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中国传统美食粽子介绍 粽子的知识百科

中国传统美食粽子介绍 粽子的知识百科

更新时间:2023-03-18 21:04:05 点击: 来源:yutu

端午节吃粽子是很多人的最爱,也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粽子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以及一个粽子要蒸多久才会熟,想必对于这些大家都很好奇吧,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粽子的相关知识吧!

粽子简介

粽籺,是籺的一种,俗称“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来历

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端午节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千百年来,端午的文化不断发展,但有一个习俗就像是端午节的灵魂一样不变,那就是吃粽子。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有很多说法,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是纪念屈原说:

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百姓莫不感叹哀伤,于是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尸身,这也是划龙舟习俗的起源;为了防止鱼虾吃屈原的身体,于是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屈原托梦告诉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于是就有了粽子这一食物的诞生。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吃粽子这一形式有利于人们发扬传统文化,并学习弘扬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

端午节粽子的种类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这一习俗千百年来未变,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粽子的种类、口味也特别多,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粽子,端午节的粽子种类有:

1、蜂蜜凉粽

陕西地区最为传统和流行的是蜂蜜凉粽,蜂蜜凉粽子用糯米制成,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花糖浆,口感筋软凉甜,芳香可口。

2、草木灰棕

这是云贵一带的习俗,用类似香茅草的植物烧成灰,拌入糯米制成粽子,这样的粽子不但不苦涩,反而有独特清香,还能助消化。

3、裹蒸粽

裹蒸粽是广东的粽子种类,用整张冬叶包扎,,个头极大,重量普遍在一斤以上,内馅有蛋黄、叉烧、板栗、蘑菇、火腿、咸肉等,要煮大半天,吃起来有一种一口吃尽天下珍的感觉。

4、枕头粽

枕头粽又称湖州粽,是湖州地区的特色粽子,是特别的长条形,以长得像枕头得名,湖州粽有甜有咸,咸的以酱油腌猪肉为馅,甜的用红豆沙拌猪油,每个粽子只包一肥肉一瘦肉,却十足入味。

5、四方粽

云南地区制作的粽子多带有热带风情,用芭蕉叶或荷叶包裹糯米、绿都、猪肉等,除了直接吃以外,还能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酱料。

6、嘉兴粽

嘉兴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浙江多数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区居民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

7、烧肉粽

烧肉粽是闽南地区的粽子,用卤好的五花肉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食材,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8、碱粽

碱粽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地方传统名点,圆糯米至少泡4个小时后再将水分沥干,加入碱油充分搅拌至米粒呈微黄色,这样处理过的糯米制成的粽子就是碱粽。

各地特色粽子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

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

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苏州粽子:

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独特。

山东粽子:

选用黄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夹以红枣,风味独特。

海南粽子:

与北方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

台湾粽子:

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端午节粽子制作方法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过去家里会自己包粽子,虽然现在买来的粽子更好吃更方便,但一家人一起包的粽子还是更香一些,那么粽子怎么包呢?

原料:粽叶(箬叶、柊叶、芦苇叶等都可)、粽馅(可根据喜好选择)、糯米、调味品(味精、白糖、酒、盐、生抽等)

做法:

1、棕叶洗净,剪掉根部,取出两片粽叶。

2、把两片粽叶稍微合在一起,折成一个漏斗的形状,注意下面要紧,避免放糯米时漏出去。

3、将糯米和馅料分别填入漏斗中压实,有的地区是将糯米和馅料分开放的,也有的地区将猪肉等馅料与糯米一起混合均匀后直接放。

4、把多出来的粽叶盖住糯米,用绳子绑好,注意要捆结实,不然下到锅里可能会散。

5、粽子包好后,把它放进高压锅里,等待一段时间就可以出炉了。

注: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有所不同,但包法大多类似,只是里面的馅料不同,可以根据自己和家人的喜好调配合适的馅料。

二、端午节的粽子制作窍门

端午节包粽子、煮粽子都是有一定的制作窍门的,如果不懂的话很可能做不出好吃的粽子,那么粽子怎么做好吃呢?

1、粽叶的选材

粽叶包粽子的叶子在不同地区,有着地域差距因地而异,南方多用箬叶竹,或者芦苇叶,我国海南岛地区还会使用一种岭南特有的植物“柊叶”作为裹粽的粽叶,形状通常是三角形,呈角锥状或方锥状。在中原地区包粽子的叶子多为槲叶,包出来呈长方体。

2、粽子馅的调味

一般制作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

豆沙粽子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4、粽子的烹煮

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热取出。

三、端午节吃粽子注意事项

粽子虽好,但吃粽子的时候也要注意,因为粽子的热量是比较高的,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不宜食用过多,除此之外,还要注意:

1、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热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链淀粉含量高,冷了的粽子淀粉会老化回生,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容易被消化。

2、吃粽子时建议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4、粽子属于主食,最适合早餐食用,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5、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和蛋白含量较高的粽子。

粽子的另类新吃法

【红烧排骨煎粽子】

材料:排骨、粽子、豆瓣酱、料酒、花椒、、香叶、盐、糖、酱油、醋葱姜蒜。

做法:

1.葱、姜、蒜均切末,粽子切小块,排骨过沸水,捞出备用。

2.锅内倒入油,待6成热时,放入粽子,炸一分钟后捞出控油备用。

3.炒锅放油,烧热后放入葱、姜、蒜、放入排骨翻炒。

4.再加入豆瓣酱、花椒、大料、香叶、糖、酱油、醋,加温水淹过排骨,炖二十分钟。

5.加入粽子,加盐和味精,再炖五分钟,收汁。

【天妇罗炸粽子】

材料:粽子三个、面粉、鸡蛋、水。

做法:

