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 春节传统儿童游戏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 春节传统儿童游戏

更新时间:2023-03-24 23:21:25 点击: 来源:yutu

传统春节的资料1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的文化,那么,*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全都乱来不得,规矩可是多了。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都要照顾周到,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传统春节的资料2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的文化,那么,*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全都乱来不得,规矩可是多了。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都要照顾周到,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传统春节的资料3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阅读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1)

——春节传统风俗资料3篇

春节传统风俗资料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春节祝福语《*传统春节风俗,知多少?》。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传统风俗资料2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春节传统风俗资料3

  腊月二十三,我们称为小年。之所以称之为小年,是因为从传统意义来讲,春节的习俗从这一天就陆续开始了,所谓的年味,也都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出来的。“二十三,糖瓜粘”,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灶的习俗,送灶的时候,要用饴糖供奉灶王爷,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糊窗户这个传统已经OUT了,但贴窗花、贴福字等装饰屋子的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一天,不同地区还会有不同的传统活动,像接玉帝、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早在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即便到了今天,人民生活水*提高了,每天都可以吃到肉,但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许多人保留至今的老传统。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采购年货。由于民间传说,正月里不能剃头,俗谚称:“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理完发之后,还要去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有“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所谓“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这一天也叫小除夕。“二十九,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也有“腊月二十九,提瓶去打酒”,*的酒文化也是流传已久,新年大餐怎能少了酒呢?除了筹备年货外,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对于所有华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一家人要在一起吃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这就是过年回家的意义,与家人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从这天开始人们便开始走亲访友,串门拜年,出门扭一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拜年的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前进更加fashion!前几年,大家拜年的方式还是打电话、发短信,今年恐怕更多的人会选择微信了。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2)

——*传统文化春节资料3篇

*传统文化春节资料1

  新年是*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节日了。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当过年的时候“年”就会出来吃人,害命。所以,每当半夜的时候,人们就逃到山上,防着被“年”吃了。

  有一年,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爬到山上,可是来了以为老头儿,显得一点儿也不害怕“年”会吃他。可是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对他说:“快跑吧!‘年’快要来啦!”那个老头儿还在笑。他说“你给我一晚上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年’赶走的”。于是老太太之间他把红纸贴在门窗上,把灯来开,等着“年”。一看,今年怎么和往年不一样呀,又听到了一阵大响。“年”怪物叫一声,跑了。

  大年初一,人们从山上下来,发现村里*安无事,老头把他做的一切全都告诉了村里人。从此,人猛每家过年时都放炮,使灯不灭,吃饺子。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3)

——春节传统的资料 (菁选3篇)

春节传统的资料1

  春节传统民俗

  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办年货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换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挂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扭秧歌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耍狮子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舞龙灯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春节传统的资料2

  春节传说故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春节传统的资料3

  春节地区特色

  除海外各国的“唐人街”每年过春节外,据不完全统计,亚洲地区约有8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

  各国“年”不同

  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团圆和聚餐

  每逢“旧正”,韩国也会因数千万人大流动而面临“春运”的难题。好在韩国国土面积不大、公路交通网又比较发达,加上几乎家家户户有汽车,因此大部分韩国人会选择开车回家过节。

  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户户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顿团圆饭。猪肉绿豆馅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糯米被竹叶染成淡绿色,甘滑软糯,清香可口。另一样传统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点是薄、韧、透,裹上馅料,配上蘸汁,吃起来清淡爽口。

  在朝鲜半岛,家家户户聚餐时都要吃“年糕汤”,意味着又长一岁以及万物更新。

  “祭祖”和“感恩”

  新年钟声一敲响,越南民众就会开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盘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达对祖先的感谢,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运的意思。

  在朝鲜半岛,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举行正式、庄重的“祭礼和岁拜”仪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有的穿上传统民族服装,依次向祖先磕头行礼,祈求祖宗保佑*安,然后再向长辈一一拜年,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凡向长辈拜年,晚辈都要跪下磕头,长辈则要给晚辈“压岁钱”或简单的礼物。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4)

