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句子 >  经典句子 >人脉是设计出来读后感5篇汇集 人脉是设计出来有几部

人脉是设计出来读后感5篇汇集 人脉是设计出来有几部

更新时间:2023-03-07 04:55:45 点击: 来源:yutu

当你拥有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体现你生命的价值,当你做好一份工作的时候,你正在使你的生命升值,只有懂得工作是为自己的人,才真正能懂得工作是多么的快乐,生命是多么的有意义。

——李强

2014年3月22日参加了莆田电商的《为自己工作》的培训课程,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大家一起分享,改变为老板打工的错误心态,树立为自己工作的正确意识!

如果你认为每天是在为老板打工,那么你大错而特错!抱着这种心态工作,你永远不会成长和发展,亦将永无“出头之日”,更谈不上干一番事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工作,每一份付出和努力,都将得到或必将得到超值的回报!这是不变的真理!

在整个课程学习当中值得我们深思的知识精要:

1、你来企业要什么?

工作、薪酬、成长、快乐。

与其在做无思想滚翻的纺织车轮,不如让我们心怀感激,来珍惜与赞美它—工作:让工作成为人们终其一生发展道德与价值观、表现人文情怀与艺术的基石;让人们能从工作中

2、你为什么要遵守规章制度?

独木桥难过双人脚,一捆筷子牢牢抱成团。每位成员以身作则,将相互影响和带动整个团队的氛围。

3、你怎样才能获得更多?

做事的四种境界:

认真——认识体会掌握时间1——3年。

务实——认识体会掌握时间3——5年。

求新——认识体会掌握时间4——7年。

合作——认识体会掌握时间7——10年。

努力做事只能——把事做对。

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

人人都是老板、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公司。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我们必须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能比别人拥有的更多!

4、打造自我辉煌的职业生涯!

我会什么?

我能干什么?

我干的怎么样?

我给企业带来的是什么?

我的收获有多少?

一切从零开始(自检)。

思考力、行动力、执行力。懈怠是最可怕的杀手。

问题就是问题,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

忠诚是品德,十年磨一剑变成企业的常青树。

不断的自我学习,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谦虚是人进步的阶梯,人脉是事业的基石。

素质与内涵是通向成功的门票。

生活中,一些年轻人本来有着丰富的知识、不错的能力,却由于他们经常不断地生活在抱怨中,而常常面临如何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难题。像这样的年轻人可以说到处都有,锦锈前途终被“我不过是在为企业打工”的茧而毁灭。这样的工作观念,让无数年轻人错失了人生中宝贵的机会。为此,《为你自己工作》告诫我们,“不要仅仅为薪水工作,你应该为梦想而工作,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为你未来的人生和成长而工作。”给予了我们不少新颖的观点,也给我们予以启迪。

(1)你在为自己工作。

人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有如运转自如的人生转轴,每一根弦都操纵着你的人生轴心,影响着人的一生。

自己的人生自己策划,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就不必介意别人的说法。命运就在自己手中,握紧命运,做个自动自发、勤奋出色的人,当面难困难挫折时,要敢于面对挑战。

工作是为自己,不在乎别人的说法,积极工作,从工作中获取快乐与尊严,这就能实现你人生的价值。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辉煌。

(2)为使命而工作。

如果我们单纯以赚钱为工作的第一目标,而不去深入分析、了解我们的工作使命,那么我们将陷入危险境地,我们将无法保持团队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因此,作为一个员工,一定要了解公司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这样工作起来才有真正的动力。当我们为使命,而非为薪水工作的时候,我们除获得更多的薪水,还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3)努力工作,迟早会得到回报。

爱拼才会赢、努力带来收获。收获成果的多少取决于这个人努力的程度,没有机缘巧合这样的事存在。因此,为了自己,应努力工作。

如果你一直努力工作,一直在进步,你的人生记录将会是良好、非常完美的。使你在企业甚至整个行业拥有一个好名声,良好的声誉将陪伴你一生。

(4)热爱自己的工作。

金钱是永远赚不够的,因此不要再把金钱当作目标。领薪水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你在工作上获得的满足感应该超越金钱上的报酬。