1.用面粉、鸡蛋与水和成浆。

2.将切成块的粽子裹上浆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

3.起锅之后蘸酱油和萝卜泥调成汁,鲜嫩美味,香而不腻。

【辣炒粽子】

材料:粽子三个、彩椒、甘蓝、色拉油、葱适量、韩式辣酱1大汤勺

做法:

1.将刀抺点油,将熟粽子切成宽条。

2.起热锅入油,六成热时将粽子条下入锅中,煎成金黄色盛出。

3.甘蓝、彩椒也掰成小块,葱切碎。

4.锅留底油,下葱碎爆香,下彩椒块翻炒均匀。

5.加辣酱、水将辣酱煮开,下甘蓝块、粽子条中小火炖一会儿,等汁收稠之后盛出。

【奶酪烤粽子】

材料:粽子三个、辣萝卜丁、玉米、韩式辣椒酱、锡纸、奶酪。

做法:

1.胡萝卜丁和玉米焯水,加盐和橄榄油、放辣椒酱拌匀,把2/3的量倒入锡纸盒。

2.把粽子切成小块,均匀的铺在玉米胡萝卜丁上面。

3.再放剩余的胡萝卜丁和玉米丁。奶酪刨成丝后撒在上面。

4.烤箱预热200度,烤架中层,20分钟即可,出炉前可以再撒点薄荷叶。

【刨冰可口粽】

材料:粽子两个、冰块、红豆沙。

做法:

1.将粽子煮熟,放在透明的盘子中晾凉。

2.将冰块用刨冰机刨成冰花铺在凉透的粽子上,然后在冰沙上放一些红豆沙,甚至还可以浇上一点自己喜欢的果汁。

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粽子最好不要在早上吃

端午临近,粽叶飘香,吃粽子是我国传统习俗。不少市民喜欢吃粽子,而且每天还把粽子作早饭吃,个别酷爱粽子的市民甚至放弃了正餐,顿顿都把粽子当饭吃。

食物消化从胃到肠,至少需要停留6个小时。粽子是糯米做的,本来就不容易消化,一大早就吃粽子,停留在胃里的时间则更长,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慢性胃病、胃溃疡的人发病。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建议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值得注意的是,临睡前绝对不能把粽子当夜宵,否则一晚留在肚子里不容易消化。

建议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每次少吃一点,建议可选择小的迷你粽子。同时,建议粽子也要吃得清淡一点。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粘糖,不要吃得太甜;对于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过于油腻、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急性发作。

2、粽子可解暑,多吃不宜

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虽然市场上粽子馅是林林总总,但常教授以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给大家提出建议:由于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因此,选择红枣、栗子做馅儿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极品”。

粽子虽为节日中的鲜品,食之不当也会伤人。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

3、粽子的健康吃法

吃法一:粽子+热茶

中国人讲究喝热茶,一杯清香温热的香茶能帮你解暑、消食,是很好的健康饮品。因此,根据这个原理,大家可以在吃粽子的时候沏上一杯热茶,一定会帮您解除粽子的油腻。另外,热茶的种类我们首推红茶,具体种类不限,但一定要是热茶,因为冷的东西会让糯米变得更加的不易消化,最后产生腹胀的感觉。

吃法二:山楂、陈皮就粽子

山楂、陈皮这两种食、药皆宜的食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应用在消食、散瘀、去闷的地方,因此它们对于去除吃粽子后的油腻感和积涨感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山楂还有绝佳的消脂效果,这二者和粽子同时,就能吃得健康又放心啦。

吃法三:搭配白萝卜

萝卜健胃、消食又通气,是养生的绝佳食品。对于老人、小孩和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吃粽子的时候,搭配上凉爽的白萝卜,可以起到通气、去积食的作用。另外,大家还可以尝试一些和萝卜有相同效果的蔬菜,例如:芹菜、菠菜、洋葱等等,这些蔬菜都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消化掉黏腻的粽子。

其实,粽子中的糯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相反的,糯米本身还是一种非常好的温补佳品。它有补血、健脾暖胃的良好功效,对因脾胃虚寒而引起的反胃、食欲减少等症也有很好的辅助食疗效果。只不过,由于糯米里所含的淀粉为一种支链淀粉,所以才难以肠胃中消化。但是,只要少吃,并且参考我们给您提供的健康吃法,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啦。

粽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①不能和寒性蔬菜一起吃

粽子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蔬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冬瓜等,本身粽子中的糯米黏连,多吃不容易消化,在加上寒性的蔬菜,即使蔬菜中含有纤维成分,但是由于部分蔬菜性寒,也容易造成腹泻或腹痛。

②不能和寒冷的食物一起吃

粽子不能和寒冷的食物一起吃与不能和寒性蔬菜一起吃的原理是一样的,寒冷的食物会导致胃肠功能减弱,影响食物消化,尤其对于吃粽子的人来说更容易导致消化不良。

③不能和油炸食物一起吃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忙着包粽子,还要炸菜角、炸麻叶。薛玉珠说,端午节吃粽子、菜角、麻叶是老传统,但违背营养健康理念。这三样都是难消化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加重胃肠道负担;另外,油炸菜角、麻叶是高热量食物,而夏天天气炎热,身体热量不易外散,吃太多高热量食物,可能导致中暑。

④不能和高盐食物一起食用

粽子的内馅事先就已先腌制过或拌炒过,钠含量属于较高的食物,食用时应避免再沾佐料,如酱油膏、甜辣酱等,以免造成盐份摄取过多的情形,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对于减重民众,降低减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