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关于茶油的古代故事名字 关于茶油的古代故事

关于茶油的古代故事名字 关于茶油的古代故事

更新时间:2023-01-20 09:53:07 点击: 来源:yutu

1. 茶油的典故

1934年11月上旬,红五军团取得延寿阻击战胜利后,从延寿铜城行军到岭秀宝南南坑。当时有几名战士伤势严重,红军连长为尽快医治战士伤口,恢复健康,将一头被打断了腿的驴子杀了,在村子里熬起了驴肉汤,肉味飘香。十几个小孩围拢过来,口水都流下来了。徐浩亮故意问爸爸徐年林:“这是什么肉,那么香?肯定好吃。”

徐年林将儿女徐双花、徐浩亮、徐洪亮叫回家去,耐心告诉他们:“你们人小,不懂事,那是驴肉,是红军给伤病员做的,细人仔(小孩)不能吃。红军吃了打白狗子,懂吗?”

红军连长感到奇怪:“刚才那些小朋友都到哪里去了?驴肉熟了,大家都来尝一尝吧。”连长找到徐年林说:“大哥,这碗驴肉是给你家的。”徐年林夫妇怎么也不肯接,与连长推来推去。徐年林说不过连长,只好让妻子罗女周收下,将驴肉藏在碗柜里,盖起来,不让小孩发现。

第二天,有两位伤员路过南坑,将榨油坊附近庙里的一碗茶油误以为茶水,端起就喝了。徐年林从榨油坊回到庙里来,发现那碗茶油没了,猜想可能是红军战士喝了,徐年林多少有些心痛。罗女周连忙说:“没关系,红军是饿了,不饿也喝不下茶油呀。红军同志,快到屋里坐。”连忙煮上南瓜稀饭,将红军送的那碗驴肉加热,请红军战士吃饱。红军临走时身上没钱了,要将那唯一的一条毯子留下做饭钱。罗女周夫妇左推右辞,就是不肯收,说:“你们出门在外,还要走很远,这毯子日当衫来夜当被,路上很需要的。”红军说不过罗女周,满眼泪水地向罗女周夫妇行了个军礼,然后依依不舍地收回毯子上路。

2. 山茶油的历史故事

井冈山的红色经典故事《一根灯芯》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服装、弹药、粮食、油盐都很困难。就拿油来说,煮菜要用油,点灯要用油,山上产的茶油,也不太多,红军下山打土豪搞到一点油,也就更为珍贵。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毛委员号召全体军民,厉行节约,并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用油灯的规定,规定的内容大致是: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会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毛委员就是一个带头厉行节约的模范执行者。

他当时住在茨坪旧居时,本来可点三根灯芯,但他一直用一根灯芯办公、看书、写文章,还常常忙到深夜。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毛委员在井冈山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这两篇伟大的著作不但指导了当时根据地的斗争,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极光辉的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3. 茶油的故事

井冈山上南瓜香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匮乏。为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军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粮。战士们想方设法收集南瓜籽,有的还跑到破屋、大陇、黄坳等很远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种子后大家满山遍野种南瓜。

小井红军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南瓜,任务是每人四株。一些重伤员无法完成任务,轻伤病员就帮着分担。

有个姓赵的排长,腿部负了重伤,护士不让他出来,但他硬拿着拐杖,一拐一拐地爬上山坡,帮别人点籽浇水。一位连长伤很重,躺在床上不能动,便把通信员叫到床边,郑重地交代:“我现在动不了,请你代我种好四株南瓜。”通信员笑着说:“我已经种了十株,算上连长的份,已超额完成任务。”

山上的老百姓看见红军种南瓜,称赞道:“只听说当兵吃粮,按月发饷,但没有听过当兵的种粮,这样的部队真是头一次见到。”不久,战士们种的南瓜开始长叶了,南瓜苗顺着山坡往上爬。

战士们经常去拔草、捉虫、浇肥,根本用不着领导吩咐。有时执行任务回来,也要到山坡上看看自己种的南瓜长得怎么样。如果部队下山执行任务,出去的时间比较久,当地暴动队员和儿童团员就主动帮忙管理南瓜。