每一天我们都会听到有人突然间辞职、调换工作等,这样的人的确存在。但人们转换工作方向后,难道就更快乐了吗?也许我们该问的不是我如何能找到一份我热爱的工作,而是我如何能热爱我现有的工作。

生活中,每个人都具备优秀员工的发展潜能,都会有被委以重任的时机。我认为,从平凡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这个社会仅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开绿灯。

“心态决定一切。”改变命运,首先要从改变思想开始!一个人如果能拥有为自己工作的观念,那么命运将会给出他巨大的回报。 “你不是在为企业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这么一种观念。的确,每一位企业家和公司员工,通过学习此书,能够有效地调整自我的工作心态,从而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

(5)为自己工作。

是否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能改变,都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淘汰,惟有一种品德、一种行为、一种精神不会变,反而经过历史的磨砺更闪耀出光辉,惟其这种不熄的光辉,才为历代接纳,并流传下来,直至永远……

企业提倡的忠诚、敬业、服从和信用,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需要。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完善,离不开忠诚、敬业、服从和信用,没有什么时髦的概念可替代或削弱这人类前进所依赖的最本质的精神。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讲。人们不妨试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不具有这种品德、行为和精神,工作会怎样?生活会怎样?社会会怎样?人之交往又会怎样?

这是与天地同在的公理,与天地同在的东西不存在陈旧一说,因为它不会过时,它永远与时俱进。

为自己工作,不需要别人督促,不论身在哪个机构,都是自己的机构,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想办法完成自己的任务。一切都是自己的,怎好去问别人该如何做;怎好让别人替自己做;怎好找借口不给自己做。

为自己工作,就不会懒惰、不会报怨、不会消极、不会怀疑、不会马马虎虎、不会推诿塞责、不会投机取巧,更不会存在跳槽。因为你要生存,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一切恶习都会成为你生存的障碍,你不会放纵恶习而断掉自己的生路。你无槽可跳,因为一切都是你的',跳到哪都是一样,每个槽里都放着同样的足够的食物,你知道都属于自己,何必辛苦地跳来跳去不知选择哪个?

为自己工作,忠诚是为自己;敬业是为自己;服从是为自己;信用依然是为自己。

除非你根本不想为自己工作,把这一切都当作别人的,你总以为是在为别人做,所以你心理有太多的不平衡,所以你总有借口不去做,所以你要怀疑一切,揽着恶习准备着攻击别人,以为这样你就会得到你想得到的。让别人耕耘,你来收获,还窃喜:我有多聪明!

(6)其实你有多傻!

你不懂得无论你给谁工作,只要你在那个位置上,你就是在为自己工作,你无须做给老板看,你就是你的老板。你在为你自己努力,你的品质、你的行为、你的精神,都是你提高生存质量的必须。有谁为了自己的事情不全力以赴,还要在别人的监督下才去做?当知道,你的收获只能在你的耕耘中,你怀疑别人就是不相信自己,你揽着恶习不放,只能把自己推进灾难。

我们不想成为这样的英雄吗?那就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吧。

李强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忆犹新,都让我感同身受。“有问必问,有问必答”,我每天都有很多问题,对工作的分工也不是很明确,如果我不问的话那就是以后的工作疏漏,所以说正好验证了前半句话。对自己的工作必须做一个深刻的理解,应该做什么、了解什么,都应该弄清楚、记明白,你的上司问起的时候才能对答如流,这又验证了后半句话。正所谓“说一句话不会死人,少说一句话就会死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所有的规章制度永远是你生存的工具。”。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的管理制度。TCL想请吴士宏做信息部总裁看中的并不是她工作多努力,而是看中她所懂得的管理制度。她是成功的企业培养出来的成功人士,她懂得的管理制度就是成功的管理制度。有了这样的管理制度还愁企业没有出路吗?