——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3篇

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1

  北京过年必须要吃的救属“糖瓜”了,之所以将一种节日零食“糖瓜”作为北京的代表年“味”,并不是因为北京没有大菜可以展示。恰恰相反,在北京过年,用得上的大菜太多,红烧鱼、烤鸭、炖羊肉……都是餐桌上的“老面孔”。随便拿来一个,绝对可以独当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哪一个都不足以代表北京的年“味”。北京人的年饭里,还有一道不得不提的传统菜品——“豆儿酱”,这道菜对于老北京人来说还是家喻户晓的。

  汤圆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2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3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5)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3篇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1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2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起,直到除夕,人们不仅会把房子打扫一遍,还会洗个澡。称为“扫尘”。

  人们总会在春节来临前,准备一些鞭炮、烟花,在春节时燃放,欢迎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每当春节来临时,外面总是“噼里啪啦”的。仰望天空,有许多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的烟花。美丽极了,令人叹为观止。

  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话。比如:“喜迎四季福,笑纳八方财”“家业腾腾起,财源滚滚来”。表达了人们过春节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愿望,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过春节时,人们不仅会贴春联,还会贴福字。人们把大小不同的福字贴在门上缸上,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福满门庭。还有的人故意把福字倒着贴,意思是福到了。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一起吃饺子。一些饺子里面夹着枣或糖或钱或豆腐。吃到了它们的人,据说会在新的一年里,福运滚滚来。

  大年初一,人们都会走亲访友,互相问好。所以每当大年初一出门时,总会听到“过年好,过年好”的声音。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时人们会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还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活动。

  元宵可以煮、煎、蒸、炸四种吃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元宵馅的种类也特别多,有水果馅的、芝麻馅的、鸡肉馅的等等。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端午节有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俗。

  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还要明亮。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吃月饼,赏月。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3

  清明

  明天将是清明

  一个日子被电话线反复缠绕

  思念是快脚的风

  吹向故里

  故里父亲从茅草里站起

  一声轻咳

  母亲从旧房出

  泪眼模糊

  父亲还是老样

  身子瘦弱却很矍铄

  语言不变带着责备

  忙就别回来

  雨淋湿了路径

  父亲走得很轻却走得很远

  我再也追不上

  那一声轻咳,那一声责备

  父亲啊,我多想跪下再次聆听

  中秋

  遥望一轮明月

  我的内心开始涨潮

  家乡有多少亲人揭开纱窗

  眺望远方

  明月一定有心

  知道我此时的心情

  看那圆圆的脸

  盛装无比思念

  归家的火车无数次

  驶过我无奈的枕巾

  我跳跃的思绪

  再一次被月光打湿

  端午

  五月初五

  我用艾叶包起

  包起两千年的思念

  今年更包起五月沉痛的哀思

  粽子,粽子,把你抛向山川

  抛向天国的路上

  带上祝愿走进屈爷爷的怀里

  它会给你讲两千年的*

  如何挺起不屈的脊梁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6)

——关于春节的主题资料3篇

关于春节的主题资料1

  2022虎年春节对联(1~180句)

  1、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2、门迎富贵*安福;家庆祥和康乐年(横批)吉星高照

  3、前程似锦创大业;春风得意展宏图(横批)万事亨通

  4、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新春

  5、吉祥如意财源到;幸福*安鸿运来(横批)阖家欢乐

  6、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

  7、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8、春满人间百花艳;福临小院四季安(横批)欢度春节

  9、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福喜盈门

  10、春临华堂添瑞气;福到门庭起祥云(横批)万事如意

  11、春风掩映千门柳;暖雨晴开一径花(横批)春回大地

  12、内外*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入(横批)吉星高照

  13、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树迎新春(横批)万事如意

  14、前程似锦创大业;春风得意展宏图(横批)万事亨通

  15、和气生财长富贵;顺意*安永吉祥(横批)万事如意

  16、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17、接天瑞雪千家乐;献岁梅花万朵香(横批)阖家欢乐