秋天到了,战士们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一个就有四五十斤重。

有的连在丰收时,还专门开了庆丰大会,在最大的几个南瓜上贴上红纸,上面写上这个南瓜是哪个班、排和个人种的,以示表扬。当时在红军中传唱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4. 油茶的来历或相关故事

仡家人喜食油茶,饮油茶是仡佬民族传统的饮食习俗,同时也是仡佬族“三幺台”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其意乃“结束”的意思,三幺台中的第一台茶席,主食即为油茶,以喝茶为主,并伴以果品糕点等佐食饮用;茶席幺台后转入第二台酒席,酒喝的是民族的咂酒或自家酿造的苞谷酒;酒席幺台后又转入第三台饭席,饭席中的菜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族的梭子肉,此三台席故称“三幺台”,这是民族上千年来一直传承的饮食文化。

这种传统的饮食习俗,既有民族独具特色,又保留着民族古朴的原生文化,在中国众多民族中也可谓是独树一帜,奇葩一枝。饮油茶习俗在正安县地域历代沿袭,主要流传区域新州镇,杨兴乡、碧峰乡更是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为境内各村寨的每家每户所掌握。

市坪仡佬族自治乡境内现仍完整传承着本民族的采茶歌舞“采茶歌”和“采茶灯”,县尹珍博物馆收藏着原始的制茶工具木制揉茶机,揉茶机今在民间也大量使用。油茶制作与饮油茶习俗的流传区域,不仅在正安县境民间广泛流传,并在相邻的道真、务川两县部分辖地也有流布。

至于油茶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在上千年前,仡佬先民们开荒辟草求生存,常忍饥挨饿,饥饿难忍之下采下茶尖在口中嚼细咽下,不仅无毒,并具有先苦、后甜、再香的滋味儿,而且尚能暂时充饥。随着时代的推移,仡佬人逐步将这种野生茶变为家茶,将生食茶变为熟食茶,将泡茶变为油茶,并称“仡佬油茶”。仡家人既喜喝油茶,那就善制油茶

5. 关于山茶油的文化故事

是灯花。

单身汉都林在山坡上开田种稻,汗水流入石窝长出一株百合花,被野兽碰倒,他捧回家种在石臼里。白天他上山种地,晚上在房里茶油灯下编竹箩筐,听百合花唱歌。

中秋节之夜,油灯灯蕊开了朵大红花,灯花里跳出一个穿白衣裙的姑娘来,窗下的百合花就不见了。姑娘与都林结为夫妻。

两年后,都林盖起了砖瓦房,粮满仓,牛羊满栏,他不愿劳动了,抽烟玩鸟大吃大喝。灯花里飞下一只五彩孔雀,托起姑娘飞出窗去,飞进月宫。都林更加懒惰,把家里财产卖光吃光。

最后见着妻子绣的一幅丰收乐的画,悔恨不已,便将烟杆折断,放走画眉,踏碎鸟笼,扛起锄头上山挖地。他在窗下拾得一根孔雀羽毛,顺手丢进舂米石臼里,不久长出一株百合花,发出悦耳歌声。

中秋节之夜,都林在灯光下编竹箩筐,灯蕊开朵大红花,灯花里跳下自己的妻。二人恩爱,同劳动,生活甜蜜。

6. 茶油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千岛湖地区就种植油茶并榨油食用。至宋朝,茶油成为“皇家贡品”,是“皇封御膳”用油。据史料记载,用小米面为原料,配以杏仁、花生米、海带丝、豆腐丁和调味品、茶油,是宫廷的御膳食谱,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建德大同就有了“山山种油茶,户户吃茶油”之传统。

