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马过河》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马过河优质教案一等奖第二课时

《小马过河》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马过河优质教案一等奖第二课时

更新时间:2024-03-06 03:36:15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小马过河》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静夜思》中的“疑” 篇一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静夜思》中的“疑” 篇二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单元复习 篇三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复习

共几课时

2

课型

复习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复习《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练习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正确地书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3.辨析形近字、同音字;会运用数量词;能将句子补充完整。

4.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准确默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记住偏旁。

难点:辨析形近字、同音字;会运用数量词;能将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

资源

预习

设计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指导

(一)《春到梅花山》

1.背诵课文。

2.会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4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3.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二)《草原的早晨》

1.背诵课文。

2.会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4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3.词语填空

(三)《练习2》

1.用“——在——”的句式写话。

2.背诵四个成语。

3.背诵“惜时”的警句,会填空。

二、巩固练习。

一、复习指导

(一)《春到梅花山》

1.背诵课文,会填空。

2.会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4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3.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休——体

(二)《草原的早晨》

1.背诵课文,会填空。

2.会听写词语;组词、扩词;根据4个偏旁进行汉字归类。

3.词语填空

( )的鞭声

( )的草原

( )的羊群

(三)《练习2》

1.用“——在——”的句式写话。

2.背诵四个成语,会填空。

3.背诵“惜时”的警句,会填空。

二、巩固练习

(一)默写生字词:

挨边、休息、风吹雨打、阳春三月、古今中外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盛开 黎明 宁静 晶莹透亮

(三)读出下列偏旁部首,并写出几个含有此偏旁的字。

扌:打、把、抓、投 、拖

宀:宁、它、安、完、定、宫

又:欢、双、对、观

自:息

厂:原、压

力:动、办

牛:牧、特

(四)背诵课文,并填空。

1、( )( ),满山的梅花就( )( )了。盛开的梅花,你( )( )我( )( )你,像蓝天下的( )( )彩云。

2、( )( )( )( )( ),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 )( )人流,梅花山( )( )( )( )的( )( )。

3、一( )( )( )( )涌出了圈( ),蹦跳着( )( )( )( )的( )( )。(&nb()sp; )( )( )跨上骏马,追赶那( )( )的( )( )。

4、( )( ),一( )( )( )( )像朵朵( )(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人的歌声。

5、( )暖( )开 ( )( )满园( )光( )媚 ( )意盎然

6、( )( )之计在( )晨,( )年之计在( )( )。

一寸( )( )一寸( ),寸( )难买寸( )( )。

(五)把句子补充完整。

1、燕子 。

2、蜜蜂 ?

3、布谷!

4、 在。

作业

设计

《静夜思》中的“疑” 篇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2004-03-19]

《静夜思》中的“疑” 篇五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夜深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极其浓郁的思乡意境。可是,时代变迁形成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拉远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也给学生带来了理解上困难。本诗虽只短短20字,如果只按传统教法,读读、写写、背背,不创造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就不能促成学生与诗人“心灵”的相会,更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古诗教学。在借鉴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促成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

诗境之一:走入静夜置身诗人环境

“你头脑中的夜晚是怎样的?安静的夜里,大伙在做些什么呢?古代大诗人李白在这样安静的夜晚在想些什么呢?” 伴随着《思乡曲》,教师轻声地与孩子们交流着,并结合学生的感受板书课题“静夜思”,一切都是那么轻轻悄悄,努力结合诗营造一种静谧的意境。学生也受了音乐的感染,读课题时全然进入了角色,读得格外的静,话音显得格外的深幽。孩子们伴着那略带忧伤的思乡曲,脸上写满了沉静,他们不自主地低吟着。那纯真的表情,那动人的声调,真切地让人感受到“诗意”的魅力。

评析:

按常规,这个片段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若只是一般化地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诗意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诗人、古诗及诗意的“心灵”。这里,教师运用诗意的教学语言、诗意的媒体音乐,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意会,教学就有了真趣和诗意。

如果教学只局限于古诗,不超越古诗,不站在更高更广阔的境界对古诗意境进行创造性地开掘、拓展和建构,那教学只能是狭小和低层次的,同时也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诗的内涵,感受古诗心灵的。

