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通用11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通用11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4-30 07:48:18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如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11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

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在取得一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本文试图就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几点浅陋之见。

问题之一:“转头议一议”

学生按座位前后组合,4人或6人一组。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就表示合作性、探究学习了吗?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和“探究”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

问题之二: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不少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备课时只备教材和教法,不备学生和学法;上课还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一个人唱独角戏,即使偶尔提问,也大都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对”与“不对”或者“是”与“不是”的问题。

问题之三:淡化“双基”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新招。

面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历史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

二、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师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探究方法的促进者,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篇二

“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我希望各级党委重视党史工作,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来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迎接建国50周年和新世纪的到来。”

这一重要指示,深刻地揭示了党史工作在全党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以及开创党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时候,深刻理解总书记这一指示,并结合他在十五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提出的“我们要利用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时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着眼现实、解决问题,展望未来、增强信心”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很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威同志,请他谈谈学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体会。

朱地(以下简称朱):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他曾指出:“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显然,总书记把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当作中国当代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您能否谈谈,总书记为什么如此强调对于中共党史的学习呢?

陈威(以下简称陈):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共党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作用,总书记在信中已经点明,这就是“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古人讲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是这个道理。史学这种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同志1942年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987年5月,小平同志在与外宾的一次谈话中,简要介绍了我们党的历史,然后指出:“我为什么讲这个历史?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999年1月11日,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业式上指出:“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而且要向实践学习。……我们刚刚总结了改革开放20年的丰富经验,目的就是要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来教育全党同志,使大家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有过教训,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这也要牢牢记取。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从自己发展的正反经验中学习,就没有希望。”、邓小平、的这些论述说明,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最重要的就是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朱: 中共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首先是“资政”的作用。我国有一部著名的史书:《资治通鉴》,起的就是这种作用。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我们党自身八十年奋斗的历史,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更是一部好的“资治通鉴”。当然,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我们都应该学习,都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但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对于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无疑具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正如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根本否定‘’,但应该说‘’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可以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没有对于历史的深刻了解、认真研究和总结,就不会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朱:是不是因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实践、历史经验的总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和掌握理论,就需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

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为了深刻领会江总书记这一指示的精神实质,我想先简要地概述一下我们党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及其艰辛的探索过程。

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党,但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谈何容易!党在幼年时期,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在革命的紧要关头,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革命遭到了失败,被打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党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在的指挥下,连续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但后来,党又遭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全党统治四年之苦,以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全党在领导下进行新的伟大实践。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从政治路线上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接着,以“西安事变”为契机,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并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从哲学和理论的高度,继续清算王明路线。1941年党的高级干部开始研究党史,1942年全党整风,研究《两条路线》,分清路线是非,团结同志。从1935年到1945年,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通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才认清和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七大前夕,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党的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高举思想伟大旗帜,连续地取得了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辉煌胜利,创造了新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根基。

朱:从您的概述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转折、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与思想从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陈:是的。建国后的头几年,党在各方面的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和开始探索符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集中反映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文献中。鉴于我们还缺乏经济建设经验,曾期望“在取得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比较取得革命经验的时间要缩短一些,同时不要花费那么高的代价。代价总是需要的,就是希望不要有革命时期所付出的代价那么高。必须懂得,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令人非常惋惜的是,探索出现了曲折,这个良好的愿望,也由于他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而未能实现。邓小平说,“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

朱:这些反面的经验教训,实际上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陈:确实如此。挫折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历史的转折提供了契机。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惊人的胆略和巨大的理论勇气,领导全党拨乱反正并开始了新的伟大实践。全党几千名高级干部认真总结建国30年来的经验教训,正确评价了的功过是非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改革开放全面启动。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从1978年的三中全会,到1992年的十四大,我们党用了14年的时间,通过对建国后成功和失误的反复比较,才比较好地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这次飞跃为我们民族的复兴开辟了坦途,具有极为重大的深远意义。

朱:这就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次飞跃的整个过程,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陈:粗略地回顾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过程,我想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迪:

一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事物(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党务等等)总是作为过程而向前发展的。而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个侧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得到发展的。”当实践尚未展开,人们还没有经验,还不认识它之前,要想充分掌握客观规律是困难的。作为共产党人,谁不想把革命和建设搞好?但在未掌握规律之前,则常常是处于“必然王国”之中的。讲,“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就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就是说,没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比较,很难掌握客观规律,探索中的某些失误,有时是难以避免的。此其一;其二,即使路线正确,在未取得实践经验前也还要看。1984年邓小平指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讲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这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朱: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能深刻地理解总书记所说的:“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不善于从自己发展的正反经验中学习,就没有希望”这段话的深刻涵义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应该加以总结,以利于我们把事情办得更好一些。