7. 茶油的历史

山茶油是从山茶科(Camellia)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树种子中获得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油生产基地,除此之外只有东南亚、日本等国有极少量的分布。油茶的中心产地则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及湘、赣南部,其栽培历史有2300年以上,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中国是油茶的原产地。油茶树生长在没有污染的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经纬度及土质气候适宜营养成分高。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为中国政府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的食用植物油,其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公元前三世纪的《山海经》绪书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里所说的“员木”即油茶,可见我国民间当时就开始取油茶果榨油以供食用。历史上,茶油曾经是“皇封御膳”用油,据史料记载,用小米面为原料,配以杏仁、花生米、海带丝、豆腐丁和调味品、茶油,是宫廷的御膳食谱,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油茶,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时,就开始栽种油茶。世界上除日本和东南亚极少数国家有零星分布外,唯有中国大面积栽培。野山茶油,因其稀有的资源和对人体健康的特殊功效,历来为皇家指定进贡品,野山茶油在全世界唯中国独有,野茶油是大自然赋予华夏大地的瑰宝。我国山茶油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食用历史,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茶油的食疗作用:“茶籽,苦寒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痰垢。”其他古籍中也多有记载,《纲目拾遗》记载“茶油可以治疗痔疮,退湿热”《农居饮食谱》记载“茶油烹调肴馔,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泽发生光,诸油惟此最为轻清,故诸病不忌。”相传元末年间,朱元璋被陈友谅军队追杀到建昌(今江西苑溪村)的一片油茶林,正在油茶林中采摘的老农见此状况急中生智把朱元璋装扮成采摘油茶果的农夫,幸免一劫。朱元璋深切的称老农为救命“老表”。老表见朱元璋遍体是伤。用茶油帮他涂上。不几天朱元璋就觉得身上的伤口愈合、红肿渐消,于是他高兴地称此油茶果,是“上天赐给大地的人间奇果”。后来他在老表家休养一段时间,便秘又有好转,得知这是每天吃茶油的缘故。从此。朱元璋与茶油结下了不解之缘。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将江西茶油封为“御膳用油”。因明朝皇帝对茶油的喜好和重视。各大神医对茶油进行了深究。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又云“茶籽。苦含香毒,主治喘急咳嗽,去病垢。” 后来江西把苑溪村茶油当作上等贡品进献于朝廷,皇帝大悦,并赐封为“御膳奇果汁,益寿茶延年”!足可显示享用茶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以油茶为主料,由花生、芝麻、炒面经科学配方,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河南武陟县“武陟油茶”是传统上贡珍品,其味香美、浓而不腻、营养丰富,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油茶,沿用至今。据史料记载: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受伤,行至武陟,食之伤愈体健,遂封为宫廷御膳。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食后,曾为油茶赋“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的诗句。清代雍正皇帝到武陟视察黄河险工,知县吴世碌以油茶进奉,雍正食之大喜,称赞“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媲美”,并传旨广开油茶馆,油茶由此盛名远扬。经现代科学证实,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极为相似,而其平均组成则高于橄榄油。山茶油作为一种全新的油种,在茶油的主产区,比如福建、安徽大别山腹地、江西、河南、浙江、湖南等地,消费者的认知度比较高,而对于山茶油非主产区的深圳、北京、广州等市场,消费者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陌生感,但这些市场却是山茶油潜力消费区。茶油主要集中在我国安徽大别山、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一直被视为山珍贡品,素油王之美誉,在营养价值上和橄榄油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市场茶油的前景。我国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在湖南、河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贵州、安徽、云南、重庆、四川和陕西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在5万-10万亩的县(市、区)有97个,种植面积在1万-5万亩的县(市、区)有142个,种植面积小于1万亩的县(市、区)有261个。油茶的生产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身,对于推进山区综合开发、保护粮食耕地、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国土绿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显示,2009年产茶油约26.65万吨,产值约110亿元。而从茶油系来看,则大致以江西、广西、湖南、河南、浙江五省为主。同时提出要把油茶产业培育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14个主要油茶省区将建设油茶林基地3250万亩,到2020年我国油茶林基地有望达到7000万亩,年产茶油突破250万吨,人均可消费茶油2公斤。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其果实可提炼重要的天然绿色有机保健食用油——茶油。据《山海经》记载,我国栽培油茶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茶油却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国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对茶油缺乏足够的认知,由于亩产低、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油茶的产业化更是步伐缓慢甚至出现倒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对茶油和橄榄油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茶油与橄榄油的成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也优于其它任何油脂。橄榄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达75%-90%,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则高达85%-97%,为各种食用油之冠。茶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止甘油三脂的升高,对抑制癌细胞也有明显的功效。同时,茶油的分子结构比橄榄油还要细,所以食用时不用担心副作用、有油腻。国家粮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外资油脂企业已基本垄断了中国食用油市场,股权、定价权均被外方控制着。然而国际市场变幻莫测,只有自力更生,大力生产自己的油,方能确保我们国家粮油安全。茶油,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