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最新5篇 七律长征教案及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最新5篇 七律长征教案及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0 20:08:29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最新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律长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记叙的长征中的四个事例。

教学难点:

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质疑。

1、板书词语:长征

(1)读词语

(2)简要介绍长征,重点在当时条件的恶劣。

2、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二、整体感知,初探。

1、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课文中不明白的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围剿襁褓封锁线颠落

消耗严峻奄奄一息取之不尽

理解词义:

围剿奄奄一息取之不尽

3、课题中的婴儿指谁?共介绍了她长征途中几件事?

4、分组朗读这四个事例。

三、再读课文,理解。

1、学习概括节意。

(1)朗读课文第3、4小节。

(2)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简要说说第一个事例。

2、小组学习第2、3、4个事例,概括节意。

3、朗读课文最后一节,思考:“走”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有过长征经历的贺捷生奶奶对以后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态度?

4、 总结:长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抱着她走完长征的。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激励着贺捷生。

A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革命家的坚定信念。

B出示句子“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读句

(2)思考:

①“走”为什么加引号?

②如何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句话。(因为长征时贺捷生只是未满周岁的婴儿,是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的。她同样感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激励着贺捷生。)

四、翻阅资料,激志。

阅读相关读物,了解在各种艰辛条件下成长的伟人故事。

板书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

1、刚刚诞生18天

2、一次过封锁线

3、一次突围后

4、过草地时教学设计意图

了解长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为理解课文内容扫除词语障碍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学生以句式,帮助学生准确概括内容

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更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

二、话说长征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丰碑》插图(问题: 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湖南等11个省(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25000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课件适时出示)。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出示:唐国强的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阅读收获。(交流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句子)

4、细读全诗,理解句子。

抽生读,领读,老师引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朗读再次进行点评指导。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诗句时,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如: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师:真不错!好,我们轻松一下(播放长征歌曲)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生:我仿佛……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能背吗?有谁敢来背背?

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我们要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红军精神 永垂不朽)

学生齐读板书。

师:是啊!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课件出示:在毛主席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革命的气势是不可阻挡的!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师:你们看,面对那样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都只把它们当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而已,在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豪壮气魄!

(课件)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2、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主席一生所作诗词甚多,读毛主席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设计曾参阅了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刘登老师等的《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活动】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并与同学分享。

1、给足时间。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

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五、练习朗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再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在来读一读。

2、播放歌曲《七律·长征》,继续感受,配乐朗诵。

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继续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词语,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被诗中表现出来的乐观的精神所感染,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2、通过诗句,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七律·长征》。

二、学习生字

1、投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看投影口头填空。

要完整的把诗句填好,必须学会这些生字。

出示:

逶迤  磅礴  铁索  岷山

指名读字音,重点是“逶迤”和“岷山”。

2、观察“逶迤”和“磅礴”有什么特点?结合偏旁理解记忆字形。其他生字自由记忆。

3、重点指导书写:

“礴”笔画较多,注意写紧凑。

4、练习书写。

5、检查学习效果:

填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 )寒。

更喜(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投影订正。

三、背诵默写

1、本课还有一项学习任务是默写课文,默写的基础是背诵和学会生字。刚才同学们已经把生字掌握了,现在我们就练习背诵。

2、你有什么好的背诵方法

3、练习背诵,记住诗句的意思,一边想一边背:

⑴ 指名背诵。

⑵ 背诵也要有感情,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继续练习。

⑶ 通过多种形式巩固背诵。

4、默写课文:

出示:

红军(   ),万水千山(   )。

五岭(   ),乌蒙(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   ),三军过后(   )。

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帮助默写,也可以独立默写。

同桌互相订正。

5、一边背诵一边记忆写法。

6、小结:

投影几首毛泽东,带领学生读一读。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 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二。认识新字生词

1. 默读,把字音读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páng bó mín shān yún yá

逶 迤 磅 礴 岷 山 云 崖

三。品读。

1. 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 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 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1)课件出示金沙江画面,老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2)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放音乐。

“暖”与“寒”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花开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热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的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士艰难险阻的英雄形象。放《飞夺泸定桥》音乐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正在途中,还没越过岷山,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胜利,充分体现红军战士们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师: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课件出示毛泽东语句)。

五。齐读诗

1.师:这首诗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浩荡的气势震山河,现在它被谱上曲子,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欣赏《七律长征》。(播放歌曲)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2.是呀,长征历尽一年,约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上有空袭,下有围追堵截,(大屏幕出示过雪山草地,长征路线图)终于在1936年取得了长征胜利。

3.请同学们包含深情的再读一遍课文。(全体起立)

六。拓展

在学习中我们该怎样发扬长征精神,说说你的理由。(作者:冯世磊)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5391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53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