  18、万事如意展宏图;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

  19、山清水秀天地美;鸟语花香气象新(横批)春回大地

  20、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横批)普天同庆

  21、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

  22、春草满庭吐秀;百花遍地飘香(横批)冬去山明水秀

  23、和气生财长富贵;顺意*安永吉祥(横批)万事如意

  24、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25、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26、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27、四海来财兴骏业;九州进宝铸辉煌(横批)喜迎新春

  28、和顺一门有百福;*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29、祸不单行昨日行;福不双至今日至(横批)吉祥如意

  30、创业门庭鸿运起;和睦宅院财源来(横批)福禧临门

  31、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32、春风吹绿千枝柳;时雨催红万树花(横批)春意盎然

  33、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34、事业辉煌迎富贵;前程似锦庆荣华(横批)阖家欢乐

  35、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事兴

  36、一门福气随心至;千里春风顺意来(横批)瑞气盈门。

  37、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38、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运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39、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兴

  40、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春意盎然

  41、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入

  42、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43、*安接来全家福 ;和睦迎进满门财(横批)迎春接福

  44、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横批)春意盎然

  45、精耕细作丰收岁;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

  46、天地和顺家添财;*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安

  47、占天时财源滚滚;得地利好运连连(横批)万事亨通

  48、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49、新春富旺鸿运开;佳节吉祥如意来(横批)阖家欢乐

  50、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

  51、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52、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53、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54、春风送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

  55、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

  56、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57、门迎百福财运广;户纳千祥喜乐多(横批)新春快乐

  58、好生意天帮地助;大财源川流云集(横批)一本万利

  59、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横批)新春大吉

  60、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61、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

  62、迎新春事事如意;接鸿福步步高升(横批)好事临门

  63、春归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横批)万事如意

  64、一年之计春为早;千秋大业志当先(横批)千秋大业

  65、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祥如意

  66、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

  67、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横批)吉星高照

  68、合家欢乐迎富贵,满堂欢喜永*安。

  69、春红柳发岁更新,爆竹花开灯结彩。

  70、和顺门第增百福;合家欢乐纳千祥(横批)欢度春节

  71、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四季长安

  72、迎新春快乐祥和;庆佳节顺意*安(横批)五福临门

  73、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横批)喜事进门

  74、春风得意财源广,*安富贵家业兴。

  75、鸟鸣花艳春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横批)国泰民安

  76、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福满人间

  77、万事胜意迎新春;千秋吉祥贺佳节(横批)吉星高照

  78、花开富贵全家福;竹报*安满堂春(横批)喜气盈门

  79、内外*安好运来;合家欢乐财源进(横批)吉星高照

  80、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

  81、天赐良机前程锦,事业腾飞永顺心。

  82、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83、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

  84、爆竹四起接五福;梅花一枝报三春(横批)五福临门

  85、财来运转家昌盛;心想事成万事兴(横批)吉星高照

  86、堆金积玉创富贵,安居乐业创前程。

  87、展鸿图年年得意,创伟业事事顺心。

  88、宝地财源逐日增,吉门生意连年好。

  89、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

  90、三阳开泰家家福;九域逢春处处欣(横批)万象更新

  91、新春如意多富贵;佳节*安添吉祥(横批)福喜盈门

  92、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

  93、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94、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喜迎新春

  95、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96、三江进宝兴骏业;四海来财展鸿图(横批)前程似锦

  97、春风习习同庆春;喜气洋洋共迎喜(横批)欢度春节

  98、新春大吉鸿运开,遍地流金广财进。

  99、繁荣昌盛铸辉煌,和谐发展兴骏业。

  100、四海财源通宝地;九州鸿运进福门(横批)欢度春节

  101、好生意年年兴旺,大财源时时通达。

  102、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103、三江进宝百业旺;四海来财万福春(横批)恭喜发财

  104、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财源顺意来(横批)财源广进

  105、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106、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107、财运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

