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2017年哪天入伏_几月几号入伏(今年几月份入伏几月几号入伏)

2017年哪天入伏_几月几号入伏(今年几月份入伏几月几号入伏)

更新时间:2022-04-26 20:16:34 点击: 来源:yutu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2017年入伏是什么时候?2017年哪天入伏?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那么2017年入伏是几月几号?2017入伏时间怎么算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入伏的时间吧。

2017年哪天入伏_几月几号入伏(今年几月份入伏几月几号入伏)

  2017年哪天入伏?几月几号入伏?

  2017年从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从7月22日开始,8月10日结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计40天,8月21日出伏。 “在‘三伏’的40天里,一般来说,中伏是最热的时候。

  2017年入伏时间表

  一伏(头伏)时间: 7月12(庚子日) 7月21

  二伏(中伏)时间: 7月22(庚戌日) 8月10

  三伏(末伏)时间: 8月11(庚午日) 8月20

  入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中国古代创立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月、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

  按规定,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第一天;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下页>>>入伏时间怎么算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3、举例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例1

  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

  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

  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

  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平年 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 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 如果已知2007年7月15日是庚日,问2008年7月15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2007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2008年7月9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 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2008年7月19日是庚日,问2020年7月19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2008年7月19日和2020年7月19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逐年的天数相加(这里略去);

  改进的方法是: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365×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5×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 3。

  这样,2020年7月19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下页查看>>>入伏吃什么养生

  入伏吃什么养生

  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清热的食物宜在盛夏时吃,清热的食物有西瓜、苦瓜、桃子、西红柿、绿豆、黄瓜等,还可用大蒜、姜、醋等调味品以增强食欲;健脾利湿的食物主要有冬瓜、苦菜、莲藕、薏米等。

  补充水和盐分

  人体大量出汗或体温过高,不但可造成体内水分不足,而且还会流失大量的钠、钾等元素。缺钠就会加重缺水,所以要注意补充水和无机盐。水和盐的补充以汤的形式较好,菜汤、肉汤、鱼汤可交替选择。在餐前饮少量的汤还可以增加食欲,对大量出汗的人群,应在两餐之间补充一定量的含盐饮料。另外可食用含钾高的水果和蔬菜,如:油菜、芹菜、毛豆、番茄、土豆、紫菜、花生、香蕉、橙子等。

  饮食切忌过凉

  夏季虽然天气炎热,但对过凉的冷饮、冰棒、冰啤和冰镇水果等均不宜多食。如冰箱里的西瓜,取出后不应马上吃,应在常温下放置一会儿再吃。因为大量过冷食物会造成胃肠血管骤然收缩,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肠痉挛、腹痛、腹泻、消化吸收障碍。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吃冷饮更要有所选择和节制。

  饮食卫生很重要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多发季节,生吃蔬菜、水果要注意清洗消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剩菜剩饭要充分加热后再吃,不喝生水。另外,家庭用的切菜板必须用清洗剂充分洗刷,特别是缝隙、刀痕处更应注意,然后用清水冲净,竖起放置使其自然干燥。菜板和刀具最好应生、熟专用,保证操作卫生,以防病从口入。

  饮食以清淡为主

  夏天气温高,出汗多,饮水多,胃酸易被冲淡,消化液分泌相对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导致食欲不佳,加上睡眠不足,天热贪吃生冷食物的因素,如果再吃油腻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因此,夏季饮食应以清淡平和为主,少吃油腻食物。另外早晚餐喝点粥,既可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莲藕粥、皮蛋粥等。

  多吃蔬菜水果

  高温出汗引起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丢失,尤其是维生素C需要量比标准高一倍,同时也应补充维生素B族。在新鲜蔬菜及时令水果如西红柿、西瓜、杨梅、桃、李子中维生素C含量较多。维生素B族在谷类、豆类、动物肝脏、肉、蛋类含量较多,夏季人们可适当补充这些食物,也可适当口服一些酵母片。

  保证蛋白质供给

  在高温条件下,人体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排出增多,从而引起负氮平衡。因此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增加,但不宜过多,以免增加肾脏负担。其中以鱼、肉、蛋、奶和豆类为优质蛋白,且要占蛋白质摄入量的50%。

  讲究烹调方法

  膳食要易于消化,色香味俱佳。宜多吃些凉拌或焯拌的菜肴,可适量加酸、辣味的调味品调节口味,以增加食欲。吃饭时还可以佐食咸菜或风味小菜,既能帮助下饭,又可以补充盐分。

  相关阅读: 运动也可防中暑

  除了吃,夏季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许多人在夏季的首选运动可能是游泳。专家建议,游泳后干蒸一会儿,将身上的湿气去除。此外,夏季还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做瑜伽等缓和的运动形式。专家特别提出,阳光是补足阳气的重要来源,因此,夏天运动时尽可能选择在室外,可利用早晚阳光比较柔和的时间进行运动。