陈:二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遵义会议后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历史上的两度辉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是,一个党政治上的成熟,是以理论上的成熟为基础的。所谓理论上的成熟,其标志是看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否真正认识和掌握了。而所谓政治上的成熟,我想其标志主要是制定反映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由此还可以引伸,只有做到理论上的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如果在理论(信念)上发生了动摇,政治上是不可能坚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和江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原因。

四是,党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从党的高级干部研究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开始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地上,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历史经验中产生的。实践,通过经验的总结,升华为理论;理论,通过调查研究与本地区实际结合,又指导实践,这是一个辨证的过程。邓小平讲过,他“熟悉我们党从开头到现在的历史,对许多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都比较了解”。作为党的主要缔造者的,对我党的历史更是了若指掌,如数家珍了。因此,熟悉党史,是通晓和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一环。

朱:您所谈的这些体会,对于理解江总书记指出的“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的深刻意义,是很有启发的。对于任何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它、把握它。对于理论也是如此。我们了解了理论的内容,只是“知其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一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就是“知其所以然”了。只有达到这一层次,我们的理论学习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更加坚定坚持这一理论的信念。

党史工作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朱: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首先就要搞好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您能否谈谈,党史工作在推进当前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作用?

陈:我们党要实现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把党建设好。党史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根据党建的实际情况,运用党的历史经验,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服务。因此,要搞好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仍然需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研究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这也是“资政”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就是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经历了严酷战争的考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困难,迎接挑战,越过一个个激流险滩,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谱写出辉煌的篇章,其关键就在于我们党不断推进自身建设,使党能够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和新任务,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从这一重要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总书记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是否与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呢?

陈:对的。这也是我想要说的第二点。总结和汲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搞好党的建设、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一环。当然,我们首先应该看到,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也就是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在这里,历史经验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总书记深入思考《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50多年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深入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结论。我们知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20世纪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50年代中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送上天,社会主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诸多风险的考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大放光彩。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形成的鲜明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它至少说明,作为执政党,要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就需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成,在于此;败,也败在僵化和自由化,脱离了“三个代表”的要求。

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我国从“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的惨痛历史教训,说明必须审时度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道理,从而向全党敲起警钟:如果我们抓不住历史发展机遇,走在时代的前列,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由此可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在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下,站在时代的新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总结国内外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我们深刻理解、正确认识、准确阐述、深入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环节。

我想讲的第三点是,党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据最新统计,我们党的党员已经达到六千四百五十一万,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建设好不容易。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面对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各种新情况与风险的考验,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总体上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党的建设同新时期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不少,党内在思想、组织、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不少。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借鉴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然,无论是借鉴经验,还是发扬传统,都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创新。

朱:您认为,当前在党的建设工作中,应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

陈:我觉得,总的还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重点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怎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的深厚的群众基础,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怎样才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努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艰巨任务。

我们从事党史工作,不仅要反映历史,还要研究党史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仅要总结历史经验,还要了解现实,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党史研究,决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思想理论工作。

充分发挥党史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中的作用

朱:以上您谈了党史“资政”作用的一个方面。它的“育人”作用,有哪些体现呢?

陈:除了“资政”,党史工作在“育人”方面,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处在整体性的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这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表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能否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干部队伍的情况较之过去有重大的变化。过去我们党拥有一大批经过几次革命战争时期考验,跟随同志南征北战的各级领导骨干,他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对中国历史和党的历史的深刻认识,因此,能够驾驭各种复杂局面。我们现在的年轻领导干部,有很多优势,文化程度比较高,但也有弱点和不足,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理论素养,缺乏实际锻炼,缺乏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熏陶,缺乏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们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除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外,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学习党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最近,中央召开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干部培训工作中,党史教育是重要的内容。

朱:用党的历史来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从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开始的。同志当时肯定了这一做法,他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读了《六大以来》之后恍然大悟,发生了启发思想的作用。

陈:是的。同志还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 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他曾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多次提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各级领导干部努力认识国情,认真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有的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太熟悉,这就更需要自觉地用这些历史的实践经验来提高和丰富自己。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们要运用它们来经常教育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大家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提高大家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这些都说明,要提高新一代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都离不开党史的学习和研究。

