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精选4篇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精选4篇课文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精选4篇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精选4篇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17 12:00:01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鸟啼》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田凫()跌宕()慰藉()攫()住

海蜇()蛰()伏

4、文本习研: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聆听---思考---礼赞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

2.理解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教学方法:

1、教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地坛古园,终于在心理上战胜了自己,解决了历代哲学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生与死。今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外国作家劳伦斯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鸟啼》(板书)。

二、作者简介:

见课本上的注释及新课程新学案第11页。

教师强调: 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

三、 文本研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回答)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的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2、重点、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开始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一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一节中,鸟儿死亡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而标题及文中的主要内容都是写鸟的啼鸣,鸟儿死亡和鸟的啼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生的活力的感觉,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把鸟尸与鸟啼进行对比,更加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

(2)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3)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三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第2、3、4、5节中。其中词语如: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活波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变悦耳,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由此可见,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4)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四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 在第一部分中,从上面的分析可见,“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5)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又带给了人类很多启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五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这些基本上分成两种,即12节以前的,一句话总结:死亡的环境或者艰难困苦阻挡不了生的希望,有生的希望就应勇敢的活着;12节之后,关于生死问题)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我们身上的酷冷”。理解: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 “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理解: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理解:生死无法共存,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谁能阻挡到来的生命冲动呢……”理解:离开死亡,走向新生,是生命的本能,是无法阻挡的。

(6)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作了什么样的思考?也就是说,作者最终是通过鸟啼来说明他的生死观,那作者是怎么的生死观呢?(总结一下,第六小组代表,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关于生死的问题集中在12至15节里)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7)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自主探究,自由讨论,第七小组代表回答,其余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指导)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对话。另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严冬的鸟尸与暖春的鸟啼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8)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在你的经历中,有过这样的发现和体会吗?(交流讨论,各小组代表回答)

① 学生举例:(战胜死亡,战胜挫折,走出逆境,创造奇迹的事例都行。)

如: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

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地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人物中的史铁生,在厄运中艰难地奋进,用笔敲开写作的大门。

②教师体会:说说自己的例子:在2005年春天,我在街上花2块钱买了两棵花,当时开着非常漂亮的花,随着天气的变冷,花和叶子相继脱落,光秃秃的,了无生机,心想:来年再买两棵栽里面,之后,两盆花便被我放到了门后的角落里。又一个春天来了,我拿出花盆准备买花栽花,却再不经意间发现了上面的绿色,我一阵惊喜:它们没死,他们又活啦。我突然之间对它们升起敬意: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从此,对它们不仅仅是喜爱又多了一层敬意。它们就是放在我办公桌上的那两盆花。它们也一直激励着我去珍爱生命,笑对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通过梳理文本思路,学习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作品的哲学背景及创作风格,为学生课外阅读作准备。

【教学难点】

对编者和作者生死观的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初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被编者删改过的文章,编者为我们筑起一道道绿坝,如蒲松龄的《口技》被删去了房事内容,《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删去了冯渊酷爱男风一段,为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对于编者的认真负责,我们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些删改,悄悄地潜伏在诸多文章中,若不读原文,我们会觉得这作者写得莫名其妙,只有与原文比较之后,我们才能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啼》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我们试着将译者的足本与编者的节本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一些潜藏着的奥秘。

二.梳理两篇《鸟啼》思路

一.鸟啼(1~6)(1~5)

二.生命(7~12)(6~11)

三.生死(13~18)(12~15)

三.一样的鸟啼,不一样的心情

文章以“鸟啼”切入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阅读课文1~5段和足本1~6段,在材料上划出被编者删掉的句子,并比较两篇文章对“鸟啼”的不同理解。

【预设】

足本:鸟啼声的微弱但持续不断;严寒依旧存在;人内心的惊慌、骇异,“使人的灵魂骤变,几乎充满了恐惧”,但对这一切“我们无可选择”。

课本:突出了鸟啼所带来的欢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吃力、微弱——闪动出鸟儿的啼鸣——凝成悦耳的声音

人们惊讶于春天的来临,惊讶于生命的活力,歌唱生命。

链接——

这在严寒的静穆之后,令人惊慌,甚至使人骇异了。当大地还散布着厚厚的一层支离的鸟尸之时,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的灵魂骤变,几乎充满了恐惧。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怎么能在这样柔弱的空气中,这么流畅地呼吸复苏呢?但鸟儿却继续着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之线抛入了苍穹。

当大地还散布着厚厚的一层支离的鸟尸之时,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之线抛向苍穹。

【赏析】

原文用“惊慌”、“骇异”、“恐惧”等词语来形容对“鸟啼”的强烈反应,并用反问、转折来表达内心的不可思议。

而课文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欢悦,是对生命战胜严寒的讴歌。

一.歌唱生命还是生命不可把握

阅读足本7~12段,课文6~11段,两篇文章对生命的勃发有何不同态度?

