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励志 >  励志作文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10篇(《世说新语》的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10篇(《世说新语》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09 14:56:56 点击: 来源:yutu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读《世说新语》有感 篇一

对于《世说新语》,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囵的。犹记初中课本曾选取两则,一是《咏雪》,这篇熟些,尚能背诵几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大抵记得提问的是位老人家,答得好一些的是位有才华的女子,然而个中人物关系是分辨不清了。另一则就更模糊些,拢共登场几个人物也记不得了,

借着这两篇的浅显痕迹,于我心中,对《世说新语》的长久印象便是本记人志事的小说集子,颇有些趣味,偶尔提及定会跟上一句得了空想去看看,然而这个"得了空"究竟在何时,却又遥遥无期了。

时隔经年,而今翻阅这本书,除了多些魏晋南北朝、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的基础概念外,所悟与彼时大约也有些不同。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读《德行》里的这则故事,实在很有感触。彼时彼人的言行举止,搁在今天,竟毫无突兀,这确是对西晋的一份莫大的欣慰,也是对今日一份沉痛的悲哀了。为端送烤肉的侍者送去烤肉,平等态度背后折射的尊重何其宝贵。论等级,自西周行了礼制宗法的制度后,便尤为分明了。到明清时期,以至森严苛刻的地步。由此向来,这份平等便更显得宝贵些。然而细辨,"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溯其源头,貌似尊重的举止其实来自优越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顾荣从未认可侍者与自己处在平等地位,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对侍者的怜悯和同情。

这似乎是一个不足之处,然而四顾今日,成千上万的人竟连这略显浅薄的怜悯同情也做不到,毫无自知地腆着脸露出笑容,漠视端送烤肉的侍者终日不知肉味,清扫大街的工人未曾拥有过汽车。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侍者"们就理应体验"侍者"们的生活,自己就理应享受自己的待遇,有条泾渭分明的线无形横亘在他们与侍者之间,偶尔哪个心肠好的留意了,像千百年前的顾荣一般送去一盘肉,而后他们仍是他们,侍者仍是侍者。有什么改变的?不过是终于知道了肉的滋味。甚至还有谁油光满面地窃窃嗤笑,比起把同情错当尊重的"顾荣"们,这些人更可怕,然而从西晋到今日,这些人也一直都存在着。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对《世说新语》的称法,"名士的教科书"。

一次或许是无意,两次便可见本性。我敬重这位管宁先生,能这样坦白利落地说出"子非吾友也"。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有些擦肩就过了,有些却必须同行一段,而同行的时间长了,便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壑。虽然自制力各有不同,但大体而言,人是很容易受他人影响的,玩乐环境下能坚持认真学习的必比自习室里的少些。

所以结交良友,交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劣友及时一刀两断,便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是千百年前的道理,千百年前便有人做到了,不由扪心自问,我待如何?

"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作为记载汉魏至东晋逸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其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虽短短几笔,却都气韵生动,跃然纸上,把各自的独特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实乃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没有足够的学识对此做出惊世骇俗的言论,只是照着内心的想法写下这篇文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二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世说新语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作文指导《世说新语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三

我向往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自由洒脱,他们的生活率性纯真,永远都不会屈服眼前的苟且和困难,而是更加重视着诗和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一轮初阳,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和希望;而浩瀚星辰中挂着的一弯明月,则和那烈酒烧断了多少诗人思念的愁肠。指点江山的铁面帝王,更有着无限的志向,身在红砖金瓦的宫殿之中,而心在决胜千里的战场之上。中国人是注重精神世界的,中国人更是善于表达情感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朝代更迭。那些金戈铁马和战火硝烟都早已经化为空气,那些皇宫城阙和传奇帝王也早已成为历史。而古人们留下的精神宝藏却是永远存在的。它带给后人一种力量,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这种埋在中国人的灵魂中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亘古不变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中国的诗词歌赋是最经典的,《世说新语》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一个影响我们一生的道理。文言文是精炼的,是像中国人一样将所有的精华都锁进了自己的内心,要如同品茶一般,一点一点向深挖掘,找到最深处的真谛。中国文化的精髓,仿佛就是在大雾中找这世间最美丽的花朵,虽然会遇到无限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当你拨开层层浓雾,看到绽放的花时,内心的喜悦,和这一路来的发现,将是你最最宝贵的财富。读书,读古人写下的一串串美丽文字,仿佛就是在端详中国的文化瑰宝,仿佛就是在读五千年来的中国。中国古人所向往和倡导的“大同世界”,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要不断努力的目标。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以下面得一个故事足以概括: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先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完美含义:子路,春秋末代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是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年迈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子路翻山越岭到亲戚家借了一点米,满足了父母的要求,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果然,他也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子路的孝道何不是启发到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从父辈那里得到“勇敢、理智、仁爱、善良”等这些人类精神中最美好的品质。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给自己生命和优良品德的父母,再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就是感恩,就是传承。