  入伏饮食原则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入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 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入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入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下页>>>三伏天吃什么好

  三伏天吃什么最好

  三豆汤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红糖。

  做法:将三豆洗净,用冷水泡半个小时;三豆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小伙焖煮;大概四十分钟左右后,豆香溢出,豆质变软后,加入适量的红糖即可。

  营养价值:早在古代,《纲目拾遗》记载每日煮汤,与小儿吃,出痘自稀。如遇痘毒,亦用此汤饮之;捣搽敷上,其毒自消。三豆汤有解毒败火、清凉解火之效,是三伏天最佳食谱之一。

  红糖姜水

  材料:红糖100克,姜20克。

  做法:将姜洗净,切片状;煮一锅开水,放入姜片和红糖,煮30分钟即可。

  营养价值:民间素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夏季吃将生发阳气,祛湿排毒,化痰止咳。三伏天喝红糖姜水符合阴阳相合,科学养生的原则。

  山药排骨

  材料:山药300克、排骨350克,葱花少许。

  做法:将所有食材洗净,排骨开水泡洗后祛除腥味及血丝;放适量的水在锅内焖煮排骨,待水开后,放入切好的山药;焖煮大概20分钟后,汤色变白,香味飘散,加入适量的盐和葱花即可。

  营养价值:三伏天炎热湿气重,人体排汗严重,钾钙微量元素流失严重,容易伤阴耗气,此时最应该食用补血益气、滋阴养脾的食物。山药排骨是极好的滋阴食材,并带有补钙之效。

  三伏天还可以吃这些食物

  羊肉——逼走体内寒气

  把羊肉这种常见的冬令补品放在三伏天来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现在人们太贪凉了,冷饮一杯接一杯,空调一吹一整天。这时疾病也来了,比如冷饮刺激胃肠,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乱,空调则会带来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这个时候适当吃点暖性的羊肉,有利于发散滞留在体内的寒气,疏通筋脉。如果你整晚地吹空调,早上起来觉得头很痛,饮食中吃点羊肉就缓解了。

  苦瓜——入伏祛痱子

  苦瓜的“苦”,才是营养的关键和精髓,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有清热解暑、清心除烦、健脾开胃、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如果发现自己身上长痱子,就可以在餐桌上加入苦瓜。

  薄荷叶——清凉又解暑

  很多饮料和口香糖中都会添加薄荷,三伏天可以适当吃点薄荷叶,比如煮绿豆汤的时候加点薄荷叶,这样熬出来的绿豆汤,喝起来真的沁人心脾。另外,可以把薄荷熬水放冰箱备用,然后榨果汁的时候,添加点薄荷水。

  荷叶——消暑增食欲

  杭州名菜叫花鸡,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烧的,荷叶的清香,非常诱人,三伏天食用可以增加食欲。也可以用来做绿豆汤,跟薄荷叶一样,煮绿豆汤时放一点,增强消暑功能。

  文中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一些适合在三伏天服用的食物,此外,我们在三伏天也要少吃一些冷饮冰水,“以热制热”才是更好的养生方法。

  三伏天饮食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下页>>>入伏怎么养生

  三伏天如何养生

  1.三伏天养生之冬病夏治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

  2.三伏天养生之三伏灸

  三伏灸,祖国医学的瑰宝 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

  3.三伏天养生之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选择在三伏天贴敷,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这3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以辛温祛寒药物贴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疗,可以减轻冬季哮喘发作的症状。

  4.三伏天养生之伏天进补

  民间有“头伏鸡,二伏狗,三伏甲鱼红枣肚”,韩国人也有在伏天吃参鸡汤、狗肉汤等进补的传统,徐州人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可见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进补的习俗。三伏进补养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点: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人相对睡眠时间少。进补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分清虚实、对症补益,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随意进补可能会加重人体损耗、火上浇油。如有哮喘、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贪吃生冷食品,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饮等。

  5.三伏天养生之夏练三伏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为妙。

  三伏天养生注意事项

  1、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2、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3、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4、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5、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6、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7、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8、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9、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10、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三伏天防暑常识

  一、夏天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二、要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四、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五、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六、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七、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八、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九、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十、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十一、出门还要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

下页>>>三伏天艾灸有什么作用

  三伏天艾灸有什么作用

  1、延年益寿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2、身心舒畅

  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艾灸可以充盈元气阳气。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力、打击力强,这也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

  3、解暑祛湿

  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4、根除疾病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5、修心养性

  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智慧越来越多。

  三伏天艾灸注意事项

  一、艾灸前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二、艾灸中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3、艾灸中如果穴位表面出现湿气,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体内寒气较重,艾灸起了作用。

  三、艾灸后

  1、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3、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看过“2017年哪天入伏”的人还看了: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