发挥党史工作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朱: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深刻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结合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请您谈谈,党史工作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陈: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党历来强调要用党的奋斗史来教育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因此,党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思想理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搞垮我们党,千方百计地利用出版物和各种传媒,歪曲和否定党的历史,丑化党的领袖,妄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人们的信念。面对这种情况,切实加强党史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就显得更为迫切。几年来,各地党史部门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老一辈革命家精神风范的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媒体,加大党史宣传的力度,充分发挥党史这部“活生生的教科书”的作用,“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让广大群众从思想上明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最近,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二批1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80%的基地,主题是关于我们党的奋斗史的。这也说明,党史教育已经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党史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

朱:总书记在给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信中,要求 “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要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拿出更多的成果”。借此机会,还希望您谈谈,作为中央的党史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个指示?

陈:学书记关于党史工作的指示,我们深深感到,加强各级党委对党史工作的领导,尽快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的党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是能否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关键。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史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接触社会。切实加强思想、品格、能力、作风的学习和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服务。

党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党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感。对学术问题,要坚持“双百方针”,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党史无小事。党史工作者要把维护党的形象和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要注意选拔培养有强烈事业心和专业知识,又经过实际工作锻炼的年轻的党史工作者,使党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我想,这样做,就是我们广大党史工作者对党的八十华诞最好的纪念。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反思性教学

所谓新课程要求下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即将新课程教学思维和中心思想融入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既完成新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高中教育中,由于历史形成的尴尬地位,使得历史教育长期以来不温不火。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定,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呆板,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就让高中历史越来越受到冷落,老师只求完成课堂任务,学生只求一个过得去的分数,这些显然无法满足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就需要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探究,从教学本身入手,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历史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根本宗旨。

一、反思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记忆和背诵无疑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式,但因为对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一些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寻求方便,将死记硬背作为历史教学的唯一手段,这就导致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停滞不前,面对高中生叛逆的性格上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造成逆反心理。因此,反思教学方式成了老师必须要进行探究的课题之一。

比如,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采用借助历史史实的方式让教学更加具有画面感。如在讲开辟新航路时,可以穿插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讲一讲哥伦布的航海经历;在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可以讲一讲瓦特三次改良蒸汽机的历史性过程;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可以讲一讲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吸引,更容易将历史事件融入历史进程中,简化记忆过程。

又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学习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印象的,或是正在接触的反应社会生活变迁的事物和例子。那么学生就会举例说通讯设备在进步,从传呼机演变成智能手机;交通工具在变迁,从自行车到音速飞机,到磁悬浮列车等等。在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一种和谐放松的学习氛围中,并且一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样就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的沉闷模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反思教学方式,就要打破传统教学单一的模式,做到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反思教学内容

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大致上包括时间、事件、结果及影响等等,这就让学生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历史学习就像流记水账的作文一样,只要记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就可以了。这是历史学习的一大误区,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内容固定而枯燥,因此,让历史学习的内容丰富起来,是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

比如,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细化,从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为学生展现当今世界的整体局势,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分析主要国家的政治思想,不同政治思想指导下国家的发展进程有何不同。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对全球局势的认识更加具体。

历史事件是历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也只是历史教育的引子,通过事件反应的事实和引起的反思才是历史学习的关键,因此,老师在教学时除了扩展教学内容,还要借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比如,在学习《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专制理论的优缺点,如专制理论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方便改革,但它也加速了国家权力的腐朽,给人民造成苦难,再对西方专制主义的兴盛到民主思想萌芽的这个进程展开分析,让学生领会到冲突中的主次地位,以及冲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学习过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说一说现今社会存在的专制主义和体现民主思想的地方,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史为鉴,培养他们的历史思考能力。

扩展历史教学的内容,主旨是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正确而独立的历史观,为自己的人格品行找到指导与参照。

三、反思教学评价机制

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反思,决定了历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表述,还要注重历史思想的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对历史学习的评价就不能只局限于分数之上,要求老师、学校,乃至整个教学体系,反思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历史观上来。

比如,老师可以采用日常学分的形式来代替一部分最终成绩的判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独特的解读,都可以当作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学校可以采用高校的论文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写历史论文的形式获得历史学习的成绩。这些措施都能体现出对历史学习评价的反思,在评判上更具空间性,为学生历史成绩和思想的提高提供了更多可能。

