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平移教学设计6篇

平移教学设计6篇

更新时间:2024-03-22 21:54:29 点击: 来源:yutu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页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平移教学设计6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移教学设计 篇一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mobile network

ZHOU Lin1, CHEN Xu2

(1.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2. Admissions and Employment Office,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superior teaching resource with the minimum cost, a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mobile network wa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MVC framework, the application layer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ayer are used to process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needed by students is transferred to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ayer for display, which can form a closed?loop control for the mobile terminal operating instructions. The LPC2000 microcomputer is used to control the mobile network to connect with mobile terminal and send the operating instruction. The operating instruction is transmitted to the database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ayer. The complete database E?R diagram is accessed with SQL language. The mobile 4G network is taken as the core to transmit and display the teaching informat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tform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throughput, perfect response effect and high data pass rate.

Keywords: mobile network; modern education; teaching platform; database design

0 引 言

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以远程教育为主,在开放式的网络部署下进行教学数据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平台的完善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和数据库逻辑的建设,为了积极应对网络运转、保证师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设计完整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其通过主动整合网络资源和学生需求,为远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与服务平台。

1 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

移动网络指的是通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非固定式的便携设备连接公共网络,从而实现网络数据访问的方法。移动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便捷、廉价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设计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

1.1 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框架设计

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面向我国教育信息进行教学服务与信息操作的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是对传统书本教育的信息集成与网络表述,能够简短、精要地提炼学生需求,公正、透明地对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最终目的。在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框架的设计上,需要将众多跨学科的信息凝结成知识网,利用最小代价提供最多教学资源[1],对此,将平台框架分为三层:顶层与中间层的信息经过口令转换,将学生所需教学内容传递到底层进行显示。最顶层是用于安置信息接口、进行信息集成与资源整合的应用层,负责将不同架构、不同源头的信息引入平台,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中间层是信息管理层,该层对应用层引入平台的信息进行统一访问、管理与授权。信息管理层的主要构件是数据库,数据库负责访问、存储信息,并为信息提供管理与授权标准;平台底层安置的是人机交互层,负责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资料与视频、音频上传到教学页面。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层登录到服务器查看教学页面,此过程需要移动网络的支持。

整个平台框架是一种MVC架构,MVC指Model View Controller,即“模型?视图?控制器”架构。MVC架构兼具信息接入、处理与显示能力,拥有独立的视图逻辑架构,各层之间的数据能够及时进行互换[2],无需准备高容量存储设备,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表现出色,能够实时编辑URL(Uniform/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对学生发出的教学页面点选请求进行快速响应。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MVP架构如图1所示,理论上讲,模型位于平台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与逻辑判断等信息交互,控制器和视图位于底层,将人机交互层连接到信息管理层的数据库中,实现平台服务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3]。但实际上,在平台最顶层进行资源整合时,MVP架构就已经开始进行全员行动,帮助平台整合到最全面、最有利的教学资源。

1.2 移动网络设计

移动网络在人机交互层的作用是联系学生移动终端发出指令,调动应用层和信息管理层将相应教学内容显示在人机交互层中。移动网络的硬件支持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源、LPC2000微处理器、联合测试工作组、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音频麦克风、耳机、音频插口和SIM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LPC2000微处理器采用5 V外接电源,移动网络需要24 V电源。联合测试工作组是一种四线接口,用来进行LPC2000微处理器内部调试。SIM卡位于移动终端,是移动网络的承载者,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则是人机交互层中的移动网络承载者。

LPC2000微处理器是一种嵌入式的低耗ARM7处理器,可进行零响应高速闪存访问,拥有片上代码保护机制和串行通信接口,极其适合应用其进行通信增强和复杂控制[4]。如图3所示,LPC2000微处理器控制移动网络进行双向通信,正向通信时向学生的移动网络终端发送教学内容,反向通信时从终端提取操作指令传向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服务器。