到了企业之后你不光要把工作做好,还要把人际关系搞好,这就是人脉。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正所谓朋友多了路好走。在企业里人脉就等于资源,资源和资源合作才能有更好的收获。别人对你的所有方式都是你教给他的,只有对人家好人家才能对你好,企业就是需要这样的合作,有合作才能有进步、有创新、有发展,有了这些企业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成功的企业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也就是说人脉就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成功者总是影响别人,而失败者却总是受别人的影响。就算你有一千次成功那也不等于成功,但是你有一次失败就意味着失败。改变你的行为模式,不要总是纸上谈兵,把你说的话付之以行动,用事实来说话。别人成功了,并不意味着你用同样的方式也能成功,要吸取别人的精华,把别人的

忠诚是无价之宝,待人处事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李强老师打了这样一个比方说“今天你有钱,老外可以给你擦皮鞋,明天你没钱,你给老外擦皮鞋人家都未必给你钱。”很幽默的比方,大家笑完之后也就更加深刻的明白这句话的涵义了。做买卖讲求诚信,做人也一样,企业更需要。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做人要有德行。这里的德行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诚字。

用心为自己工作,心在什么位置,那你的收获就在哪!李强老师所讲的任何一句话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的、写的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为了把工作做到更好,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用行动来证明一切!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对家园共教十分有益,作为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个案孩子的行为,分析的非常好。

家园共教,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幼儿教师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

过去了就永远回不来,很多事物只能成为回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好好把握。这是看完孙瑞雪先生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每一个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错过了,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孙瑞雪先生的这部著作值得我们大家无数次的翻阅。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3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4

儿童敏感期这个词很早就听说过,只是当时觉得无关自己没有过多在意。现在有了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令我困惑的问题,现在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这本书,真的是感触颇深,收获很多。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各个敏感期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固执的要命,难管难教。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都气得暴跳如雷,对她大发脾气,可孩子丝毫不惧怕,哭得稀里哗啦还是一点都不妥协。读了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书中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二、已经发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让孩子把情绪哭出去,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已发生的事实。我理解了孩子执拗的原因,我要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不知道儿童的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他。当我们不了解的时候,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给他们爱和自由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5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6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7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8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什么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而看了书中的案例,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比如儿童的执拗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儿童会很执拗,如果大人不了解,与他们发生争执,孩子就会哭闹。而大人们看到孩子哭闹会很生气!有的认为孩子太任性,可别惯坏了,于是要么采取暴力制服,要么任其哭闹,执拗的敏感期出现在3岁左右。书里关于这个敏感期的内容回答了我心里很久以来的疑问。假如大人知道孩子正处在执拗的敏感期,就应该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地交流,对孩子解释为什么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不能做。其实,当孩子执拗的时候,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出危险,尽管由他去好了。过一段时间就不执拗了。再比如秩序的敏感期。

儿童严格地按照内心的秩序去做事,不能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他们就会焦虑。其实孩子缠大人是对大人的信任和依赖嘛,为什么就不能依一依她呢?怕孩子变坏吗?那么小就能变坏吗?再比如专注。专注是儿童意志力的基础。没有专注就没有意志。大人要巧妙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当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情时,大人不要打扰,甚至不要表扬,表扬在这时也是一种打扰。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发展专注力。

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护。现在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疯疯癫癫,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特别好动,集中不了注意力,很可能就是小的时候专注力没有受到保护和培养。事实上,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然后给他时间和空间,呵护他的成长,让他自我发展。孩子是会自我发展的。而你不切事宜的所谓引导、辅导,可能只是干扰。实际上,大多数家长做的恰好相反。当孩子缠着的时候,嫌孩子心烦,没有给他足够的关爱;当他自己玩的.时候,大人们又自作聪明地去教。其实破坏了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影响了他们专注力的形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9