结语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符合新课程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要求,从方式方法到教学内容,再到评价机制都有根本的转变和长足的进步。反思性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颇高,老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注意突破自身对历史教学的己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和资源,求实创新,让高中历史教学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王丽丹。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91-02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课堂,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已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且也具有了现实可行性。我校在去年改造了一个多媒体教室,并鼓励我校教师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我本人通过在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和听课活动,对于多媒体手段在我们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所感触,谈谈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人切磋。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着我们的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

1、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这一切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它不可能再现,我们再也无法身临其境。时间和空间的久远使人们在认识上存在差距和理解上的困难,尤其对于思维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就更难理解,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信息量,为课堂即时提供文字材料,提供文物遗址、古建筑图片,提供地图、表格和示意图,还可以提供书影和学者照片,加快课堂节奏,打破了时空界限,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再现历史情境,使抽象的历史变得生动、直观,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表达变得明快清晰,也使得很多费解的东西一目了然,使学生耳目一新。

2、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简化教学程序,赢得教学时间,可在有限时间里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要素之间相关的逻辑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方式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收到更好的教学效益,优势非常明显。例如我们在上《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节时,把知识结构体系,连同对香港、澳门、由来的复习,揉入课件中,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对教材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扩大了信息量,还能有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练。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说到底”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

3、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增加人文关怀。历史课最基本的功能是“学史使人明智”,因此,历史教学中应该飘扬着一面写着“人”字的旗帜。通过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单靠语言的描述,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通过放映一些影片、演唱歌曲、欣赏音乐等形式,则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

如我们在讲“一国两制”的这一节时,插播了中英谈判、香港回归等影视资料时,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邓小平伟人的风采和魅力,理解了谈判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坚定性,在看到港澳回归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时,学生也发出欢呼声和掌声,影视资料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沉浸在历史真实之中,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感。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可谓是历史教学上的得力助手。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既具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间的把握。在听本组同事马老师初次利用多媒体上“一国两制”那节课中,我认为她那一节课最大的缺陷是对课堂教学时间上把握的不足,主要是在课堂导入中,费时约8分钟左右,有拖沓冗长之感,这样必然会冲击其他教学内容时间,致使在讲述本节的最后关于时,只能草草收场。我们一节课40分钟,而历史课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又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其信息量则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作为才开始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学者,首先就是要把握好一节课的时间安排,突出课堂的重、难点内容,这自然而然又涉及了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设计。

2、课件的制作要突出重、难点问题,设计要实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和表现形式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接受有用信息。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实践我们感觉到由于课件展示时间过快,信息量太大,学生目不暇接,有些内容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已经被切换。

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本着科学适用的原则,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规律,能够切实表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学会严格筛选资料,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和教学对策,精心设计、合理编排资料,灵活地组织教学。在课件设计中我们可以只把教学内容中某些重点、难点设计成独立的情景片段,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解决,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中同样如此。因此,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多媒体的运用不但要满足适应教师的需要,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而我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多媒体走进高中历史课堂,有其必然性。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应该服务于历史教学,而不是主宰历史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并与传统教育手段有机结合,使二者浑然一体,各取所长,真正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一中

作者简介:杨冬玲(1976― ),女,甘肃省陇南市一中历史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五

高中教师在准备高中历史课程时,必须认真的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新课程的历史课程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有深入的理解和了解,使之在时序上、内容上、难易程度上和内在逻辑上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教师只有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理解和了解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在备课时首先要备好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讲出教材的深层含义。教师还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其次要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练习的设计是不是预见了学生的错误、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等。总之,如果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二、关于上课

在新课程下,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的点拨者和研究的指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比如在学习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这种教师点拨、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上课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可以穿讲历史人物趣事和朗诵诗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内容,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再如,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诗歌朗诵起来朗朗上口,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触过许多的诗歌,而且很多学生都能朗诵出来,所以把诗歌带进课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比如讲南宋宋金郾城之战时,我引用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腔热血,最终没能恢复山河。学生深受感染发出:“痛哉岳飞,哀哉岳飞,惜哉岳飞”的感慨,课堂在情感的陶冶中升华。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篇六

一、进行教学反思的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总结出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和成功,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必经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立足于自我教学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情境的能力。

