善干部实绩考评制度。打破唯GDP论“英雄”的考评观,将居民幸福指数、群众满意度、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等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级检查和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将对干部的评价权交给群众,真正做到“民评民说是标准”。二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构建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为主,“两代表一委员”监督为辅,社会和舆论监督全面补充的全方位、全时段的综合监管体系,真正确保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三是完善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把联系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任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不能提拔,与群众联系不紧的干部不能重用、脱离群众的干部不能使用。

  (三)强化典型查处,净化党风政风。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严查与民争利的“贪官”。重点加强对强农惠民政策资金、医疗、教育、保险等民生领域的监管力度,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的违纪违法典型从严、从重查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查不体民苦的“懒官”。以作风建设为载体,集中查处一批对群众诉求不闻不问、刻意推诿的典型,并将查处的典型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真正让不作为、不履职的“懒官”无容身之地。三是严查欺民压民的“恶官”。对纪检监察机关收到的群众信访件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集中打击一批“老爷”做派严重,利用权力欺压百姓的“官匪、官霸”,不断净化党员干部队伍,维护干部形象。

更多相关文章:

1.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2.党员班子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3.个人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4.关于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5.个人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党员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

7.2016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8.领导班子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清单

9.2016在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10.2016关于担当作为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