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宾幼儿园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本学期构建区角,小朋友带了自己的玩具来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老师通知家长多次,但都没有把玩具带来,后来经询问才知道孩子坚决不让带。每次妈妈想偷偷带来,孩子发现后都会大哭大闹一场,妈妈还说孩子很小气,怕东西带来后别的小朋友玩,他从不让别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欢的也不行,真拿他没办法,也许是独生子吧,特自私。”我认同了孩子妈妈的话,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说法。

现在我明白了,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毫无关系,而是自我意识逐步形成。此时的父母和老师应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总喜欢拾地上的小东西,把它当成宝贝一样捧在手心,或装进口袋,被我发现后,告诉孩子们不许捡地上的东西,它不卫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着孩子们扔东西时依依不舍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

婴儿从一出生进入了第一个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现在我明白了婴儿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唤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们专心反复地做他喜欢的事时是他的某个敏感期到来了。自从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特别喜欢去捕捉班上幼儿的敏感期和书中对照深刻体会一下。

一天,孩子们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摆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边看边说。原来杯架上的数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几天她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认识数字的敏感期到了。她边读边问:“老师,这是‘8’吗?那是‘19’吗?这是什么?”我依次告诉她,并一一读给她听,她边听边小声跟读,我放慢速度把每个数字读清,生怕她听不清楚读错了。

这时期的孩子对敏感的对象因为感兴趣而投入,因为投入而专一、持久。成人千万不要打断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再判断,否则会扼杀孩子敏感期的萌芽。虽说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弥补回来,但毕竟有缺憾。希望老师一定要细心观察,为幼儿的敏感期多做准备。班上已经有明显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门窗都贴着相应的词语,还有识字家园。也可以在发作业时让识字敏感期中的幼儿对应着小朋友的名字去识字。让儿童把文字和语言与它对应的对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联系起来,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记住并理解地识字。成人要多给幼儿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更要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我非常感谢王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说爱孩子,要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吧: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0

这本书我很喜欢,之前看过电子版,但觉得看电子版书没有买书回来看感觉好,买书回来读不仅家人可以共读而且想拿到那里读都可以,不用总盯着电脑眼睛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燃宝真的长大了,自可以一个人玩,发现一样东西就可以反复玩很久,晚上他做在椅子上画画,我就坐在一边看这本书,喜欢读这么书,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最可爱的孩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燃宝的身影,在这里可以找到乐趣,尤其谈到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会反复应用、不分场合的应用学来的语汇,而且说的都很雷人,很有趣,也很真实,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只是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到来的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当读到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时候,我和作者有同样的体会,家里谁的东西就是谁的,爸爸的手机只能爸爸拿,妈妈的枕头只能妈妈枕,妈妈的鞋只可以妈妈穿,有朋友来家里穿了我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都会不悦并要求换过来,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儿童敏感期,并且在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给他提供帮助。

以前曾和朋友们狂言说自己不会结婚不会要孩子,结果在朋友圈里我是结婚较早的,有了孩子之后是最喜欢孩子的,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个可爱的燃宝,有了燃宝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偶尔会写写日志写写博客,现在的我会常常写,记录自己和燃宝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自己积累财富,也是为燃燃积累财富。我特别感谢新浪育儿圈和新浪亲子圈的每一位圈友,感谢妈眯沙龙,感谢这些育儿专家写的这么多这么好的书,让我一个从不了解孩子不喜欢孩子不知道如何带孩子的人变成了喜欢孩子开始了解孩子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带孩子,当然,有时也会茫然,有时也会失控,我们大家常聚在一起谈自己的育儿经,谈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过程和交流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为自己展开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如何给孩子“爱和自由”,如何做好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还需要学习和努力。

