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揭秘(成都武侯祠惠陵)

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揭秘(成都武侯祠惠陵)

更新时间:2022-02-25 12:49:34 点击: 来源:yutu

  成都有处叫惠陵的地方,地名的来源得于辖区内已经探明或者发掘的十座明蜀王陵墓葬。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呢?接下来就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欢迎阅读!

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揭秘(成都武侯祠惠陵)

  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

  明蜀惠王叫朱申凿,明朝第七位蜀王,是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后代。他的父亲是第5位蜀王明定王,他的母亲是定王次妃王氏,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是第6代蜀王明怀王。史料记载,明蜀惠王在位时为四川做了不少好事,是明蜀王中“三代贤王”之一。

  明代蜀王陵,主要集中在成都东郊及十陵沿线的高坡上。第一代明蜀王是朱元璋宠爱的的第11子朱椿———蜀献王(1390年-1423年),接下来依次是靖王、僖王、和王、定王、怀王、惠王、昭王、成王、康王、端王、恭王等。目前,僖王、昭王、怀王的王陵已经被发掘,而市考古专家已经掌握了惠王、和王、成王的王陵地址,剩余的王陵位置尚未确定。

  551年前,朱申凿出生。

  539年前,朱申凿被封为通江王。

  538年前,朱申凿被封为蜀王。

  517年前,蜀惠王朱申凿去世,葬于成都东郊,墓制规格较高,并以整块岷江玉石制成墓碑。当朝皇帝惊闻他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停止上朝三天,太皇、太后以及在北京的亲王们专门祭奠。

  515年前,惠王下葬于“芳山(原碑上缺两字)之原……”遗憾的是缺失了“芳山”后面两个很关键的文字。

  366年前,张献忠打入四川后,对明蜀王的陵墓进行了大肆破坏。几个农民军看到墓室里面有一块玉石碑,大喜之下,准备把它运到城里去卖钱。可是石碑又大又重,没走多远就搬不动了,他们又害怕掉队被杀,只好把它丢弃在路边。

  ……

  76年前,据《华阳县志》记载,这块碑石又被移入成都通俗教育馆,后来不知何故,再次流失在民间。

  25年前,青羊区战旗九组有一条水沟,这块墓碑当时被架在水沟上,权作路人过沟的桥。墓碑上当时已经铺上了一层泥土,看上去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由于流水清澈,当地人家常在那里洗衣服,有时就在墓碑上搓洗。一天,村民施永铭发现,这块石头在几番冲洗之后,隐隐露出字迹。凭直觉,他判断这一定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便将这块“石头”搬回了家,叮嘱家人,要好好看管这块“石头”。

  15年前,考古人员在洪河镇发现一处规格相当高的墓葬。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就有人认为它就是明蜀惠王的陵墓,但由于没有发现墓碑,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确认。从那以后,考古专家都在一直寻找这块墓碑……

  6年前,青羊区清江四组居民施天林(施永铭之子)意外地发现,自己家中用来当“花台”的石头上,竟隐隐约约刻着一些神秘的字样。于是,他马上报告给有关部门。昨日下午,当成都市考古专家对这块石头进行鉴定后,他们忍不住惊呼:“这正是我们苦苦寻觅了好多年的明蜀惠王陵墓碑!它的发现,将帮助我们找到苦寻已久的明蜀惠王的陵墓!”

  专家认为,虽然明蜀惠王的墓碑意外地在成都西郊发现了,但明蜀惠王的陵墓不在西郊,根据《华阳县志》和《四川通志》等文献资料记载,再加上墓碑的发现,可以肯定,古人相信风水学,在他们眼中,只有东郊才是风水宝地,明蜀惠王的陵墓应该在洪河一代(芳山)就不足为奇了,墓碑是多次辗转流落到西郊的。

  以前发现的明蜀王墓碑都无一例外地在明末清初被人毁坏,明蜀惠王的墓碑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完好的蜀王墓碑。它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明朝时期蜀王府情况以及成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刘备的陵墓是不是在成都惠陵

  刘备现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惠陵位于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这是个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现象,君墓为何落在臣祠内?其实,武侯祠又称昭烈庙,前殿祭祀刘备,后殿祭祀诸葛亮。昭烈庙早于武侯祠就存在这里了,是惠陵地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现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既可以保佑子孙,又可以祸及子孙。因此,古人便说“冢以藏形,庙以安神”。冢就是墓,只用于收敛死者形骸;庙就是“宗庙”,是祭祀祖先魂灵的场所。关于古代宗庙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介绍,古代宗庙仿生人的宫室,设前“庙”后“寝”,庙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时祭祀;寝中陈设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时供奉新鲜食品。秦时有了变化,庙在城内而不在陵前。汉初,承秦制,“庙”在城内,“寝”在陵旁。汉惠帝时,又将汉高祖的“庙”迁回陵侧,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灵魂就必须在陵墓附近。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习俗。刘备惠陵前的昭烈庙,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从异地迁来的。据载:明初蜀王朱椿出于“君臣宜为一体”的思想,撤毁从少城迁来在昭烈庙旁的武侯祠,并入昭烈庙。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认诸葛亮,不认刘备,反而将昭烈庙称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习惯了。这实在是违了朱椿本意的。