1.3 数据库设计

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核心是信息处理,教学资源包含的一般是应用型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应用型信息进行规则处理与分类存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是数据库基本职能,数据库以学生需求为主导进行信息处理,其中拥有的E?R图以及表单是存储学生所需教学信息的功能选项[5],根据功能选项,信息管理层能够将信息整合成视图进行展示,保证平台有序、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数据库使用SQL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进行信息编译,在信息管理层与人机交互层之间设置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平台执行学生操作指令时减少服务器出错的几率,优化移动网络通信速率,减少平台的扩展与维修难度。图4对数据库中的教学信息基本E?R图进行了设计,通过SQL语言访问完整的数据库E?R图[6],访问方式采用开放数据库连接方式,介绍了平台中学生与教学课程的实体联系,数据库将学生的数据标识、个人档案、个人编号、登录账号与联系方式保存起来,记录下存储位置,根据学生操作指令对应到相应的课程数据标识,将课程档案、相关教师以及可选的听课方式提供给学生。如果学生选择听这个课程,可在平台教学页面点选“是”选项,选择进入播放页面或者收藏待听。如果是在线实时听讲的课程,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智能提醒功能,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手机短信、邮件等形式提醒学生前来听讲。

1.4 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实现

目前,移动网络已经发展至4G网络, 4G网络在人们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其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调制与编码技术能够惠及广大移动终端是移动网络的主要优势。移动网络的部署与管理是现代教育教学平台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如图5所示的平台网络架构将移动网络部署在核心区域,以公共交换电话网络和3G网络为备用,让学生可以在偏远区域、电梯、列车等移动4G网络信号不好的区域登录平台服务器。平台通过移动通信系统地面无线接入网保证学生在移动终端中发出的操作指令不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修改,同时保证学生所需教学内容能够被传输到正确位置,实现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显示。

2 仿真测试

2.1 测试环境

针对本文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性能进行测试的环境如表2所示,采用最新、功能最全的Windows 8操作系统,平台中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带宽为100M,测试人员使用的移动网络终端带宽为20M,处理器均选用因特尔奔腾品牌。测试人员在移动网络终端点选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中的感兴趣内容,要求在单人点选过程中,本文系统需要保证页面响应时间低于5 s,100人以上点选过程中,保证页面响应时间[7]低于10 s。点选内容后产生的数据通过率应高于60%,响应出错率低于5%。

2.2 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测试标准设计测试内容,构建出318个虚拟用户,点选次数为41 238次,本文平台总吞吐量为138.175 kMB。每2 s向本文系?y中加入1个虚拟用户,到达用户上限后持续进行3 min满载测试,此后每2 s移除1个虚拟用户。实验测试内容包括本文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情况以及数据通过率,测试结果如图6~图8所示。

从图6~图8中能够看出移动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中的应用优势,其在处理用户点选内容的过程中,服务器吞吐量与服务器正确响应数量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很少存在服务器响应出错的情况。随着虚拟用户的不断加入,平台的响应情况能够在波动过程中逐渐变得稳定,响应出错情况很少,数据通过率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服务器错误通过率低于9%。

表3对3个图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其中所有统计数据均能通过测试,测试误差在测试标准的容忍范围内,表明本文平台能够发挥不错的吞吐与响应效果,数据通过率高。

平移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生活本源;概念教学;过程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刚开始采用PPT展示3幅图片:小孩滑滑梯、传送带上物体的移动、观光缆车的平移。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平移变换的概念,指出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应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再讲几个注意点。这种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听懂,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仅停留在模仿、记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又进行了一次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从生活本源出发,合理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数学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这次用一个方块平移的游戏导入:经过平移,当同样颜色的三个及以上方块成一直线时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师让部分学生上来玩游戏,然后提问游戏中的方块经历了什么运动,由此从学生口中得出“平移”这一关键词。教师紧接着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变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从学生交流回答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平移无处不在。然后再播放几个学生提到的平移变换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找到这几幅图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移变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利用动画充分展示平移的过程,从纯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的数学,从静态教学延伸到动态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提示、补充,共同归纳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合理转化例题,形成概念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变换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根平移的要素画出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变换后的像,并设置一些例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把长方形ABCD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过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笔者将上述例题进行了更改,设置了以下作图:①点的平移作图;②线段的平移作图;③面的平移作图(以四边形为例);④体的平移作图(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将这4个问题分4次抛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平移作图的基本要点是作出关键点经过平移后的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类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平移图形的形成过程,由概念出发,从简到难,形成知识体系。

