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5-20 19:52:53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了让您对于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

郑燮

板书:

咬定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学生的情感不容易与作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设计上,以英子的内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仔细揣摩重点词句,领悟文字背后的声音,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进而,在情景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去关爱、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9.《掌声》——齐读课题。

(二)、复习本节课词语(开火车领读)

(三)、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1)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吗?(细心的同学在课文中能找到这个词)(忧郁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非常会概括,非常会抓词。

【板书:忧郁】

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快打开书找找,看看是哪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不动声色的)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

(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跟刘老师想象一下:当同学们出去快乐活动的时候,英子却总是——

(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英子已经早早地——

(来到了教室。)

师:下课铃响了,她却要——

(最后一个离开)

师:是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还非常的自——(卑。)

师:是的。(板书:自卑)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还应该把它——记下来。快动动笔。然后自己试着读读这个自然段,读出英子的忧郁和自卑。(部分学生还在写,师又补充道)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自卑忧郁的小英子。轻轻地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读!

全班齐读。(师同读。)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师: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快读书,看谁先找到?

(是第四自然段。)

师:读读吧。

师:原来小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现在——和大家一起游戏。

师:小英子还叫同学教她跳舞,能用什么词形容现在的英子?

师:好,让我们把体会记下来。

【师板书】开朗自信

师:看到这种变化,你高兴不高兴?端好书,我们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师读第一句,

生读:“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2)抓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师:是啊,是什么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同学们的掌声。)

师:现在你能用黑板上这些词,概括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试。

(以前英子非常忧郁和自卑,可是经过这次故事会后,变得开朗和自信了。)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句,我们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析段落,体会“情感”变化原因

(一)理解英子为什么犹豫。

师:那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同学们送给英子掌声这件事呢?

(二三自然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自然段,同时划出描写英子动作的句子。(划句子要划完整。)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先划到这儿,小朋友来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读)“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即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有谁划了这个句子?请你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上的时候,她却立刻把头——

(低了下去)

师: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吗?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很忧郁,自卑)

师: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里再读一下。

师:那一刻,英子一定特别——(紧张)

师:好,送到句子里

师:是啊,从低头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英子的自卑和紧张,“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

(生:(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还划了哪个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没有划的同学,也把这句话划下来。

齐读。

师:谁能告诉老师,英子为什么犹豫呢?

(生:因为她怕同学们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因为英子不想让同学们看见他走路的姿势。

因为她的左脚留下残疾。)

师:所以英子站起来是犹豫的。要不要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用自己的朗读试一试。

生试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小英子那一刻该有多难受、多痛苦啊,谁愿意再来读?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我们一起读。

齐读。

(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我们才能很好地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假如这个小英子就在我们的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她是那样的紧张害怕,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你想对她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要害怕,上去吧!英子不用怕,我支持你!英子你不要害怕,我们都会鼓励你的。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上去吧。)

师:是啊,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哪!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所有的鼓励都汇聚在这掌声中,所以这掌声——

(生:热烈而持久。)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热情的——

(生:鼓励。)

师:好,一起写感受。(生抄教师板书的词语。)

【教师板书】

鼓励

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英子成功地讲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次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英子,你真勇敢啊!英子,以后就和我们一起玩吧!英子,你真棒!

联欢会上我会教你跳舞的。)

这一次,同学们还对小英子送去了自己的赞赏。(师板书“赞赏”,生抄在书上。)就像同学们说的,小英子只是身体上的残疾,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优点。此时小英子的一摇一晃和上台时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生:之前小英子是忧郁而紧张的,现在的小英子开朗和自信。英子先头是不自信,后来是她脸上带满了微笑。)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

(生:是同学们对她的一片赞赏,同学们对她的一片鼓励,对她的夸奖)

生:同学们对她的夸奖和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爱。)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师: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指板书)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生跟说)。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正如她在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指投影),读!