在这里推荐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读这本书,还有该作者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跃儿,谈到李跃儿,她是北京效区巴学园(幼儿园的名字)的园长,导演张同道在该园秘呆三年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真实的反映了2至6岁孩子的生活并透过孩子的视角,展现成人的世界,小人国这部电影一直很想看,可惜只看过北京教育台的对话节目放过片花,很感人很真实,仅看了片花我哭了,看到园里的孩子有的打人有的被打的时候触动了我的心,是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小的社会,这里有强弱之分,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进了园之后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的,这里有用武力处理的也有用智谋去处理的,远不差与成人世界。该片今年十月份在北京上映的,但在网上都找不到,这里的电影院没有买这部片子,咳,挺遗憾的,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好啊,可以最早最快的分享各种资讯,真幸福。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1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2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的编著的书,本书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就如书中所说:“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破译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内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网上给单位买书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好评如潮便给自己下了订单,买回来后从7月到9月一直搁置在书架上,直到顺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个周末的女儿上辅导班的时间阅读完。这是自己今年最认真阅读的一本书,每看完一个篇章就做了标注和写下关键词,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再此也特别推荐给家有小宝贝的妈妈们。

本书有8个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过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从婴儿吃手、脚丫、玩具等用口来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说明孩子从出生敏感期就开始了,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间交换,在成人看来属于不等价,而在交换背后却藏着孩子的秘密和感觉,有着他们的喜悦;在秩序敏感期,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如果大人破坏规则他们会要求不断的重新来,她也会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们按照自己摆放玩具的要求放好,这也是儿童的“直线式思维”,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对绘画和音乐有着天然的直觉,在这一时期,如果被家长们发现和抓住,为孩子提供艺术环境,那么就能很好的进行“潜力开发”。读完第一章,让读者对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读者对探索孩子有了兴趣,因此,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分别从0—2岁、4—5岁、5—6岁和6岁以上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做说明,每个阶段通过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故事进行阐明各个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书中给出的定义是: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本书作者在介绍敏感期的时候,也给我们介绍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美好——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爱的环境,让孩子们保持天性自由发展。

读完敏感期,让我再次重新认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刚出生下来为什么总是爱吃手和脚丫子,很多次把脚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还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书也是被她咬,总是担心她把细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进去掐住;不喜欢照顾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让奶奶脱;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不让别人动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须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错了她就大哭,让人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经常踩着我的高跟鞋,拿着我的化妆品给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为什么,也让我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读完此书,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陪伴她成长。

每个敏感期的到来都是短暂的,也会是转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们没有好好“保护”它,在12岁之前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也是可以弥补的。作者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勇敢、坚定、乐观、充满自信,拥有这样一个孩子,幸福会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3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捕捉儿童敏感期》,该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大多数家长都为孩子小时候咬东西甚至“咬人”烦恼过,其实这是孩子正处在用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即“口腔敏感期”,大人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敏感期,提供一些可以咬的、尝的、干净的食物或牙胶、磨牙棒之类的物品来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假如限制过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咬皮肤就会成为替代,也就极有可能出现孩子咬人的现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幼儿敏感期如何进行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家长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我希望能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提出正确的分析和建议,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4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研修共同体每周推送成员读书笔记一篇,使成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5

相信很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在吃手的时候,在孩子喜欢抓住什么都要放嘴巴里面的时候,在孩子喜欢往衣柜里面装的时候,在孩子喜欢不断地扔掉自己手里面的东西的时候都会去阻止的。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肯定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在自己无意之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什么。

这里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岁的时候,身体遵守生命的驱使,在某一个环境吸收了一种新的特质,而且不断地去重复的过程。如果说顺利的通过这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会提高的。

而且根据作者的发现敏感期也是会有弹性的,如果说在0到6岁的时候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在6到12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的环境,但是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没有父母的宽容和疼爱的。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家长就会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够多多的关心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些家长是可以做到脱胎换骨的,能够用全新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6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7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8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19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20

看过这本书,再回忆起儿子的很多行为,终于明白,孩子被我们误解的太多了,不过还好,一切还来得及,还好,在孩子的这些正在进行或已经过去的敏感期,我没有简单粗暴的对待。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本书,看看那些容易被误读的儿童敏感期,请认真的对待我们的孩子。