3.小结整合提升,达成实际运用

视频播放海宁纺织业中窗帘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布置作业:①为工人设计一些由平移变换得到的精美图形;②相机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将关于平移的小文章发到班级数学兴趣群。

这一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问题。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大胆尝试,一定会给我们的课堂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平移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74-03

一、引言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手机通信资费下调,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等因素催生了移动学习,大学生则是移动学习的率先体验群体,移动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思想,把移动技术和高校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是行之有效并值得探索的。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 learning的简称),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它的研究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 Education”项目开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加入到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活动学习”是当前国内外移动学习应用的代表性的理论实践之一,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活动的设计为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活力,可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一)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构建理念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指学生采用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与目前推广的E-learning(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学习)相比,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通过把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页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教学软件(如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教学网站(包含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案例、任务项目等常规分离的教学项目)统一到教师团队构建的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精选、设计符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统一,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时时贯穿在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知识学习环境的无缝衔接,且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拓展学习。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构思,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在建设之前,需考虑适合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还需考虑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界面的设计。

1.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并划分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

(1)确定、划分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由于移动学习片段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松散的组织结构,研究移动学习“微”发展的应对策略,因此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划分,层次清晰,能持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关注学习内容间的隐性关联,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注重学习内容的质。根据国内外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适应课程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分为图像、文字、多媒体、超级链接、表格、框架、网页布局、模板、扩展、表单、开发和管理网站等模块。

(2)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在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及知识点后,以分层案例和任务驱动为引导,收集、选择、设计、创作若干个模块的不同层次的案例,包括各章的基本案例、拓展案例,拓展案例包括课程组成员自己设计的案例,同时也提取并组建一些与课程模块有关的互联网上的优秀网站的现实案例,并附上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供学生学习。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所以案例的设计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作业案例。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除各层次难度的案例外,还包括各章节的网络课件、重难点视频制作、动画等移动学习内容。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前期工作创建时,需注意在更好发挥移动学习的特点外,同时保持与原有课程教学平台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和实施。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除需考虑平台自身的因素外,需兼顾与课程组原先设计的课程网站的内容、风格的统一,还需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团队学习。

(1)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页面。由于考虑到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网站、自己设计的课程网站和移动微平台网站中的课程资料的统一性,把相同部分课程资料关联在一起,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设计微平台首页和常用的友情链接。通过在手机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或扫二维码访问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资源,图2为课程移动微平台的首页界面。由于站点申请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站点资料存放在学校服务器,其栏目有:首页、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等,以红米2、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手机为例,利用手机浏览“课程移动微平台”上的课件界面如图3所示,视频界面如图4所示,分为左右栏的目录界面形式,按模块设计,便于教师和学生访问。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融合的多种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参照课程教学平台的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实现课堂内外学习时不受时空限制,利用手机就可快速访问和下载,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浏览内容的一致性。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堆砌,除常规课程教学项目外,课程移动微平台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集分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组创建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或大任务,由许多子模块组成。而子模块的子任务的设计就是一个小项目或小任务,学生可以在案例的操作步骤或操作视频的指引下完成任务的操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除各级难度的案例外,还包含错误的案例和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移动微平台上时时更新的各级案例、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带来很大方便,一些能够突出移动学习优势的功能得到采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上的学生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客观问题,如单一教材知识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全、多本教材内容无交集、上课时间冲突等问题,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进行拓展。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式学习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建学生团队,为使团队成员特性具有互补性,也可组建若干个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团队,其角色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配学生团队任务时,以教师为主导,从课程体系中选择若干个适合开展团队任务的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团队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期中”完成子模块的任务和“学期末”完成所有模块的综合任务。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许多高校的一项主要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移动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我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移动微平台、课程网络平台和学生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坚持教师传授与拓展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能力评价为核心,探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团队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国栋,何钦铭,张聪。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吴燕琴。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牛鑫。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屠昂燕。高校网站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07):92-95.