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深刻地感受到初中历史教学的任重而道远,这是真正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进步的今天,面对生龙活虎、思维敏捷、知识面不断扩大的青少年,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二、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前,初中的历史课教学都是为了应试教育,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仅仅是听众。根据考试的内容画出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样的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想打瞌睡。而新课程实施后,初中的历史课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是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通过对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这使我之后对新课导入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自身进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互相讨论的时间增多了,但是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会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同事或专家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让同事或教学专家听课后,给自己的课进行点评,那么总能找到自己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 高中历史;高考改革;反思;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以前高中历史教学是文科学生不得不选择的课程,不管愿不愿意学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都不得不学习。如果在将来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来施行的话,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怎么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未来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把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

虽然我们在这几年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有所改变,但是在高考的限制下,我们还是向着一个大方向走去,那就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未来的高考成绩中加上有力的砝码。这就使得许多的教师还是以提高教学成绩理念的教学思想。但是随着改革的施行,必然教师的这种历史教育理念根本不适合当代的要求。一旦学生不分文理科,在众多的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三科的话,必然教师的教学就会不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里面可以寻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改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观念,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通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教师的职业角色,来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有教师认为没有那个必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原来一样的教学就可以了,省去了不少麻烦,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在逐渐地被学生所遗忘,学生遗忘了历史的学习,就是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遗弃,这也是教师的不称职。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是有必要改变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能够和学生真正平等、真正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教师亦师亦友,是学习上的引路人,是走向成功道路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的必然要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总是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化的、使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属性相统一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教授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替代原来呆板的话语,让学生在听觉上丰富多彩。在重要的知识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采用幽默的历史故事,幽默的话语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记住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更好的把历史知识进行疏导,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的氛围放在首位,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让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

三、脱离历史课本的束缚,整合历史知识

在历史讲课中教师往往会被历史的课本所束缚,仅仅卡着课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这往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历史教材的一改再改,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分离,如果教师总按照教材来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整篇历史专题没有得到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知识很分散、零碎、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学习、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孙中山的一些历史时,学生在起初可能只会接触到辛亥革命,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会讲到三民主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到一起去教授,打破课本的束缚,优化资源课程让学生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下就可以寻找到的,就算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式,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师只能借鉴,尝试新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备好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好每一位学生。教材是上课的基础,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熟练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之前有必要精巧谋划,认真备好历史课,掌握好学生动态。

其次是进行分层教学。在未来的授课上很大可能是学生在选课,再选教师,不再是教师选学生了。教师的教学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在整体上教学了,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划分层次,分层次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最后是要备好教法,不断的变换教学策略。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布局安排,上课的进度速度等,都需要有机的整合,从而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三备”不断的渗透到教师历史教学的每一个方向,会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适应改革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九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思不足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案“按部就班”上课,他们认为历史课上要尊重课本、尊重历史,所以对教材、教案深信不疑,更别提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教学的连贯性、教学失误进行反思了。课堂上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对于自身的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教师的反思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知识点。教学过程开始以后,教师要充分关注反馈信息,即兴反思,对教学行为及时做出调整,比如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增加举例、提问、讨论时问。课堂教学情况的可变性和偶发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对于偶发事件,一部分可由教师及时做出处理,但涉及教学技能和艺术的部分,教师临时处理不尽完善,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一步探讨。

反思有利于教师以及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特定教学主体造成的个别问题,也可以是不同教学主体面临的普遍问题。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勇于接受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生成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历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让学生自己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不足就是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1.教师定势思维。他们认为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学生要做的就是记住那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没有必要参与教学过程。2.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生自主参与缺失,大多数教师会预先设计课堂教学的进度,在教学中,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3.课堂交往中教师的垄断性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交往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从当前历史课堂上教师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机会的角度来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三多三少”上: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少。

只有教师与学生全身心参与并且多向互动的教学才是可感、可见、可说明、可理解的教学。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表现为与教师一道参与目标的制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自主参与使教学过程充满了学生的智慧以及学生的理解、思维、观察、体验、比较等内发以及合作、分享、倾听、操作等外发。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换教师的角色,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老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心理,提高其参与意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学生兴趣发生的关键,即学生的需要。柏拉图认为,社会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源于他们的需要,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也应建立在满足或发展学生在教学中各种需要的基础上。