1、世界就是味道

孩子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是的,孩子们都喜欢吃手,甚至吃脚,吃一切可以拿到手中的东西,我们其实都知道这是正常的,但是不是都制止过呢?我们的干涉,使孩子不能很好的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使有的孩子这个敏感期无限延长。我想,儿子的咬嘴唇,我真的不该阻止,我停止阻止之后,他慢慢的咬的不那么频繁了,就这么简单,这不是坏毛病啊。

2、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

吃手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使孩子学会自由的控制手。当孩子学会自由的使用手之后,开始乱抓一切不被大人认为可以抓的东西,好吧,我也制止过儿子抓我认为不可以抓的东西,手是身体功能中最伟大的智慧的工具啊。不过还好,我知道对孩子来说,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后来我可以耐心的让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用自己的手,努力阻止自己想帮助他的冲动。

3、扔东西、搬运东西是捣乱?

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爷爷奶奶批评最多的是,他喜欢扔东西,把摆放整齐的东西扔在地上,你让他捡,他全当没有听到,继续往前走,继续扔……原来,这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通过这些行为他明白自己和它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也是分离的道理;

而搬运东西,哈哈,儿子热衷于把一样样的东西费力的从一个房间挪到另外一个房间,超级有成就感,在上幼儿园小小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小朋友们从凳子上赶走,把凳子排成排在教室里推……这原来是他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他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不是捣乱。而他很喜欢的把积木垒高、推倒,再垒高、再推倒的过程,同样是对空间感受的过程。然后他喜欢钻到衣柜里、桌子下面玩耍,我家小朋友的这个时期,我虽然不知道是空间敏感期,但没有制止。感受空间,发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间,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的过程。

4、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儿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给我带礼物,我也会郑重的接受并道谢,而那些礼物,很多都是小女孩的小皮筋,小扣子,甚至是小朋友衣服上掉下来的亮片,他是怎么发现的,并且小心翼翼的保存到放学回家?平时带他出去散步,地上的瓜子壳、小石子、玩具枪枪子,都会被他认真的捡起来。对此,我表示理解。原来,很多孩子都有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可以使孩子掌握事物的细节,会使他专注,耐心。如果你的孩子也恰好出现了这些现象,好好保护吧。

5、秩序敏感期、执拗

在这本中,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

儿子从二岁左右开始,就被认为任性,你帮他开门,他哭,要自己开,你把门关上让他再重新开,他哭,晚了,我要刚才自己开,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他哭完。这是任性吗?不是,是他的内在秩序被破坏了。

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以至于现在我还记得,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也就是外在秩序)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

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

我想说的是,个人认为,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而伤害力往往是难以想象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6、审美、追求完美

儿子的审美敏感期在一岁多就出现了,觉得哪个衣服难看拒绝穿,觉得哪个衣服好看脏了也拒绝脱下来,觉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衣服不好看了就拦在门口不让出去,除非换了他认为好看的衣服,觉得妈妈头发扎起来不好看就直接冲过来把皮筋拽掉,看到头发散下来满意的说,嗯,这样好看……

当然,还有更过分的,如果你给他一个苹果,未经允许咬了一口,他哭闹,我不吃,这已经不是我要的苹果了,原来,这是因为你破坏了苹果的外观,不是因为你吃了他的苹果。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啊,有多少人误解了呢?