中国,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国度,她历史悠长,她饱经风霜,她用我们脚下的土地哺育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女。我们总是从先人的脚印中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我们总是从先人的错误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寻华夏起源,探文化精髓,在一条条阡陌中,寻古代韵味,在一支支花朵中,品文化之美。文人墨客,笔下的行云流水,优美诗篇;游侠浪子,剑尖的侠肝义胆,铁骨柔肠;英雄豪杰,麾下的千军万马,刀光剑影;龙袍加身,头顶的无上冠冕,万里江山!中国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中国的腾飞,一代代的希望!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四

你看过《世说新语》吗?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经典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可喜欢啦!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庆义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文轶事,所涉及的人物不下五百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全都记载在列。正因如此,它成为了历代文人百读不厌的书。

这本书收录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三年级学过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对比鲜明,充分表现出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特点。升至初中,我们将会学到《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会认识拥有"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和维护父亲尊严、知书达理的陈元方。

这本书编得非常好,它把历史浓缩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读这本书,让人感觉就像在看故事书,而不是单调乏味的历史记载。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其中,有满分作文网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古时儿童,他们有的孝顺明理,有的聪明机警,还有的才华横溢。八岁的范宣误伤手指,放声大哭。旁人以为他是因疼痛而哭,他却说“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有孝心的人。说起王羲之,大家都知道他的书法笔法精妙,不过,小时候的他还有临危不乱、急中生智的一面呢!一天,小王羲之在帐中偷偷听到大将军与人密谋叛乱之事,担心被灭口,“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因此躲过了一劫。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小小年纪就才高八斗。当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形象地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多有意思啊!

《世说新语》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提高了我的文言文水平。真没想到,历史遇见小古文,竟然碰撞出如此激昂隽永的知识火花。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五

魏晋风骨的产物,莫过于在朝代更迭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品行要求:上层社会讲究德行、讲究文学、讲究品藻、讲究雅量、讲究排调、讲究容止……都只为了在这纷扰的乱世之中寻求自己的立足点。清雅秀丽且卓尔不群的魏晋风骨,在《世说新语》这部著作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揽一身魏晋风骨,品一世魏晋豪情;诵一首清风明月,听一场松风徐引。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几分简傲伴着淡泊,和着睥睨天下却翙羽而去的极致潇洒,如此种种风光,铸成了名士的风流。

简单地借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将魏晋名士与其理想作比,名士可谓“凤”,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与情操可谓为“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境界的超脱:在魏晋,名士与这些褒词总是分不开的,一些在现代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行径,其实更有其潇洒超脱,摆脱世俗的困境的意味于其中:如刘伶、阮咸、王戎等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他们七人不受拘检,心境澄明,肆意饮酒,纵情适意的场景宛若眼前;阮籍可谓“世事纷争闹不休,半身癫狂我自有。嬉笑怒骂皆堪乐,霁天谁与话风流。”当权的司马氏的统治昏暗虚伪,溅着血的杀戮让世人敢怒不敢言,阮籍借酒沉醉,且醉且啸,沉吟放达于竹林之中,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凰”—自己心中的风雅志向。真名士自风流,而人世多愁,又有几人自在如梦?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魏晋名士性情至真至纯,旷达而放达,无视礼教其意更是在对当时封建守旧的礼教的反抗。古人重视丧礼,治丧时要无限悲恸,痛苦流涕,因哀痛而废食,“致毁以死”,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世俗的丧礼,才能体现生者对死者的哀痛之情。然而,这种丧礼实是对人性残酷无情的摧残。阮籍在葬母时无视了当时的礼教,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这是对世俗的礼法的无情却有力的抗击,他也并非无情无义之人,“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足可见其对母的哀悼之情。痛彻心扉的冰冷,并不是合乎礼法的泪水所能表达尽的。阮籍至真至性,他是人中之“凤”,用自己的方式挑战了虚伪的礼教,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凰”—坚守着自己的本心与纯性,不被礼教所沾染的至真至纯,是人性之美。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宗白华先生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身处魏晋易代的动荡时代,整个士阶层惶惶不可终日,社会不安,又有虚伪的礼法存在,而官场上到处是猜忌,令名士们内心痛苦不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只有纵酒放诞与消极避世才是保全性命的方法,表面潇洒无限,其实质则是名士追求自由的途径。心灵上的潇洒,生命中的舒展,即使身处窘境,也能坚守本心,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追求。