[7]凌雄娟,彭建喜。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47-50,64.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icro Mobile Platform and Research

TU Ang-yan1,CHEN Jian-cheng2,ZHAO Jian-yue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Zhejiang 312000,China)

平移教学设计 篇四

微型移动学习所面对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或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表现在学习者的地理位置是变化的,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获取方式、交互方式也都是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3](1)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2)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3)是一种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或通信技术进行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4)通常以移动终端或网络为载体,如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PDA等设备)。

二、微型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微型移动学习的概念最早在2004年由奥地利研究工作组MINE工作室提出,该工作室致力于微型学习和信息环境的研究。2005年在奥地利召开第一届主题为“微型学习”暨“e-learning后的新兴概念、实践和技术”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近年来移动学习的研究很多,如美国在K12教育中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挪威奥斯陆大学以支持医学专业学习进行PBL的目的的KNOWMOBILE研究,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针对协作性学习开发的X-Task移动学习系统等。瑞典Vaxjo大学使用JAVA和XML创建的适应于PDA设备的应用程序C-Notes。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02年,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承担并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CETA移动教育试点网站也为移动学习的实践奠定了技术基础。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e-learninglab也开始研究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主要以3gp格式视频为资源载体。北京开放大学报道说他们现有两门移动学习课程,计划明年开发更多移动课程。

三、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微型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因此移动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实用性进行设计,即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下,如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2.微型化原则由于移动学习设备屏幕相对较小,移动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微型学习内容应注意短小精悍,力求精练、形式简单化,即知识单元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地发生(一般每个学习模块时间控制在5~10min)。3.松散———连接性原则由于移动学习通常在注意力分散、时间碎片下发生,因此,微型学习内容不能过于系统完整,松散性即以知识点为单位将学习内容片段化,各个片段间应相对独立。松散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利于其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片段。由于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常是由若干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点所构成,因此,我们在将学习内容片段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各片段之间的连接性、自包含性。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知识片段之间的连接性,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4.交互性原则交互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及时流通,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移动学习者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水平。因此,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由于移动通信设备多为触摸操作,不便于键盘输入,交互设计应尽量避免键盘交互。测试与小游戏是最好的交互方式。5.趣味性原则由于移动学习者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视频、动画与游戏形式较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视频容易实现,但数据量相对较大,不利于网络传输;动画生动形象,且声文并茂,能将枯燥或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画;游戏交互性强,能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激情。6.通用性原则通用性可包含不同类型移动设备的适应性、使用的方便性与内容的可重用性。移动设备类型的多样化使跨平台开发成为当今移动开发的难题,也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一大瓶颈。移动学习资源应尽量适应多种不同的平台,如IOS/Android等不同移动应用系统。移动资源的使用应随时随地可以方便下载与使用,其安装与操作方式应简单易用,而不必涉及不同平台之间的转换。由于移动开发的成本较高,重用性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重用性指移动学习资源不仅适用于当前知识点的学习,同时通过适当的参数设置或修改,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学习。[4]