【预设】

原文:生命的春天奔腾而来,是与人类的意愿没有关系的,也不是人力所能阻隔的。对于人们来说,冬天的逝去,就像是一个不真实的梦境。在内心,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生与死的分裂。当时代的潮流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倾向于生。

课文:突出了生命的涌动,生命的不可遏制,变成了对生命的颂歌。

链接——

或许我们不能选择世界。我们不能为自己做任何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我们不能抑制春天。我们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我们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不让它们聚集,不许它们取代我们自己。无论我们情愿与否,月桂树就要飘出花香,绵羊就要站立舞蹈,白屈菜就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世界不能选择。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赏析】

原文突出了人类对生命勃发的无奈,强烈表达了人类面对生命冲动的无力感;课文突出了生命的不可遏制,冲破一切阻力的冲动,“我们”由身处世界的参与者变身为讴歌生命的旁观者。

二.向死而生还是无理性迁徙

它从陌生地来,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应该小心越过那从天堂吹来的恍惚的、清新的风,巡视,就像做着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的鸟儿一样。

如何理解“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

【预设】

从死到生无理性迁徙:非此即彼,非死即生,生命冲动作为一种本能的力量,它是盲目的、无序的、非理性的。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把握的。迁徙,指的是必然发生的,往返于生死间,但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作品主题

生命冲动存在,且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但难为理性所把握,无法以理性名言去分析界说。我们人类也应该像鸟儿一样地去生存,任凭生命冲动带领我们在生死之间穿梭,经历我们的全部生存。

链接——

生命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柏格森是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柏格森提出了“生命冲动”概念,并赋予生命冲动以本体的崇高地位。在他看来,生命冲动是任意地、盲目地、偶然地发生的过程,宇宙间的一切,无论是有生命的东西或无生命的东西,都由生命冲动所派生。他在《创造的进化》中指出,生命冲动的向上喷发,产生精神性的事物,如人的自由意志、灵魂等;而生命冲动的向下坠落,则产生无机界、惰性的物理的事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它对种种理性主义认识形式的批判和冲击,对于人类精神解放确有重要意义,因而不仅成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哲学基础,而且对现代科学和哲学也影响很大。

高一语文《鸟啼》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引导阅读 启发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鸟啼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鸟啼声)

鸟啼啼鸣在我们的耳边,也啼鸣在古典诗词里,同学们可以想到哪些诗句?(……)

那么,鸟啼声也啼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心中。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聆听鸟啼……

(投影:题目)(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三、文本研习

1.(投影:第1题)鸟啼的描写

(1)快速阅读课文,找段落

(2)齐读这些段落(提示学生:特别关注直接描写鸟啼的句子)

(3)让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并说出修饰语。

(4)投影第一类、第二类,让学生观察鸟啼声音的变化。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时断时续

第二类 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

鸟啼的变化: 弱-----强,少-----多,含糊-----悦耳

2.(投影:第二题)看鸟啼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出现的?

由学生找,比如:风、温暖、慰藉、太阳、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冬天离去了,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冰消雪化之后、第八节……(第一节的内容,灵活机动)

问: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大家可看出是什么季节呢?

明确:春或冬去春来等

问:刚才我们感受到冬天充满了死亡的气息,那么春天是怎样呢?(灵活提问)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力量……

问:课文哪些段落具体表现了春天的力量?

明确:9-11(注重朗读指导)

3.(1)春天的力量如此强大,冬天也无法抑制,那么劳伦斯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投影:背景资料)

(2)了解了背景,你觉得仅仅写的是季节吗?

明确:冬天是死亡的象征,春天是活力、生命、希望的象征(教者灵活表达)

问:那么鸟啼象征什么呢?

明确:新生命的象征。

(3)回归课文,问: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暗示了这一背景?

4.那么劳伦斯希望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呢?他有怎样的生死观呢?(12-15节)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

向死而生(板书)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了解中,有多少熟悉的人与物,他们也正确地对待生与死,请同学们说说

五、课堂总结

1.播放图片。配乐《命运》

2.结语

参考:同学们,无论是那些名人,还是这些普通人,他们的生命都因磨难而越发显得顽强,因直面死亡而越发显得伟大。你们在生命的河流中也有可能遭遇坎坷,希望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像劳伦斯笔下的鸟啼一样向死而生!

附板书

鸟啼劳伦斯(向)鸟尸 死(而)鸟啼 生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4276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4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