(生:(齐)“我永远不会……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总结掌声的内涵

我说掌声像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生活!你觉得掌声像——(生补充完成这句小诗)

五。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六。小结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

师: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爱,人人都需要掌声,珍惜别人的掌声,也不要忘记把我们的掌声献给别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矛和盾的图片。

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1、学生观察图片。

2、学生齐读课题

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2、 展示、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分组交流:每个生字都可以怎样识记,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怎样理解课文内容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3、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读词语,交流怎样理解的。

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提出不懂的问题,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自读、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 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3、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 同座交

流交流。

2、全班交流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c.盾:右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d.兵:注意笔顺

3、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出示字词卡片指读。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 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认读字词卡片。

3、学生思考。 复习引入。

二、品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课文,看插图,思考并讨论: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组织班内讨论,相机出示并引导学生理解。

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戳、固然

3、引导学生理解坦克在战场上怎样大显神威,为什么能大显神威。

4、引导学生理解“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插图独立思考。

2、分组交流,在谈清自己想法的同时,注意倾听、吸取他人意见,深化自己的认识。

学生以组为单位,顺着发明家的思路谈理解。

(1)、学生自己先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全班交流。

(3)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结尾的那段话。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来说明,拓展思路。

四、拓展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1、学生将好词好句积累在“采蜜本”上。

2、学生课下搜集故事。 积累好词好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

(1)、人们常用“穷得揭不开锅”“穷得家里开天窗”来形象家里穷,那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哪些词语写出了老婆婆的“穷”?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5、展示评价

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给予及时的评价,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预设一:面对家境如此穷困的老婆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预设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老婆婆虽然穷,但她生活的怎样?请用用几个词语概括。

预设三:这礼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6、质疑解难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说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解决。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字词句、写作手法、情感体会)

8、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们整体表现做出点评,提醒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除了课文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讨论交流。

(2)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

10、编题自练

同学们,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编一道试题考考同桌,加油哦!看看哪一位同学编的题比较好!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难点】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理解文中部分难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富、饶”等12个生字,能读正确多音字“参”,会写“富、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说说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2、教师解说:“看,多么迷人的画面,美丽的小岛,迷人的风光,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教师试图通过一幅幅海岛风光图,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仿佛来到了海边,这时在学生头脑中可能会产生种。种遐想,正当学生想通过画面的信息找到答案时,屏幕中出现了最后一幅带有文字资料的画面,学生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3、(课件出示3)字幕: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4、学生大声朗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

5、(课件出示4、5)地图。找到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教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板书:18富饶的西沙群岛)

(1)指名读这段话。

(2)思考:本段共有几句话?各是什么意思?

第1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1句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第2句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3)可利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了解西沙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

(4)引导学生再联系整个祖国的地图,体会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借助地图了解“群岛”(是一群岛屿的合称),“岛屿”(单指某一个岛)。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2、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课件出示6)

(1)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2)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3)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4)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画出不懂的词,小组内解决。

4、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课件出示7)

富饶、优美、瑰丽、岩石、海参、大龙虾

划过来、挺威武鸟粪、祖辈、建设

有深有浅、交错、鼓起、数不清、厚厚的、宝贵

(1)本课生字较多,可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有关词语。

注意读好平舌音“错”,翘舌音“参、设、数、饶”,前鼻音“岩、粪、浅”,后鼻音“挺”。

“海参”的“参”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里读shēn,它还有两个读音是cān和cēn。

(2)识记生字

你有什么办法识记这些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优瑰虾挺饶

形近字辨析:叁一参没一设措一错金一宝福一富

组词扩展:数学宝贵鸟粪祖辈威武划过来

(3)指导书写

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以左右结构的为主。但这些字左右两部分大小的比例,高低、宽窄都不尽相同,要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例字。

“优”“错”“挺”“浅”要写得左窄右宽,

“虾”“鼓”“数”要写得左右均衡。

课文中还有几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提醒学生写“岩”的时候,“山”“要变扁,“山”写在横中线的上方;“石”要变短,写在横中线的下方。“贵”字的上半部分要写得扁长些,最后一横也要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的相关认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150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15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