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生活常识 >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有什么意义)

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有什么意义)

更新时间:2022-02-24 13:16:19 点击: 来源:yutu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渡江战役意义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渡江战役有什么意义)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渡江战役背景

  国民党军的部署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

  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隐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

  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3]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

  粟裕晚年谈到渡江战役时说:渡江不紧张,国民党的江防算不了什么,那时我们的火力已经超过并压倒敌人了。当然,我们在战术上和具体部署上是很重视很周密的。

  粟裕对渡江作战的必胜信念,是建立在对敌我战略态势的科学分析和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抗日战争期间,他曾经在南京至江阴段三次成功地率军渡江。1940年,他率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1944年,他率领苏中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近万人分两路渡江南下,执行向苏浙皖边发展的战略任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率领苏浙军区部队和地方干部6万余人分批渡江北进,贯彻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那三次渡江,都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出其不意、避实就虚的战法,选择敌人的薄弱部位偷渡。粟裕从三次渡江的实践中体会到,长江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防线。这一次是粟裕第四次率军渡江作战,他已有成竹在胸,并且进行了长达十个多月的准备。

  粟裕认为,即将进行的渡江战役,是在南线战略决战胜利,把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歼灭在江北以后进行的,与中共中央1948年初设想的渡江南进大不相同。一是形势任务不同。那时,中共中央决定渡江南进的目的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深远后方,调动中原战场国民党军队20个到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358万人,解放区总人口达到约2亿人,在政治上、战略上、数量上和技术上都取得了优势,而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残存的作战部队仅有146万人,国民党反动集团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已濒临总崩溃境地。人民解放军“全国作战的总任务,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摧毁国民党统治机构与残余军事力量”。二是斗争更加复杂。这次渡江作战是在国共两党重开和平谈判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蒋介石玩弄“求和”、“引退”阴谋,企图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伺机卷土重来。长江沿岸,特别是京沪杭地区,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基地,对战后新中国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渡江作战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相结合的复杂斗争。它不仅要与国共两党的和平谈判密切配合,而且要准备对付帝国主义者可能的武装干涉;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败敌人,还要在政治上打垮敌人;不仅要取得战争的胜利,还要考虑到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建设问题。三是作战方法不同。这次渡江作战,是在人民解放军占有强大优势条件下,采取以实击实的战法,大部队公开地、宽正面地强渡。作战地域之广阔,参战兵力之众多,作战方式之复杂多变,不仅在解放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在中国以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仅第三野战军参战部队就有65万人,担负着700余公里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的作战任务,既有江河进攻战,又有野战追歼战,更有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要求进行更充分、更扎实、更科学、更严密的准备。[4]

  渡江战役准备

  调查研究

  华东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早在1948年初就开始进行了。那时,粟裕虽然建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暂不渡江南进,但并没有放松渡江南进的准备。他组建了渡江先遣纵队,先后派出几百名干部到沿江地区开展工作,一个加强营和200余名干部到皖南,请东北解放区代为购置了一批改装木船为汽船的引擎。济南战役结束当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纵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来又派出几个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沿江敌情,勘察沿江地形,对长江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河湖港汊进行了详细勘测并绘制成图。这些工作,对于制订正确的作战方案、保证大部队顺利渡江起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一结束,粟裕就把精力集中到渡江作战上来。他分析敌我战略态势,反复思考渡江作战方案,加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组织基础

  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定“几个大的野战军必须休整至少两个月,完成渡江南进的诸项准备工作。然后,有步骤地稳健地向南方进军”。1月12日,中央军委电示华野和中野休整两个半月,“完成渡江作战诸项准备工作,待命出动”。

  1949年1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番号的决定,华东野战军进行整编,改称第三野战军,下辖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的4个兵团、16个军、1个特种兵纵队,粟裕任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委,在陈毅司令员兼政委不在三野期间,仍担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职务,并主持三野前委工作。2月兼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3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2月9日,粟裕以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名义颁发第三野战军各兵团、军师编制序列番号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