揽一身魏晋风骨,在清风明月中穿梭,笃定前行。不随波逐流,抛弃世俗的羁绊,内心深处的宁静使我们回归自我,意志也更加坚定。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六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在晋宋人的文章也颇具特色,因此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七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等。其中,我觉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那一句句发言遣词,无不毕肖声口,寥寥数语,却能述说出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时便经常重复说“艾,艾……”这样难免被人拿来取笑。有一次晋文帝也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究竟是几个艾啊?”邓艾没生气,也没尴尬,回答说:“凤兮凤兮,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说明自我虽然常常连连说“艾,艾”,但和孔子那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一样。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我热切的言辞和神态,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们的心中。……

邓艾虽口吃,但却不妨碍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达: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就应好好的发挥属于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凤,做一条龙。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一样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我,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搞笑。这种语言技巧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八

读完了《世说新语》,我不禁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敬意,他们的品质,是常人所不可及的;他们的言行,是世人所不可表达的,是世人应歌颂赞美的。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短短的几句却足以表达千言万语,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世说新语》中的第二门,言语门,更是让我感受深刻,受到许多启发。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钟毓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这则文言文说的是钟毓和钟会兄弟两小时候,一次正赶上睡觉,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已经睡醒,但暂且装作睡觉看看他们想干什么。钟毓先行礼,然后在喝酒;钟会只喝不行礼。父亲问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钟毓说:“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我不敢不行礼。”而钟会则说:“偷酒本来就不合乎礼仪,所以我不用行礼。”

看完之后,我觉得二人的回答精彩绝伦。钟毓的回答很妙,钟会的回答更妙。就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喝酒却不行礼,就是一种不礼的表现。不过,偷酒本身不合乎礼仪,怎还称得上上有礼或无礼呢?他们兄弟两虽然还只是小孩,可是他们说出的话却如此深奥,正是体现了他们两个的思维敏捷。短短两句话,却可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这难道不让人赞叹吗?

可这点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古代人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语,而我们却不可以?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学的不够多。“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到底的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拥有的知识量是多么的渺小。我们这短短几年的学习时间,才相当于在知识的大道上迈了一小步。“活到老,学到老”,后面学习的漫漫长路,还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去征服。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九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读后感 篇十

道义,是一个深不可测而又显而易见的东西,荀巨伯的故事道义上深不可测,却又显而易见。他从远方来探望病了的有人,胡人来了也不走,这显而易见。胡人知道了他的事情,认为他太道义,自己太不道义,于是胡人退走了,这深不可测。道义令人费解,令人琢磨,却有时让人想知道答案。

义,不仅有道义,还有义气。义气在兄弟、友人中常可以看出。兄弟之间的义气更纯厚、更真实。例如相依为命的两兄弟用仅有的金钱互相帮助。有人中义气较散漫、较虚伪,有时比兄弟的义气更纯厚。虚伪的是你交到了一个坏朋友,只会和你称兄道弟,一起吃喝玩乐。反之,纯厚的义气就是你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和你互相帮助,危难之时可以互相助一臂之力。

还有意义,意义虽然和义气不一样。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取决于你为什么去做,如果你不想去做,这事在别人看来再有意义也没用,因为你感受不到。反之,你想做就有意义,意义只是一个俗称,意义的意义很多很多,去找到他们,并且是找不完的。

义,只是一个有趣的东西,和π一样,是个无限不循环的数字,真的,义深不可测。

上面内容就是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lizhizuowen/4753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lizhizuowen/47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