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更新时间:2024-03-03 04:18:29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总共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同时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有特色。本节课,从“表达方法”入手,让学习读中感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写作训练,落实了“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内容简析:

《母鸡》这篇课文语言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的:

1、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2、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学过一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节课,我们以《母鸡》为例,学习“语言直白表真情”。

二、探讨交流

1、在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①集体朗读,思考,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③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再读感悟: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①默读思考,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小结:作者先写了母鸡的叫声,再写了性格特点,欺软怕硬,最后又写了它的性格特点,爱炫耀。语言非常的直白,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再次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①指名朗读。

②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了解作者语言的特点。

三、改写练习

改写前三段语言,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用直白的语言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欣赏课文、高山、海景、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投影片三张(鹰、两段话)头饰(青蛙、苍鹰、松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看动画度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吗?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二、欣赏课文课件

三、进入情境,倾情朗读

1、引导品读第1——3自然段。

(1)、过渡:青蛙一开始很想去看大海时,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难了。

(2)、自读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A、青蛙遇到困难了,别担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谁来了?苍鹰怎么告诉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反复读。点名读,指导(“喏”要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生练读,再点名读。边读边表演做动作。

B、过渡:对于苍鹰来说,登上山顶太容易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却认为这山简直是——(太高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天哪,这么高的山!”)

·*指导看高山插图。

*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口吻,惊叹山的高,感受任务的艰巨。

假如你是这只青蛙,看了这么高的山,你怎么说?引导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C、过渡:说着,青蛙还——

“青蛙吸了口凉气……”

*指名表演“吸了口凉气”,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吸一口凉气?

(4)导读第三自然段:苍鹰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学生先独自扮演不同角色读第1——3自然段,再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相互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带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一评苍鹰、青蛙说话的语气是否到位。

2、品读第4——12自然段

(1)过渡:青蛙没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是苍鹰告诉它,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办呢?

(2)自读第4——11节,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谁帮助了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青蛙言语的体会。见过青蛙跳吗?见过青蛙登山吗?试着做青蛙跳台阶的样子,跳一跳。

(4)分角色赛读松鼠与青蛙的对话。小组练读、戴头饰读

说话:你说松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样跳到山顶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就这样……”

*你认为小青蛙怎样?

*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让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艰难,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

(6)经过这么艰辛的过程,最后他们终于——?课文怎么说的?

*读: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四、感悟内涵,表现美感

1、伴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启发说话: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将会看到什么?

·说话: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表演,集体评议。

说话:如果苍鹰看到了,它会说什么?

3、自由组合,分角色美读课文。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1 以边读边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觉得师生都做的不错。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导读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认为自己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还望各位多提点建议。

秒的认识教案 篇三

第五单元

时、分、秒

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做个调查,你能用多长的时间把你的名字写好,先来猜一猜。

生开始写

师:你估计一下,你大概用了多长的时间写?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有同学用到了秒,在这里为什么用秒这个单位呢?

师:计量很短的时间,学用秒这个时间单位

师那么如何从钟表上来看埋单经过了多少秒?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出示:15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10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9秒时秒针走到什么位置?

同桌合作讨论:

(1)、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秒针从12走到1是多少?

(3)、我们所说的半分钟是多少秒?

(4)、你还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是多少秒吗?

同桌汇报:

师: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还用秒这个时间单位呢?

2、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师:大家继续观察,你还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小格。

这说明什么呢?

1分=60秒

3、感受时间单位分和秒

师:如果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呢?在白纸上表示

那么1秒钟呢?

大家可能觉得1秒钟的时间太短了,什么也干不了,让我们了解几条信息,你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师:同学们可别小看这一秒,这一秒的作用还真不小,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三、练习反馈

1、3时=()分

120秒=()分

30分()30秒

2、填上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10()

每天睡眠时间大约需9()

小明跑50米大约用了10()

四、全课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会认“z c s”三个声母,能够读准字音。

2、学会认清形,在四线格上能够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z c s”三个声母,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状,学会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儿歌:

紫色树,紫色花,紫花开了结紫瓜,紫瓜柄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

2、教师诵读儿歌,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母?

(学生交流汇报)

3、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三位新的声母宝宝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和他们交朋友吧!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 c s”,读准音、认清形

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课文插图一: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并且各抒己见)

2、你觉得小姑娘写得是个什么字?(2 Z)——这字确是像2,但它不是2,它是我们汉语拼音的z。(板书:z)

3、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z的发音与“字”的读音相近。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

4、教师边讲解边用双手演示发音方法,再请小朋友们自己试试。

5、教师范读“z”,学生轻轻地跟读。

6、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7、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正音,读准字音)

8、编个儿歌,说顺口溜:像个2字z z z,记忆字形。

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导语引出c:我们小朋友可真能干,请继续往前走吧!你瞧,谁来迎接我们了。出示“c”的图,学生说。

2、在图片上添加出示“c”,你知道它读什么呢?学生试读。

3、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来读字母“c”的读音。请学生上台触摸仙人掌,感受“刺”的感觉。

4、教师范读“c”,学生自己试读,体会发音要领。强化读,读准音。

5、记忆“c”的形。(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2)学生说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记忆字形

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导入出示“s”的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根据z、c的'发音方法来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指名,学生试读。

3、讲:我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读字母“s”。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4、教师范读“s”,正音,学生自己试读,

5、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6、记忆“s”的形。

(1)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母呢?

(2)根据学生回答编说顺口溜,记忆s。如:半个8字s s s。

7、拍手歌:像个2字Z Z Z,半个圆圈C C C,半个8字S S S

8、游戏:拼音接龙。

(三)指导声母的书写

1、出示四线三格,老师来写写“z c s”,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咱们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一、说教材

分析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二、说教学

目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王安石改字

三、说教法

和学法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非考察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我选用了如下教学法和学法:

教法:

1、朗读感悟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于读中感悟用字之妙。

2、点拨法,对于学生疏通有困难的地方予以点拨。

3、评价激励法。

学法:

1、讨论交流法: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交流悟出文章的大意。

2、情境朗读法,通过启发激励,让学生读出一个一丝不苟的王安石,一个精益求精的王安石。

3、想象质疑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

媒体资源的选择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工具书、多媒体课件、人物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荆公改字》的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地把握,故本课我设置了“板书课题,总体回顾;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创新课堂,故事演练;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五个环节。

(一)、板书课题,总体回顾本环节中,学生将齐读课题,回答王荆公是谁?改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要改呢?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区品味用字之妙。

(二)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出示荆公改字的原文让学生去读,读的过程中对个别断句处教师进行相机指导。力求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由于文言文语言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我将与学生共讨如何再现文言文内容的方法,进而总结出来,出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结合上述方法,去疏通文章内容,有疑难出我将予以启发和点拨。再现文章内容后,让学生结合文章脉络尝试背诵。此环节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三)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基于上一环节对文章大意的疏通,学生已于无形当中感受到了王安石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环节,将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部分第三题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用“绿”字,绿字好在哪里?设计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讲予以鼓励性评价。

(四)创新思维,故事演练写,中央教科所张若田先生就曾说过,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故事改编这一内容。鼓励学生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的展开想象,把荆公改字改写成一个生动的现代文小故事。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3733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3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