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什么(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什么(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更新时间:2022-02-24 13:21:19 点击: 来源:yutu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那么它的艺术成就有哪些?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的艺术成就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是什么(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乐歌总集,它的作者不一,地域不同,内容各异,艺术风格也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作者们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譬如《七月》,以铺叙直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古代农奴悲惨生活的真实图画。诗篇不仅概括地描绘了一年的全部劳动过程,而且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表达了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愤恨。《伐檀》《硕鼠》,表现了奴隶们在繁苦剥削压迫下的觉悟和反抗;《君子于役》《东山》,反映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氓》《柏舟》,揭示爱情、婚姻的种种悲欢。这些诗歌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以惊人的艺术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矛盾。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述,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广大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二)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尤其比、兴,是古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规律。古人一般认为赋比兴是用,即表现方法。风雅颂是体,即表现内容、体制。这里谈谈“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艺术效果。“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其写法特点就在于“直”,而不加譬喻,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而完整的印象。如《七月》,诗人按季节和物候的变化,由春至冬分类排比地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诉其苦,事事铺陈,整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农奴生产、生活的真实面貌。赋这种表现手法,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给人以整体感,既有深度,又有概括力。“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卫风》中的《硕人》,连用六个比喻来描绘硕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美艳,形象地赞美了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姿容和神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比的表现方法,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兴”,就是托物起兴。它是一种凭借自然界的事物。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感情的表现方法。兴句多放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有时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雎鸟的和鸣引起下文男女求偶的联想;《周南·桃天》开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两句,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出嫁少女荣光焕发的艳美。有时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疏清冷的意境,为抒发忧伤失望的心情,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有时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开头“交交黄鸟,止于棘”两句,与下文控诉殉葬制度没有什么联系,它只起个协调韵律的作用。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之中。诗三百篇中的赋比兴多是结合为用的。

  (三)复迭是诗三百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复迭又叫复沓或重章迭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 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如《伐檀》,全诗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诗中更换的字词起到了层层深入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伐檀”“伐辐”“伐轮”,显示了奴隶有干不完的活儿:“三百廛”’三百衣”“三百囷”和“县疆”“县特”“县鹑”,揭露了奴隶主的残酷剥削:“胡取禾……兮”,表现了奴隶主极大的愤怒。每章又以“素餐”“素食”“素飧”作结,对统治者表示出极大的讽刺。诗中运用上述手法,层层揭露,层层讽刺,再现了劳动场面,深化了主题,同时加强了控诉力量,突出了劳动者的抒情形象,也使诗的形式整齐完美,便于歌唱和记忆。

  (四)四言为主的句式和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基本句式,是四言一句,但也有不少诗句突破四言定格,在四言中又杂以二 三 五 六 七 八言句,在整齐中显示出参差错落之美、《诗经》是诗歌的语言宝库,词汇丰富多彩,用词生动准确。《诗经》中还大量地运用了双声字、迭韵字和重迭字,这不但丰富了语汇,而且写景状物,拟形传声,使诗歌更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

  《诗经》的由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诗经》的体裁

  《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赋:反复铺陈。比:打比方。兴:起兴。“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