诗境之二:走进诗中获取诗人感受

教学了生字、生词,教师又反复引导学生读课文,有的学生已经能背诵全诗。

清幽的音乐再次在教室里流淌,画面上的月光洒落在诗人的床前,教师的话语很抒情:“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是;好像;好像是。”不再把孩子置身于诗外,而是让他们忘却自己的身份,融入到诗中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获取直接的感受,从而与诗人心灵相同,引起共鸣。

孩子们的想象力马上被激发起来了,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铺了一地的珍珠粉。”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是一阵烟。”

……

评析:

有了这个环节,教学的境界和内涵就显得开阔和丰富了。教师也完全不必再画蛇添足地设计“为什么诗人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色的霜”这样的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包含在上面的教学环节里了。在小学生的心灵中,古诗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如“疑是地上霜”),哪里有这个环节这么真切、生动和富有情趣啊!

孩子们的心灵是蕴藏丰富的矿藏,但他们自己很难凭空发现、发掘和发展,必须在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诗意情境,才能实现自我的发现和发展。如果说,上个教学环节已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灵有所拓展和丰富,但是还不够,还要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空间再加拓展和丰富。

诗境之三:凝望月儿读懂诗人心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这样的美景让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孩子又起劲了,不约而同地抬头向教室窗外凝望。“看到月亮,你想到了。”学生们个个凝神静思,浮想联翩,灵感大发,纷纷要求发言。

老师让他们考虑成熟,同时再次打开思乡曲,清幽的音乐又回响在教室里: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家里的妈妈。”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和哥哥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李尧。”

“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很想他们。”

……

“小朋友们浮想联翩,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他想到了故乡的”。在已与诗人产生共鸣的前提下,孩子们按捺不住表达的欲望:

“他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

“他想起了家门口的那条小溪。”

“他想到了故乡的苹果。”

“他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

各种各样的答案从孩子的头脑中蹦出来,他们把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变得更为丰满。

诗境之四:和乐吟诵表达自我感受

当我再一次播放思乡曲时,学生竟不由自主地和着音乐低声吟诵,其中一些同学甚至站了起来,配上动作,边表演边吟诵。那般神情非一个“传神”能够概括。

自我评析: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和诗人,儿童是喜欢幻想,喜欢诗和诗意的。浓郁的诗意境界,为孩子们营造了尽情想像的空间。他们的这些想像多么丰富美丽,多么超凡聪慧!一个个简直就像小诗人!在这种创造性想像中,学生们更真切地领会了诗的灵魂,并与诗人在富有创造性的诗意情境中相会、相融了,他们的心灵也和诗人的心灵变得一样诗意。他们在这在浓浓的诗意中感悟、体验着、想像着、创造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直达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这节课,我努力达成了这一目标,而且还让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想像、创造性的表达,使课堂真正成为了结合生活性、发展性和审美性的人文课堂。

《静夜思》中的“疑” 篇六

《静夜思》教学设计

昌乐实验小学 李磊

一、教学目标:

1、用相应的情绪和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静夜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副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根据两首古诗的意境,分别为古诗添色、添画或配画。

二、教学重点:

用相应的情绪和清晰的咬字、演唱歌曲《静夜思》

三、教学难点:

背唱歌曲,保持吐字、咬字的敏捷清晰。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新课教学:

导入:

1、 演唱歌曲《划小船》在歌曲中分组进行律动

2、 学生回忆以前熟悉的诗歌,有表情的朗诵。

赏析图画《静夜思》

1、 设问:静和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个画面最像哪首诗的意境?

2、 教师吟诵

3、 学生吟诵

学习歌曲

1、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

2、 教师带唱一遍,学生观察教师演唱的表情

3、 用lu轻声哼唱

4、 师生接唱歌词

展开 探索

1、启发讨论

这首诗为什么被人们吟颂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呢?这是因为它有迷人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自己喜爱的其他方式再创作

分组:朗诵创作组,音响创作组,图画创作组,歌舞创作组,手皮影创作组3、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维,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创作

4、 分组展现

配画

以《静夜思》为题,以绘画的形式体现诗歌的意境。

评价

分组互相看,说说自己画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最喜欢这张画的哪一点。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3881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3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