四、小学数学口算自动出题训练系统的具体实现

1.系统的设计理念(1)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根据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本系统以小学基本数学计算加、减、乘、除为主要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若干细小的知识单元,如按计算结果范围划分:10以内、20以内、50以内……100以内;按“不进位”与“有进位”计算划分;按计算符号的单一性与混合性划分:如单纯的加、减、乘、除计算,加减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加减乘除与带括号混合。各单元模块精悍细小、使用操作独立,各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松散性与连接性的设计原则。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每个游戏模块时间大约3~8min,既可以让小学生在其耐心范围内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又可让家长或学生在户外边玩边学习,有效地利用了零碎时间。系统所有内容适应于平板、手机等IOS/Android平台与PC机Windows系统运行。(2)出题的自动化、随机化。本系统可由教师或家长初始化定义出题范围,自动化产生随机的口算题目,题目的随机性充分考虑知识点的全面性与不重复性。如混合运算中,加减乘除每种计算都按预设的题数出现,并随机产生。(3)游戏的趣味性、交互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认知规律,小学生生玩,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感兴趣。系统的学生端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口算题目蕴含在游戏中,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做题,游戏的交互性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反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答案,并在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测试之后对操作的正确率进行统计。(4)系统的通用性。本系统的通用性体现在内容的适应范围广、可重用性高以及多种移动设备的适应性。内容适应于小学1~3年级的“加、减、乘、除”计算训练,由教师或家长通过设置类型与范围进行出题,把计算题产生于游戏中或通过口答、打印的形式,让学生以玩游戏、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口算训练。通过教师/家长端的设WWW.SHANCAOXIANG.COM置,既可以分不同的计算类型出题,也可以混合运算出题,如加、减、乘、除单一计算、带括号混合计算等;并且可以控制在不同的范围内出题,如结果为10,20,50,…或大于等于100等。系统每次出题均由随机算法产生,既保证了每次题目的不同,通过预设的多种组合算法,也确保了题型与出题范围的全面性。这种随机性与全面性是手工出题所不可比拟的。系统分别开发了PCWindows版本、Android平板版/手机版、iPad平板电脑、iPhone手机版本,其中以Android平板/手机版为主要测试环境,实现了跨平台的通用性。2.系统总体结构介绍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教师/家长端用户与学生端用户两部分。教师/家长端主要由教师或家长初始化计算题的出题类型、出题范围、游戏时间、出题总数等参数构成,并可选择“设置游戏”或“打印输出”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端用户包括“教学演示、口算游戏与自我测评”三个模块组成。系统根据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微型化与松散连接性”原则,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分,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1)教师/家长端用户。如图2所示,教师/家长端用户可在列表框中选择“出题类型”,输入“出题范围、出题总数和游戏时间”,再选择“教学演示、设置游戏或打印输出”三种不同选项以满足教学需要。第一,教学演示。教学演示部分作为教师端与学生端的共同部分,可用于教师课堂上的演示,也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教学演示部分主要是各种计算方法的教学演示动画。如“进位加竖式计算方法、退位减竖式计算方法、表内乘法口诀与计算、带括号混合运算的规则、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等”。每种计算方法均为小学数学1~2年级各单元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每种计算方法制作成一个独立的动画演示,可用于教师课堂的讲解,通过动画的形式,化枯燥的知识为生动形象的演示动画,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如图3所示,该图为“表内除法———平均分”的动画演示效果,充分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的设计原则。第二,设置游戏。此部分一般由家长课后设置计算游戏给学生玩,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做口算题,让口算题训练寓教于乐中。教师或家长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时间限制,选择“出题类型、出题范围、游戏时间与出题总数”设置生成游戏。在游戏端还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的游戏,各游戏主要以当前网络比较热门的游戏主题,如“熊出没、愤怒的小鸟、切水果、QQ农场”等。游戏采用“内容”与“框架”分离的方法进行设计,内容根据教师/家长端的设置而变化,同一个游戏框架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知识点,游戏的每次运行都会自动更新题目内容,充分体现了系统设计的实用性与通用性原则。第三,打印输出。“打印输出”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原则,根据对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与家长课后辅导进行需求调查,一般教师在课前10min会出10~20道口算题给学生训练,课后每天也会出50道口算题给学生作为练习作业。有时候教师比较忙没时间出题,这个出题的任务就会交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出题给学生完成。本出题系统正是为了减轻教师与家长的任务而开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知识点,按类型、题数随机生成计算题,通过打印或口头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人工出题工作量大,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全面性、出题的随机性与不重复性,利用本系统自动化出题,整合了各种因素的算法,简单设置便可自动化生成。如图4所示为打印输出效果,按“随机出题”可变换题目,按“打印”可直接打印输出,按“重新设置”可返回设置端口。(2)学生端用户。如图5所示,学生端用户由“教学演示、口算游戏、自我测评”三个模块组成。学生通过注册用户登录系统,通过学习获得积分,系统具有保存用户学习进度的功能。第一,教学演示部分与教师端相同。第二,口算游戏。本系统的口算游戏符合移动资源设计的“趣味性、交互性与简单性”原则。根据众多家长反映,大多数小学生对计算机游戏很容易“上瘾”,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课题针对了游戏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如何将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本系统目前已经开发了10种游戏,利用问卷形式向我市某小学1~2年级抽取5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出小学生认为最喜欢玩的10种游戏主题,系统模仿这10种游戏并进行改编,从而开发出能吸引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口算游戏。如图6所示,游戏的交互性体现在,当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时,对应的熊大或熊二会往上跳起并翻跟斗;当选择了错误答案时,熊大、熊二保持原状,光头强将帽子往上甩出,正确与错误的操作均有不同的声音反馈。当完成一关的练习后,进入下一关游戏交互形式则会发生改变,每一关游戏结束,系统会自动统计出当前答对的题目、答错的题目与正确率,并将学生做错的题目添加到“易错题库”中,在下一次出题时重新生成。选择题只有两个答案也是体现了简单化的设计原则。第三,自我测评模块。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口算游戏后,可通过“自我测评”模块检验自己。如图7所示,测评模块以类似于书面做题方式直接输入答案,按“提交”按钮,系统会自动对每道题进行批改,及时给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订正答案,及时巩固学习,按“重新出题”按钮可以重新出题。该模块可对学生阶段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比游戏模块更加简便、节约时间。