  108、开福门四季*安,发财地八方进宝。

  109、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横批)喜迎新年

  110、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门臻百福

  111、冬去山川齐秀丽;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

  112、吉星永照*安宅;五福常临积善家(横批)喜迎新春

  113、天地和顺家添财;*安如意人多福(横批)四季*安

  114、福气降临全家福;春光辉映满堂春(横批)欢天喜地

  115、春风堂前初来燕;秀雨庭前新种花(横批)鸟语花香

  116、新年天意同人意,喜事今春同旧春。

  117、迎新春千般如意;贺佳节万事顺心(横批)迎春接福

  118、国泰民安己岁乐;运丰财茂亥春兴(横批)万事亨通

  119、荣华富贵财源广;吉祥如意喜临门(横批)新春快乐

  120、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121、瑞气满门吉祥宅;春风及第如意家(横批)福禧临门

  122、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

  123、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124、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125、千秋伟业添锦锈;万*程展鸿图(横批)一帆风顺

  126、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127、喜迎四季*安福;笑纳八方富贵财(横批)欢度春节

  128、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129、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

  130、白雪银枝辞旧岁;和风细雨兆丰年(横批)福喜盈门

  131、春临华堂繁花艳,福到门庭喜气盈。

  132、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横批)国泰民安

  13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134、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欢度春节

  135、迎新春前程似锦;贺佳节事业辉煌(横批)万象更新

  136、心想事成福临门;万事如意财运通(横批)新春快乐

  137、宏图大展兴隆宅,泰运宏开富贵家。

  138、红梅点点绣千山,春雨丝丝润万物。

  139、两年半夜分新旧;万众齐欢接亥春(横批)吉祥如意

  140、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吉庆词(横批)阖家欢乐

  141、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142、丹凤呈祥凤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

  143、朱门北启新春色;紫气东来大吉祥(横批)万象更新

  144、天赐鸿运财源广;地呈吉祥业兴旺(横批)新春快乐

  145、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146、花香满院花觉趣;鸟语飘林鸟知春(横批)吉祥如意

  147、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新年大吉

  148、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物荣。

  149、迎喜迎春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安(横批)吉祥如意

  150、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流水长(横批)财源滚滚

  151、春满乾冲来瑞鹤;花开锦绣照青松(横批)春意盎然

  152、创大业千秋昌盛;展宏图再就辉煌(横批)大展宏图

  153、财达三江通四海,业兴千年连九州。

  154、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155、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156、宏图大展奔前程,财运亨通创大业。

  157、顺风顺水顺人意,得利得财得天时。

  158、好日子舒心如意,美生活幸福*安。

  159、春日祥和幸福年,彩灯高照*安门。

  160、花开富贵家家乐,灯照吉祥岁岁欢。

  161、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安。

  162、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163、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164、一年好运随春到,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165、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166、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兴

  167、展鸿图兴旺发达,创大业万星生辉。

  168、迎新春*安如意,贺佳节富贵*安。

  169、和顺一门有百福,*安二字值千金,横批:万象更新

  170、宏图大展奔前程,财运亨通创大业。

  171、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172、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173、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174、贺佳节百业兴隆,迎新春万事如意。

  175、求真务实创伟业,天帮地助展鸿图。

  176、庆盛世繁荣发展,贺新春伟业腾飞。

  177、万事如意满门顺,四季*安全家福

  178、新春新景新气象,多福多财多*安

  179、福随瑞气来庭院,财伴春风入宅门

  180、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

  2022虎年春节对联(181~200)

  181、上联:东风吹出千山绿,下联:春雨洒来万象新。

  182、上联:迎新春事事如意,下联:接鸿福步步高升。

  183、上联:处处桃花频送暖,下联:年年春色去还来。

  184、上联:夹岸晓烟杨柳青,下联:满园春色桃杏红。

  185、上联:五业并举家家乐,下联:六畜兴旺户户欢。

  186、上联:风调雨顺家家乐,下联:粮多财足户户欢。

  187、上联:一片彩霞迎旭日,下联:万条金缕带春烟。

  188、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189、上联:欢欢喜喜辞旧岁,下联:高高兴兴过新年。