  刘备陵与刘备殿

  昭烈千秋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有一处幽静的陵园,是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所在,历史上称作惠陵。现在墓前尚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所立的“汉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一通,墙后还嵌了康熙七年(1668年)石刻“汉昭烈之陵”的横额一块,表达了这两位清代的拓疆皇帝对先朝义帝的景仰。

  存亡之际

  刘备惠陵原来的建筑情况现已不详,根据当时的形势,规模可能不会很大。因为当时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西蜀国祚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是不会花很大的财力物力营建陵寝的。据《三国志》上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彝陵惨败给吴将陆逊后,回师途中连病带气,死于白帝城永安宫(在今四川奉节县城内)。五月运回成都,八月葬于惠陵。甘吴二夫人也合葬于此。

  古柏森森

  现在惠陵前面既无门阙 石刻之类,陵前寝殿也甚简陋狭小。墓上封土高十二米,绕陵有圆形古砖墙一圈,周长一百八十米。封土上绿草丛生,秀木繁郁,另有一番景色。当年周围还有许多古柏青松,与武侯祠相联属。晚唐诗人李商隐有《武侯祠古柏》五言绝句一首:“蜀相阶前柏,龙蛇捧宫;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可见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是古柏森森了。由于刘备在西蜀曾经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加上刘关张的故事广为流传,所以历代都很崇奉。宋朝《太平寰宇记》一书上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剑南四川节度使李回镇守成都时,就“置守陵户,四时祭祀不绝”。

  懦子烈孙

  昭烈庙是纪念刘备的祠庙,建在陵的旁边。进昭烈庙的二门,有一座刘备殿。正殿高大宽敞,东西两廊相接。当中围成一个庭院,院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正殿之中,塑刘备像,高约三米,头戴帝冠,身穿金龙袍,手持玉圭,神态谦恭,塑造一个能礼贤下士的帝王之像。在正殿的左边,有刘备之孙刘禅之子刘湛的陪祀像,但却没有刘禅之像,参观的人常常为此发出疑问。这是因为当蜀国危难,敌军压境的时候,刘禅准备投降,刘湛则力主抵抗,正气凛然,悲愤交加地说:“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你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但仍阻止不了其父刘禅的投降。刘湛祗得哭诉于祖庙,挥泪泣血,杀身殉国。后人为了嘉赏其临难不苟的节烈情操,为之塑像。而刘禅投降误国,降晋后还向司马昭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无耻言语,后人便将其抛弃了。

  英武群像

  正殿的东偏殿,有关羽及其子关平 关兴,部将赵累 周仓的塑像;西偏殿为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塑像表现了关云长气宇轩昂,张翼德性烈如火的气质。在正殿的东西两廊内,还各有文臣武将塑像十四尊。像前还立有小石碑,叙述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其中著名的文臣有庞统 蒋琬 董允等;著名的武将有赵云 马超 黄忠 姜维等。这些塑像的神态各异,各有各的风度,好像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蜀将的形象再现,让人仿佛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战场。

  关于朱申凿简介

  1459——1493。安徽凤阳人。蜀定王友垓庶三子。生于天顺三年六月十九日,成化七年【1471】三月初一日封通江王。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进封蜀王。申凿博览群书,通古博今,号称贤王。在为二十二年,弘治六年【1493】八月二十九日薨。年三十五岁。谥号惠王。子一:宾瀚,后袭封蜀王。女一,封郡主。

  王讳申凿,蜀定王之子也,母王氏。天顺三年六月十九日庶生,成化七年三月初一日册封通江王,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进封为蜀王,弘治六年八月二十九日以疾薨,享年三十五。妃陆氏,西城兵马指挥升之女;继妃梁氏,南城兵马指挥善之女。子一人,封蜀世子。女一人。讣闻,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赐祭,谥曰惠。命有司治丧葬如制,圣慈仁寿皇太后、皇太后及在京亲王文武衙门皆致祭焉。以弘治八年正月初一日葬于芳山之原。惟王宗室至亲,享有大国,宜永寿年,夫一疾遽至不起,岂非命耶?爰述其概,纳诸幽宫,用垂不朽云。

  蜀惠王墓在今成都东南郊区的惠王陵路上的廖家湾蜀王陵。朱申凿,是明蜀藩第七代王,为蜀定王朱友垓庶三子。按明制,亲王子,除嫡长子为即位亲王外,其余庶出王子皆封郡王。朱申凿先受封通江郡王,其后再晋封蜀王,其嫡长子即上文中蜀昭王朱宾瀚。明代蜀藩诸王墓,以十陵地区的蜀僖王、蜀昭王墓而最受到关注,但其余诸代蜀王陵墓,或因不知名、或因地域偏远、或因实地景观较少,未受最大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