五、总结与展望

利用Flash进行移动开发,具有跨平台、技术门槛低、简单易用、生动形象与强交互功能等特点。然而,移动开发的触屏输入与PC开发的鼠标输入不同,移动开发必须用TOUCH类事件;另外,由于移动设备内存的限制,CPU与GPU性能较低,因而要将图像与渲染优化,对于矢量图形要进行平滑处理,减少矢量图形的控制点,简化复杂路径可大大提高游戏的平均帧速率。在移动设备GPU模式下不支持的有Flex框架、滤镜、PixelBender的混合及填充、各种混合模式(BlendMode),不建议在GPU模式下播放视频。ActionScript脚本优化:ENTER_FRAME性能优于Timer;使用单一的Listener来控制游戏中所有的对象;去除加载的Swf时用UnloadAndStop(),强制内存的释放;利用MouseEnabled和MouseChildren属性禁用无用的鼠标交互。利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实现小学数学口算训练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与家长的任务,其移动化的特点有利于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而不受时空限制,其微型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以小知识单元为单位进行片断化的学习,充分利用业余与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根据不同选题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化、批量地生成口算题。学生端采用游戏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果。

平移教学设计 篇五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2页的内容。

二、课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的教学(例1),教科书提供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观光缆车和推拉窗,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的表象。通过在方格纸上向不同方向平移的小房子,来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平移,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教科书中提供的小房子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旋转教学(例2)和平移的编排思路一致,教科书中也是通过三个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表象。教学时,关键是把握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相应的“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看到通过旋转可以引起神奇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位置关系,能够正确判断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通过玩各种游戏项目,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形态已有了一些体验,但这些体验积累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验,学生能够很容易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但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判断生活中没有旋转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也相对困难。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九、教学设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充分地回忆、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分析和认识这两种运动方式及特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功地主宰课堂。