  190、上联:春风催绿荣万物,下联:红梅送香暖千家。

  191、上联:门前绿水声声笑,下联:屋后青山步步春。

  192、上联:雨过芳草连天碧,下联:春到寒梅映日红。

  193、上联:芳草春回依旧绿,下联:梅花时到自然红。

  194、上联:穷而有志思壮举,下联:学不自满求创新。

  195、上联:发福生财吉祥地,下联:堆金积玉富贵门。

  196、上联:昂首扬鬃腾浩气,下联:奋蹄踏雪展春风。

  197、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下联:岁寒守岁岁无寒。

  198、上联:*安富贵财源进,下联:发达荣华事业兴。

  199、上联:春回大地千山秀,下联:福降人间万年春。

  200、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

关于春节的主题资料2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1-10首)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3、《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5、《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6、《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头六十人。

  7、《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8、《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9、《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青帝今应老,迎新见几回。

  10、《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11-20首)

  11、《春节看花市》

  现代·*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2、《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现代·*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13、《新年有感》

  现代·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14、《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5、《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16、《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7、《凤城新年词》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8、《迎春歌》

  袁宏道(明)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19、《迎春》

  叶燮(清)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20、《新年作》

  刘长卿(唐)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21-30首)

  21、《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2、《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3、《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24、《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5、《除夜宿石头驿》

  唐代: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26、《岁夜咏怀》

  唐代: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27、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

  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

  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28、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29、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30、京中守岁

  丁仙芝(唐)

  守岁多然烛,通宵莫掩扉。

  客愁当暗满,春色向明归。

  玉斗巡初匝,银河落渐微。

  开正献岁酒,千里间庭闱。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31-40首)

  31、三年除夜

  唐·白居易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

  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

  七十期渐近,万缘心已忘。不唯少欢乐,兼亦无悲伤。

  素屏应居士,青衣侍孟光。夫妻老相对,各坐一绳床。

  32、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33、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34、隋宫守岁

  唐·李商隐

  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

  昭阳第一倾城客,不踏金莲不肯来。

  35、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36、丁卯元日

  明·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37、《江外除夜》

  【唐】曹松

  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宁无好鸟思花发,应有游鱼待冻开。

  不是多岐渐*稳,谁能呼酒祝昭回。

  38、《除夜》

  【唐】成彦雄

  铜龙看却送春来,莫惜颠狂酒百杯。

  吟鬓就中专拟白,那堪更被二更催。

  39、《除夜》

  【唐】方干

  玉漏斯须即达晨,四时吹转任风轮。

  寒灯短烬方烧腊,画角残声已报春。

  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40、《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有关描写春节的古诗(41-50首)

  41、《除夜》

  【唐】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42、《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作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43、《应诏赋得除夜》

  史青(唐)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44、《除夜寄弟妹》

  白居易(唐)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45、《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

  宋·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46、《除夜》

  宋·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47、《除夜》

  宋·朱淑真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

  椒盘卷红独,柏酒溢金杯。

  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

  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

  48、《钦州守岁》

  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

  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49、《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

  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50、《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7)

——春节对联的资料

春节对联的资料1

  《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


传统春节的资料3篇(扩展8)

——清明节传统文化资料

清明节传统文化资料1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祭拜祖先,扫墓、踏青依然是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清明节是*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和含义,其一是古人根据太阳历制定出的气候节令,其二是一个缅怀故人的祭祀节令。

  北京天文馆天文专家寇文介绍,历法上把黄道分为360等份,称为“黄经”360°,把“春分点”定为“黄经零度”,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 15°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春分那天太阳所处的黄道经度为0°,清明所处的“黄经”为15°。所以春分后15天就是清明节。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上海城隍庙的庙会,传说也与人们的生死有关。有一首南城隍庙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上述两个风俗,都有强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经绝迹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没错,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此外,*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主要习俗:

  郊外踏青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416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4161.html