三、课堂教学缺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原因主要有:1.教学理念落后。如有的教师以高考和会考为目标,以传授历史知识为唯一任务,忽视对学生能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学科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对历史学科特点把握不全面,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3.心理学素养差。部分教师不了解高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核心,历史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中分析、综合、归纳的策略。从历史学科思维的特征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的具体情况,把重点放在探讨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1.具备历史形象思维是重构、形成历史表象的必要条件。历史的形象思维是以尽可能具体的、正确的、完整的历史材料为基本依据,通过适当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构建历史的本来面貌,使那些从未直接接触过的、已经消失了的历史事实在头脑中再现。教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尽可能多地捕捉形象材料;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直观教具。2.逻辑思维或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所不同,不是直接用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而是用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理论等进行思维。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它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联系法、比较法等。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总结 篇十

关键词: 反思法 历史与社会 运用

引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信息的加工、转化进行自我调节,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而反思则是自我建构的高级阶段。学生学习反思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活动对象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时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为内在的需求。当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时,学生就会对知识进行主动选择分析和批判,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反思法的含义

反思法是指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学生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适当的学习方法;检测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倡导学生对学习成果、学习策略、学习进程进行反思,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为宗旨的学习方法。

2.反思法在学生学习历史和社会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2.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师生反思又是提高这两种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学部门对教师的反思工作的落实都比较重视,教师自身在教学工作中也很重视对教学的反思。但对学生的反思学习则提得不多,甚至有些教师根本就不知有学生反思这一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并运用学生反思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2.2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目标要求。传统的历史课过分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传统的考试模式要求学生要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理论,所以就出现了“填鸭式”的教学,在整个课堂中教师是唯一的演员,教学过程就是“满堂灌”。但是新的历史与社会课在课标上要求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学习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这种三维目标的达成靠传统的教法和学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若通过反思性学习来促成三位目标达成就显得容易得多。

2.3学生学习状况转变的需要。历史与社会课的许多知识只是蜻蜓点水般呈现,所以显得只是特别多且散。考试内容多且材料信息容量大,考试题型多变。这些特点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许多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很辛苦,但效果并不佳。最后这些学生自己也糊涂了:“我到底是不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料?”“我怎么花了这么多时间,成绩就是上不去?”“我是不是变笨了?”其实通过观察分析他们的学习状况可以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陈旧,他们只是在机械地看、背、练习。对于哪些内容要重点学,该怎样学,哪些内容要多联系实际,哪些内容要课外去自我补充,学习成功了或失败了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等他们根本不会反思。相反,部分善于反思的学生就学得很轻松,他们通过反思加快了学习进程,提高了学习质量。因此,对学生进行反思学习指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3.反思法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

近两年来,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我始终把指导学生反思学习作为自己教学改革尝试的重要做法。在实践中我把学生学习反思分为三大类型:常规反思、典型内容反思、典型事件反思。

3.1常规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一份历史与社会课学习自我评价表,这是学生反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与社会课学习自我评价表

在此表中,我设计了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自我评价五个方面内容的反思。

3.1.1学习目标的反思:(作业是否完成?今天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或单元教学前制定各自的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目标。一节课或单元学习结束,通过联系或考试,看一下自己的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目标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了,学生就可以进行成功经验的反思。否则,就要反思失败的原因,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3.1.2学习资源的反思:(不懂的地方是否主动请教他人?课外学习有多少时间?上课前时注意力是否集中?课堂发言是否积极?)要求学生明确,作为学习者,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教师、课堂的教学、同学间的交流、课外时间等。引导学生对上述几种资源可利用性的反思,确立自己应该充分利用哪些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3.1.3学习内容的反思:(上课的准备是否充分?课堂联系都会做吗?对今天所学的东西复习了吗?今天的学习与昨天相比怎样?)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有课前的反思(课前准备)、课后反思(课堂练习)和总结性反思(复习与对此)。课前反思要求学生对前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与回忆。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间的相互迁移,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课后反思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对该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与反思。这样可以促进新学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巩固,有利于知识解雇的完善。总结性反思要求学生在一天学习结束时,对当天所学的历史与社会课知识的全面反思,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3.1.4学习方法的反思:(学习方法使用情况怎样?对今天所学的东西复习了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尝试不同的方法,反思其有效性。最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和老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

3.1.5自我评价的反思:(自己的感情和意见)这一反思内容是影响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牵涉到学生对自我的客观性评价,牵涉到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及行为表现作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改进。