十、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数学书37页的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仔细观察游乐园中有哪些游戏项目。(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完整阐述图片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

模仿图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

提问:根据你模仿的动作把这些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同桌互相说一说)[一类平移(直直的运动)、一类旋转(转圈)]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手拉手”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类比较,建立表象;第二层次:观察分析,探究特征;第三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特征。按照这样的层次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一)教学平移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平移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平移现象的概念:像小火车这样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平移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平移特征

1.课件出示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得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一平移现象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特征

1.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平移现象。

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蚂蚁搬房子画面)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一只蚂蚁一点移动,四只蚂蚁的移动就是一个面的移动)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3)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目的: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二)教学旋转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旋转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旋转现象的概念:像风车、转移、摩天轮这样转圈的运动就是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对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旋转特征

1.课件出示旋转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旋转,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了解旋转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现象。

2.用一根线拴住一只粉笔旋转,然后停下,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现象。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像刚才粉笔的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做表示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充分感知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并通过实物点拨生活中没有转到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灵活应用

通过多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本课的知识点。

1.抢船游戏,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条小船,谁先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它。

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向左平移两格后得到的小船。

2.我的动作快:学生在方格纸上快速按要求移动学具和画移动后的图形,速度最快的获胜。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手去移一移、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第四环节: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模式之一,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移动学习模式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外延拓展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但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移动学习目标的设定,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师生角色的扮演等都需要在尝试中不断的完善,切实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的优势。

一、移动学习目标的设定

(一)具备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需要学生具有移动学习的能力,首先是移动工具,学生需要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智能终端获取教学讯息。其次是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软件的熟练程度,能够熟练操作微信公众平台的各项功能及时进行线上学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能力都是学生所具备的,所以可以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微信本身是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一种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在起始阶段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聊天平台,所以成为人们热衷的聊天工具。而随着微信功能的拓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的机会,有效的拓宽了学习的方法,但是需要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

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选取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以,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应在满足移动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一)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原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在内容的设计上非常关键,需要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因为学习信息接收终端的屏幕较小,所以学习内容尽量要精炼,避免长篇大论而引起学生的厌烦,将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尽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的精华,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习内容要倾向于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因为微信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尽量采用交互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再次,由于学生的受众面较大,并且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点不同,所以应该制定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二)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内容选取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分析哪些内容是最适合的,应从专业知识体系中选出适宜基于微信平台移动学习的知识点。内容解构是指根据移动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设计原则,以知识点的微型模块为主,一个学习模块针对一个知识点,将内容分割成微小或者极小的知识点,或是一个单一且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分割后的知识点是能够满足实用目标的某个自包含的知识组块,以某种信息形式呈现。内容编辑和呈现是指媒体呈现形式与内容传输形式的设计,使得内容满足学习需求,又适合移动学习。内容的呈现还包括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及导航设计等方面,在进行呈现设计时以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原则为基础,注重用户的学习体验。

三、移动学习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由“单能型”向“多能型”转变。移动学习中,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还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一个既能教书,又会育人,既掌握本学科业务知识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外语、心理学等工具型技能的多能型教师。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科技信息,多思考,多做研究,研究如何将学习者最喜欢玩的手机变成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以及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习者要做学习的主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完成项目任务的目的,更多的是学习者课后的自主练习,自主安排好训练时间和内容以及强度,这样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完全可以自由学习和把握,安排好学习的程序和节奏,完成自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移动学习的内容丰富,随机性强,学习者可以寻找感兴趣材料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听读练习,做学习的主人。

四、结束语

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采用移动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以及补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智能终端即时性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渠道,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还需要学校创设有利的网络环境,教师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0.

[2]纪福菲。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13-09-10.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06.

[4]阎瑞华,陈红梅,江燕。互联网“+”对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实践性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8-06.

作者简介

李金姝(1995-),女,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网络教育。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4549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45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