7、逻辑思维

十万个为什么时期,儿子从一岁多开始,至今未结束,面对一个求知欲强烈的孩子,我尽可能耐心的通过各种方式解答,自己也顺便增长了知识。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个“为什么”吧,不管你有多忙。

8、人际关系

关于分享: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除非他自己愿意。因为这会让他混乱:我的东西被强制的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带来恐惧感和危机感。还是两个字,尊重,尊重孩子的意愿。

关于朋友:前一秒还在为一个玩具争的头破血流,后一秒又聊的热火朝天,不要急,孩子的问题孩子自己解决。不过儿子过了四岁之后,突然醒悟了,和朋友们在一起,已经不会起冲突了,聊天,追着跑,全天候不冷场,他大概已经会和朋友相处了吧。

好吧,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我列举的只是自己有体会的,容易被误读或容易被忽略的敏感期,当然还有更多的内容给我们更多的启发。相对于《爱和自由》,这本书的可读性要强的多,如果你觉得理论性太强,没关系,有具体的儿童成长故事可以让你参照,相信会有收获。

我还想说的是其中一篇文章《沙和孩子的成长》的一段话:沙和水符合所有心智状态的孩子,玩法变化无穷,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心智,进行自己的玩法,这是大自然赐予孩子最好的礼物。所以,当孩子玩沙和水时,千万不要阻止和打断。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的学校给家长发的一张阅读书目的下面写的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拥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那么我觉得自己富有在于,我有一位喜欢听我读书的孩子。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1

近段时间运用课余时间看了李开复的同行,对于迷茫的大学日常开始有了某些感悟。

《与未来同行》这本书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公司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本。他们中的每一篇也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国内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国内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他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国内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完美未来的无限憧憬。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思考是成功的源泉。

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我定下了奋斗的方向:“做一个有危害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我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好多紧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谷歌等等,他始终明白自我的追求和爱好,因此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因此我们也习惯了漠视。但是细细品尝,总觉得他们的眼部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我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运用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日常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中意过“习惯”的日常,是什么让我们永远走不出去……

是不善于思考吗?这个答案我有点坚信了。同学拿到书看到封面后的第一眼就说,这务必是个很成功的人,你看他眉宇间透露出来的英气与睿智,那双眼部在厚重的镜片底下一样具有极强的射杀力,让人不敢直视。她开始并不了解这也是鼎鼎有名的李开复博士。我一向坚信思考能塑造1个人,能让他透露出与众相异的非凡气质。

记得高中校园曾兴起1个以传播李开复精神为宗旨的社团,我不了解它现时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至少青年的成长广为关注的今日,我们更应以敏锐的嗅觉汲取运用的思想,用精明和双手前行,正如治理学家彼得。得鲁克所说:这个世纪最紧要的事不是技术或互联网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取,我们务必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运用地治理自我。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2

虽然以前听过李开复先生的大名,对他的一些文章著作略有耳闻,却始终没有机会完整地阅读。而学校推荐的一百本必读书目发到手中后,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立刻跳入我的眼帘,一种读书的冲动让我立刻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庆幸我读了一本好书,无论在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等方面上都让我受益无穷,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与未来同行》这一本书可以说还没有深读,我只读了一遍,而且我还是有选择性看,我着重看了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和第三部分的“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而第二部分的“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我选择略看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励志类书籍的地方在于没有强调式的反复说教,而是多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现身说法。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心理竟如此了解,加之坦诚有力的语言、清晰辩证的逻辑、真诚中肯的意见,读他的文章如同迷茫的青年与一位智者名师促膝长谈。

下面便是我读后一些个人的看法。第一,李开复博士提到我们要积极主动和避免被动。著名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历经纳粹集中营里残酷至极的黑暗岁月后猛然警醒:“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这是一个经过炼狱之人的彻悟。他本人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用不想困难低头的典型。仔细想想,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正是自己所缺乏的。很多时候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缺乏主动发现并探索问题及积极合理管理自己的意识。即便有,也很难付诸实践。李开复提出,“远离被动的习惯,从小事做起”。他说,不能盲从他人,应冷静分析,积极求证;不要说办不到,而应积极去尝试;多用积极主动的语言暗示自己……没错,“从小事做起”,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在小事小节上做出小小的改变或尝试,经过日积月累,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储备良好的心态。我觉得他的这个观点对我以后的影响会很大,从李开复先生的亲身经历中,我学会了许多,其中现在就是学会积极主动,避免被动。