以上评价表在上完历史与社会课的当天填写,并通过填写来进行自我反思,强化反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3.2典型内容反思。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源于历史和今天的社会。因此,内容大多数与学生自身实际,周边实际环境相关。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反思能力。比如:在讲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这样可供反思的典型内容很多。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反思,学生能在反思中增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这种能力的培养正适应了新课程改革下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发展趋势。

3.3典型事件反思。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诸如成功、挫折、意外遭遇等事件与困惑、自卑、悲观等,比如说考试的成功与失败、学习的进步与倒退。教师在这种现象出现后要指导学生对所遭遇的状况进行冷静思考、分析原因,树立改进的意向,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4.反思法在学生学些历史与社会中的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学生反思学习实践,结合上表的数据,我发现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4.1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反思促进学生思考到底期待从学习中得到什么,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然后努力提高自己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后,其学习就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另外,在学生的反思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他们就能充分地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可利用的机会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服务。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就不仅是课堂,而且是家庭、自然与社会。学生学习的时间也不仅仅是课内,还无时不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会在他们不断的反思中得以提高。如反思当天学习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在睡觉前“放电影”的方法,对记忆当天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效果。有一个学生在尝试之后是这样对同学们说的:历史与社会课老师让我们睡觉前“放电影”的方式来反思当天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当天所学知识的记忆。昨天晚上,我照着老师的话把昨天所学的“一国两制与祖国繁荣大业”的内容回忆了一遍,今天早上起床后对昨晚没回忆起来的东西看了一下,然后再对昨天的课进行回忆,我发现基本的内容都能回忆起来。看来若能每晚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放电影”,学习成绩肯定能提高许多,我应该坚持用“放电影”的方法学习。

结语

总之,教师的反思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反思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增强了他们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应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应创造合适的条件,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并为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条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巴里斯著。袁坤译。培养反思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反思。汕头教育局信息网,2004.

[3]张志泉。论学生学习的反思。扬州大学学报,2003.2.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字化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 反思

一、数字化课堂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数字化课堂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地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以及对学生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中。数字化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述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中的互动性、趣味性明显加强,教师们对于“有效课堂交互”的理解逐步加深,对于数字教室的应用有了创新的热情和收获。一些教师也在其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进步。

二、数字化课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一)学生对数字化教室的态度

笔者对目前所任教的高三年级4班和5班共99名同学做了一个关于使用数字化教室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反应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数字化教室后学生学习兴趣明显高于以前,其中有73%的同学认为自己上课时的注意力程度提高很大,有80%的同学认为使用数字课堂后能很快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将近90%的同学对课堂效果表示满意。事实证明,“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互动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进互相协作,共享他们的知识并且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师对数字化课堂的态度

1.教学互动性增强。原来教师在传统教室中使用的PPT都是展示作用,教师在充当播放员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用电子白板后,交互性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联系增强。比如在讲到必修2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时,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方便的智能笔功能,让学生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的短暂春天、曲折发展、陷入绝境几个阶段在白板上以曲线图的形式画出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形象化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变化。教学工具、媒介的变化使得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原来教师关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变化多是靠教师来讲述,学生印象不深刻;使用数字教室的直观展示功能后,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视频方式设置情境,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印象深刻。

三、数字化课堂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先进的教育手段不等同于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功能,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服务于教学理念的,是来贯彻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并不是因为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笔者遗憾地发现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与时俱进了。有的教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的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只是换了一种工具继续自己的灌输填鸭式教学。这样如何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呢?

(二)过分夸大数字课堂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确实有着以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比如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思维拓展等都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协助下得到了不错的提升。但是笔者认为,很多教师很清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但是过于夸大了这个优势,反而忽视了实质所在。一些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这个吸引学生的优势来完成自己的课件制作。有的教师经常把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的,课堂之上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像等信息,并且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有的学生戏称上课为电影课,这种说法值得深思。过犹不及,多媒体技术如果使用过度,就会丧失了课堂教学的实质,也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想法,忽视了学习的本质。笔者曾经和学生沟通,学生纷纷表示喜欢看视频、喜欢看新鲜的图片,但是他们也承认,有时课堂上这些内容过多,光看热闹了,课后感觉没有学到知识。学生都有如此感觉,教师怎能不深思呢?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前人积累的经验还很少,很多问题还没有定论,许多是要我们一线教师结合一定的教学理论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在历史课堂中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玉霞等《数字教室创新应用的研究报告》[R]

2.成勤骏《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1999.10)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6354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6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