第二,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当代青年必须树立的观念。习惯了听从老师的有序的安排、父母细心照顾的我们,进入大学快一年了,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大学生相对以前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选择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同后果。社团会有很多的活动,当我们参加活动以后,学习的时间自然就少了,那么面临的就是挂科,挂科后就必须得补考,这当中无形的压力,回头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的后果,有人说:“在大学里,挂科也是一门必修的学科,没挂过科的大学生不是好学生。”相信你们也听过,其实我想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还是大学生就应该好好的学习,高中拼了命的考个大学,现在却用如此不在乎的态度面对学习,这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现象,更别说对别人负责。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周边做起,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第三,开复博士提到要学会积极地推销自己。无论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企业招聘,你往往要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之内交谈中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最终聘用你。从中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技巧的,就是开复博士所说的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在会议上,我们要胆大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味赞同别人或上司的意见,即使和自己的观点意见背道相驰。我们要选择正确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演讲也是一种推销自己的好方法。我们要提高演讲能力也即是口才,有好的口才与演讲能力,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信服自己。李开复博士说他原来也是一个不善于交谈和演讲的人,但通过他的种种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交谈和演讲能力。他的实例是可以给我们无穷的力量的。

李开复先生的书真的值得我们一生受用,以后还要反复细读其中的观点,这将会对我目前的大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3

从高中开始认识李开复,也是从高中开始喜欢上李开复,他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让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奋斗方式都有了改变。而这本书《与未来同行》,也带给了我很大的思考。

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围绕“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李开复博士一开始就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谈到了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的好人,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学习到,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这提醒了我们在大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培育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塑造,因为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所以,当我们努力的朝成功的方向前进的时候,千万不可把诚信等做人基本的准则遗失在成功的道路上,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应该学会的不是处事而是为人。

如他在书中指出:“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这或许就是马云之类的成功人士的共同写照。毕竟,在这个社会中,有这么一部分人,忙忙碌碌工作了好多年,但总是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缺乏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缺乏尝试,墨守成规,原地跑步。因此,如果我们有了好的思路,不要怕麻烦、怕责任、怕失败,则是要大胆去实践,去尝试,去努力,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否则就会错过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

“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的观点,我认为这是该书最精华、最难得的地方。平常,大家都知道“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等道理,但对于其精神实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李开复博士所提到的概率论的方法,运用的利弊对照表的方法,把一件事情的利弊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对照,虽然方法简单,效果却很直观,对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其系统化、严密化、精细化的写照吧。毕竟,在现实中有很多事情是利与害并存的,是利大一点还是害大一点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很难作出选择。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如“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做自己理想和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追求成功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带来快乐。”“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讲无疑是心灵的点醒,使我们不再对人生不再感到迷茫。如对于不喜欢自己学习的专业,又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喜欢专业的人,李开复博士建议“选你所爱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对于大家是启发多多,必将帮助我们摆脱困惑、抛开烦扰,更加坚定、更加自信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从中去体验快乐。

希望通过李开复博士的指导,通过自身不断的进步,我们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有信心去迎接未来,更有自信去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与未来同行。

国乃至全球各种最新的英文报告和资料,这对于他们把握研究方向、跟踪最新的发表研究成果都有很大帮助。(以前不知道英语原来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现在恍然大悟,学好英语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非凡的意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英语。)

与其说上大学是为了学好一门专业,不如说是为了学会如何学习,让自己能够“无师自通”,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为自己打好基础。打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打工只是为了开阔眼界,而不是提早上班。(明白了在大学如何学习;处理好了打工与学习的矛盾关系)

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上遇到打击时心里落差较大,难以平静的对待客观现实;低估了自己能力的人,则会在工作中畏首畏尾、踟蹰不前,没有承担责任和肩负重担的勇气,也没有主动请缨的积极性。无论上述那种情况,个人的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个人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ngdianjuzi/66589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ngdianjuzi/665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